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

 johnney908 2014-06-09

【方歌】 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趣味方歌】温胆指示二臣将找竹茹----------温胆枳实二陈姜枣竹茹。温胆汤名为温胆,实际上还有清胆宁心的涵义。

     温胆汤是南北朝时期姚僧垣的《集验方》中的名方,书言“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方用“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其中生姜用量很大,加上半夏、橘皮等温燥药物,整体药性以温热为主。后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中均有记载, 言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去滓,分3服。 

       其后温胆汤又见于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其组成为:半夏(汤洗去滑) 麦门冬(去心)各4.5克 茯苓6克 酸枣仁9克(炒) 炙甘草 桂心远志(去心,姜汁炒) 黄芩 萆薢 人参各3克【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长流水1升,加糯米适量,煮沸,扬二三千遍,澄清,每用300毫升,再入药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功用】化痰和胃,养心安神。【主治】痰饮内阻,心神失养,惊恐失眠,头目眩晕。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明清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烦热者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痰滞者去竹茹,加胆南星,名为导痰汤;加柴胡、黄芩,又名柴芩温胆汤;加人参、菖蒲者名为涤痰汤。《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胆汤。经过加减化裁大大扩充了该方的临床适应证。如明陶华《伤寒全生集》卷四:加味温胆汤 组成: 半夏、竹茹、陈皮、枳实、甘草、枣仁、人参、茯神。 主治: 伤寒阴挟阳,惊悸昏沉。太阳病后,胆寒,虚烦不得眠。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加减: 口中烦渴,去半夏,加麦冬、五味、天花粉、知母;表热未除,加软柴胡;内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术、煨干姜,去枳实;表里俱大热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烦躁虚惊,加当归、生地、栀子、远志,调辰砂末;心中颠倒懊憹者,加栀子、乌梅;胃气虚弱不得眠者,加炒粳米。

       当代河南中医崔应珉将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病证,如中风、胸痹、胁痛、失眠、胃痛、脏躁、闭经、厌食、心痛、惊悸、神经性呕吐、癫痫、耳鸣、眩晕、癫狂等证,均获满意疗效。 

      ◇ 温胆汤病症分析:

      夫胆,心之母也。不知脏腑之气,皆取决于胆,胆气一虚,而脏腑之气皆无所遵从,而心尤无主,况心君原思色乎,君火不明,则易受淫气触动。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

        温胆汤临床常用于久病之后有痰饮郁蓄,未能尽消,加之胸膈余热未清,胸胁气机失和,因而产生虚烦惊悸等症者。方用治痰饮的常用方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清脾胃郁热,枳实破滞去痰。全方无治胆之药,但有清痰利气,调畅气机之功。气机调和则胆之痰热自去,邪去则正安,至于有“温胆”之名,实则是因“胆欲不寒不燥,其性平和,可温和胆腑”。《医方集解》录温胆汤为和解剂,属于调和肝胃的常用方,对肝胃不和,痰热为患之胸闷口苦,恶心呕吐,虚烦不眠均有很好的疗效。          

     ◇ 温胆汤方解: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心气不足加人参、炒枣仁,心中烦热加黄连、麦冬、栀子,口舌干燥加麦冬、花粉,脾虚便溏加白术、山药。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方录:

1 名称: 加味温胆汤

组成: 橘红、半夏、茯苓、甘草、竹茹、人参、黄连、川芎、生地、山栀、软柴胡、当归身、白芍药、酸枣仁、远志。

出处: 《伤寒全生集》卷四。

主治: 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乌梅,水煎,调辰砂末服。

加减: 有痰,加姜汁炒半夏倍多。

 

2 名称: 加味温胆汤

组成: 人参1钱,甘草(炙)1钱,茯苓1钱,远志(去心)1钱,酸枣仁(炒,研)1钱,熟地1钱,枳实(麸炒)1钱,陈皮1钱,半夏(姜汁炒)1钱,五味子5分,生姜1钱。

出处: 《寒温条辨》卷五。

主治: 汗下后不解,呕而痞闷,或虚烦不眠,肉瞤筋惕者。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3 名称: 加味温胆汤

组成: 半夏、竹茹、陈皮、枳实、甘草、枣仁、人参、茯神。

出处: 《伤寒全生集》卷四。

主治: 伤寒阴挟阳,惊悸昏沉。太阳病后,胆寒,虚烦不得眠。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加减: 口中烦渴,去半夏,加麦冬、五味、天花粉、知母;表热未除,加软柴胡;内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术、煨干姜,去枳实;表里俱大热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烦躁虚惊,加当归、生地、栀子、远志,调辰砂末;心中颠倒懊憹者,加栀子、乌梅;胃气虚弱不得眠者,加炒粳米。

 

4 名称: 加味温胆汤

组成: 半夏(泡7次)3钱半,竹茹1钱半,枳实(麸炒)1钱半,陈皮2钱2分,茯苓1钱1分,甘草1钱1分,酸枣仁(炒)1钱,远志(去心)1钱,五味子1钱,人参1钱,熟地黄1钱。

出处: 《回春》卷四。

主治: 病后虚烦不得卧,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悸乏。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5 名称: 加味温胆汤

组成: 人参2钱半,橘红1钱,茯苓1钱,黄连(酒炒)1钱,软苗柴胡1钱,当归身1钱,川芎1钱,白芍药1钱,生地黄1钱,酸枣仁1钱,半夏7分,甘草5分,竹茹1团,生姜3片。

出处: 《准绳·伤寒》卷五。

主治: 虚烦身振不得眠。

用法用量: 水2钟,煎至1钟,去滓温服。

 

6 名称: 加味温胆汤

组成: 陈皮1钱,半夏(制)1钱,茯苓1钱,甘草(炙)5分,枳实1钱,竹茹1钱,黄芩1钱,黄连8分,麦冬2钱,芦根1钱。

出处: 《金鉴》卷四十六。

主治: 妊娠恶阻因于胃热者,呕吐,心中热烦愦闷,喜饮凉浆。体瘦恶阻多火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

 

7 名称: 加味温胆汤

别名: 参胡温胆汤

组成: 枳实(麸炒)8两4钱,半夏(汤泡7次)8两4钱,竹茹8两4钱,橘红11两3钱,白茯苓6两3钱,甘草(炙)4两1钱,香附1斤半,人参6两3钱,柴胡6两3钱,麦门冬6两3钱,桔梗6两3钱。

出处: 《袖珍》卷一。

主治: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加生姜5片,大枣1个,水2盏,煎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附注: 参胡温胆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8 名称: 加味温胆汤

组成: 陈皮、半夏(姜制)、茯苓、麦冬(去心)、枳实(麸炒)、生甘草、竹茹、黄连(姜炒)。

出处: 《金鉴》卷五十二。

主治: 小儿热积胃中,食入即吐,口渴饮冷,呕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色。

用法用量: 加灯心,水煎服。

 

9 名称: 加减温胆汤

组成: 茯神(去皮木)1钱,半夏(姜汁制)1钱,陈皮1钱,枳实(麸炒)1钱,当归8分,酸枣仁(炒)8分,山栀(炒)1钱,竹茹8分,人参6分,白术(去芦)1钱,麦门冬,辰砂5分(为末,临服调入),黄连(姜汁炒)1钱,竹沥半盏(临服加入),甘草3分。

出处: 《回春》卷二。

主治: 痰躁(痰火作热烦躁)、痰话(痰火作热惊惕不安、错语失神),惊惕失志、神不守舍。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乌梅,水煎,调辰砂末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

附注: 方中麦冬用量原缺。

 

10 名称: 竹茹温胆汤

组成: 柴胡2钱,枳实(麸炒)1钱,半夏1钱,竹茹1钱,陈皮1钱,茯苓1钱,桔梗1钱,香附8分,甘草3分,人参5分,麦门冬(去心)3分,黄连1钱5分。

出处: 《扶寿精方》。

主治: 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惊恍惚,烦躁多痰。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8分,不拘时候服。

 

11 名称: 防风温胆汤

组成: 半夏半两(制),枳壳半两(麸炒),茯苓半两,橘皮2钱半,防风2钱半,甘草(炒)1钱半。

出处: 《直指小儿》卷二。

功效: 消痰,顺气,疏风。

主治: 小儿痉痓。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生姜、紫苏,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附注: 《得效》有人参。

 

12 名称: 十味温胆汤

组成: 半夏(汤洗)3两,枳实(去瓤,切,麸炒)3两,陈皮(去白)3两,白茯苓(去皮)1两半,酸枣仁(微炒)1两,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1两,北五味子1两,熟地黄(切,酒炒)1两,条参1两,粉草5钱。

出处: 《得效》卷八。

功效: 化痰宁心。

主治: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或胆寒肝热,心悸不眠,短气恶心,耳鸣目眩,四肢浮肿。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不拘时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临床应用:

1.失眠:吕某,女,49岁。患精神分裂症反复发作20余年,经常失眠,伴头昏,乏力耳鸣,心烦不安,手足心热,表情呆滞,口干不欲饮,喉中似有物梗阻,吞咽不利,舌红,苔薄黄而腻,脉象细弦。证属阴血不足,兼挟痰湿,心神不宁所致,治当滋阴安神,兼化痰湿,拟十味温胆汤加淮山、黄连,水煎服,每日二次。内服5剂,寤寐正常,续服5剂,诸症悉减。

2.精神痴呆症:郑某,室女,18岁,学生。其母代诉:患者平日善思多感,去年因受惊恐,常显胆怯不宁,夜寐不安,常发梦吃。近感风邪,发热,神志失常,而语无伦次,忽悲忽喜,失眠厌食,月信四月未至,带下甚多。此乃思虑伤脾,湿热下注,以涤痰清热兼散风邪为治。方用十味温胆汤加减,连诊三次,进方6剂,诸病尽除,精神恢复正常,继以逍遥散、天王补心丹数剂调治,食欲渐振,月信亦至,情况良好。

各家论述:

1.《成方便读》:温胆汤加人参、远志、枣仁、熟地。治惊悸不寐因虚而得,以致梦遗惊惕,虚多邪少之象,恐一于除痰,则虚者益虚,其病益盛。故以人参、熟地之大补气血,协同枣仁以入于肝胆之地:用远志者,取其辛散宣泄之品,一则可行补药之滞,一则可交通心肾,心肾交则魂亦可赖以安身。

2.《天津中医》(1968;3:44):运用本方时,党参、半夏、茯苓、枳实应重用,并以半夏、茯苓为主药,意在渗燥结合,湿化痰消;取党参益气健脾以治生痰之源;枳实调气行痰,诚如丹溪所云“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

附注: 《金匮翼》有竹茹,无五味子、

 

13 名称: 十味温胆汤

组成: 潞党参1钱半,辰茯神1钱半,淡竹茹1钱半,熟地1钱半,枳实1钱半,姜半夏2钱,广皮2钱,炒枣仁1钱,远志肉1钱,炙甘草5分,生姜一片,红枣1枚。

出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效: 补虚壮胆。

主治: 伤寒触惊发狂,经清肝胆,泻痰火后,以此方善后。

    十味温胆汤出自元医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白茯苓、酸枣仁、大远志、北五味子、熟地黄、条参、粉草组成,主要功用为益气养血、化痰宁心,主治心虚胆怯,痰浊内扰证,以触事易惊、惊悸不眠、胸中烦闷、坐卧不安,或短气心悸、困倦乏力、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等为常见症状。

 

14 名称: 参胡温胆汤

组成: 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枳实1钱,人参1钱,竹茹8分,香附8分,麦门冬8分,柴胡8分,桔梗8分,甘草3分,生姜3片,大枣2个。

出处: 《医学入门》卷四。

主治: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寝不安,气郁生痰,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烦躁不安。痰火。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临证顽固失眠颇为棘手,崔应珉认为情志抑郁或胆胃不和之失眠可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外台秘要》明言温胆汤用于“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临床多见胆胃不和之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和胃化痰,配上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通三焦气机之通道。胆胃和,气机畅,眠自安。

 案例:孙某,女,26岁,2009年7月28号来诊,平素脾气急躁,两周前因与其同父异母之弟打架,变得情绪易激动,不能自控,现苦于入睡困难,易醒,烦躁,记忆力减退,舌质紫,苔白腻,脉弦滑。处以柴芩温胆汤加上珍珠母、郁金、香附、炒柏枣仁等,另嘱其愉悦心情,放宽心胸。一周后,患者复诊自诉睡眠有明显好转,但情绪仍易激动,按上方基础上加减,依旧嘱畅情志。如此调治月余而愈。

 

15 名称: 参胡温胆汤

组成: 人参、茯苓、柴胡、橘红、枳实、半夏、甘草。

出处: 《伤寒全生集》卷四。

主治: 伤寒过经不解,虚烦不得眠者。往来寒热,呕而痞闷。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各家论述: 《寒温条辨》:脾胃虚寒,少阳不能行生发之令,故痰涎沃胆而不能眠,参、草、苓、枣之甘温,以补益脾气。柴胡之辛温,以升发阳气。二陈之辛散,枳实之导滞,以开发痰饮,痰饮散而胆不寒矣。

 

16 名称: 枣仁温胆汤

组成: 枣仁(炒)2钱,茯神1钱5分,半夏1钱2分,丹皮1钱5分,丹参2钱,远志1钱2分,当归2钱,川芎1钱,延胡索1钱,石菖蒲8分,辰砂。

出处: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功效: 安神定惊,祛瘀豁痰。

主治: 产后发狂因惊者。

附注: 方中辰砂用量原缺。

 

17 名称: 变通十味温胆汤

组成: 橘络9g,茯神12g,半夏12g,甘草3g,枳实6g,生地15g,枣仁15g,生远志6g,石菖蒲6g,竹沥3匙(冲)。

出处: 《中医治法与方剂》。

主治: 精神痴呆证,忽悲勿喜,哭笑无常,惊悸失眠,神志痴呆。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8 名称: 千里流水汤

别名: 半夏汤、温胆汤、千里水汤、千金流水汤

组成: 半夏3两,麦门冬3两,茯苓4两,酸枣仁2升,甘草2两,桂心2两,黄芩2两,远志2两,萆薢2两,人参2两,生姜2两,秫米1升。

出处: 《千金》卷十二。

主治: 虚烦不得眠。

用法用量: 以千里流水1斛煮米,令蟹目沸,扬之万遍,澄清,取1斗煮药,取2升半,分3服。

附注: 半夏汤(《圣济总录》卷九十)、温胆汤(《普济方》卷三十四)、千里水汤(《普济方》卷二三三)、千金流水汤(《准绳·伤寒》卷三)。

 

19 名称: 柴胡温胆汤

组成: 柴胡、陈皮、半夏(姜制)、茯苓、甘草(生)、竹茹、枳实(麸炒)。

出处: 《金鉴》卷五十三。

主治: 小儿感冒夹惊,病虽退,尚觉心惊不寐者。

用法用量: 引用生姜。水煎服。

临床应用: 疟《徐渡渔医案》:暑风为疟,疟日作于夜,脉弦而数,寒热俱甚,解达之。柴胡温胆汤加枇杷叶、大麦仁。

 柴胡温胆汤治腹泻、咽炎

       梅国强认为,手足少阳之经脉,皆循于咽或颈部,而与足少阳互有经脉联络的足厥阴肝经,亦循于咽喉附近,以上经脉又循于胸腹之中,故肝胆气结,则少阳经脉亦易因之郁滞,上可冲逆咽喉,致咽喉肿痛不利,下可克伐脾土,致脾胃运化失常,清浊反作,出现泄泻等证。而外邪侵袭,痰热搏结咽喉,亦可致少阳经气不利,出现咽喉肿痛、咳嗽胸胁满痛等症。又脾胃素弱者,以其运化乏力,易令气滞湿阻于中;或因肝胆疏泄不及,厥阴少阳经气郁滞,而成木邪犯土之证。其在咽胸者,是上焦痰热,兼少阳经气不利;其在胸腹者,是中焦痰热,兼少阳经气不利。无论病在咽、在胸或在腹,只要有痰热,兼少阳经气不利者,皆可用柴胡温胆汤化裁治之。柴胡温胆汤乃小柴胡汤、温胆汤合方加减而成。梅国强所用之基本药物为柴胡、黄芩、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因其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更兼湿热阻滞,故常去人参、甘草、大枣。合方以后,其功效不仅是二者之叠加,而且使用更为灵活,适应证更为广泛。

      某男,33岁。因大便稀溏、咽痛反复发作4年多,于2008年12月21日就诊。诉4年多来凡食生冷,饮啤酒、饮料等必泻稀水便,且稍微饮食不慎,或气候变异则咽喉肿痛。日前咽痛再发,经抗生素治疗稍微减轻,目前仍疼痛,声嘶,咳嗽黄痰,大便日行4~5次,排便不爽,咽后壁充血,舌苔白而略厚,脉缓。梅国强认为,患者正值盛年,体质不虚,但因工作压力大,易致肝胆气郁,少阳经气不利。泄泻而排便不爽,是木郁乘土也。咽喉肿痛、痰黄、苔白厚,皆痰热郁结也。故中医诊断:1.泄泻(邪郁少阳);2.慢喉痹(邪郁少阳)。西医诊断:1.肠易激综合征;2.慢性咽炎。治以和解枢机,清利咽喉,清热化湿,以柴胡温胆汤加减:柴胡10克,黄芩20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竹茹10克,枳实20克,莱菔子10克,广木香10克,砂仁10克,黄莲10克,肉豆蔻10克,射干10克,马勃10克,半枝莲30克,青蒿20克,滑石10克。7剂,水煎服。

       2009年1月16日复诊,因梅国强出差,转诊于笔者叶世龙。自诉服药后,大便成形,消化功能明显好转。刻下咽喉干痒不痛,咽后壁充血,无鼻塞,不咳,不发热,饮食正常,大便稀,日3~4次,小便调,舌质红,舌苔薄白,寸脉缓,关尺弱。笔者遂以自拟清利咽喉验方与之:葛根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15克,黄芩15克,桔梗10克,山药30克,法夏15克,薄荷10克,熟地黄15克,栀子10克,射干10克,玄参15克,甘草6克。5剂,水煎服。药尽病愈。

 

20 名称: 清心温胆汤

别名: 清心抑胆汤、清心抑气汤

组成: 陈皮1钱,半夏(制)1钱,茯苓1钱,枳实1钱,竹茹1钱,白术(炒)1钱,石菖蒲1钱,黄连(姜汁炒)1钱,白芍(炒)1钱,当归(酒洗)1钱,香附(炒)1钱,麦门冬(去心)8分,川芎6分,人参6分,远志6分,甘草4分。

出处: 《古今医鉴》卷七。

功效: 平肝解郁,清火化痰,益心生血。

主治: 五痫。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附注: 清心抑胆汤(《回春》卷四)、清心抑气汤(《寿世保元》卷五)。

     崔应珉认为癫痫多属痰瘀之证。脑为至清至粹至纯之腑,为真气所聚,维系经络,协调内外,以主元神。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脑为髓海,水谷精微及肾精所藏。清灵之脏腑喜静谧而恶动扰,易虚易实,是故神伤窍闭为其病理基础。清窍被扰,元神失控,神机散乱,则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养,脑神乏机,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滞等。临床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胆南星、石菖蒲(即导痰汤)合上白金丸,再加上全虫、蜈蚣、水蛭等虫类药以搜风剔络止痉。每每起到良效。

     案例:某男,24岁,海南省文昌市人,2009年1月出诊。患者自诉患癫痫10余年,面色萎黄,形瘦,大便泄泻,疲乏无力,咯白色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2g,茯苓30g,白芍30g,天麻10g,钩藤10g,地龙15g,生龙牡各30g,蝉衣10g,生南星15g,白僵蚕15g,川芎30g,石菖蒲12g,郁金15g,甘草6g,当归10g,生黄芪30g,另外全虫、蜈蚣各200g,粉碎研末装入空心胶囊,每天各三粒,每天各两次,09年2月22号,电话来述癫痫发作已减少,但大便仍泄泻,效不更方,但改炒白术30g,生南星25g,加炒山药30g,白扁豆15g,天竺黄15g,以健脾益气化痰,嘱其坚持治疗,前后三月余以上方加减而获效。

  

21 名称: 黄连温胆汤

组成: 温胆汤加黄连。

出处: 《六因条辨》卷上。

主治: 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

用法用量: 水煎服。

临床应用:

1.心惊胆怯:湿热生痰,留于手足少阳之府,累及心包,心惊胆怯,性急善忘,多虑多思,舌苔浊腻带黄,胸脘内热。清化为宜。黄连温胆汤加洋参,枇杷叶。

案例:岳某,女,63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突发头晕,肢体活动不遂2天,患者体胖,平素气短,下肢乏力,面目浮肿,口干,纳差,时呕吐痰涎,夜间耳鸣,血压150/90mmHg,,心率58次/分,ST-T段缺血样改变,既往心肌缺血史,舌体大,有齿痕,质紫暗,苔腻稍黄,脉略弦。中诊:心悸,眩晕。此为痰瘀互阻。处方:黄连10g,半夏15g,陈皮10g,茯苓30g,杏仁10g, 竹茹10g,石菖蒲12g,郁金10g,丹参30g,葛根15g,三七10g,天麻10g,炒白术10g,桂枝9g,川芎9g,甘草6g。7服。

方以黄连温胆汤清胆和胃,化痰通络;丹参、郁金、葛根、三七活血化瘀;因痰涎上扰,蒙蔽清窍发头晕耳鸣,故用半夏天麻白术汤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桂枝温通心阳;川芎解郁。患者自诉服上药头晕,耳鸣,纳食明显改善,以原方为主,视症状稍作调整,治疗一月,诸症状消失。《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医学入门》:“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张景岳云:“少阳属木,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胆,其表在心,表者,标也。”

2.精神分裂症:杨姓,男,43岁,干部。80年4月7日就诊。10年前,因私怨,心怀忧郁致神志异常 ,悲伤哭泣之症每年发作4月余,用过各种镇静药均未控制发作或缩短发作时间。予黄连温胆汤加菊花、白蒺藜、朱麦冬,前后共服11剂,诸证悉除,以健脾养心之法善后调理。

3.不寐:付某某,女,42岁,干部。1979年5月14日初诊。半月前,因事争吵后夜卧不宁,心烦不安,服药无效。治以清肝豁痰安神,予黄连温胆汤加珍珠母、夜交藤,水煎服。3剂后每晚能睡3-4 小时;前方加栀子,10剂后,诸症悉和,睡眠正常。随访3年,未复发。

4.口甘:张某某,女,33岁,打字员。1980年7月24日初诊。口中甜腻,食无味,胃脘灼热嘈杂已月余。诊见:形瘦,面色萎黄,胸脘闷,舌边齿痕,苔黄,脉弦滑。证由痰热浊邪上泛所致。方用黄连温胆汤加蔻仁、佩兰、石菖蒲,水煎服。6剂后,口甘减;原方加白术,15剂后诸证皆除。

 

      有报道:用黄连温胆汤给予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降糖,通络治疗,加服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15g,半夏10g,茯苓18g,竹茹15g,陈皮10g,枳实 10g,天花粉15g,白术12g,泽泻12g,甘草5g。加减:头晕者,加天麻、菖蒲;心悸、失眠者,加远志、炒枣仁;大便干者,加生大黄、全瓜蒌; 肢麻疼痛者,加鸡血藤、地龙、丹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两组均以2个月为一个疗程。均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22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人参、白术(去芦)、茯神(去皮木)、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半夏(姜汁炒)、枳实(麸炒)、黄连(酒炒)、竹茹、山栀(炒)各等分,甘草3分,辰砂5分(临服研末调入)。

出处: 《回春》卷四。

主治: 内有痰火,惊惕不眠。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大枣1枚、乌梅1个,水煎去滓,入竹沥调辰砂末服。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23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半夏(汤洗7次)2两,竹茹2两,枳实(麸炒,去瓤)2两,陈皮3两,甘草1两(炙),茯苓1两半。

出处: 《三因》卷九。

主治: 痰热内扰,心胆气虚,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眩悸呕恶,及癫痫等。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锉为散。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之所以平甲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又曰: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故《内经》用治不眠。二陈非特温胆,亦以和胃也。

2.《成方便读》:夫人之六腑,皆泻而不藏,惟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入,寄附于肝,又与肝相为表里。肝藏魂,夜卧则魂归于肝,胆有邪,岂有不波及肝哉。且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则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不能得木而达也。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惊悸之状。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得其春气温和之意耳。

 

     该方从《集验方》的温胆汤稍加变化而来,大大减少了生姜的用量(由四两减至5片),并且增加了渗湿宁心的茯苓一两半,这样温性大减,相对突出了竹茹的清胆和胃之力,但方子却仍以温胆为名,究竟是在清胆还是温胆?首先,惊悸不宁、虚烦不眠与情志密切相关。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则惊易伤心,心惊则神不安舍,故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惊恐生怯,怯伤胆气,胆气伤则惊惕不安、怯懦畏事;胆气不能正常升发疏泄,则胆郁化热,胆郁之气横伐胃气,导致胃气不和,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不运,则致生痰呕逆,食少无味,肢体困倦;此外,中焦为枢,中焦郁滞,则心火不得通于肾、肾水不得上济于心,心肾不交,神志不安,故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因此治疗时应围绕心、胆、胃三个病机核心,将益心气、补心血、宁心安神,清热利胆、行气、和胃消食、化痰降逆、止呕等诸多治法有效进行组合,有的放矢,协同取效。由于温胆汤证的体征以中焦症状较为明显,因此选药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为要。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安神宁心。半夏一身而多任,力宏效彰,是全方药效的核心。用药突出了清胆和胃这一治疗核心,治疗痰热之胆胃不和证疗效彰显。但很显然,其在心肾方面的用药是存在局限的,特别是对于心血虚明显的病,有必要加强养血益气、宁心安神的药物,这就形成了十味温胆汤。十味温胆汤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则补养安神之力大增,并以远志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更好地对应上述病机中心气、心血不足的环节。其次,关于胆寒的问题,涉及到中医理论变迁的问题和医学语言和社会语言相互渗透后的复杂现象。有学者考证,《内经》和早期医家有“实则为热,虚则为寒”之说,此观点与当今之寒热虚实辨证迥然不同。另外早期的医学观点也渗入到社会语言,将害怕、胆小、胆怯等称为“胆寒”,直至现在仍有“心惊胆寒”之类的表述方法,而这类表述不会全部因为医学概念的变化而同步变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管是寒热补泻,只要治疗“胆虚”惊悸胆怯这个主题,就都被挂上了“温胆”这个头衔。

      本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少,但运用的临床报道非常有特点和说服力。本方临床应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我们熟悉的顽固性失眠;另一类则主要集中在心脏神经官能症、胆心综合征、早搏、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现代医学认为,在长期的胆道和胆囊疾病后,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供氧-需氧失衡),引起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死;而心脏神经官能症则是在没有任何临床证据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心慌、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等自觉症状,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生理的不适,但缺乏充足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成药。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十味温胆汤在此领域具有不可多得的应用价值,尤其适合于长期肝脾不和、胆胃不和伴见胁痛、胸闷、心悸的患者。

 

24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半夏(汤洗去滑)1两半,麦门冬(去心)1两半,茯苓2两,酸枣仁3两(炒),炙甘草1两,桂心1两,远志(去心,姜汁炒)1两,黄芩1两,萆薢1两,人参1两。

出处: 《三因》卷八。

主治: 胆虚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胆慑,奔气在胸,喘满,浮肿,不睡。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用长流水1斗,糯米1升,煮蟹眼沸,扬2000-3000遍,澄清,取2盏,入药在内,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不以时服。

制备方法: 上锉为散。

 

25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生姜4两,半夏2两(洗),橘皮3两,竹茹2两,枳实2枚(炙),甘草1两(炙)。

出处: 《外台》卷十七引《集验方》。

主治: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去滓,分3服。

制备方法: 上切。

 

26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远志、枣仁、茯神、当归、川芎、钩藤、半夏、广皮、甘草、香附、茯苓。

出处: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主治: 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经血忽闭,面青筋搐,口吐涎沫,此缘惊则气乱,恐则气结故耳。

 

27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人参、茯神、远志、朱砂、金石斛、生地、麦冬、枣仁、甘草、五味子、柏子仁。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主治: 怔忡,包络动者。

 

28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陈皮2钱,半夏1钱半,茯苓1钱,枳实半钱,甘草半钱,远志1钱,酸枣仁半钱。

出处: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经验秘方》。

功效: 定心志。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8分,空心温服。滓再煎。

 

29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半夏1两,枳实1两,橘红1两5钱,茯苓7钱半,甘草(炙)4钱。

出处: 《明医杂著》卷六。

主治: 胆气怯弱,惊悸少寐,发热呕痰,饮食少思。

用法用量: 每服1-2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30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半夏3钱,橘红1钱5分,枳实1钱,黄连1钱,天麻2钱,苏子1钱5分,厚朴1钱,黄芩1钱,竹茹1钱,生姜汁5匙(泡用)。

出处: 《活人方》卷六。

主治: 痰气火并结于中宫,在上则眩晕,干呕作酸;在下则腹痛便燥。

用法用量: 上水煎泡,加姜汁午前后服。

 

31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半夏(制)2钱半,枳实2钱半,茯苓半两,橘红1钱半,甘草1钱半,酸枣仁(温汤浸,去壳)2钱半。

出处: 《直指小儿》卷一。

主治: 小儿惊悸顽痰。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入竹茹少许,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32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半夏1钱,枳实1钱,竹茹1钱,茯苓1钱,甘草3分(炙),广皮1钱,钩藤钩2钱。

出处: 《古今医彻》卷一。

主治: 伤寒挟惊。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

 

33 名称: 温胆汤

组成: 制半夏1钱5分,枳实8分,陈皮1钱半,茯苓1钱半,人参1钱,熟地3钱,炒枣仁3钱,远志1钱,五味子1钱,甘草(炙)5分。

出处: 《笔花医镜》卷二。

主治: 胆气虚寒,梦遗滑精。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