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为事先,动而辄随

 凌玉水 2014-06-06
?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密定九夷。如此谋者,为帝王师。故曰: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上文出自中国古代兵法名著?三略?,也称?黄石公三略?,后人不但因其实用价值而将其列入?武经七书?,还因其独特的战略思想价值将之与?太公六韬?并称为“六韬三略”,以示其兵家权谋类鼻祖的地位。明清之前的史学家,一直认为?三略?是下邳神人黄石公所撰,因传与汉朝名将张良方得以问世;但此结论被后世史学家的进一步考证后给予了否定,因大量最新出土的历史文献中都证实黄石公当年传与张良的并非?三略?,而是周朝姜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即?太公六韬?。至今,?三略?的真实出处仍是缥缈不知,真实作者亦无从考证。出处与作者并不是我们去探究的范畴,对我们的交易活动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探究这部兵书的思想精髓,结合我们的投资投机活动来进行大而小、小而大的理念扬弃,以期用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指导我们的投资投机活动。

 

这部兵书的价值体现可谓是无所不在,但其明显迥异于其它兵法著作的地方,是在当时那种家家各执其说的整体历史背景下,作者能够特立独行地破除门户的偏见,不但不偏袒于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方,还客观地糅合了多家思想的精华,并从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的侧重方向阐述了治国用兵之道,其战略思想和哲学思想在当时的同类中无出其右。所以,当近期有学者提出该书应该被定性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哲学时,我心同之。

 

该书上中下三略划分,字数虽只寥寥数千,然其内涵哲学的精深悠远以及思想特色的兼容博采,总是令我这活在进步千年之后的晚辈叹服不已,再加上个人思想的根源处一直崇尚道先术后,自然也就对这偏重战略的兵书更加偏爱,其在私藏架上的书序编号即可见一斑。道家的谋略取天下,儒家的思想安天下,法家的原则御将卒,阴阳家的观点识形势,墨家的人才观尚贤纳 士,既杂取诸家之长,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察军事问题,也细节化地对治军御将进行了系统论述,这千年前的古人是何等视野胸怀,又是何等兼容客观!

 

辅君和帝师的部分我们一掠而过,结合我们在投资投机中道与术的掌握和应用,文中数处精髓和人们理解上的偏颇,我将分别进行简单圈点,以便于大家思维流畅的阅读和理解。然因个人能力和理解程度所限,一切都是一家之感悟,虽“指点江山”,却未必称得上是“激扬文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君自行思之、悟之。

 

多年交易的经历,使人变得越发理性和客观,越发不易被那些既定或者公认的所谓事实引导自己的思维,无论传统抑或新生,无论实践还是阅读,开放的心灵和扬弃的态度始终伴随着我,“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对这部兵书的态度当然也是同样。

 

今天的这个上篇中,我先来谈谈个人对书中所言的“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一己之见,然后引领大家的思维循序向客观理性推移。“以柔克刚”这个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也是人们公认和肯定的,但是,这种不假思索的对传统文化全盘接受的思维惯性,却也导致了国人思维中的一个误区,认为柔可以克一切刚。如果抛开成见去客观统计,强胜弱、刚制柔才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常态,而以弱胜强和以柔克刚虽然也存在,但却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中的一种小概率事件,或者叫非常态。特例自然不可以被当作普遍真理来运用,否则,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实践迟早要受到大概率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客观地思维应该是,在对抗的前提下,注意,我强调是在可以视为是对抗的前提下,这种观点才有意义。(上篇先从对抗入手,下篇将在大家理解之后,循序渐进引入主题,阐述不应对抗,而应跟随的道理。)在判断柔是否可以制刚之前,我们必须要考虑一个客观前提------即对抗双方实力客观比较,以确定是否可以进入对抗的程序。失去这个前提,一切都没有意义,结果更将大相径庭。例如,一柄常态尺寸的宝剑,即使是绕指之柔,在一吨方钢的垂直压力下,亦绝对无法做到弯而不折,“Every man’s got a breaking point”,人如此,物亦然;但假设,这吨方钢之下,是一柄为吨钢体积、重量级别一半的非常态尺寸的软剑,在这种条件下,软剑不但不会折断,还会因柔韧而将吨钢高高弹起。这就是区别。再如,一个弱冠之年的少年组武术全能选手,对面却是左勾拳瞬间力量已经达到1000磅以上的世界重量级拳王泰森,刚胜柔汰同样是最大概率的必然;但是,如果泰森对面的是力量稍逊泰森的霍利菲尔德,或者是体能稍逊于泰森一些的老将弗尔曼,那么只要节奏和技战术运用得当,柔克刚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这就是差异。所以说,如果没有客观的实力比较,即不能客观辨识真正的悬殊程度,贸然进入对抗程序,片面的坚信只要是柔就可以克刚,不但不可能达到预期结果,反而会错误的将你引入万丈深渊。“八百破十万”毕竟只是小说中的夸大其词罢了。

 

今日与大家探讨这个话题的起因,缘于近日的一次聚会。席间闲话时,一个投资人言及,自己在今年的外汇投资中方向判断错误,一度账面亏损千点以上,但是因为坚持持仓而在后来的价格返回中,没有造成亏损,并强调如果采取了专业人士坚持的止损策略,反倒将造成较大的“无谓”亏损。否定止损的同时,该投资人还为自己的这种做法起了个堂而皇之的名字,叫以柔克刚,认定只要扛住,就永远不会造成事实亏损,盈利是必然。更有甚者,同去赴宴的友人听到这里,随言转述他的一位朋友也是在某个交易中,方向错误后不但不坚持止损,还一路补钱逆势加仓以摊薄成本,最终行情拉回不但没有亏损,还小有盈余,此人常用“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的词句为自己的勇敢畅怀明志。顿时,席中你一言,我一句,气氛一致指向止损的无效性。大家见我不置可否,便征询我的意见,我无言以对,只说了一句“我不会这样做”即一带而过。在这样的气氛下,在这种上苍惯用的障眼法面前,我无论怎样解释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说什么也都是多余杀景。人们习惯于相信眼见是实,却大多不知先贤孔子早就在千年之前,就在误判弟子颜回窃粥的事件后告知世人,“眼见也未必是实”。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总是只有在自己真实的受到了真正的伤害后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才知道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人们的思维受到传统文化中“事实胜于雄辩”、“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弊端影响而形成近视的习惯,也形成了思维惯性,进而在阶段性的假象中忘记了时间因素对取值和概率的考验,更因行业经历的有限而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客观区分偶然与必然。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朋友们公认悟性颇高的我。虽然因为专一沉浸,我早于他人知道了许多,但却也是同样真实经历了太多之后,才真正的懂得。知道尚不等于懂得,何况那些还不知道的人?换在十年前,我一定会为了朋友的责任和行业的道德去与人辩论,给人纠偏,为了捍卫投资投机的尊严,为了尽量避免朋友在这种错误理念下未来必将导致的灾祸,去和人家辩论的面红耳赤。但无数次这样的经历总是证明我行为的无效性,人类本性中的自负总是让我的努力化为乌有,不但不起到任何作用,还往往给人以自以为是、不合群、不识趣的印象。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此类事情屡见不鲜之后,虽然明确地知道错误思维者未来必然会受到的市场无情的惩罚,但在众人盲目的喜悦中,我在明确表达了我绝对不会这样做之后,开始习惯于沉默。人,总是只有在自己有了足够多的经历之后才会知道,也还要通过足够疼的经历后才能懂得,不可跳跃,没有捷径。

 

客观的看待我们从事的投资投机的行业,客观的来看我们以之为牟利媒介的金融市场,在如此强大的市场趋势力量面前,我们怎敢将羸弱的我们放在他的对立面?我们又怎敢与之进行不智的级别对比?我们又怎能用对抗的思维看待我们和市场的关系?正确的理念引导下的正确行为将带给你长期稳定的盈利,错误的理念引导下的错误行动,即使带给你小概率的盈利事实,也是阶段性的假象,更不可能持久,根源错误者,未来必将以倍计的对市场假以偿还。市场浩瀚无边,单日成交数以万亿计,我们与之相比,刚柔立判。米粒之珠怎可与日月争辉?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就是顺应和追随。一旦方向错误,壮士断腕,尽可能快的止损离场,留得青山下次再来,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止损后市场继续大幅度反方向行走,无疑证明了止损决定和行动的正确,不会造成悔恨;但如果止损后,行情却按照你原有判断的方向行走了,那也不要悔恨,因为这并不代表是止损错了,而大多是因为你入场时机不当或止损位置摆设不当造成。像我这样交易了这么多年的人,会用另外一种业余投资人不能理解的腔调来形容,那就是,看似错误的止损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只是亏损交易部分的一个类别而以,追求完美等于弱智。相信这晦涩而冷酷的论调,只有那些真正沉浸市场多年的职业交易者方可领会。上述的那第一个因不止损死扛过来的投资人,本质是谬以为自己与市场的级别相差不大,所以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与市场进入对抗程序,可以用自己的柔来克市场的刚;而第二个引述的投资人,则更是谬以为自己与市场在同等级别上,甚至自己比市场更聪明、更强大,妄图用自己的强来克市场的弱。何其愚也!饮鸩确实可以暂时止渴,但不识鸩、不及时救治,死亡应是必然。“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所述没错,但必须建立在可以对抗的前提下,市场浩瀚,我们又怎是它的对手?我们又何必无效的在它面前去判断自己的强弱刚柔?

 

到这里,一个关键的理念就浮现出来,在市场中投资投机,我们首先应该放弃的就是对抗。然而,“证道如此,也并不究竟”。因篇幅原因,我们在下篇中再继续这个思维主线,从?三略?中探究其哲学的精髓,进入我们本篇最重要的主题部分“不为事先,动而辄随”。之后,你会明白,市场虽然永远不可以对抗,也更不可能被战胜,但绝对可以长期平稳的盈利,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的思维,经验、技巧都要排序其后。

 

有一位以赌博为职业、并总体获利直至终老的赌者曾经说这样一句话:你可以赢得一场牌局,甚至很多的牌局,但你永远无法战胜赌博这种游戏。个人引为经典,大家用开放的心灵去思考,当有一悟。

 

(另,因一位读者发来“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的回复,以引发我对后句“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的进一步肯定和更深层面的思考感悟,在此,深表感谢。三人行必有我师,有这样思想深度的读者可以交流,我倍感欣慰,望继续指正为盼。)

道家谋略,其用在取;儒家思想,其用在安;法家原则,其用在御;阴阳家论,其用在识;墨家人才观,功为尚贤纳士。寥寥几千字,即将各家思想精髓清晰功用、画龙点睛,端是哪一“难能”二字了得!

 

有别于企业管理,绝大多数的个体投资者或投机客,还没有将投资投机的行为企业化,投资投机的出发点也大多不是为了守业保值或者进出口行业意义上的套保对冲,基本是为了套利和创富。对应于此,儒家之安、墨家之人才观,在此阶段可为所用之处寥寥。然,道家取之谋略,阴阳家识判之术,以及有确保知行合一功效的法家之御,自然就成了我们应该更多去了解、感悟和应用的。这种态度,就是我一直倡导的,无论实践还是阅读,都建立在开放心灵基础上的扬弃态度,或者人们将之定义为“实用主义”的。

 

上篇中,我们着重对兵书中所阐述的“柔刚弱强”进行了辩证的肯定和否定,表面上看,这种反传统的观念也许会让人有哗众取宠之感,但其真正内涵的态度就是扬弃,也就是兵书中所论及的“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只有秉承这种辩证的态度,对这哲理深蕴之作才能真正的看懂、用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君主制所推行的简单拿来主义和接受主义,已经在大众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惯性烙印,但产生基础却是统治者统治的便利,进而剥夺了人们思考和辨别的权利。遂,上篇强调,无论刚制柔还是柔克刚,必须首先建立在对抗的前提下,制才有意义,制,必须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客观的将人与市场进行对比之后,我们的理性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市场与人,因没有对抗的可能,便没失去了成为对抗关系的基础,继而推导出,投资者和投机客首先应该从思维本原上改变的,就是这种对抗关系的观点。今日下篇,在端正了关系、思维和态度之后,让我们来进入交易真谛的主题,对兵书中的“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深化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明确不应对抗、而应跟随的核心交易理念。

 

当事物的本末还没有彻底显现出来之前,常人是很难认识它的本质的,也不可能每次都准确的预测出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形式。天地玄妙无极,运行变化无常,军事斗争中的敌我态势就是一个表象的例证。具体来说,就是兵书中阐述的军事上要随时根据敌情变化而变化,不固守己念,不贸然行动,而应随敌人的行动变化而随时更改或者采取适当的对策。人们大多贪强好胜,但却很少有人能明白刚柔强弱的转化规律和其内涵的幽深精微,但是,人们只有掌握了这个微妙的道理,方可保身无虞,历史上所有有大成就者,无不是因为掌握了这个道理,所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抓住最好的时机,并巧妙运用来以变应变。

 

知道不等于懂得,懂得不等于能够做到

 

知,需借之以阴阳,要对不同交易品种的运行历史进行归纳、统计、总结,以掌握不同品种的各自市场运行规律,即性格特征,然后得出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概率结果;懂,需求之以道,要对自己多年来完结的全部实际交易进行分类、统计、总结,用事实来纠正原有思想上的偏颇,用事实去去除原有心理上对某些已知正确理念的怀疑,由知道进化为懂得,只有懂得,才能够从内心深处坚信其正确性,这才是觉悟;最后,做到,必须借助之以法家之御。以上,就是我能力范围内所理解的交易真谛。人,总是只有在自己有了足够多的经历之后才会知道,即,知阴阳、解盛衰、悟荣枯;然后,也还是要通过足够多、足够疼的经历后才能由知道上升为懂得,即因觉悟而坚信、深信,升华思想、不为术缚;最后,还是要在更多执行经历的不断思考中,才能感悟到人性中理性和感性的并存,以及理性不可能对感性永远、绝对的控制,之后才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法家之御来约束投资投机中的行为,逐渐做到知行合一,渐渐步入长期平稳盈利的殿堂。天资越是聪慧者,越是跳跃不得,越是走不得捷径。

 

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寥寥八个字,愚钝如我,却实在是花了太长时间才真正的“懂得”,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是“懂得”,而不是“知道”。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记不得准确的表述,大意是说:愚钝的人,总是要从自己的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而智慧者,往往能从别人的得失中感悟,并缩短自己弯路的过程。我也曾是这种言论的拥趸,并自诩了好多年。从懂事开始,我便始被认为是聪慧一族,因为无论是什么东西,我总是大多能比别人上手的速度快、领悟的程度深,学习、运动、工作、对新生和突发事物的理解,无不如此。于是,在亲属、朋友的一片赞誉声中,众口铄金下的常人思维惯性导致了自以为是的自我认同,习惯于将自己区别于常人,现在想来,着实可笑。在投资投机的道路上,一晃16个年头走过,人终于了解,“知道”只是一个智力和悟性的范畴,“知道”距离“懂得”实在千万里之遥,但有时也仅仅页纸之薄,晋升到真正觉悟、“懂得”的层级,以我而言,竟全部需要自己的成败得失,借不得任何外力。

 

“顺势而为,轻仓小量”,是众所周知的交易格言,我自然也从入行之初就“知道”了。但是,真正觉悟其中深意,做到“懂得”、深信、并坚持执行,却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原因何在?只因我太聪明,一直愚蠢的以为自己太聪明。之前很长时间,总是因为自己有过很多次对不同品种顶底接近完美的预测和交易经历,就片面的认定自己聪明过常人,甚至聪明过市场。于是,在大多数顺势而为的交易之余,总还是偶有逆势之举。原因决不是虚荣的为了哗众取宠或者要显得特立独行,而是就是愚蠢的觉得自己聪明,可以做到。这就是“知道”和“懂得”的差别。结果是,一次逆势的错误中,只要一次,因为感性战胜理性导致的没有纪律保护,市场就将你打回原型。只是“知道”,却不觉悟,自不“懂得”,这次躲过了,总有一次躲不过,用我一个朋友的口头禅讲就是“早进城晚进城”,最终结局不会改变,发生的时间早晚而已。经历不多的投资人会对此不解,逆势错了也不要紧啊?坚持止损纪律不就行了?而所有有多年经历的老投资人却都会了解,在这只是知道而不懂得的层级,一切的法家之御都没有绝对效用。你设定的东西,你同样可以更改,规则人定之,人亦可改之;即使有人监督执行,只要不建立在法人行为下的法律强制监督下,你的权威仍然会将这种监督践踏得一无是处,因为没有人有能力向你的权威挑战,也没有人愿意承担不按照你的意愿更改,而可能带来的一旦错误的责任。

 

贪婪恐惧是人性,期望侥幸是人性,不愿意轻易承认错误更是聪明者、自负者的共性特征,历史的进程告诉了我们很多:

 

1,股神巴菲特近日宣布,在本次金融风暴中,证券投资部分的损失约为136亿美元,并明确表示过去一年自己在股票方面的损失超过了整体投资的30%,从现在的市况看,应该又超过了这个比率。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评估价格与价值的乖离,但事实是他不但从来不看重趋势,也不在意趋势,表现行为即是逆势买入,所以我之前有“如果金融危机转化为类似1929年的大衰退,巴菲特也可能晚节不保”之说。

2,海龟法则的创始人理查德丹尼斯,其管理基金十几年的平均收益,在华尔街的历史上无人可比,所有基金经理都以其为师、为楷模,无人可望其项背,但1985年一次大的逆势无纪律行为,一次其自行制定后又被其强行修改的止损比率和逆势加仓,导致了基金下破50%亏损限制被予以摘牌,他也因此结束了他的投资投机生涯,退而从政。

3,十九世纪初最声名显赫的投资客杰西里费弗,四起四落,他的空头交易一度将影响到美国衰退的时间,其交易影响力可见一斑。他的?股票做手回忆录?更始终为我钟爱。但最后,正是他自己再一次的逆势交易,并违反了他在他的书里一再强调的交易规则和纪律,导致他在最后一次破产后吞枪自尽。许多人认为他是因为负债规模而自杀,但我想他的自杀一定与人的理性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战胜感性而失望有关。

4,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逆势抄底,结果破产。

5,巴菲特另一个老师费雪,虽然预见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在下跌中逆势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一蹶不振。

6,大鳄索罗斯,1987年前认为日本股市泡沫巨大,逆势放空日本股票,结果惨败,日本股市牛到了1989年。当时,索罗斯在华尔街评论上鼓吹美国股市会坚挺,日本股市将会崩盘,而结果正好相反,美国股市崩盘了,日本股市却坚挺,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当年损失了32%。

7,上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当初从台湾股市1000多点进入一直做到10000点,然后把股票全部抛掉,完成巨额盈利,并坚持握有现金。后来台股上冲到 12000点之上后开始下跌,当跌到7000点时,她认为进入合理价值投资区间便满仓逆势买入,结果后来股指又跌掉了5000点,她不得不全部认赔清仓,三年的财富又都化为乌有。

8,香港业内名人曹仁超,1972年香港股灾前1200点看空,结果差点被公司解雇。1973年港股达到1773点后大幅下跌,老曹因躲过大熊自然信心百倍,遂在1974年7月港股跌至290点后认为可以捞底,拿全部积蓄50万港币结合融资逆势抄底,全仓买入和记洋行。当时该蓝筹股已从1973年股市泡沫的高点 43块跌到5.8元,看似很低了。但后来5个月,港股再度跌至150点附近,和记洋行更是跌至1.1元,老曹无奈斩仓,亏损80%以上。

 

他们无疑都是聪慧有加之人,对交易的铁律也全都“知道”,却都没有能够真正“懂得”,更不知道在自己的绝对权威下,如何用法律形式来进行法家之御,来约束自己、控制风险、控制感性,去“做到”,失败的结局自是必然。

 

如何确定趋势,是一个“术”的范畴,是建立在大量统计基础上的概率结论,既然判断趋势也不是百分百正确,那么自然同样一定也需要法家之御去保护;“顺势而为,轻仓小量”进入岛对“术”的具体化操作范畴,而其背后的的核心理念,就是这?黄石公三略? 中的“不为事先,动而辄随”,以及“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表达的是一种觉悟后的喜悦。朋友们,你们呢?                               

 

 

(再次感谢名为marsv9v9的交易同好发来“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的回复,以引发我对后句“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的进一步肯定和更深层面的思考感悟;另外,还要感谢名为tomkwok的同好之“势强则顺,势竭则徊”的分享,下一篇将对此“术”之理解于大家展开探讨。还是那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有这样思想深度的读者可以交流,我倍感欣慰,希望大家在互相交流启发中,都能够早日觉悟。)

 

 

三历搁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