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龙泉中学 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纨绔(kù)
B.跬(kuǐ)步
C.孝悌(tì)
D.藩(fān)篱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歆享 B.晕眩
C.甬路 D.搁置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至于婚丧大典,那就更须表演得特别精彩,连笑声的高低,与请安的 A.深浅
B.轻重
C.深浅 D.轻重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美洲巴塔哥尼亚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 B.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 C.从整个宇宙来看,不但地球景色迷人,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有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D.我想,妈妈对于自己不能有一个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有一个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而困惑不解。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B.宝玉初识黛玉便问黛玉念何书,黛玉回答刚念了《四书》。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黛玉说没有,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便摔那玉。 C.《祝福》中特意寻来听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的人们,《药》里把夏瑜被害作为闲聊谈资的茶客,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他们的精神特质是麻木冷漠。 D.《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桑地亚哥这一形象彰显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张岱年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即对于中庸的解释。孔子尝说:“过犹不及。”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有删改)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民族精神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应是“中庸”。 B.“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包容。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D.“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所以对中国人有广泛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7.下列对“中庸”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眼里,中庸与中行具有同一含义,是一种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B.中庸是“执两用中”,认为“不及”与“过”都不好,要恰到好处。 C.“中庸”观念在现实中很有道理,但它也可能会使人囿于传统,不利于开拓创新。 D.“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要坚决摒弃。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C.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英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注】,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高祖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取材于刘劭《人物志》)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C.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
D.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英”与“雄”要兼具的一组是( ①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②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③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④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 ⑤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 A.①②③
1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相者一定是聪明秀出的人,但未必是胆力过人的人。为将者一定是胆力过人的人,但未必是聪明秀出的人。 B.为相者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将者兼有了为相者的智慧就可以成为英雄。 C.项羽和刘邦虽同为“英雄”,其结局却不同,是因为项羽“英分少”,刘邦“英分多”。 D.本文正反说理,对比鲜明,用典型事例说明了英分和雄分的多少,是决定自身成败的关键的道理。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3分) (2)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3分) (3)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3分) 13.请用斜线( ∕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者所营造的意境和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2)诗的三、四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千呼万唤始出来,
(5)庄生晓梦迷蝴蝶,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7)于是废先王之道,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刀。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踊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有一段时间,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6.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运用借代,以脑袋代指人,既诙谐生动,又暗合何爹剃头的营生。 B.“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用生活化的口语活脱脱地写出了何爹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C.何爹耍一杆青龙偃月刀,刮、弹、铲、刨、剔,如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不但技艺精湛,还有一种古典之美。 D.“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这句话主要表现了三明爹与何爹一样,固守传统而又重情重义。 E.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既表达了对传统艺人的赞赏之情,也流露出对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境地的深切忧思。 17.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阅人间头颅无数。 (2)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18.小说中的何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19.小说的结尾部分,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小说内容,请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三者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王熙凤是贾府的内管家,是远近闻名的“凤辣子”,请根据下面的文字,以整齐的句式概括王熙凤出场时的气势和排场,不超过20字。(4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21.某班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4分) 第一个节目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朗诵结束—— 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诗朗诵——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诗朗诵——杜甫的《登高》。 22.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先生的了解,为先生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4分) ![]()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文明生活就好比一锅煮着的肉,它自己不会一直沸腾下去,要你去往锅里放入些什么,好让排在你后面的人也能够去享受。(亚伦·亚达《走向社会》) 以上是一位学生读课文和读本时所做的摘抄,请从中任选一则,根据你对它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荆州中学、龙泉中学、宜昌一中、襄阳四中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呜咽(yè);C项,锲(qiè)而不舍;D项,旋(xuán)涡 2.C【解析】A项,膏梁——粱;B项,聒躁——噪;D项,再所不辞——在 3.C【解析】见读本《正红旗下》 4.D【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为“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B项并列不当,应为“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性、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C项语序不当,应为“地球不但景色迷人”。 5.B【解析】宝玉初识黛玉问黛玉可曾读书,黛玉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6.D【解析】因果颠倒。 7.D【解析】“要坚决摒弃”错,文中只是说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有利有弊,对传统文化还是继承发扬,取其利去其弊。 8.C【解析】这句诗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短暂和无常之感。 9.A【解析】别名:区别。 10.C【解析】③句说英和雄的作用,④句说“英分”的重要性,据此两句排除。 11.B【解析】“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错,按文意“英”“雄”“各济其所长”,为相者兼有为将者的胆力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12.(1)因此人类中文才武功优异超众者,由此而命名。(“文武茂异”、“取名于此”状语后置句、句义。“人之文武茂异”也可译为定语后置句。) (2)所以,“英材”用智慧谋划于开始,用明察发现事物的微小动向,又通过“雄材”的胆略去实施它。(是故、见机、句义) (3)但是却不能听取奇异的计谋,有一范增而不能重用,因此陈平等人也就逃跑归顺了刘邦。(听采奇异、亡归、句义) 13.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意境阔远澄净,流露出诗人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雄浑苍凉,传达出一种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壮感。 (2)①孤高傲世。诗人感叹世无知己,不愿再施展才华,暂且借美酒以遣怀自娱。 ②归隐山水。诗人逃脱公务,逍遥山水,想驾扁舟归去,与白鸥为友,有归隐之志。
15.(1)猿猱欲度愁攀援 (4)犹抱琵琶半遮面
(7)焚百家之言 16.B 17.(1)化用“阅尽人间春色”诗句,诙谐地写出了何爹剃头之多,手艺之高超。(答夸张也可) (2)化用“关云长败走麦城”的故事,生动地写出了何爹对传统手艺的坚守。(答用典也可) 18.(1)手艺高超;(2)重情轻利;(3)固守传统而与时代保持距离。(答出第1、2点给2分,答出第3点给4分) 19.【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剃头时的语言、神态和感受,侧面表现出何爹手艺之高超。 (2)翻过两个岭去看望三明爹,又以全部的绝活送老朋友最后一程,进一步突出了何爹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 (3)前文写何爹固守男女之防的传统思想,后文写何爹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 (1)小说前部分写“我”去找何爹剪头的情节,穿插对何爹“青龙偃月刀”刀法的介绍。结尾部分,笔调突然转到写何爹给三明爹临终剃头的情节,如平地起波澜,进入小说的高潮。 (2)小说前部分情节略显散淡,结尾部分情节更为曲折。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何爹就起了疑心。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老朋友已经奄奄一息。三明爹在何爹的绝活中舒舒服服走完最后一程。写得波澜起伏,紧张曲折,最后又戛然而止,余音袅袅。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 (1)小说前部分含有对传统守旧落伍思想的委婉批评,最后部分则是对传统美德的真诚礼赞。 (2)小说的结尾部分的描写,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何爹坚守的不仅是传统手艺,更是一种传统的情感方式和传统品德。 (3)小说的结尾部分的情节,也暗示传统绝活行将退出生活而成为历史,表达了不舍与惋惜之情。 (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20.【答案示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前簇后拥一呼百应。 21.【答案示例】(1)孤舟故园心,漂泊的杜甫在寒冷的秋天思念着家园,也在古迹的探访中思考着自己的命运。 (2)琵琶有恨,昭君怨美貌未曾赏识;落叶无情,杜甫悲生命滚滚而逝。
22.【答案示例】面容清瘦目光炯炯烛黑暗 23.评分标准参考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文言文译文】 大凡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必须靠不平凡的人才。所以,马有狂奔踢人但能日行千里的;士有受世俗所讥笑的毛病但能立功扬名的。那种不循轨辙的骏马,行为放荡不羁的士人,只在于善于驾驭和使用罢了。命令:各州郡考察吏民中才能优秀和出类拔萃的,可以担任将相和出使绝远国家的人才。 【文言文译文】 草木的精华称为英,禽兽中超群者称为雄。那些文才武略卓越者称为英雄,就是由此得名的。所以具有远见卓识的叫做英,胆力超群的叫做雄,这是英和雄大概的区别。如果考察分析人所禀赋的英与雄的区分配置,就会发现英和雄是互相配合、互相依赖着的。如果把英与雄各自一分为二,然后交错搭配组合,在一个整体中“英”与“雄”各占一份,这样的人材能成就功业。 为什么这样说呢?聪明智慧是英材的天赋,不具备雄材的胆略,正确的观点就不能推行。胆识力量是雄材的天赋,不具备英材的智慧,事业也不能成功。所以,“英材”用智慧谋划于开始,用明察发现事物的微小动向,又通过“雄材”的胆略决断而付诸实施。“雄材”用力量制服大众,用勇敢排除困难,又通过“英材”的智慧而成就功业。这样,英材和雄材就能够互相用对方的长处补足自己的短处。 聪慧能够谋划事情的开始,明智能够洞察事物的动向,但勇气不足以去实行,(这样的人)可以遵循常道,而不能应付变故。力量超过众人,又具备勇敢的禀性,而没有判断事理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是先锋,但不能够做统帅。一定要智慧足以谋始,明察足以见微,胆略足以决断,这样的人材算是英材,张良就是这类人。力气足以超过他人,勇敢足以敢作敢为,智慧足以谋断事理,这样的人材算是雄材,韩信就是这类人。所以英材可以为相,雄材可以为将。如果一个人身上兼备英材和雄材,就能够功高盖世,称雄一时,刘邦、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然而英分和雄分相比较,英分更显得不能缺少。缺少英分,英材一定会离开他。所以项羽力能拔山,气概盖世,也有顺时应变的明智,但是却不能听取奇异的计谋,有一奇士范增而不能重用,陈平等人也就逃亡归顺了刘邦。英分多的人,雄材服从他,英材归顺他,两得其用,所以刘邦能够吞并强秦,击破西楚,统一天下。 这样说来,英分和雄分的多少,是决定自身成败的关键。只具备英分而没有雄分,那么雄材不会服从;只具备雄分而没有英分,那么英材也不会归顺。所以只具备雄分的人能得到雄材,不能得到英材;只具备英分的人能得到英材,不能得到雄材。因此,一人之身兼有英分和雄分,才能够统率英材和雄材,成就伟大的事业。 |
|
来自: 海中第一人 >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