分享

欧阳询九成宫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八)靖康之际与吕伯威本的冤案

 学欧堂 2014-06-06

(原发于“中国书法江湖”论坛)

 

我们知道九成宫未剜本与明剜本有很大区别,通过前文也知道了南宋早本与宋元间本有很大区别,这些都是基本可以确证的。而北宋拓与南宋拓的区别除去人人皆知的“重”字外竟没留下只字叙述,靖康前后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唐碑的南北宋拓本往往呈现较明显差异,九成宫的变化基本是体现在碑的总体均匀蚀损上,字口更漫漶一些,笔划损泐变化反为其次。但如以可见的拓本来比,反倒会感觉南宋早拓字口更好。其中原因是两方面的:

一者,我们现在传世的北宋晚拓——内库本、胜芳王氏本、吕伯威本均为擦拓且工较粗疏,纸墨疲敝明显,有的细节在当初即湮墨或未拓出,随重装过程兼保存不善又加纸损;而现传世的南宋早拓本本都是扑拓且极精善,包括李鸿裔本、四欧堂本、端方本,以及从秦刻本看它的母本样貌。

二者………………不得不说的,这几本南宋早拓的锐利字口都来源于大量的细致填墨,无一例外。李鸿裔本相对少些,端方本最甚(见前文),郭廷翕本与毕沅本我曾在展览中寓目,亦是以浓墨填底并描。

一边是早而不精,一边是晚而精(加后期加工),字帖如何抉择大家可以自己看着办,校碑却是个苦差事。北宋几本现在的印本都不够理想,比对起来很考验眼睛的分辨力,南宋本又要跟填墨做斗争,好在每个本子的填墨、湮墨、纸损均有模式可以捕捉,一旦掌握了这些信息,只需将看到的图像“去模式化”即可大致还原真貌。

从首字直至末字,可资扑捉的差别还真是比想象中少得多。除“重”字外,即使填墨也没能掩盖的不过是:
- “绝壑为池”“为”字中北宋晚拓比南宋早拓少损
- “长廊四起”“四”字北宋晚拓左石花未泐连字
- “饮之令人寿”“之”字捺笔北宋晚拓比南宋早拓少损
- “斯乃上帝玄符”“帝”字右勾笔北宋晚拓完好,而南宋早拓已损(此据最易捕捉,书艺文化院本从他处移补)

 

欧阳询九成宫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八)靖康之际与吕伯威本的冤案 北宋末(内库本)

 

欧阳询九成宫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八)靖康之际与吕伯威本的冤案 南宋初(李鸿裔本)


另有一疑:“庆与泉流”“流”字三点水第二点与第三点是否连笔尚无法判定。从内库本与吕伯威本来看,此二点均呈行书一般的连笔,而南宋以后拓本均呈清楚的笔划分立,究竟是拓墨造成的误差还是北宋此时石面真如此(李琪本也显示笔划分立,但有填墨的可能)?

 

这里还要说说吕伯威本。

这个“冤案”其实是未得张扬的。吕本一直被视为北宋拓本,由于“重”字未损,此本断代未曾有过什么公开质疑。但我翻阅《中国碑拓鉴别图典》时发现其中宋末拓本的两幅图(“栉”字与“作”字)竟是选自吕本的,也就是说书中是将其视为宋末拓标准件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欧阳询九成宫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八)靖康之际与吕伯威本的冤案       欧阳询九成宫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八)靖康之际与吕伯威本的冤案

还是著述方法惹的祸:一直以来均有所谓“半栉字本”的说法,定其为南宋晚拓,但这个半损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有一本说得清。于是当吕伯威本出版后(见上图),模糊的“栉”字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旁证,这应该也是《中国碑拓鉴别图典》收入此图的原因。

这真的是个误会。

如果吕本是南宋末本,那“作”字应与前文(参见问题七)所述一样上损,而吕本“作”字上没有任何损痕,不符。

如果吕本是南宋末本,那“栉”字上的“物”字应已半损,而吕本“物”字完好且无明显涂描迹象,不符。

如果从头细读吕本,会发现擦拓时常出现大面积擦失的粗疏现象,碑中部较好,四边(尤其右边与下边)严重,很多字甚至整个拓失。所以“作”字尽管未损(可见的笔划轮廓非常清晰,尚强过南宋早拓)但下部已拓失,“栉”字的模糊正是同样原因,而且全碑最后一行均是如此。“栉”字尽管模糊,但上至草头,下至末竖笔其实都存在,可见完全是拓工问题,实并未损。

跟下比过,我们再来跟上比比。逐字对校吕本与作为北宋末标准件的内库本,两者石花、损泐几乎完全相同(这其间要排除大量内库本的填描、纸损与湮墨,以及吕本的虫噬、纸损与擦失),在所有的九成宋拓本中,此二本是最相合的。再以前述北宋本的“为”、“四”、“之”、“帝”来看,亦合,所以吕本的冤案至此可以初步昭雪了。

 

一个案子了结,另一个却正要开启。从《名碑善本》印出的几开看,胜芳王氏本倒是让人生了些问号:“栉”字上部有损一道,是同样拓工造成的偶然?还是有其它内幕?观其“重”字,在几个北宋本中最不让人信服,中间似有填描。要破这个案子,恐有待来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