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 【油画画法】对比色画法、多层覆盖画法、色调画法、一次完成画法

 大东村人 2014-06-09
 

         油画的对比色画法完全是用强烈的色彩效果画出来的。将最浓艳的颜色同时用画笔或调色刀画上去,再用调色刀迅速把颜色刮下,使其只留下薄薄的色彩效果。然后,用相对的补色或灰色对这种强烈的色调加以缓和。这种起初太粗俗的色彩,可以通过覆盖各种对比色(不要用力混合)使之变得优雅,这样,就得到了和谐的效果。使初学者感到惊奇的是,最暖的色调多么迅速和容易地转而变成冷色调,最强烈的色彩又能转而变弱。如果作品有变弱的预兆,就必须从起初的强烈色彩重新开始,一定要果断地使用最强烈的对比色,即最暖的或最冷的色调,然后,再使其关系谐调,而不减弱其原有色彩效果,这里是用较大的色度变化相连或间隔对比来达到某种效果的。运用对比色画法,能使油画家获得非凡的能力和快速的作画技巧。

          尽管印象派塑造的形体及其特有的色彩都服从于对象整体的瞬间感觉,但是当今的画家却是用对比色彩,从单个强烈的色彩开始作画的。比方说,一个画家被某种鲜艳的蓝色物所吸引,于是就寻找它的对比物,并根据仔细估计的对比色画出他的画;同时还小心地进行对比试验,注意不使这一色彩的品质由于在画中涂改太多而受到损害。为此画家把一些着色的纸片或其他材料暂时放在画的一些部位上,以揣摩他所考虑的某种色彩效果。这样,画家就可以用绿色衣服代替红色衣服等,来检验其效果,而不损害画面。在对比色油画技法中,“Valeurs”即艳丽无比的色彩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由单调和粗俗的对比色发展为十分和谐的绘画整体,其效果颇为微妙。每种色彩的位置可逐一根据其浓淡和整体的需要仔细地加以考虑,这样,画面就成为一个统一体。通过色彩冷暖对比的变化可获得最美的效果,犹如肤色中较暖的红色脸颊与鲜艳的冷红色嘴唇之对比。

        不言而喻,任何对色彩敏感的画家都知道如何安排所有的色彩,以便它们能融合成主色调。

        今天,许多油画家追求一种像壁画那样平涂的明亮无光的效果,他们故意用这种方法作画。寻求一种粗放的平涂的总体色彩效果,而避免让一些亮和暗的局部显得突出。浅色的底子,如棉布上的白垩底子,常用赭石着色,给对比色画法提供了条件。用很少变化的色彩概括地作画,如可能一两天内趁湿将画完成。

          流动性很大的调色液,例如含有少量罂粟油的松节油,还有精炼的石油产品,纯净的对二甲苯、萘烷和其他的香精油都为画家所使用,因此画家使用颜料几乎就像画水彩画那样。显然,采取对比色画法时必须非常节制地使用调色液,这些调色液会对颜料起强烈的稀释作用。许多人还使用这样一种技巧,即用调色刀把厚涂的颜料刮掉,以便在这平薄的色彩上画出新的丰富的色调。

          不合意的色调同样可以用调色刀除去,但不可用松节油擦掉,因为这样会使颜色的鲜明性遭受损害,薄的覆盖层还会产生裂纹。

          另外,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把这不合意的色调用调色刀刮去以后,在上面薄涂一层不用调色液的坦培拉白色颜料。鸡蛋坦培拉白色颜料或酪素白色颜料用于此是最好的,它可以防止覆盖的颜色被底色所“搅乱”或被“淹没”,并防止失去其清晰与明亮的效果。在坦培拉颜料上可以接着用油画颜料作画,但最好不用松节油,只使用纯油画颜料。在类似的方法中也可使用魏玛( Weimar)“无花果树乳汁”。

显然这里介绍的仅是一般性概念,而每个画家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这将取决于画家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油画的多层覆盖画法

        油画的多层覆盖画法这一古老的油画技法是以分工的原理为基础的。用一次作画法绘画,素描、造型和色彩必须同时处理,这就使得各种不同的要素很难兼顾完善;而用多层覆盖画法,绘画是分步进行的,把初步素描、塑造形体和略加颜色的工作都放在底色层上进行。有些画家在底色层上表现出所有精确的细节;而有些画家只勾画大致效果,不考虑细节。

            古代大师们合理地运用多层覆盖画法,把需要的专门技术问题,所有麻烦的事如素描和主要的造型效果等放在绘画的最初阶段。这一初步工作常常由艺徒们去做,然后大师们则利用它作为一次作画法技法的基础。这样,其作品便保存了一次完成画法的新鲜感,而且比现代类型的一次完成的作品更趋于完美。古代大师只用几种颜色来完成整幅画,或用暖色调,或用冷色调,然后用其他颜色涂于其上,但不全盖住底层颜色,以便底子色调经常同暗部和中间过渡色相配合。由上述可知,划分底色层和覆盖层的目的是为了仿效古代大师的方法进行绘画,而不是为了习作。

            制作适当的底色层还应使之单纯,重视准备工作,有助于覆盖层。如有可能,覆盖层应一次完成。

       如果底色层与设想的最终效果的色彩和亮度极为一致,可能容易使画失去新鲜感。有对比色的底色层,如红色与绿色,只是在想得到暗色调时才有意义,因为这种方法会使色彩受到部分破坏。必须记住,连续覆盖暖色调会彼此加强,而冷色调上覆盖暖色调会彼此削弱。毫无疑问,整幅画用统一的底色层,比在底层中用固有色或对比色更容易获得画的调和,即整体色调。底层的固有色或对比色常常使画支离破碎(可参见第一章“有色底子的效果”)。

要想少费力,用很少的重点和在底层色调上薄涂一层淡色来完成这种画,需要有自信和清楚的决断,否则就会带来不胜其烦的修补工作,而所有的新鲜感也会因修补而失去。底色层和覆盖层用过于接近的色调彼此覆盖,也同样会变得毫无生气。最好是用几种单纯的、没有过分混合的浅色调。浅灰色底色层用于肤色总是有利的。如果底色过重,或造型及作品整体还不令人满意,可以用一种灰色进行修改,分散地平涂于未塑造好的明暗色调上。等完全干燥后,便可在上面重新作画。

           如果在底色层肤色部位使用了浓重的、接近于最终效果的红色或黄色,就必须用薄擦的方法,薄薄地用浅色擦一遍,否则色彩效果就会刺目和沉闷。对于底色层上的强烈色调,其素描效果受损,并成为不利因素就得紧接着处理,加以改善或补救。由于想尽量保护它,往往在处理时特别胆怯。如果又在这种浓烈的底色调上着色,也就是说,浓上加浓,其结果不会更好。因此,底色层的颜色应尽量避免过于强烈,而应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素描和造型的完善上。

             暗部要保持虚些和暖些,反之,亮部要保持冷些和柔和些。开始,效果弱一些没有什么害处。作品从整体看,应当处理得相当平,不应有过强的立体感;同时,由于油画颜料有后来变黑的危险,一般说来,应当比设想的最终绘画效果要浅一些。

          不要试图将底色层当作覆盖层,也绝不要作这种期望。单独的高光和很浓的深色部分,以及所有的细节都属于覆盖层,如果将它们过早地画入,只能对覆盖层有所妨碍。

            正确的底色层在性质上必须是“瘦”的(少油),只有这样,在上面作画才能成功。底色层一定要富含色料,即富含不透明颜料,同时相应地少含结合剂,这样,干燥时就会具有无光的效果。在光滑的颜色上是很难作画的。毫无疑问,调色液中加入少量的松节油会使颜料的含脂油少些,但也降低了颜料的遮盖力。底色层必须彻底干燥,否则覆盖层将会受损害,最终画会变黑。由于实际情况希望底色层能迅速干燥,因此常常加入催干剂。不过,正如前面屡次提到的,催干剂只能少量使用,其含量应为调色液的2%。我总是发现把管装白色颜料搀入约1/8干燥的粉状克勒姆尼兹白,比较有效又较少危险。这在调色板上用调色刀很容易做到。用这种方法,底色层所含颜料就会多些,由于这种颜料能完全覆盖,更适于反复作画。这一方法在画肖像画时,尤为有利。

           用坦培拉颜料作底色层很容易符合底色层要求含油少的特性。它使得素描易于勾画,主要构思能迅速绘出。它还能迅速而坚固地干透,几乎能够立刻在上面作画。虽然坦培拉底色层的鲜明符合良好底色层的要求,但在此还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即让色彩保持弱些,淡些。否则,上光后坦培拉颜色会显得“跳出”画面,而使油画颜料覆盖层有脏的效果。坦培拉颜料用于油画的底色层可给予色彩极大的亮度。

          坦培拉颜料,尤其是含油少的坦培拉颜料,具有能迅速变硬,又不会被油画颜料中的结合剂和调色液所溶解的优点。因此,不成功的覆盖层很容易除去,而不会影响坦培拉颜料的底色层。在古代大师们的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冷灰色的坦培拉颜料,其色彩很淡但很厚,仍然原样地保持着,而在它上面的树脂透明色和油画颜色却已消失。

      当然,只有鸡蛋或酪素坦培拉颜料才适用于这样的底色层,而阿拉伯树胶颜料绝不可使用。

           如果用水彩画颜料作为油画的底色层,只能在白色的底子上以很浅的色调使用。直接涂上的很浅的颜色,在上光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对颜色很浓的深色调进行必要的上光时,会变得与画面不协调,产生一种玻璃似的效果,既不利于覆盖,又与油画颜料不一致。过去曾把水彩画涂上胶,用来作为精细作品的底色层。

用含有大量脂油结合剂的油画颜料画的底色层,再涂上油或树脂光油,可能是最差的一种底色层了。所有颜色在这种“酱油”底子上的固着性能都很差,非常容易产生裂纹,而且后来都会变黑,尤其是在没干透的这种底色层上作画。

底色层上不应有油画颜料的纯白色斑点,因为经验表明,茜草类透明色和棕土颜料涂在其上黏附力很差。

--------------------------------------------------

什么是油画色调画法

           油画色调画法,是在以单色为主的色调中,逐渐增进其色彩和形体。通常先用棕色或绿色的半透明色,随意而概括地画出总体效果,接着用中间色,流畅地画出许多层次,使油画色彩丰富具有魅力。作为基础的主色对所有后加的颜色起作用,使油画产生了和谐的整体色调,具有了统一的基调。这是由于所有颜色都混入了共同的湿底色的结果。这种底色过去传统通常是棕色。因此最初的颜色是从属的、辅助的,仅为了逐渐加强。开始油画显得弱而平,通过大胆地加强亮部和浓重地加深暗部来取得油画画面的重要效果。丰富的色彩变化以及没有粗俗令人眼花的色彩,使色调画法所作的油画具有非凡的魅力。莱勃尔的画和泰伯尔的早期作品显示了油画色调画法多么适于表达优美的、与众不同的效果。利用单一颜色的微妙层次或有细微差别的许多变化,即可获得特别美丽的效果。用最简单的方法慢慢而逐步地增强色调,增多色彩,并且避免了色彩不调和。在油画色调画法中产生绘画效果的主体是中间色调。它使画家在作画开始便有可能从容地向明和暗两个方向进行工作。画家不应过早地使用最强烈的颜色,要避免暗部过分明显,和亮部过分刺眼,这种节制会带来好处。当油画画面已出现满意的效果,色彩变化非常丰富后便可随时运用强烈的亮色和深浓的暗色,使油画具有生动的立即给人深刻印象的力量。最鲜明的亮色和最深沉的暗色,一定要在绘画结束时自然地画上去。如果它们看起来不能令人信服,油画就会失去魅力。这里还有适用于写生的技法,即在某种明亮透明的暖棕色(赭色、褐色、金赭色等)的湿颜色上,生动和大胆地画上固有色,同样应尽可能鲜艳明亮,不要灰暗。在显得有必要的地方可用灰色降低色调,也可以将灰色搀入突出的颜色和某种互补的颜色中,以中和其色彩。显然,往往用很少一点就足以使颜色得到所要求的效果,而不会失去内在的生气。这里的基本规则就是用最鲜艳的颜色把油画绘出,然后再用半透明的中性色使油画的色调降低到所要求的效果。

反过来,也可以先使油画具有灰色效果,而最后加入几种较鲜的颜色,这种方法可以使油画画面保持协调的灰色底色调,这种底色即使在最鲜艳的颜色之下也不会消失。

---------------------------------------------------------

什么是油画一次完成画法

在较早的画派中,一些画家运用油画一次完成画法的精湛技艺,其成就可以说达到了顶峰。这是长期准备的结果,只有掌握了技术法则的全面知识才能做到。作为油画技法全过程的卓越简化,大师在需要时,会采用这种画法。

油画一次完成画法从一开始就得考虑作品的最终效果,并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和最直接的方法,获得这一效果。因此,使用一次完成画法时,必须同时注意色彩和造型的素描,这两者很可能因偏重一方而使另一方减弱,两者很难兼顾,画家应根据个人所长决定偏重色彩还是形体。

写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写生采用的一次完成画法颇获声誉。

一次完成画法的优越性是表现的直接性和新鲜感,其他许多东西都要为此而牺牲,也必须牺牲。

一次完成画法要求稍微带有吸油性的底子。

许多画家开始作画时,并不画初步素描,而是自由地进行,把色调彼此相对放置,大致地铺开,以便获得一定的画面效果,再对整幅画的色彩浓淡变化进行平衡。作画时,除了直接的总体效果外,什么都不考虑,所有的细部都要略去,只有当总体效果已经得到时,才可把一些细部非常节制地加上。这些细部绝不能改善总体印象,不过是次要的修饰,仅在适当的地方可能是很有效果的,但如果它们干扰了大的色彩关系,就会完全破坏画面效果。当自己对一次完成画法的技法有绝对把握时,便可以在很浅的底子上粗略地画出草图,然后注意明暗关系,迅速地把画完成。

技巧单纯总是最好的。那些乱涂、乱刮、用纸吸去颜色等作法,其实都没什么好处。

使用新鲜、纯净和稍有混合的色调,是重要的,因为这类色调易于复制。开始作画时,暗部可以暖些、浅些,亮部应稍微冷些、柔和些。

最亮的高光和最深的暗部,应尽可能留到最后再大胆而自信地画上。不可过早地画出点睛之笔,而应在明暗两方面自由果断地进行,让画的总体特性留到最后来确定,这样就保持了画面的新鲜感。与此相反的方法是一开始就画上最深的暗部和最亮的高光,然后加入中间色调。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必须自己决定在各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工作。

明智的方法是一开始不要涂太浓的颜色,要等到自己的意图明确时,最后再醒目地强调那些决定画的效果的部分。果断地涂上颜色,效果总是好的。

在一次完成画法中,只要开始颜色不是涂得太多,也可以有效地用白色颜料在底色层上塑造形体,但这总归是个人的事,由各自的爱好来决定。

画中要画的部分可先用调色液擦一遍,但调色液应尽量少用,尤其是脂油,多余的调色液都应当擦掉,否则即便是一次完成画法绘制的画也会变黄。最好是使用刚从颜料管中挤出的、未加调色液的颜料,将一些颜色平涂地和间隔地相互并置。现代的管装颜料多数含有很多结合剂,干燥时容易皱缩。

小幅画在一定的环境下,可趁湿一次画成。大幅画,为了使画保持潮湿,必须利用适当的调色液。已经证明,在调色液中,丁香油和罂粟油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例如两份罂粟油与一份丁香油而不用松节油。用定画液喷雾器将含有颜色的丁香油喷在画面上,是一种应急措施,对于连续多次进行作画的肖像画也许非常有利,但这对画来说并不总是没有危险的。

如果打算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趁湿作画,最好使用混合白色颜料或者锌白。要避免使用迅速干燥的颜料,例如钴类颜料、棕土、克勒姆尼兹白、铅丹。

所有颜料开始时都必须与白色颜料混合,以便使它们具有覆盖力。用它们涂在下面各层时绝不可太薄,否则上面涂层会渗入其中,最终导致颜色明显地变黑。

如果颜料涂层太厚,可拿一张薄棉纸,用手掌把它压在画上,然后揭下来,并可重复这样做,也可以用调色刀将多余的颜料刮掉。有些画家作画是逐片进行的,一次完成一个区域。像莱勃尔就是这样。他开始没有任何专门的素描,常常用一种浅的粗略的底色层,在他喜欢的地方,如眼角,颜色一笔接一笔地画上去。不成功的部分用刮刀刮掉。他想出了各种减慢油的干燥速度的方法如:冷却、排除空气、放在暗处等。这种开始不用素描的绘画方法,其危险在于很容易估错比例关系,尤其是在特别靠近模特儿作画时,由此而产生的失误甚至像莱勃尔这样的大师也难以避免。

各种技巧,只要目的在于立刻最充分地展现最终色彩和形体关系,均可称为一次完成画法。因此,它也可能是用许多颜料涂层一层盖一层画成的,即使在已干燥的底色上,只要最后一层将其之前所画的所有涂层都盖上,均为一次完成画法。

使用像黑色之类的深色不透明颜料,浓重地给暗部或中间色部分涂底色,然后再在上面涂颜色的画法是有害的,尤其是在亮色区域。这样的画,尽管使用一次完成画法,以后也会变得很黑,因为不透明颜料搀入湿的黑色之中,黑色便会渗到表面。

油画颜料应涂得很浓而不应太薄,前面已经说过,因为管装颜料会稍微皱缩。而现在人们又都想看到画家的手法,即笔触。最明亮的部分一定要新鲜而自然地画上去,如果不得不改动,就会产生污点。因此它们只应在最后一次画上,最深的重点也是这样。据传鲁本斯或凡·艾克说过:“要尽可能用一次完成画法作画;因为最后会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是就这些古代大师来说,有一情况不可忽略,即在这种一次完成画法完成的画下面,有其助手所画的良好有用的灰色底色层。

其他画家作画程序如下:开始先画出新鲜的一次完成的色层,然后用刮刀将它刮下,只剩下很薄的一层;待这一层干燥后,再重复这一过程,以便在白色底子上保持薄层颜料的明亮和透明。

豪德勒在户外画风景的方法是这种技法的突出例子。他使用的颜料从来不超过八种——深茜红、浅群青蓝、氧化铬绿、镉柠檬黄、浅赭石、深赫石、朱红和白色颜料。豪德勒先用笔画素描,深色区域主要用蓝色,浅色区域用茜红;他这样进行了详细的描绘,然后用少量石油使颜料稀释;用不透明画法写实地涂在这个底色层上,再立即用调色刀刮下,留下很薄一层。这样颜色就获得一种非常朦胧的特性。在这一层上,他再用笔涂上颜色,然后再用调色刀刮。这就是他第一次作画的情况。而第二次和第三次作画,他只不过是检查画的错误和稍加润色而已

雷诺阿【据画家勃鲁耐(H.Brune)所讲】先用铅笔画出素描,然后用像雾一样很薄的明亮色彩,他从来不表现任何明确的东西,而只是通过一层层连续覆盖的薄涂层,逐步展现画的珐琅般的效果。画肤色时,先在主要部位涂上一些中性的灰色,灰色中稍用一点红色,然后,从周围景物中寻找色彩来增加肤色效果,而不必去修饰它。雷诺阿用的调色液是亚麻籽油和松节油。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有造诣的画家是多么善于将古代大师的技法原理应用于现代绘画的。

在木板上涂上厚的白石膏底子,特别适合于树脂油颜料的一次完成画法。用这种底子能够获得油画本来所没有的亮度。

用温暖的和很浅的稀薄赭石色可描绘初步草图和淡淡的形体。用这种色调可获得极好的素描。

在这素描上着色是用半覆盖的浅色调,例如搀有赭石的白色和搀有红色的白色等。这些颜色在赭石色调中可产生美丽的冷色效果。开始时必须避免最浓的颜色。也不可让背景色调太接近肤色,因此它们之间的对比不会过强,从而可以没有顾虑地在形体的略图上随意地描绘。

所有深色部分和鲜明的重点例如高光和强烈的色彩,都要等到整体效果已经完善时才能加上。暗部一定要薄而透明,否则亮度就会降低。相反,亮部可以涂得不透明。这种画是用冷暖色层交替覆盖,但是仍用一次完成画法趁湿作画。当所要求的色彩浓度和深度已经达到时,这幅画可能也就完成了。如果作品不能一次画成,即使任何色彩变化都是根据颜色的特性配置的,也要把画放上几周让它干透,才能再画。

当今通常以法国画家为榜样,也让油画的白色底子显露于笔触之间,尤其是在形体边界线处显露出来。这有助于产生闪烁的效果,和类似于水彩画中留出白色底子不覆盖所产生的平涂感觉。当然白色底子的耐久性是前提条件。

但是应当强调的是,在此提到的这种技法只是作为一个例子,归结到底,每个画家都必须探寻自己的方法,以便使自己能够尽快地达到特定的目标。

认为用一次完成画法绘的画在一切条件下都是持久的,以后不易变黑之类的想法是错误的。在画中用一次完成画法颜料涂得很厚的,尤其是用刮刀抹平的地方,由于油大量渗到表面,会变得特别黄。画中可能有些地方并未超过一定的厚度,虽然也许相当厚,却完全不变黄,而同一幅画中较厚的涂层上同一种颜色竟会变得令人十分烦恼。另外,通常由于底子渗透性太强,或质量太差而使画布饱含调色液,这可能是导致用一次完成画法绘的画后来明显变黑的原因。画家应当养成节制使用各种调色液的习惯。

许多画家都利用画出的“粗略底色层”,以便容易画入各种浓淡色彩,并将画完成。这种粗略底色层是在浅色的底子上画的,使用的是用松节油稀释成像水彩的稀颜料,而且要平平地涂上,不要塑造。许多人都使用单色底色层,例如绿土和棕色调底色层,但也有一些人使用近似于正确的固有色。如果颜色以覆盖的方式直接画到底色层上,当然会黏附得很好。尤其在色调画中是这样。假如已经让底色层充分干燥,而且底子又是明亮的(最好是白色或银灰色),将大大有助于进一步工作。然而如果这种底稿还未干就涂上颜料,则会在短时间内产生裂纹,尤其是涂上钴类快速干燥的颜料,即使是薄薄一层,也会裂。除此之外,在半干的底色层上涂颜料,同样是不好的,也容易产生裂纹,尤其是上层颜料使用调色液时,画家以为他所做的一直都是合理的,却不明白他薄薄地画出来的作品那么快就产生裂纹的原因。在薄的底色层上,最好立即趁湿涂以不透明覆盖色。

这种粗略底色层绝不应当用纯透明色来画,而应当用带有一点白色的半覆盖颜色,接着再用不含大量结合剂的半流动不透明颜料画覆盖层,那么上述所有缺点就会避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