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杂谈

 笔记本806 2014-06-09

       管理话题,在当今世界可谓炙手可热,人们更是言必称管理。何谓管理?古人的说法就是安人治心。其核心对象是人。因为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主宰,是最为复杂和高深莫测的。但事实是,对人的个体而言,其能力虽远不及大自然中诸如虎豹豺狼一类的动物,但最终人类却能战而胜之,根本原因是人类以社会为组成形式并很好地管理了社会。至于“管理”的涵义,字面上看,“管”,原意指细长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达。使之闭塞为堵;使之通畅为疏。因此“管”就是有堵有疏、疏堵结合。综合起来,管既包含疏通、引导、促进、肯定、打开之意;又包含限制、规避、约束、否定、闭合之意。“理”,本义指顺玉之纹而剖析;引申为事物的道理、发展的规律,包含合理、顺理的意思。管理犹如治水,疏堵结合、顺应规律、因势利导。所以,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说:“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处上不觉压,处前不为害,天下乐推而不厌。”管子则说;“心安则国安,心治则国治;安也者心也,治也者心也。”成都武侯祠名联说得更直白:“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失,后来治蜀要深思。”尽管这些言论立足于治国理政的高度,但同样也值得企业管理者谨记、思考、借鉴,因为他们都强调了安人治心重要性。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此意。

 据说在西方文献《圣经.摩西纪事》中记述:摩西的家乡因为遭遇大洪灾必需将整个部落迁往欧罗巴(欧洲),摩西被推举为搬迁首领 。于是摩西带领部落全体男女老幼踏上前往欧罗巴的漫漫征途。一开始大事小情都由摩西决定,亲自处理。而摩西也全力以赴,精心尽力,但效果却很不理想 ------每天只能前进十多里路。为此部落全体情绪低落,就连摩西的岳父也开始埋怨:“象你这样累死你也到不了欧洲。”摩西说,不要牢烧满腹,你要给我一些好的建议就够了。摩西的岳父说:“你只需在十个人中找个有能力的人做头领,然后又在这十个带头的人里选一个更大的头领 ,如此可以根据情况选更多的头领,而你摩西的任务就是管好这些更大的头领……”摩西如法炮制,结果部落前进速度大幅提升,以致日进百里。从根本看,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管理案例:管理看似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了,但由此产生的管理增量却带来了巨大的质变------就是劳动效率的飙升。虽然故事只是简单地告述读者管理的原理和目的,也没有谈及管理的具体方式方法,但它却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凡事事必躬亲,是对被管理者智慧的扼杀,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被管理者容易形成惰性,责任心大大降低,把责任全推给管理者。更有甚者,会导致被管理者产生依赖腻烦心理,即便工作出现错误也不情愿向管理者提出。何况人无完人,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局限性、片面性,与其为被管理者描绘好蓝图,不如为其留下空间,发挥其智慧,他们或许会描绘的更好。多让被管理者参与事务决策,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满足被管理者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赋予被管理者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他们会取得让你意想不到的成绩。

随着时代的变迁,“管理”话题被越发赋予崭新而又丰富的内涵,并早已发展为一门学科 。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括四层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3.管理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的重点是对人的管理,现在的流行语就是以人为本。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管理的另一种说法,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广义的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在他看来,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最好的办法去工作。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制定决策,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能够广泛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也有学者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由此观之,对于管理的理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管理学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它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它远远有别于象数学一类的自然科学,因为数学总能够精确地精确计算出答案,而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即使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它所得的答案也不尽相同,而且它似乎永远处于人们的争论、思考和纠结之中。为此,就连一些管理专家也有这样的困惑-------“管理到底是什么?”据说有一位管理学教授为此困惑了二十年,直到他在广西漓江边看到渔民用渔鹰捕鱼的真实景象才恍然大悟。漓江上,一位渔民娴熟的驾着渔船,船沿上还立着好几只训练有素的渔鹰。只见渔鹰敏捷地潜入水中衔出一条硕大的鱼,渔民赶紧将这条大鱼从渔鹰的嘴里取下,又顺手将一条小鱼奖励给那只渔鹰,于是这只渔鹰又乖巧的潜入河中捕鱼去了。而另一只渔鹰眼见主人忙不过来,便独自吃掉这条足以填饱它肚子的鱼,自此这只鱼鹰自觉肚里饱满,便停止下河捕鱼,悠然自得地享受丽江河面上的美景。再看另一只鱼鹰也从河里抓住了一条不小的鱼,当主人从渔鹰嘴里拿走那条鱼后却忘了给鱼鹰吃小鱼的奖励。这只鹰也不计较,还是迅速地潜水捕鱼,当主人取走鱼后,主人又没有给鱼鹰奖励吃小鱼,如此三番五次之后,这只鱼鹰也学着那只饱食的鱼鹰那样,停下捕鱼,飞到一边独自梳理自己的羽毛去了。由于正值捕鱼的黄金季节,渔民们工作繁忙,有时免不了顾此失彼,所以他们也总结了管理鱼鹰的方法:在每只鱼鹰的脖子上套一只大小适宜的铁环,如此一来,每只鱼鹰抓到比铁环大的鱼就交给主人,抓到比铁环小的鱼就自己享用。这样将形成人和鹰的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经典的管理案例。渔民作为鱼鹰的主人和管理者,不能把所有的利益和好处全都据为己有,而渔鹰也不能独吞自己的劳动成果。至于如何分配利益和好处,那就是管理的技巧和原则。现代企业中,由于成本压力的加大,企业开始流行一种“企业抠文化”,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片面追求低成本。鱼鹰捕鱼的故事不妨引以为鉴,记得有位企业家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因为钱多给高工资,而是为了更多的钱才给高工资。”其观点非常务实。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道理看似简单却又时常被忽略。有个寓言故事,说的是森林中黑熊和棕熊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各自管理着众多的蜜蜂。一天,它们相约比赛酿造蜂蜜的能力。对此黑熊的观点是,酿蜜多少取决于蜜蜂群体对花粉的访问量的大小。于是它引进了一套先进的绩效管理系统,能够精确考核每只蜜蜂每天乃至每个时段对森林中花粉的访问状况,并且还有一套奖励规则:那就是重奖当月花粉访问量最多的蜜蜂;作为黑熊的比赛对手,棕熊则认为,酿蜜多少取决于蜜蜂群体采集花粉的多少以及采集花粉的蜜蜂的数量大小。于是它引进了一套一般的绩效管理系统,能够考核每只蜜蜂采集花粉的数量,并且明文规定重奖当月花粉采集量最多的蜜蜂,同时也对当月表现积极的蜜蜂也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一年后的结果是,黑熊的绩效不及棕熊的一半。对于比赛结果,双方经过认真总结,黑熊的结论是:由于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缺失,蜜蜂们一味重视工作数量(访问量)而忽略工作质量,有的蜜蜂害怕花粉采集太多而影响飞行速度,只采集少量花粉就返回,更有甚者,有的蜜蜂为了保持访问量的优势故意封锁已经被发现的花粉源的消息,导致大量花粉源没有被采集,以致最后群体关系紧张、互不团结、内讧不断,工作效率低下、事倍功半也就不足为怪了。棕熊的结论是:由于管理者调动了蜜蜂群体积极性,并开诚布公地奖励,使整个群体始终处于一种团结恊作、互利共赢的氛围中,在形成合力的情况下,取得辉煌也绩当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本故事中的黑熊失败的原因,就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是由于黑熊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和奖励细则造成的。如果蜜蜂群体一开始就明白工作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群体工作不力而败给棕熊。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