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为谁教书,为谁育人?” 作为教师:“为谁教书,为谁育人?”都回答不了的话,就不配当教师。然而真正要回答准确了,又是一件难事。 因为,教书是一项良心工作。人的良心的着千差万别。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就完全不同了。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第三个人笑得更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回答的工人仍然在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却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则是前面两个人的老板。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此,由此而产生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当然最后的取得的效果则就有较大差异。 一样的砌墙工作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前途呢?原来,第一个人为建一堵墙而工作,砌墙的价值局限在一堵墙,他在砌墙中焕发的内部力量就是为砌墙而砌墙;第二个人为建一座高楼而工作,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建设一座楼的一部分,砌墙的价值也就扩展到了整座楼,他在砌墙中焕发的内部力量就比较大,工作态度也要好许多;第三个人为建一个新城市而工作,他把自己的每一点工作都看作建设一座城市的一个部分,因而其价值扩展到一个城市,他在砌墙中焕发的内部力量就更大更多,工作态度也就更积极、乐观。 教书也犹如砌墙。来“砌墙”的人,不一定都是眼界宽广之人。 他们有的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来,找一碗饭吃。受思想认识的限制,局限于这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即使他们中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但他们满足于教书,着眼于挣工资,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样的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他们把自己工作的价值看得较低,为教书而教书,没有理解自己工作的崇高社会意义,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永远做着“教书匠”的工作。 有的是不仅为了养家糊口,身上还有点担当,以教育为己任。这种老师以国家育人的责任感来教书,他们在教书过程中能够用尽自己毕生的精力去研究人、改造人。他们往往有强烈的使命感,认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亡。他们当中只要坚持下去的,都能成为名教师,乃至教育家。 还有一种老师,以爱为从教。这样的老师往往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他们总是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引导学生,倾心育人。不管受到怎样的挫折、磨难,依然不断地坚守自己的信念。虽然,他们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但是,他们有爱生如子之心,他们明白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为了人类的明天,并为此而努力地工作着。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人的思想高度、人生角度的不一样,“为谁教书,为谁育人?”的答案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要苛求答案一致性,不会有“标准”答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