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秀水拖蓝 2014-06-07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南昆山人。明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唐王立,除兵部主事。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他在《日知录》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顾炎武从小过继叔叔家,嗣母王氏为太学生王逑之女,出自书香门第,年轻时便失去了丈夫。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和精力都放在教育嗣子顾炎武身上。这位颇有远见和学识的旧时知识分子,不仅注重对孩子文化知识的灌输,更重视对孩子道德情操的培养。

  顾炎武很小的时候,母亲便开始对他进行爱国思想的教育。顾母教其读书识字,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内容的教材。为了不断更新内容,每当夜幕降临更深人静之际,操持家务劳累了一天的顾母,仍拖着疲惫的身躯秉烛夜读,悉心翻阅《史记》、《资治通鉴》等书,将其中精心选出的故事,讲给儿子听。她经常给幼年的顾炎武讲各种爱国的故事,讲屈原怒沉汨罗江;讲文天祥、于谦为了坚持民族气节而宁死不屈。讲到志士名言,她常常再三重复,让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母亲辛勤的汗水,浇萌了顾炎武幼小心灵中爱国思想的种子,为他爱国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顾家有田四五十亩,收入可达小康。但顾母从不私蓄,将大部分收入资助贫困的乡邻,自己和儿子过着相当俭朴的生活,有意用生活的清贫来砥砺顾炎武的意志。她那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排忧解难的美德,对幼小的顾炎武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顾炎武生活在明末,北方清兵压境,形势岌岌可危。平时,顾母经常教育儿子要有骨气,要有民族气节。1645年5月,清军占领南京,并分兵南下,占领了杭嘉湖广大地区。由于满清贵族实行民族压迫,不堪压迫的江南各地汉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举行反清起义,顾炎武也毅然参加了义军。义军失败后,他又返回故乡参加昆山保卫战。昆山陷落,顾炎武生母何氏被砍断右臂,两个弟弟均遭不幸。嗣母听到凶讯,悲痛欲绝,她不愿做异族统治下的顺民,便绝食殉国。在弥留之际,她再三叮嘱顾炎武“我虽妇人,与国俱亡……汝无为异国臣子……”,要他“无负人,与国思,无忘先祖遗训”。“勿更出仕”,告诫儿子要坚持民族气节,不做清朝的官。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生命完成了教育孩子的最辉煌的一笔。

  国破、家亡、母死的惨景在顾炎武心里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母亲的临终嘱咐,使他永世难忘。他拒绝和清政府合作,对那些为个人荣华富贵、媚侍清廷,毫无民族气节的明朝降臣降将,痛加指斥。清政府多次请他去北京入仕,都被他严辞拒绝。在清朝做了大官的外甥要在昆山老家,给他置田养老,也被拒绝了。他坚持民族气节的品格,对世人影响很大,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后来又成为清末的维新志士和千百万爱国者的口号,影响十分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