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3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 1.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 B.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 C.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 D.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2.第②段中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3.第③段中的咏竹联最恰当的下联是 A.万丈凌云无止心 B.万丈凌云犹心虚 C.万尺凌云仍虚心 D.万尺凌云志永存 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013年12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与世长辞。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发唁电表示哀悼,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缅怀之风。曼德拉不是完人,他也有瑕疵,但95年的人生征程,把一个政治家的大智慧和大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至。曼德拉摒弃了非此既彼、你死我活的斗争理念,而遵循和平、民主和法制的途径解决分歧,这是曼德拉留给全人类的弭足珍贵的政治遗产。
A.唁(yàn)电 C. 瑕疵(zī)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 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所作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D.“楚辞”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他的诗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不事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注】①王氏 :王安石。 6.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 B.
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 C.
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D.
卒辞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妄与人接 B.
不蕲人之知 C.
为邑人所敬 D.
邻里或以薄少致馈 8.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
①②③ 9.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讨价还价,买其他东西也是这样。大家慢慢信服他,不欺骗他。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3分)
②一 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3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 之 学 也 或 失 则 多 或 失 则 寡 或 失 则 易 或失 则 止此 四 者 心 之 莫同 也 知 其 心 然 后 能 救 其 失 也 教 也 者 长 善而 救 其 失 者 也。 (《学记》)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共8分,每空1分) ① ②淇则有岸, ③《归园田居》中最能表现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诗句是 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凌余阵兮躐余行, 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3)题。(8分)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 ①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 (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1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 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 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 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①清早,你准备驾车上班的时候,不需要钥匙,只要对着汽车讲一句“引擎启动”;去银行,你也不需要带任何证件和银行卡,只要将手掌放在服务器的扫描口,就可以办理各项业务了;当你完成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不用钥匙,只要面朝着门站立一会儿,门就会自动打开……今天,这些曾经只能在科幻故事中见到的场景,因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而成为现实。 ②所谓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指纹、掌型、视网膜、虹膜等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笔迹、声音、步态等人的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科学家们想到利用人类的生物特征来验证身份,这是因为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而且这种“生物密钥”不会失窃或被遗忘。显然,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定,准确、安全、快捷,它被认为是信息社会中认证身份最好的方法之一。 ③运用生物识别技术,首先要进入生物识别系统,系统将会记录你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或身份证号码。然后系统对你进行生物特征取样,并将生物特征取样转化成数字代码存储下来。大多数系统并不存储完整的记录,而是分析特征,然后将其转换成代码或图形以组成特征模板,某些系统还能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可随身携带的智能卡上。这样在某一安全应用领域,识别系统就可以把获取到的特征与数据库中的特征模板进行比对,以确定二者是否匹配,从而决定接受或拒绝。 ④生物识别是采用大数据量的相似匹配方法来验证身份,而传统密码采用的是相等验证方法,生物识别采用的验证方法确保了身份验证的安全性。简单地说,当传统密码在网络传输中被拦截后,假冒验证的成功率是100%。而生物识别每次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数据并不完全相同,若被拦截并进行假冒验证,系统可以判定出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次数据,就会拒绝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 ⑤但生物识别技术运用并非一片坦途,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哪项生物特征能达到完美无缺的情形,每种生物特征自身都有优点和缺点,有其适用范围。例如指纹纹线特征鲜明,提取处理方便,但有些人天生指纹特征较少,很难采集到图像,而且指纹采集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对手指湿度、清洁度等很敏感,脏、油、水都可能影响识别的结果,伤痕、脱皮甚至老茧都会影响指纹识别的效果。因此,在对安全有严格要求的应用领域,人们往往需要融合多种生物特征的高精度识别系统。另外,生物识别系统预先采集的指纹、人脸和虹膜等信息存储在对应的数据库内,由于这些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一旦被入侵,身体既是钥匙又是锁的局面就被会打破。
14.下列关于“生物识别技术”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物识别技术就是个人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 B.生物识别技术利用人类生物特征来识别身份。 C.生物识别技术的科学依据是生物统计学原理。 D.生物识别技术需计算机、传感器等硬件支持。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因为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生物识别技术成为认证身份最好的方法。 B.生物识别过程的最后环节是特征比对,特征匹配与否决定生物识别技术的成败。 C.生物识别是采用大数据量的相似匹配方法来验证身份,故此假冒验证难以得逞。 D.人们要开发融合多种生物特征的高精度识别系统,以满足安全要求严格的应用。 E.生物识别技术必须处理好数据库安全的问题,一定要全力保证数据库不被入侵。 16. 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材料,你是否会购买iPhone5s手机?请说明理由。(4分) 2013年9月11日,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5s手机内置了指纹传感器,这是数字设备首次采用生物识别技术,一“按”认证的时代来临了。 2013年10月20日,小A刚刚结束篮球赛,他发现过了与家长约定的见面时间,急忙取出iPhone5s,但手指一按再按,手机却无法解锁。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农具的尴尬 阎连科 ①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耕种便像睡醒后记忆犹新的梦,翩翩地舞着,走进了我的新生。 ②我开始了耕种。耕种如奢靡的生活需要钱币一样需要农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超级繁华的城市里,有钱可以信手买到尊严、爱情、别墅、汽车等等一切现代生活的东西,但不一定可以买到种地的农具。那些开阔、宽敞的超市和所有传统、现代的商店里,货架齐整,物品丰饶,但没有给千百年来供养人们吃穿的农具留下一席之地。 ③“农具”一词已经非常古老,在城市里说出农具二字,颇有了唐诗宋词的味道,而和日常的吃饭、穿衣没有什么关系。倘若把农具摆在超市出售,无人问津是一种必然。 ④我跑了许多大店小铺,问有没有卖农具时,所有的目光都在向我说着同一句话:“你是从精神病院出来的吗?” ⑤但是,有一天我在北五环外远郊的“绿色家园”中看到了农具。那家专卖地板、瓷砖、灯具、炊具的家装商场中,明亮灯光下一角的货柜上,摆着涂了绿漆的铁锨,上了油彩的锄头,还有包着油纸的十字镐、农家剪、斧子、锤子、镰刀和专供盆景使用的枝剪。这些生来就是为了与土地、草木结为亲友的农具,现在被人们割断了它与土地的血缘,被当作工艺品涂漆包纸,摆放在那儿与经过现代工艺加工过的木质地板比邻着。人们从它身边走来走去,只有一瞥而过的目光。 ⑥农具成为工艺品,被摆在都市的商店,这是人类文明的异化。它在那个被誉为“家园”的商场里出现,其全部的意义,就是证明这家商场的应有尽有。我欣喜地朝那些农具走去,多少如同看到了我丢失的儿女般意外和惊喜。然而掏钱购买时,售货员才发现那些农具在明码标价的商场里,竟然没有商品的价签贴在它的包装盒和包装油纸上。农具踏着乡村的古道,千里迢迢地从某个村头欲塌未倒的铁匠炉里走出来,没有走进乡镇传统的农具商店,而被作为工艺品摆在了大都市的商场一角。走入商场而又不被视为商品,只是摆在那儿作为应有尽有的商业物证,这是现代社会给农具的一条新的出路:让它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失去农具的心灵和力量,成为躯壳的标本,如蝴蝶标本样被夹在供人欣赏的书页里。我们无法知道农具作为生命在铁匠千辛万苦的锤打下孕生后,而从来没有让它和土地与农作物见上一面,这是否还应该称它为农具,让它存留在这个被市场左右的世界上?但它若既不是商品,又不是农具,它又是什么呢? ⑦农具在都市和都市人那儿完全失去了记忆、意义和存在的理由。终于明白,人们以追求和创造文明为借口,一代代从农村奋斗到都市的命运之跌宕、感伤和欣喜,其实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人们惯常说的事业、爱情和荣誉,而是为了对农具最彻底的摆脱,让有关农具的记忆,在根本上从头脑中剔除。农具的命运和价值,在中国的都市和数亿从农村奔向都市的人中,已经失去了存在和谈论的意义。 ⑧对农具失去记忆和情感,是现代人最精确的标志。为了表达把农具摆在货架上又忘记它是商品的歉疚,“绿色家园”的一个部门经理,把我请到他的办公室里。他的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种菜养禽”的游戏。他坐在一边,给我泡了一杯上好的绿茶,说了一句关于农具最为经典的语录:“你买农具啊,你的生活太奢侈了!” 17.下列对文章的 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为耕种,“我”寻找农具,文章起笔自然,但翩翩舞着的耕种梦却断于农具的缺失。 B.“说出农具二字,颇有了唐诗宋词的味道”,这道出了农具在作者心中的诗意美感。 C.作者写人们投射给自己的目光中包含的话语,衬写出都市中现代人与农具的疏离。 D.作者细腻地捕捉到人们对摆在商场货柜里的农具一瞥而过的目光,表达含蓄自然。 E.商场里摆放农具却不标价,作者感慨农具在现代社会的命运,连连发问,启人深思。 18.本文为何以“农具的尴尬”为题?(5分) 19.文章第⑥段说“农具成为工艺品,被摆在都市的商店,这是人类文明的异化”,请解 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20.文末“你买农具啊,你的生活太奢侈了”一句折射出现代人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结合 文中“绿色家园”部门经理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并谈谈你对这种生活状态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 六.写作。共2道小题。共60分。 21.微写作。(10分) 按照我国文化传统,人们大多喜欢给自己的居室、住所取一个名字,表明自己的趣好。如果你有一个自己的居所,你想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写出理由。150字左右。 22.作文。(50分) 根据你对这则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⑵不少于700字。
语文试卷答案 第Ⅰ卷(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2.B 3.C 4.A(B缅miǎn怀,淋漓尽致 5.D(《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还包括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D(卒:最终) 7.C(C. 表示被动 8.D(①⑤句主要表现蒋季庄、王茂刚的“隐”;②是侧面表现其贤。) 9.A(“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参考译文】 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使自我完善,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间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拜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邃。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 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一天的用度足够,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从事(进行)交游。 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人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袭衣送给他,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罢了,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这是不能分辨礼法道义啊。”最终还是推辞掉。 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10.(6分) (1)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使自我完善,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被动句式1分,善1分,句意1分。) (2)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罢了,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这是不能分辨礼法道义啊。(“等”1分,“无名”1分,“礼义”1分,判断句式1分) 11.(5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参考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产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12.(8分)①艰难苦恨繁霜鬓 ②隰则有泮 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 13.(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1分) (2)D。【解析】“觉”解为“醒来”, 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3分) (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共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14.(3分)C 15.(4分)A 16.(4分) 答案示例一:购买。iPhone5s内置了指纹传感器,快捷、安全,能随时随刻打开手机,即便手机失窃也不用担心信息丢失。因此虽然指纹采集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很高,有时打不开手机,也无关大碍。 答案示例二:不买。尽管iPhone5s内置了指纹传感器,快捷、安全,能随时随刻打开手机,即便手机失窃也不用担心信息丢失。但指纹采集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很高,需要用手机却打不开,不实用。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7.(4分)A 18.(5分) 文章写了现代都市里农具的困窘难堪的处境,超市里物品丰饶,但没有农具;农具作为工艺品而非商品摆在商场里,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现代人追求现代文明,却忽视了人类与土地的联系,漠视了文明之根,精神生活处于自相矛盾的窘迫之中。作者意在警醒世人,启发读者反思自我的生活状态。 19.(4分) 农具是用来耕种的,一直以来供养着人们的吃穿,但农具没有与土地见面,而成为工艺品、成为标本。都市的现代人追求创造文明,却割断了农具与土地的联系,把它当作工艺品欣赏,改变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这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文明的异化。 20.(12分) ①结合部门经理的相关内容阐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部门经理过着虚拟的农耕生活,喝着耕种出来的绿茶,却将农具当作工艺品,认为它是有钱有闲者的高级消费品。这折射出现代人尴尬的生活状态,他们依赖现代文明的便利舒适,拒绝农具所代表的农耕生活的艰辛,内心深处却向往着田园生活的诗意悠然。(6分) ②表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明确,分析合理。(4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六.写作。共2道小题。共60分。 21.微写作。(10分) 【评分标准】名字恰当,言之有理,6分;有文化色彩,2分;语言好,2分。 22.写作。(50分) 【评分标准】略 |
|
来自: 海中第一人 >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