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与图像:一种可能的哲学?——黄裕生

 追梦无悔2010 2014-06-07

                    关于《图像哲学研究》的鉴定意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8095a0101oyhs.html

说明:最近接到一份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的匿名评审 ,花了三天时间认真阅读,发现其中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洞见与理解也曾在我心里闪过,这大概是因为作者的思考也有现象学作为背景的缘故。所以,写鉴定时,我更多的是表达了我自己的理解。在鉴定书上,有一栏“鉴定意见是否愿意公开”,我选了愿意。也就是说,这个项目的完成者与所有相关的人都可以知道这个鉴定书是我写的。我之所以选择公开,是因为我一直认为这类鉴定都应当公开,因为鉴定书都应当表达鉴定者自己真实的评价,这里没有也不应当有任何私人情感在里头。虽然鉴定无法排除一切无意图的偏见,但是只要鉴定是认真的与真诚的,就没必要隐蔽。所以,这里我也把它公开在这个空间里。

---------------------------------------


    “图像哲学研究”并不是关于“图像”或“影像”的哲学研究,也即说,不是把“图像”作为对象进行的哲学研究,就如通常把“艺术”作为哲学考察之对象的“艺术哲学研究”,把“宗教”作为哲学反思主题的“宗教哲学研究”等等,这种“xx哲学研究”并不是哲学研究本身,而只是以一种传统的哲学方式去理解、审视诸如艺术、宗教、文化这类事实领域。这种传统哲学总是与语言相关,更确切说,总是与一种特殊语言相关,即就是概念性语言,所以,传统上,哲学就是一种概念体系。哲学以概念语言说话。但是,“图像哲学”恰恰要颠覆这种哲学:哲学不以严格的概念说话,而改用“图像”说话,以使哲学更接近事实本身。所以,“图像哲学研究”并不是关于图像的哲学研究,而是关于哲学本身的研究,它要追问的,不是什么是哲学,而是如何研究才是哲学。所以,它试图给出的不是某种完成了的成果,不是某些哲学家思想的图景,而是试图确立一种新的哲学,一种“非语言的哲学”,更确切说,是一种非概念语言的哲学。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为这是一个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对自己最高的要求与期许。而就它的确提供了理解哲学本身的一种新的可能方式,因而也转换了理解事物本身的方式而言,它是成功的,至少是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这项研究显然有了很多前期的研究基础,对德国哲学中的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特别是法国哲学中的德里达、福柯、德勒兹有了很深入的研究与透彻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这项研究工作既是以这些前沿思想为基础,也是这些前沿思想的延伸与变异,所以, 它有可能是历史的。就我理解而言,这项研究工作在这些方面的论述是突出的,富有思想深度的:

一.指出拼音语言作为哲学的最初语言和传统语言,使哲学沉溺于一种抽象的概念世界,这种概念世界只是一种单薄的语义世界,它甚至可以没有形状、没节律因而没有时间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死的世界”,没有“厚度”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哲学不是与活的世界打交道,而是与死的世界打交道,因而是一种死的哲学,而不是活的哲学。

二.拼音语言是一种没有形状的语言,或者说,它的形状与其所指没有关系,它单靠语义与所指联系起来,语言被简单化、抽象为语词语义或语词含义与所指的关系。这种单靠语义与所指联系的语言实质上就是一种概念语言,至少是一种离概念化语言最近而最容易走向概念化语言的语言,因为单靠语义与所指联系,在使语词与所指的关系明确化与固定化的同时,也使语词与所指完全分离化,进一步的效果则是概念与对象的分化。所以,如果哲学连同我们的生活都沉溺于拼音语言,那么,我们思想的领域就仅仅是可思想的即可由概念把握、规定的领域,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仅仅是一个对象世界,一个与我们分离而与我们无关的世界。所以,拼音语言的哲学通常就是一种主客二分的哲学。在这种语言哲学里,由于人们习惯于以无形状的语义去观看、理解事物,以致人们屏蔽掉了事物的形状与形状的事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无法真正理解、感受自然景像的价值(如美)。所以,在传统哲学里,世界就是一个知识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价值的世界,价值成为一个有待拯救的领域。

三.图像不是一种语言,至少不是一种能概念化、语义化的语言,它能指,又是所指,在这里,能指与所指是任意的,同时又是合一的。就如象形文字中最早的“月”字,它就既是能指又是所指:月亮就作为它这般样子给予我们,它就是月亮这一事物本身。在这个图像里,并没有也无需以明确而固化的语义去显明乃至规定月亮,而只是让月亮如它自己显现的那样显现出来,因而这个图像以自身的开放性来呈现和保留事物本身的开放性。图像因其含义的不明确而保留着自己的敞开性,而这种敞开性恰恰更接近事物的本来样子。因为事物的“原样”都是敞开的,未完成的;换个角度说,事物本身并不仅仅是显现的那样子,它总是以显现自己的方式隐藏自身,或者说,它总是以隐藏自身的方式显现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图像比语言更接近原样事物,像形语言比拼音语言更接近真实事物。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图像哲学”比“语言哲学”更接近“真理”。

四.图像不仅保持着更多开放性,而且也更具“亲自性”与“肉身性”。我的理解是,图像并非一种抽象的、无角度的、单纯空间性的形状。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纯粹空间的形状,任何形状都不是纯空间的;即使像几何学给出的标准图形也都不是纯空间的。因为任何以某种形状出现的图像都是在某种角度下给出来的,不存在没有角度的图像。而这种角度不仅是我们(也即给出图像者)的肉身性存在,同时也是我们的时间性存在。角度的差异既包含着我们的身体位置,也包含着我们的内在感受或意识之流。所以,角度既是肉身性的,也是时间性的,既是外在性的,也是内在性的。图像的角度性把我们的肉身性与时间性带入了图像世界,使图像既更接近事物的原样,又更具我们的亲自性:图像是我们自身与事物自身的相遇。作为原样事物的世界,图像世界是我们参与出来的,而不是与我们无关的中立世界或所谓“客观世界”。实际上,一切原样事物首先是作为某种“图像物”给予我们的,而不是作为语词物或概念物给予我们。人类之所以会进行绘画,绘画之所以需要,从来都不是因为它是对事物的模仿,而是因为绘画是对事物本身如何给予我们的探讨与展示。一切绘画艺术都是通过展示事物如何给予我们来展示事物本身,而不是单纯展示事物本身。

如果说图像也是一种“语言”,那么,它是一种电影式的语言,一种超越语言的语言,既有所显现,又有所隐藏,而不像概念语言那样完全是透明的、显现的。所以,这种图像语言最像诗的语言。

以上这些,是我所理解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也是最有创新之处,它们没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却具有极为积极的学术价值与思想价值,因为它们展示了理解哲学、理解世界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工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图像与影像是否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在何处?如果没有,这里为什么并置处理?这一问题需要在导论里就有一个交待与讨论。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使用论述语言与描述性语言时,如何达成一个平衡,也是需要考虑的。描述性语言过多,会使哲学作品有失去辑逻清晰性的危险。此外,整个作品各个部分的精神是一致的,但是,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不够明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