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济总录》出血论

 johnney908 2014-06-09

    《圣济总录》吐血统论曰∶古人论吐血有三;一曰内衄,二曰肺瘅,三曰伤胃。内衄者,近从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胃,色如豆汁,凝留胃中,满闷即吐,如衄血状是也;肺瘅者,饮酒满闷即吐,血从吐出,少或一合,多至一升是也;伤胃者,食饮过度,胃冷不化,烦闷强呕,食物与气,俱上冲蹙胃脘,因致伤损,吐血鲜赤是也。三者证虽不同,要之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伤所致。巢元方曰∶肺者,五脏之盖也,心肝又俱主血,上焦有邪,则伤诸脏,脏伤血下入于胃,胃得血则闷满气逆,气逆故吐血也。孙思邈又曰∶吐血之后,体中但自KT KT 然,心中不闷者,辄自愈。凡是之类,学人宜审。吐血论曰∶吐血病有三种∶一则缘心肺蕴热,血得热则妄行,下流入胃,胃受之则满闷,气道贲衡,故令吐血;二则虚劳之人,心肺内伤,恚怒气逆,肝不能藏,血乘虚而出,因怒气逆,甚则呕血;三者缘酒食饱甚,胃间不安,或强吐之,气脉贲乱,损伤心胃,血随食出,此名伤胃。各随证以治之。

    吐血不止论曰∶藏真高于肺而主气,藏真通于心而主血,藏真散于肝而藏血。是三者,或因愁忧思虑,与夫恚怒气逆,伤之则气乱而血妄行,下入于胃,胃受之则满胀,其气贲冲于上,故吐血不止也。伤寒吐血论曰伤寒吐血者,热在阳经,邪盛于表,应汗不汗,热毒入深,结于五脏,遂成瘀热。

    呕血论曰∶愁忧思虑则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盖心主血,肝藏血,二藏俱伤,则血不循经,随气上逆,故因呕而血出也。《内经》曰∶怒则气上,甚则呕血。

    唾血论曰∶邪热熏于肺则损肺,恚怒气逆伤于肝则损肝,肺肝伤动,令人唾血。如唾中有若红缕者,属肺;如先苦胁下痛而唾鲜血者,属肝。可析而治之。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论曰∶上焦有邪,则伤于藏,藏气伤则吐血。人病吐血之后,荣卫俱虚,阴阳否隔,阳气不降,故身体虚热,胸中烦痞而口舌干也。

   汗血论曰∶《内经》言,藏真通于心,血脉之气行焉。又曰,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盖血虽藏于肝,而心则行之也。若肝心二脏俱伤于邪,故血随心液为汗而出。

   舌上出血论曰∶心主血,在窍为舌。若心脏蕴热,则血得热而妄行,或溢于心之窍,故有舌上出血之证,甚者出如涌泉。齿间出血论曰,风邪僭热在上,流传于手阳明支脉,注于齿间,则令齿龈虚肿,甚者齿间血出,盖血性得温,则宣流故也。

   伤寒瘀血论曰伤寒病在表,当汗不汗,邪无所出,热结在里,皆成瘀血,然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又阳明病其人喜忘者,木有瘀血,大便虽硬反易,其色必黑,凡病患腹不满,其人自言满者,亦为瘀血在里,皆宜下之,使瘀血得下即愈,诊其脉沉结者,瘀血之病也。伤折恶血不散
论曰脉者血之腑,血行脉中,贯于肉理,环周一身,因其肌体外固,经隧内通,乃能流注,不失其常。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以复完也。

   《圣济总录》鼻衄统论曰内经谓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盖脾土也,肝木也,土本畏木,今脾移热于肝,则是土气反盛,热往乘木,肝所藏者血,其神为魂,虚热胜之,故惊而衄也,从春至夏者为太阳衄,从秋至冬者为阳明衄,巢元方曰,寸口微芤者衄,寸脉微苦寒为衄,寸脉微弱,尺脉涩,发热,而弱为无血、必厥。其人微呕,夫厥当眩,不眩而反头痛,痛为实,下虚上实必衄,凡是之类,皆其脉也,孙思邈曰,鼻头白者亡血,设令微赤,非时者死,病患色白皆亡血也,凡时行衄不宜断之,如一二升以上恐多者,即以龙骨末吹之,凡是之类,皆其候也,以至九窍血俱出者,谓之大衄,胆移热于脑,热盛则阳络溢,阳络溢则衄血血汗者,谓之衄,治之各有方论。

    鼻衄论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盖木克土者也,脾土热气移于肝木,则神魂惊而血行不由其道,肺主气,开窍于鼻,血随气上,今既妄行,故出于鼻窍而为衄也。

    衄不止论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则气与血未尝相离,盖肝脏血,肺主气,营卫和平。则气血调顺,治若人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流溢妄行,而肺开窍于鼻,故其发为鼻衄,鼻衄不止者,脏虚血盛故也,内经又云,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盖脾土也,肝木也,今脾移热于肝。则木不能制土,肝脏血,其神魂。故为惊衄之病。

    大衄论曰大衄者、口耳皆血出是也。盖血为荣而藏于肝,气为卫而主于肺,肺开窍于鼻。三者相为流通,若热气乘血而甚,则气血妄行与气冲激,错溢于上窍,故鼻衄不已,而口耳皆出血也。

    久衄论曰肝脏血,肺主气,今气与血俱热,故气溢则血妄行而为鼻衄。衄久不瘥,则面色不荣,目昏眩冒。

    衄 论曰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传为衄 瞑目,夫血得热则涌溢,得寒则凝泣,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乃移于脑,盖阳络溢则血妄行,在鼻为衄,在汗孔为 ,二者不同,皆热厥血溢之过也,今之治衄 者,专于治血,不知血之行留,气为之本,犹海水潮汐,阴阳之气使然也,明夫经络逆顺,则血与气俱流通,而无妄行之患矣。

    结阴大便血论曰内经谓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夫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

    血淋论曰心主血气,通小肠与膀胱,俱行水道,下焦受热,则气不宣通,故溲便癃闭而成淋也,热甚则搏于血脉,血得热则流行入于胞中,与溲便俱下,故为血淋也。小便出血论曰内经谓悲哀太甚,则胞络绝,阳气动中,数溲血,又曰,胞移热于膀胱,为癃溺血,二者皆虚热妄溢,故溲血不止也,治宜去邪热,调心气。风消经久不瘥。渐成五劳七伤。小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黑。唇口干燥。目暗耳鸣。心忪气短。夜梦惊恐。精神困倦。喜怒无常。悲忧不乐。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小便滑数。房事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小便出血。时有遗沥。

     古人用砭石、 针、刀镰,乃决疮毒之器械也。所谓疮毒之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缓,恐毒势变走。《内经》云∶病在血脉;决之于针石也。岐伯五治论云∶砭针,乃磁石锋芒利快,决毒甚便,乃东方之民,善于此,用于疮疖、丹瘤,涂生油于赤肿之上,砭之出血。妙在合宜,亦不可过之耳。《圣济总录》丹毒论曰∶法用镰割出血,明不可缓也。合扁鹊云∶病在血脉者,治之以砭石。此举《素问》血实宜决之。又《气血形志论》曰∶形乐志乐,病生于内,治之以砭石。盖砭石者,亦东方来,为其东方之民,其病多疮疡,其法宜砭石。砭石之用,自有证候,非止丹瘤也。但见肿起色赤,游走不定,宜急镰之,先以生油涂赤上,以镰镰之,要在决泄其毒。然而此法不可轻用,忌其太深。《内经》所刺皮无伤肉,以其九针之用,而各有所宜也。砭镰之法,虽治疮疽、不可轻用也。(砭镰论)牝痔论曰牝痔者,由热居肺经,传注大肠,又大肠久虚,风热留滞,故令肛边生疮而出血也,此皆酒食过度,毒瓦斯攻注所为,故又谓之酒痔。

如果胃溃疡等引起久便血脸色苍白,胃痛剧烈,冒冷汗者,应该急做血常规,血压过低者应紧急输血,止血,而后去毒化瘀生肌,生血养血!否则有生命危险!

   1 名称: 六君子汤
组成: 人参1两半,白术1两半,白茯苓1两半,当归1两半,黄耆1两半,白扁豆1两半,甘草1两半。
出处: 《普济方》卷三十七引《德生堂方》。
主治: 便血不止,脾胃虚寒,饮食不进,身体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2-3钱,米饮调下,1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 名称: 牛黄散
组成: 郁金1两,牛黄1钱。
出处: 《斑疹备急》。
主治: 疮疹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节度,腹痛啼哭,小儿诸热烦躁。
用法用量: 每2岁儿服半钱,以浆水半盏,煎至3分,和滓温服,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 名称: 约营煎
组成: 生地、芍药、甘草、续断、地榆、黄芩、槐花、荆芥穗(炒焦),乌梅2个。
出处: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 血热便血。无论脾胃、小肠、大肠、膀胱等证,皆宜用此。
用法用量: 水1钟半,煎7分,食前服。
加减: 如下焦火盛者,可加栀子、黄连、龙胆草之属;如气虚者,可加人参、白术;如气陷者,加升麻、防风。

4 名称: 观音救苦神膏
别名: 观音救苦膏、观音大士救苦神膏、大士膏
组成: 大黄2两,甘遂2两,蓖麻子2两,当归1两半,木鳖子1两,三棱1两,生地1两,川乌8钱,黄柏8钱,大戟8钱,巴豆8钱,肉桂8钱,麻黄8钱,皂角8钱,白芷8钱,羌活8钱,枳实8钱,香附7钱,芫花7钱,天花粉7钱,桃仁7钱,厚朴7钱,杏仁7钱,槟榔7钱,细辛7钱,全蝎7钱,五倍子7钱,川山甲7钱,独活7钱,玄参7钱,防风7钱,黄连5钱,蛇蜕5钱,蜈蚣10条。
出处: 《仙拈集》卷四。
主治: 偏正头风,眼科赤肿,障膜倒睫,咽喉单双蛾,喉闭,头面虚肿,风火开疼,九种心胃肚腹疼痛,中风,疟疾.痢疾,劳瘵,咳嗽吐痰,臌胀,噎膈,痰火哮喘,大小便闭,伤寒,6-7日不大便,妇人赤白带下,难产,胞衣不下,血块痞积,小儿惊风.疳症,肿毒恶疮,臁疮十年不愈,痔漏,便血肠风,梦遗,白浊,吐血,鼻血。
用法用量: 香油6斤,入药末5日,煎,去滓,再煎至滴水成珠,加密陀僧4两,飞丹2斤4两,熬至不老不嫩收贮,埋地下出火毒3日,随病摊贴;或作丸如豆大,每服7粒,滚水送下。偏正头风,各贴患处或捲条塞鼻;眼科赤肿,将耳上用针刺出血贴上;障膜倒睫,各贴患处;咽喉单双蛾,喉闭,各贴患处,将膏含化;头面虚肿,风火牙疼,贴患处;9种心胃肚腹疼痛,各贴患处,甚者作丸,滚汤送下;中风,箸撬开口,作丸,滚水吞服;疟疾,俱贴脐上,甚者作丸,热酒送下;痢疾,贴胃口,不愈,红痢用龙眼连壳核,7枚,打碎煎汤,送丸服,白痢荔枝连壳核7枚打碎煎汤送丸服,赤白痢兼用;劳瘵有虫,贴夹脊、尾闾、肚脐,饮甘草汤;咳嗽吐痰,贴前后心;膨胀,贴脐下、丹田,服丸;噎膈,贴胃口,服丸;痰火哮喘,贴前后心,服丸;大小便闭,贴肚脐,服丸;伤寒,葱汤服丸,一汗而愈;6-7日不大便者,服丸;妇女赤白带下,贴丹田;难产,胞衣不下,作丸,热酒服;血块痞积,贴痞上,若壮健者作丸服;小儿惊风,作条塞鼻,作丸服;疳症,贴脐;肿毒恶疮,贴患处,服丸;赚疮10年不愈,摊贴,每日洗换,10日全愈;痔漏,内痔,捲条纳入,外痔,贴;便血肠风,梦遗白浊,俱贴脐;吐血鼻血,贴两脚心,俱饮甘草汤。
用药禁忌: 咳嗽吐痰.禁吞服;孕妇忌用。
附注: 观音救苦膏(《验方新编》卷十一)、观音大士救苦神膏(《春脚集》卷四)、大士膏(《外科方外奇方》卷二)。《验方新编》有草乌、莪术。

5 名称: 当归腊茶散
组成: 细芽茶半斤,川百药煎5个(烧存性)。
出处: 《普济方》卷二十四。
主治: 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吹炙煿,或饮食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下利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久患酒毒便血诸疾,一切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米汤饮调下;或乌梅汤亦可。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附注: 本方名当归腊茶散,但方中无当归,疑脱。

6 名称: 当归调中汤
组成: 大黄5钱,当归1钱,甘草4钱,朴消6钱,芍药2钱。
出处: 《普济方》卷二十五引《海岱居士秘方》。
功效: 和中顺气。
主治: 脾胃不和,肠鸣腹痛,四肢无力,大便难,小便数,或大便便血,饮食无味,久而面黄肌瘦,渐潮热,发作有时。
用法用量: 用水2大盏,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大盏,去滓,食前温服,滓再煎。以利为度。

7 名称: 纯阳救苦丹
组成: 藿香1两,菖蒲1两,砂仁5钱(粒),苍术1两,栀子8钱(炒),远志8钱,半夏1两(京),木香5钱,青木香5钱,腹皮1两,紫苏5钱,神曲5钱,柴胡8钱,白矾1两,玉金5钱,茯神2两,陈皮1两,当归2两(全),川芎5钱,木通8钱,木瓜2两,厚朴5钱,香附8钱,黄芩1两,麦冬2两,羌活5钱,独活5钱,青黛5钱,枳壳5钱,杏仁1两(去皮尖),川连5钱,雄黄5钱,生地2两,防风1两,桔梗8钱,苦梗8钱,泽泻8钱,甘草5钱,黄柏5钱。
出处: 《春脚集》卷三。
主治: 妇女临产不下,便血,胎漏,不孕,红白崩症,行经腹痛,癥瘕,干血痨;小儿风续天花,痘疹,小儿急慢惊风,食积胃热,脾虚等症;疯癫因痰,邪魔,疯疾,瘟疫,咳嗽,伤寒内热,心口闷,头痛,腰疼,腿痛,遗尿,结尿,结粪,膈症,吐血,痢疾,疮疾,瘰疬,疥癣,无名肿毒,疟疾,劳伤黄病,蛊症,各种胃气疼痛,小肠疝气攻心疼痛,以及夏令受暑,山岚瘴气,自汗盗汗,翻胃呕吐,单双乳蛾喉闭,食积,水积,酒积,怔忡,中湿,肿胀,腹痛,脱肛,牙疼耳聋,暴发火眼,寸白虫,破伤风,溺河轻生,手足冷痛,疯狗咬伤。
用法用量: 大人病重者,每服不过4丸,病轻者2丸,小儿10岁以外者1丸,10岁以内者半丸,周岁内外者,用1丸,烧黄土水泡开,灌饮十分之三四。妇女胎前,用当归汤送下;产后,用红花汤送下,或桃仁为引亦可;催生,佛手3钱煎汤送下;妇女临产不下,用酥龟板汤送下;便血,用阿胶汤送下;胎漏,用阿胶汤送下;妇人不能生育,用当归汤送下;红白崩症,红症用白狗尾花汤送下,白症用红狗尾花汤送下;妇女行经腹痛,用艾叶汤送下;癥瘕,用红花茨菇根汤送下;妇女干血痨症,用真红花汤送下;血虚,用当归红花汤送下;幼童幼女,风续天花,痘疹等症,用姜葱汤,加朱砂送下,痘疹不出,用三川柳汤送下;小儿急慢惊风,食积胃热,脾虚等症,用烧黄土浸水化服;疯癫因痰,用蜜陀僧为引;若邪魔,用肥皂子1枚,烧灰同朱砂送下;疯疾,加生麝香1-2厘送下;瘟疫,用雄黄5分送下;寒嗽,用姜汁为引;喘嗽,用杏仁7个(去皮尖)煎汤送下;劳嗽,用老米汤送下;久嗽,用杏仁7个,红枣3个,为引;伤寒,用防风紫苏汤送下;内热,用竹茹为引;心口闷,用砂仁汤送下;头疼,用荷叶汤送下;腰疼,用杜仲汤送下;腿痛,用木瓜牛膝汤送下;遗尿,用覆盆子煎汤送下;尿粪结尿,用盘龙草(愈旧愈佳)煎汤送下;结粪,用麻酱搅水送下;膈症,用开元钱(醋酥)煎汤送下,此钱用荸荠切片同嚼下;吐血痢疾,姜葱汤送下;疮疾瘰疬疥癣,无名肿毒,用菊花连翘汤送下;疟疾,姜葱汤送下,或贴十一节腰骨上,愈热愈速好;劳伤黄病蛊症,用姜葱汤,加地骨皮、瞿麦送下;偏正头疼,用药为饼烤热,贴两太阳穴即愈;各种胃气疼痛,用豆蔻1枚,杵碎,烧酒浸兑,生姜汁送下;小肠疝气攻心疼痛,用川楝7个煎汤送下,若气卵,用茴香汤送下,如暴得,用川连砂仁汤送下。余症俱用烧黄土浸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2钱,朱砂为衣。

8 名称: 纯阳真人养脏汤
别名: 真人养肠汤、养脏汤
组成: 人参6钱,当归(去芦)6钱,白术(焙)6钱,肉豆蔻(面裹,煨)半两,肉桂(去粗皮)8钱,甘草(炙)8钱,白芍药1两6钱,木香(不见火)1两4钱,诃子(去核)1两2钱,罂粟壳(去蒂盖,蜜炙)3两6钱。
出处: 《局方》卷六(绍兴续添方)。
主治: 大人、小儿肠胃虚弱。冷热不调,脏腑受寒,暴泻,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有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疒丂)痛,日夜无度,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全不思食,及脱肛坠下,酒毒便血,诸药不效者。
用法用量: 每服2大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加减: 如脏腑滑泄夜起,久不愈者,可加炮附子3-4片,煎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用药禁忌: 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脱肛由于虚寒,故用参、术、甘草以补其虚;肉桂、肉蔻以祛其寒,木香温以调气,当归润以和血,芍药酸以收敛,诃子、罂壳涩以止脱也。
2.《方剂学》:方中参、术、甘草益气健脾,合肉桂、肉豆蔻温中止泻,为方中主要部分;粟壳、诃子固肠止泻,当归、芍药和血止痛,木香调畅气机,为方中辅佐部分。合用以奏补虚温中,涩肠固脱之效。
附注: 真人养肠汤(《直指》卷十三)、养脏汤(《直指小儿》卷四)。本方改为散剂。每服三钱。名“养脏散”、“真人养脏散”(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9 名称: 万应救急熊锭神丹
别名: 熊锭神丹
组成: 川黄连2两(去须,切片),乳香2两(去油),胡黄连2两,没药2两(去油),上血竭1两,儿茶2两,自然铜5钱(煅),生大黄2两,陈京墨4两(愈陈愈佳),真熊胆1两,明天麻1两,上冰片3分,玄胡索2两,麝香2分。
出处: 《良方集腋》卷上。
主治: 时疫温疠番痧,脚麻肚痛,中风痰火半身不遂,喉闭乳蛾,霍乱吐泻,牙疳,瘟疹,伤寒,中暑,痢疾,便血,瘟毒发黄,小儿闷痘惊风,女人经水不调,腹痛,胃脘痛,疟疾,无名肿毒,疔疮,痔疮,臁疮,漏疮。
用法用量: 大人服4-5分,小儿减半,研细,凉水送下;腹痛、胃脘痛,研细烧酒化下;无名肿毒、疔疮、痔疮、伤手疮、臁疮、漏疮,研细末调敷。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另初生男胎人乳,化熊胆拌为丸,将真飞金千张为衣,次胎及女胎乳俱不可用。
附注: 熊锭神丹(《经验汇钞良方续录》)。
 
10 名称: 青金丹
组成: 川乌头(炮)、草乌头(炮)、巴豆(去皮油)、干姜(炮)各等分。
出处: 《普济方》卷二五六。
主治: 疳疮,膈气,口吐酸水,诸风气,疥癣,胸膈内痛,砂淋,大小便血,阳毒、阴毒伤寒,夜尿多,心热胀,肺气喘息,胃气不和,溺血块,舌疮,肠风,宿食,咽喉痛,疟疾,眚目,暑气,眼疾等一切诸病。
用法用量: 每服2丸。若疳疮,黄连汤送下;一切膈气,木瓜汤送下;口吐酸水,生姜汤送下;诸风气,防风汤送下;疥癣,姜汤送下;胸膈内痛,杏仁汤送下;一切砂淋,瞿麦汤送下;大小便血,大黄汤送下;阳毒伤寒,麻黄汤送下;阴毒伤寒,葱白汤送下;夜多小便,吴茱萸汤送下;心热胀,金银花汤送下;肺气喘息,紫苏汤送下;胃气不和,盐汤送下;溺血块,豉汤送下;舌上疮,柳枝汤送下;肠风发痛,五灵脂汤送下;宿食不消,米汤送下;咽喉痛,薄荷汤送下;疟疾,桃心汤送下;眚目,夜明砂汤送下;暑气,井花水送下;眼疾,米泔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青黛为衣。

11 名称: 青麟丸
别名: 二十四制青麟丸
组成: 绵纹大黄20斤。
出处: 《中国医学大辞典》。
功效: 去五脏湿热秽毒。
主治: 舌麻(一作糜)口碎,目赤鼻疮,唇肿喉闭,齿痛耳聋头痛,时疫暑热,火郁呛咳;吐血、齿血、溺血、便血、遗精、淋浊;肺痈、肠痈、痰火昏狂,如醉如痴者;胸闷脘胀,气阻噎膈,肝胃气痛,大小便闭者;湿热黄疸,瘴气疟疾,水肿臌胀,食积腹痛,痢疾初起,里急后重不爽;从高坠下,损伤蓄血于内,不思饮食者,妇女经痛,经事不调,产后恶露不尽,瘀血作痛,痰扰头晕,气闷呕恶,发热腹痛便秘者;妇女赤白带下,骨蒸发热;小儿惊风,疳臌食积,形瘦内热。
用法用量: 每服2-3钱,熟汤送下。如火毒甚者,俱从小便出,或色深黄,不必疑忌。舌麻(一作糜)口碎,目赤鼻疮,唇肿喉闭,齿痛耳聋头痛,时疫暑热,火郁呛咳,甘桔汤送下,灯芯汤亦可;吐血、齿血、溺血、便血、遗精、淋浊,灯芯汤送下;肺痈、肠痈、痰火昏狂,如醉如痴者,灯芯汤送下;胸闷脘胀,气阻噎膈,肝胃气痛,大小便闭者,香附汤送下;湿热黄疸;瘴气疟疾,水肿臌胀,食积腹痛,大腹皮汤送下;痢疾初起,里急后重不爽,赤痢,焦槐米汤送下,白痢,淡姜汤送下;从高坠下,损伤蓄血于内,不思饮食者,童便送下,苏木汤亦可;妇女经痛,经事不调,产后恶露不尽,瘀血作痛,痰扰头晕,气闷呕恶,发热腹痛便秘者,益母汤送下;妇女赤白带下,骨蒸发热,地骨皮汤送下;小儿惊风,疳臌食积,形瘦内热,薄荷、麦芽(炒)煎汤送下。
制备方法: 先用嫩藕汁蒸透,晒干,后用牡丹皮、地骨皮、甘蔗汁、泽泻、薄荷、韭菜、赤茯苓、石斛、黄柏、侧柏、玄参、连翘、木通、当归、知母、车前、猪苓、广皮、生地、贝母、甘草、薏苡仁、青盐,逐味照前法煎汤制,九蒸九晒,晒干,研为细末,再用陈酒泛丸。
用药禁忌: 忌刺激性食物。
附注: 二十四制青麟丸(《丸散膏丹集成》)。方中贝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作“川萆薢”。

12 名称: 草果饮
别名: 草果汤
组成: 草果子、甘草、地榆(炒)、枳壳(去瓤,麸炒)各等分。
出处: 《传信适用方》卷二。
主治: 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热泄泻,脏毒便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水1盏半,煨姜1块拍碎,同煎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附注: 草果汤(《普济方》卷二一一)。

13 名称: 凉血地黄汤
组成: 生地4钱,白芍2钱,丹皮1钱,犀角1钱(要尖子佳),黄芩2钱,甘草5分,栀子(炒)2钱,黄连1钱,川柏2钱。
出处: 《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
主治: 胃热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阳毒发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4 名称: 脏连丸
组成: 黄芩240两,槐角(炒)160两,生地120两,赤芍80两,槐花(炒)120两,阿胶(炒珠)80两,地榆炭120两,当归80两,芥穗80两,黄连40两。
出处: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功效: 润肠清热,止血通便。
主治: 肠风便血,痔疮漏疮,大便秘结,肛门肿痛。肠胃风热,转于血分引起的脏毒下血,日久不止,痔疮焮肿。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制备方法: 上用猪大肠140尺,将群药串粗末装入大肠内,两头扎住,蒸熟晒干,为细末,炼蜜为丸,重3钱。

15 名称: 菀贝茅根酒
组成: 紫菀5钱,川贝4钱,鲜茅根1两,生桑皮3钱,生苡仁3钱,赤苓3钱,青子芩1钱半,竹沥1钱半,半夏1钱半。
出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效: 清肃中上气机。
主治: 肥甘过度,肺胃湿热蕴隆,蒸痰动血,及烟酒不节,戕伤清气,咳呕频并,痰血时出,或便血、溲血者。
用药禁忌: 戒荤、酒。

16 名称: 提肛散
组成: 川芎1钱,归身1钱,白术1钱,人参1钱,黄耆1钱,陈皮1钱,甘草1钱,升麻5分,柴胡5分,黄芩5分,黄连5分,白芷5分。
出处: 《医林绳墨大全》卷八。
主治: 气虚,肛门下坠,脱肛便血,脾胃虚弱。
用法用量: 水煎,食远服。

17 名称: 犀角化毒丹
组成: 防风1两,连翘(去心)1两,桔梗(炒)1两,荆芥穗1两,当归(酒洗)1两,元参1两,薄荷(去梗)1两,生甘草1两,山豆根1两,犀角(镑)5钱,羚羊角5钱。
出处: 《喉科紫珍集》卷上。
主治: 小儿胎热积风,唇焦颊赤,咽干,咬牙,梦语;便血、溺血、衄血;小便不利,大便不通;胃热上攻,口舌生疮,走马牙疳,咽喉肿痛,口臭流涎;头面遍体疮疥,痈疽,赤游丹毒;眼目赤肿,眵泪云翳;痘症后余毒不尽,痈肿诸疮。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用灯心7寸,竹叶3片,煎汤化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18 名称: 乌金丸
组成: 木鳖子不拘多少。
出处: 《惠直堂方》卷一。
主治: 伤寒,瘟疫,结胸,疟疾,头风,心痛,气逆,胁胀,痰火吐血,盗汗,翻胃,呕吐,膈食,水蛊,食蛊,水泻,红白痢,便血,大小便不通,疝气;白浊,便毒,肿毒,流注,疬串,筋骨疼痛,火眼,喉痹,喉癣,锁喉风;妇人血崩,月经不调,胎衣不下;小儿惊风,重舌。
用法用量: 每服3分,小儿1分。未服药之先,去大小便。服药后,盖被出汗,不可见风,犯之寒战,须嚼生姜解之。伤寒,葱汤送下;霍乱,藿香汤送下;痰火,姜汤送下;疟疾,桃枝汤送下;火眼,菊花汤送下;瘟疫,凉水送下;流注,花粉汤送下;白浊,胡椒汤送下;红痢,细茶送下;白痢,姜汤送下;吐血,京墨磨井水送下;结胸,姜汤送下;心痛,香附汤送下;肿毒,雄黄汤送下;便毒,葱汁送下;水泻,神曲茶汁送下;头风,川芎汤送下;呕吐,姜汤送下;血崩,红花汤送下;重舌,吹药5厘,凉水咽下;胁胀,陈皮汤送下;食蛊,山楂、麦芽汤送下;食膈,陈曲、麦芽,夜壶水煎汤送下;锁喉风,以火酒漱口,用药掺之;疝气,橘核、大茴汤送下;气逆、水蛊,芫花汤送下;月经不调,红花汤送下;便血、盗汗,黑豆汤送下;大便不通,枳壳汤送下;翻胃膈食,枣子汤送下;驱邪辟瘟,砂仁汤送下;疬串,杨梅酒送下;胎衣不下,石灰打水澄清送下;小便不通,槟榔汤送下;喉痹、喉癣,吹药5分;寒热气,火酒送下;小儿惊风,朱砂、金箔汤送下;筋骨疼痛,黄芩汤或火酒送下。
制备方法: 以麻油煮,浮为度。以小麦麸炒去油气,用瓷锋刮去毛皮,研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