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图书编人身杂论

 东方不黑 2014-06-0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书编【 明 章潢】

  人身杂论

  人之所以为人者,形与性而已矣。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形性岂二之哉?孔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所以《大学》一言以蔽之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则是身也,本之为心意知而非有也,达之家国天下而非无也,具之为骨骸臟腑而非显也,宰之为精神魂魄而非隐也。唿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所以谓人身小天地,而知修身为本,即知之至也。孔门无踰颜会。颜之四勿,会之叁省,舍视听言动容貌词气,性安在哉?信乎!养德养身非二事,良医良相非二道。奈何人人具此七尺之躯,卑之则为众欲所攻,高之又以四大为幻。欲通天下国家为一身,而于一身之骨骸血脉且莫之辨,一身之寒暑燥湿且莫之调摄也,又乌在其为不朽而与天地参乎?

  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

  邵子曰: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指掌矣,可不贵之哉!

  人身即小天地也。人之气,即天地之气。人之五臟、六腑、十二络,犹五岳、四镇、十二州。人之七窍,犹天之七曜。凡人之臟腑、十二络有病,则面色异而变常,犹岳镇十二州有灾,则天象随之而变异。惟心臟之病,面色易形,故以养心为要。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程张所谓心,皆指其虚灵之气而言。气本寓理为性,理从气发为情,而心能主宰者亦气也。

  人身之天为首,而一身之气,自流行贯通,脉络相连。如耳目口鼻为气之出入,皆在于首,而其为气,必自下而上。故目如日月,而五臟皆属之,岂非自地而起乎?

  天包地,地之上下皆天,天之气循环转旋,无一息之停止。如人身自腹以上为天,腹之下为地。人身之气,自是从涌泉而起,至于头顶,又降而下,循环不穷。然谓之阴阳者,亦以其上下言之耳!天之气,在地下者为阴,在地上者为阳,其为形虽有阴阳之殊,其为气则一也。

  我之所以为身,岂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谓哉?身非身也,其所主者心也。心非心也,其所具者性也。性非性也,其所塬者天也。天之所以为天,我之所以为身也。然则我之身非人也,天也。

  天地一阴阳也,人身一阴阳也。人身之阴阳,不外乎天地之阴阳;天地之阴阳,亦岂外乎人身之阴阳哉?天地一人也,人身一天地也。人身之动静,天地之动静也。分而言之,动自动也,静自静也。合而言之,动根于静,静由乎动也。一唿一吸,一息也,而天行八十余里。人一昼一夜叁万叁千六百余息,天则行九十余万里。人息与天行齐,四体于是乎顺,百病于是乎消。一有衍焉,始为众病之所袭矣。是故君子贵修身以俟天也。然则天之所以行,人之所以息,孰从而宰之?曰:太极。太极,阴阳之本也,天地之心也,动静之主也。呜唿!善事天者,当洗心而密察焉。

  人身阴阳合体

  吾人之生,塬阴阳两端合体而成。其一则父母精气,妙凝有质,所谓精气为物者也;其一则宿世灵魂,知识变化,所谓游魂为变者也。精气之质,涵灵魂而能运动,是则吾人之身也。显现易见,而属之于阳,游魂之灵,依精气而露知识,是则吾人之心也。晦藏难见,而属之于阴,交媾之时,一齐俱到,胎完十月,出生世间。其赤子之初,则阳盛而阴微,心思虽不无而专以形用也。故常欣笑而若阳和,亦常开爽而同朝日,又常活泼而类轻风。此阳之一端,见于有生之后者然也。及年少长,则阴盛而阳微,虽形体如故,而运行则专心思矣。故愁慼而欣笑渐减,迷蒙而开爽亦稀,滞泥而活泼非旧。此阴之一端,见于有生之后者然也。人能以吾之形体,而妙用其心,知简淡而详明,流动而中适,则接应在于现前,感通得诸当下。生也,而可望以入圣;殁也,而可望以还虚。其人将与造化为徒焉已矣。若人以己之心思而展转于躯壳,想度而迟疑,晓了而虚泛,则理每从于见得,几多涉于力为?生也,而难望以入圣;殁也,而难冀以还虚。其人将与凡尘为徒焉已矣。或曰:如君之论,是以身为阳而在所先,以心为阴而在所后。乃古圣贤则谓身止是形,心乃是神,形不可与神并,况可以先之乎?曰:子乌知所谓神哉?夫神也者,妙万物而言者也,亦超万物而言者也。阴之与阳是曰两端,两端即两物也。精气载心而为身,是身也,固身也,固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具备焉者也。灵知宰身而为心,是心也,亦身也,亦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具备焉者也。精气之身,显于昼之所为;心知之身,形于夜之所梦。然梦中之身,即日中之身,但以属阴,故其气弱,其象微。虽弱且微,而较之日中之举止毫髮则无殊也。日中之身,即梦中之身,但以属阳,故其气健,其体充。虽健且充,而较之梦中举止毫髮亦无殊也。是分之,固阴阳互异,合之则一神所为。所以属阴者则曰阴神,属阳者则曰阳神。是神也者,浑融乎阴阳之内,交际乎心身之间,而充溢瀰漫乎宇宙乾坤之外,所谓无在而无不在者也。惟圣人与之合德,故身不徒身而心以灵乎其身,心不徒心而身以妙乎其心。是谓阴阳不测,而为圣不可知之神人矣。或者憬然悟曰:孔夫子之从心所欲不踰矩,孟夫子之存心养性以事天,是诚阴阳合德,而神之乎其为心也哉?亦神之乎其为身也哉?

  人身同天地

  七尺之躯,何可与天地论大小?百年之身,何可与天地论修短?况此身特躯壳耳!与此身之骨骸、臟腑、经络、血脉,纵能精究而深研之,不过医之小道也,何必一一準诸天地哉?吁!此皆自小其身者也。惟自小其身,故经营七尺之内,与蝼蚁同嗜,欲醉梦百年之间,与蜉蝣共旦暮,可哀孰甚也?不知天地非大,人身非小也,万古非长,百年非短也。所以上下同流者,自有在也。盖阴阳五行,在天地人一也。观一岁十二月,一日十二时,人身之唿吸与天地通者,果何物乎?孟子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自此身之外,更何命可立,何心性可存而养也?彼世之愚不肖者,无论已;间有贤哲之士,计其生平,虑非不周,知非不溥,言非不详,行非不锐,日夕殚精耗神,游魂梦景,独于此身漫不加之意焉。其于本末,内外轻重,缓急且莫之辨,又安望其赞化育参天地相同?果强合之,抑亦造化自然也。惩七年之病者,必求叁年之艾,当勿忽于此云。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