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志愿填报】如何选好一道最合你口味的“大学菜”

 老沔城人 2014-06-10

如今大学不再难考,随着各地各所大学的急剧扩招,昔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早已一去不复返,“精英教育”逐渐回归为“大众教育”的本色。所以,如何选择一个位置、实力、特色、专业、地域、环境等综合因素最合适自己的大学,在当今时代就显得更为重要。可是,面对数百所大学,它们的招牌菜各显精彩,风味各异,鲜辣的、甜腻的、清淡的、醇香的……选择哪一道,你做好准备了吗?

选菜有学问,一是你要能吃得起——也就是它的价位你要有能力承受,像北大、清华这等满汉全席,人人心仪无比;但对于绝大部分学子,也就作为学习的动力想想罢了,掂掂自己口袋里的银子(在我们这里,各位银子的多少就是高考分数的多少),点了也白点的。二是要吃得对得住自己——点菜固然不可不切实际地追求名菜,但它的价位也要配得上自己;本来自己有一道海鲜汤的银子钱,却点了个小白菜吃(我们的银子在此只能一次性使用,余钱不找),既浪费了银子,也委屈了自己。三是要对得上自己口味——除了菜价跟袋里的银子数相配外,菜色还要对得上自己的脾味才行,比如说爱清淡的却点了个川菜,一准被辣得够呛,胃里翻江倒海地难受,哪里还尝得出什么美味?

所以,我们有义务帮助大家选好适合自己的“大学菜”!

弄清各道“菜色”的档次

一,大学排名榜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光是大学排名榜就有好几个版本,比如说网大版、校友会版、广东管理科学院版等,虽然都是专业人士们煞费苦心研究得来,却广受非议,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因为其中有些学校的位次与人们心目中的差得太远,无法引起共鸣。

这些榜上的大学排名,一般都是综合实力排名。何为综合实力?即师资(博导、教授数量,博士点、硕士点数量,重点学科数量,等等)、规模(学生人数、专业数量、图书馆藏书、实习基地,等等)、硬件设备(校园面积、教学楼面积、实验室仪器价值,等等)、科研成果(论文数,一般以国际SCI 引用数据为主),除了这些主要因素外,出色的校友也可以为其母校增光添彩,加上几分筹码。

争议就由此而起。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可谓不重,但由于规模与校园狭小、科研成果少(在科研领域出成果理科容易文科难,而人大正是以文科为特色的高校),在某个知名榜上被排到了25位,令很多人大校友愤愤不平,其他人也感到难以接受。而吉林大学由于近年来大规模合并其他高校,各方面的评估数值在绝对量上直线上升,号称“大学航母”,排名较前几年大为跃进,风头正盛。虽然我们承认吉大的确是一所不错的学校,但仍然无法与人大抗衡。再如从专业数量看,许多专业性高校虽然是业内泰斗,却远远排在后面,因为专业少、规模小啊!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都是莘莘学子最为向往的专业性大学,在填报志愿时,他们丝毫不接受大学排名榜的引导。

但是,一分为二看问题,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大学排名榜的参考价值。

我们可以将它的排名和各个大学原有的声望结合起来,在自己心目中形成一个中肯的排名。在民间声望很好的大学,一般来说都是好大学。如果它排位较后,可以登陆它的网站,从我们上面提到的师资、规模、专业、硬件等方面帮它找一下原因,看看是不是因为规模和有专业偏向性导致绝对值下降,而进一步确认它是好大学。

而对于在民间没有什么声望和名气的大学,排行榜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定位作用,如果规模相差不远,排名在前的大学一般会比在后的大学实力雄厚些。但是,我们看排名不应单纯看位置,不能认为第39位就一定强过第40位,而应该分出档次和等级来。我们建议以20个院校为一档,排名相差一档以上的两个高校才有可比性,才能初步判断谁优谁劣。

有些排行榜做得比较细,在综合排名之外又按照学科进行了排名,这样的排名科学性就大大提高了,且学科分得越细,排名就越科学。如果你已有专业意向,不妨参考一下各个大学在学科排名榜上的位次。不过话又说回来,学科实力最好要跟综合实力结合起来看,因为一个大学的总体氛围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四个录取批次院校

我国大多数省份都采用“分批录取法”,将招生院校分为提前录取、第一批录取、第二批录取、第三批录取四个批次,依次进行录取。这四个批次互不影响,互不交叉,是四个独立的过程。招生办严格按照批次和考生志愿抛档,即先抛提前录取批的档,等其完全录完后,才开始第一批录取,提前批未录取考生的档案,在这时一视同仁地向第一批院校抛档。依次类推,直到第三批录取院校招生完毕。

1.提前录取院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一部分招生类别、性别、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校和国家批准提前录取的一些学校集中起来,在大规模招生之前进行提前录取。提前录取院校多是特殊院校,包括解放军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部所属院校,还有少数经批准参加提前录取的院校,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一般具有规模很小、政治特色鲜明的特点。对各个提前录取的院校,按照不同层次和特点,分别确定控制分数线,按有关规定确定调阅考生档案,全面考核(一般要进行政审和体检),择优录取。

2.第一批录取院校:主要是全国重点综合大学,还有一些经批准与验证的优秀院校,如外交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特色突出的院校,还有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和专业。为照顾师范类院校,也将各省属师范院校放在这批。我们通常说的“一本”就是指第一批录取院校。它的录取体制是“学校负责,招办监督”。

3.第二批录取院校:主要是一般本科院校,即“二本”。此批录取院校,在四批中其学校和专业数量都是最多的,招生量也最大。它实行的是“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的录取体制。

4.第三批录取院校:主要是专科类院校和本科类院校中的专科类专业。也有些省区将职业技术学院、电视大学并入此批次,实行分段录取。

从这四个批次院校的划分我们可以总结出:提前批院校名气不是太大,但专业性强、政治特色鲜明,考核全面、严格。它的分数一般在重点线以上,但又比一流名校略低。当然,如果你的分数能上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且又想读名校的话,在志愿表上就不要填提前批院校,否则被它“截走”就上不得名校了。“一本”院校是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全国重点大学,传媒大、北二外等院校虽非国家重点,但都是业内龙头老大,社会名望很高,所以,能上“一本”院校的考生都属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至于“一本”中的省属师范院校,则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得从它在本省内的声望来估计它的真正实力。另外考生选报师范院校,是考虑到学费等开支相对低一些,在校还会有补助等待遇,出身寒门的优秀考生便不得不投奔它而来;中央与地方让师范院校的录取位置靠前,也希望为了让师范院校挑选到优秀考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准备生力军。这两点也值得注意。“二本”院校相信是大部分考生的归宿,它们多是实力一般的本科院校,但我们可以从地域、环境、特色专业等方面为自己进行选择,至于如何选择我们会在后面叙述。

三,“211工程”and“985工程”院校

“211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即中国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余所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宏大工程,其目的是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使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政府对入选“211工程”的院校,倾力扶持,不但从财力、物力、人力上大力支持,还制定了许多照顾性政策。

入选“211工程”的高校大部分是全国重点大学;同时,由于考虑了行业重叠性等因素,也有部分实力较强的重点大学未能入选。一部分是专业实力突出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大学,如传媒大、中央民大等;为平衡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也选择了一些实力相对较强的区域性大学如广西大学加以扶持。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支持下,“211工程”院校在几年内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实力大为增强,许多学校由此成为“新贵”。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院校缺少一些人文气氛的积淀,但后劲十足,仍不失为大家的优先选择对象。

另外,在“211工程”之上,国家还搞了一个“985工程”,要更加重点地建设39所名牌大学,它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目的是在向世界一流大学挺进。这39所大学是从“211工程”的100余所大学中挑选出来的,自然更是“重中之重”了。

选择恰当“价位”的“好菜”

这个问题相对第一个要简单一些。弄清各道菜的档次是“知彼”,掂清自己的斤两是“知己”,知彼知己之后,再对号选择出几个与自己实力相当、门当户对的大学就不是太难的事情了。

一,弄清自己在省(市、区)内的大概位置。由于各校招生名额都是按省分配的,高考时我们的竞争对象便是本省内的所有考生,所以弄清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很有必要。

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县级市、县级区)→学校→班级→个人,本市教学水平在省内的位置、学校在市(县)内的位置、所在班级在学校的位置、自己在班内的位置——按照这样的次序,可以初步定出自己的坐标来。参考本校前三届或前五届师兄姐的高考成绩,看波动大不大,为自己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排序。全面分析自己的综合素质,如参看以前的重大考试,平稳发挥、超常发挥和发挥失误,自己是哪一类情况比较多,进一步为自己找准定位,并适当留出一个浮动的空间。

高考后的估分一定要客观、清晰,既不要为了安慰自己抬高分数,也不要为了留面子压低分数。有的省份是先出分数再填志愿的,这时明确自己的位置就更为重要了;有的省份会公布估分或实际得分在各个段次的分布情况,这时一定要看准自己的位置。有的省份没有公布数据,可以想方设法请老师或家长打听出这个分数在全省的位置。如果能打听到这些“机密”,就拥有了大部分人没有的“知情权”,可以把更多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二,弄清心仪的大学在省内考生中的位置。使君有意,罗敷就是否有情呢?你的位置清楚了,那对方的位置呢?有的学校虽是名校,但几年来在你省的招生情况都不太好,原因有多种,一是专业不是热门专业,如果这个专业正好是你喜欢的,那么恭喜了,你的这番竞争不大;二是连续遭遇招生“小年”,这个情况下就是一个“搏”字了,搏它今年仍是“小年”,其风险难以分析,要非常慎重地考虑才行。在这个时候,建议另找一个实力相差不大的学校共同作为候选。有的学校是“新贵”学校,声誉日隆,即处于上升期,一般来说这类学校冲劲十足,分数水涨船高,要到它日益稳定下来才会出现上下波动的情况,对这类学校也要小心,分数实力不强的话不主张冒险。

当然,这类险情一般都是出现在“一本”院校中的,应对之计,真可谓包罗万象,有冒险而上的,有避虚就实的,有别出心裁的,其结果当然也是成败相当,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只能让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和要求自主决定了。

而大部分“二本”院校的分数线一般都比较平稳,只要弄清双方位置,参考一下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如果没有太大的波动,报考都是比较稳妥的。但是,有的“二本”院校本身虽不出名,却有几个非常热门的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如果专业名声在外的话,就要将它作为热门院校来对待,慎之又慎。如果名声还未打出来,你是通过“内参”知道行情的,那就赶紧下手吧!

对“胃”挑“菜”,一举成功

这是需要考虑最多的问题,要兼顾多方面情况。这里我们从几个角度出发,一一为你分析,一起找出你喜欢的菜色来!

一,看学校所处地域

学校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很微妙的因素,但这一因素目前却越来越有力地左右着考生的选择。地域并不能决定学校的办学实力,美国人知道兰州大学而不知道兰州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但为什么兰州大学的老校长流泪长叹:“很多学生因为兰州的气候恶劣、地处偏远而放弃了兰州大学,但是我要说的是,这真的是一所很好的大学。”我们理解老校长的痛心,也理解学子们的选择。

求学要选“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为什么?因为一个多元化的城市能予人更多的发展机遇、给人更开阔的视野。大环境决定小气候,在大地方求学的同学,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和时代发展的脉搏,铸炼出一种豁达的气质;且这些城市高校林立,许多高校之间开始互认学分、联合培养学生,共同打造出一个宽广的发展平台。考研有“近水楼台”之便,就业有城市大发展之力,尤其是一些希望毕业后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发展的考生,地域的作用力显然是越来越大。

凡事具有两面性,繁华的背后往往是虚浮。在地域风越吹越强的时代里,看清自己的个性变得很重要。对于一个个性毛躁的考生,如果选择一个浮华城市的一般院校,很可能就要被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蒙住眼,静不下心来做学问,毕业后既没有雄厚的实力打基础,又没有名校的光环做门面,就业时在本地竞争不过本地名校生,回原籍又竞争不过原籍名校生,其心理是非常难以平衡的,对于长远的发展也不利。而如果选择一个地域条件一般的好学校,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对于未来也是一个有前瞻性的选择。

我们的建议是:若实力能上好城市的好大学的,便尽量上!

实力能上好城市的一般大学或是一般城市的好大学的,看个性。脚踏实地而又有创新意识有勇气的不妨选择前者,个性浮躁或是希望过稳定生活的选择后者,希望在学校所在地或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可以选择前者,想回乡发展(原籍经济较为落后)的选择后者。

在异地的两所实力相当的大学,看专业,看就业。武汉大学和山东大学两校实力相差不远,武汉和济南的经济实力也堪有一比。但前者名气远大于后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大位于“九省通衡”的武汉,毕业生就业时辐射全国,尤为受到广东的欢迎,成名校友众多。而偏居一隅的山东大学,虽然属经济发达区,毕业生就业区域却只能以山东、华北和生源地为主,就业局面不太打得开。对于考生来说,能决定选择的因素还是专业和就业问题。就专业而言,是看哪所大学在本省招生的专业比较合自己的心意;就就业言,是看你毕业后想在哪个区域工作——下江南选武大,回原籍则也可选山大。由于名气大小问题,这两所院校在招生时,一般是山大的分数略低一些。

本地大学和外地大学,实力相当的,选本地。这一考虑是从就业出发的,本省大学的学生在就业时无需奔波太多,许多机会就在眼前。而在外地上学的同学,毕业时往往要两头兼顾,既要在学校所在城市找,又要回家乡省会找。有时学校所在省市区单位又优先考虑本籍学生,竞争压力大;而回到原籍时,又发现许多好单位被本地大学生抢了先,陷入两难境地,所花费用也不是本地大学生所能比的。由于政策倾斜性,本地大学对于本地生源招生投放量大,考生可以从容挑到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就业时也有不少便利。

气候对于身体较弱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像南方一个经常长冻疮的人就不适宜到东北去,热天常长痱子的人就不要到亚热带或热带地区求学,常常咳嗽的人避免到风沙大的西北去,心脏不强壮的人首先要排除高原地带的大学。独立性强弱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性格外向、坚强的同学无须顾虑学校在天南地北,不妨“志在四方”,“跨长江,过黄河”,离家远点也可;而敏感、柔弱的同学多愁善感,很容易生出离愁别绪,进而影响到学业,最好选择离家近或气候、风俗与家乡差不多的城市。

二,看大学类别

大学一般分为综合性与专业性院校。综合性院校一般规模较大,专业门类齐全,校园面积较广,环境优美,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专业性院校,专业类型较少且集中,校园面积通常不大,学生活动常常带有浓厚的专业色彩。

在两个学校的专业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做选择,一看个性,二看发展。

爱好广泛、想做“复合型人才”的同学,应将综合性大学放在首位,在那里有着多元文化的积淀和交融,专业往往被烙上该校的浓厚特色,有边缘性、复合性倾向。想做“双学士”、选修第二专业的话,在综合性大学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时,综合大学也较为便利。

性格沉稳、希望术有专攻的同学,则宜选择专业性大学。专业性大学营造出的氛围更纯粹、更强烈,科研风气也相对浓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最前沿、最纯粹的专业学术动态,成为“高精尖”专业人才。如果想继续在本专业深造,保研或考研机率也更大些。

有留学意向的同学,建议选择理工科院校,并且学习理工科专业,特别是基础性学科。由于自然科学的共通性,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考托福、雅思或是直接联系国外大学时,会有比较充裕的选择性,也易于为国外大学接收。

三,按所报专业选院校

如果你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就要先对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进行一番详细考察,进行比较后再行选择。

有些大学虽然名气大,却有可能在某个专业上输给学有专攻而名气稍逊的其他大学。清华的名气肯定比人大高,但如果你要铁了心想念新闻专业,人大就是首选,为什么?人大新闻系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重点学科,其毕业生是新闻界首选人才。清华新闻起步较晚,在经验和实力上都逊于人大。即使考虑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人大与清华也相差不远,综合权衡,在人大读新闻是利大于弊。

专业方向也可以决定选什么学校。例如学中文,如果想做一名老师,因为需有教学实习经验和教师修养专业课程,选择师范类院校会比综合类院校容易就业;如果想做文秘或记者,在综合类院校就能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比较能适合千差万别的文秘和记者工作。

四,看清“新大学”的“出身”

高校更名之风近年来愈吹愈烈,除“学院”想要升“大学”外,农林院校争相“摘帽”奔四化,专门性工科类院校向“科技”进军,摇身一变,“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全国大冒头。重命名的“新大学”每年都在不断诞生,了解它的“出身”非常重要。这类改名院校如果“根正苗红”,本身实力较强,改名是因为自身发展到了另一个境界,需要一个符合实情的名字,那是可行的。像曾经威震一时“北京钢铁学院”,后来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专业面扩大了,也为更多的考生所接受。

我们要注意的是那类名不符实的改名,学校的名头越改越大,软硬件设施却未能完全跟上,像“长沙××学院”壮大成“湖南××大学”之后,生源一片大好;还有“××农机化学院”先更为“××工程学院”,再改成“××理工大学”,现代气息越来越浓,也颇受考生青睐。虽然好的生源在逐渐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毕竟是因果倒置——世上只应“名校出高徒”,不应“高徒出名校”。

名字有改好的,就有改丑的,虽然只是少部分,也值得我们注意。“东华大学”“长安大学”“江南大学”,听起来像民办大学吧?但它们却是如假包换的“211工程”重点院校,其前身分别是中国纺织大学、长安公路大学和无锡轻工业大学,在合并了其他院校后进行更名的。却不料新名字取得不好,引起了诸多误解,在有的省市出现招生分数下降的情况。有些信息灵敏的同学了解实情之后,大胆把握这一良机,将其作为第一志愿,轻轻松松就进入好学校。

几校合并而用实力最强的校名命名的“新学校”,要弄清它是否真正从内部上“合并”在一起了。高校合并在近年来也是一个潮流,但合并也分几种情况:一是“强强联合”,二是“强兼并弱”,三是“弱弱成强”。强强联合的典范是武汉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3所“211工程”院校(还有湖北医科大学)合并为新武汉大学,连校区都紧紧相连,可谓浑然一体。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联合为新广西大学应属第二种情况,虽然两个校区也是紧密相连,广西大学也加强了对农学院的投入和扶持,但农学院的生源情况和教学质量与原西大相较仍有一定差距。

并不是每个大学合并都能像武大那样浑然一体。我们必须明白各校的本部和分部、各个校区之间的师资、硬件环境是否水平一致,明白它们的合并达到了什么程度。

报第一类学校可以不用顾虑。报第二类学校时,则要仔细分析才能稳正下笔。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是被国家确定为“建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9所院校之一,实力雄厚,声名显赫。它于近年将陕西财经学院、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内。几个校区距离不近,校园建设相差也不小,虽然西安交大源源不断地对财院投入资金,助它招贤纳才、加快软硬件环境建设,但由于西安交大本身优势在于理工科,并没有相应的雄厚财经类师资支持财院,财院师资的主要组成仍是其原班人马。所以财经学院与本部的系部相比,仍然缺少一些名校的底蕴。报考西安交大的财经类专业,表面上看起来学校好、专业热,录取分数也较高,实际上却未必能接受真正一流的专业教育,这种情况下,建议另报一个本身名气不错的财经大学,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至于第三类院校,常常是几个专科院校并成一个本科院校,然后取一个听起来实力较强的好校名。它的整体力量的确增强了,但跟校名相比却常常不能达到“名副其实”。对这类学校,建议分数远高于二本线的考生避免填报,而分数在二本线上徘徊的考生不妨选报——以较低的分数录得一个本科院校,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在高招信息不明朗的情况下,赌博性或随意性地选择一个名字好听的大学,这种情况在二本院校招生中发生较多。其实,各个同学对自己圈定的几个待填高校,花些时间查清它们的历史,探清它的家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这代人很幸运地生在网络时代,各个大学的网站是我们探查其实力的直接窗口。当然,在有的高校的网站上,压根不提它的前身和原名,这没关系,可以从它的历史、师资等方面进行推断。弄明白它到底有无与其名称相符的师资和环境。还有就是可以利用各类搜索引擎,在关键词处输出要查询的大学名字,就会得到很多相关信息,细心排选,大都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五,填报特色学校或院系前,弄清特殊招生政策

特色学校或军事院校由于享有种种优待和特权,近年来备受考生青睐。

解放军院校是我国目前惟一可以“公费上大学、国家包分配”的学校,读书不愁没有钱,就业不愁没人要,因此日渐红火。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考生因此将之作为首选。但军校对身体条件要求非常严格,身体瘦弱、面部有疤、喜欢纹身、眼睛近视的同学都在不予录取之列;政审严格,亲属中有服刑人员的也不予录取,往届生也不录取。所以,不符合条件的同学,如果填报军校,就相当于浪费了一次志愿,应该学会“自我淘汰”,填报其他院校,争取更多机会。而有的同学尽管符合条件,却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残酷、单调的军营生活,入校之后也后悔莫及。所以,敏感、好动、不想吃苦的同学也建议免报军校。

对于贫困生来说,报考师范类、农林类和民族类院校,也是减轻经济负担的一种选择,这些学校的学费相对较低,且学生享有一定量的国家补助。不过,大部分师范类院校的专业都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之分,前者享受的优待会比后者多,要认真选择。

对“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户口同学来说,应该抓住机会充分享受“预科”政策。“预科班”通俗地说就是“大学学前班”,念完一年预科后考核合格就直升本科,待遇与统招生相等。符合照顾条件的同学,如果报考预科,常常可以以专科分数上本科,重点分数上名校,而代价则仅仅是1年时间。

六,在报考易录取的院校时充分考虑未来的就业局面

对于农林类、民族类院校,由于毕业生就业环境一般较为艰苦,所以招生分数一向较低,报考此类院校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对就业环境的舒适性不应抱太大幻想。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一些大学成为了“男女搭配,学习有劲”。为适当平衡男、女生比例,有的工科院校尤其是地矿油、路桥类院校等需要室外作业的,在同等条件下愿意多录一些女生。相对应的是,有的文科院校和外语院校愿意多录一些男生。

对于那些“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女生来说,入学的门槛低了,大学生活也比较浪漫,但就业的难度往往会在毕业时凸显出来:工科单位不愿录用女生,因为她们的体质不如男生,且需要特殊的劳动保护。女生长年待在工地上,一来生活不方便,二来于建立家庭很不易。但在有些单位中,也存在和大学一样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往往就想录用一些女生放在单位本部,做些宏观性的脑力劳动。只是,这类单位可遇不可求,在毕业时一定要注意广搜信息。

外语、财经、医护、金融类院校男生在大学时一样享受着“国宝式待遇”,就业时也不会有生理上的顾虑,但在与女生竞争时就存在着粗枝大叶的缺点,用人单位在这类岗位上常常喜欢用女生。不过,外语类男生近年来受欢迎的趋势逐步明显,男生体力好,出远差方便,做导游更是集保姆与保镖于一身……

还是那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我们帮你指出来,至于怎么选择,就看你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了。

点“菜”时拉开各道“菜”的档次

按照分批录取的原则,我们可以填报四个批次的大学。每一个批次内一般填报三所大学,对这三所大学必须拉开它们的档次,才能使志愿真正有用。

提前批一般生源充足,通常不录二志愿考生。如果对这批次的院校志在必得的话,第一志愿一定要选准,不提倡冒险。

“一本”院校的志愿最难填,一不小心就高分落榜的例子比比皆是。为提高录取机率,一志愿到三志愿必须非常严格地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填报,而不能填平行志愿;至于由低到高反着填,就更是把志愿当儿戏了。我们强调的是拉开档次,而不是名次,每道志愿的大学在实力上要有明显差别,因为实力相差不大的学校,分数相差也不大,一所学校一志愿录不到的考生,在另一所学校的二志愿里一般都是榜上无名。例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就是一个不恰当的填报。如从北大落榜,浙大和武大也是名校,每年都生源爆满,根本无暇顾及二志愿考生。而“北京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就填得比较好,拉开了档次,且川大一向有录取二志愿高分考生的传统。很多重点院校由于生源充足,一般不录二志愿考生,在填报之前一定要探清你所填的二志愿大学是否承诺录取二志愿考生(这在该校的招生章程上会有说明),虽然教育部出台了“二志愿保护”方案,但多是对高分考生的保护。

“二本”院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其风险相对“一本”院校要小些,因为“二本”院校录取分数一向平稳,易于把握。不过还是要强调梯度,“北京工商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只要分数上了“二本”,就肯定有学上。

三批录取院校最容易填,一般专科学校都是省内招生,选择范围不广,很容易确定填报哪个院校。而面向全国招生的专科学校,分数会略高一些。

需要强调,志愿不是单单拉开档次就能保证录取的。第一志愿一定要与自己的分数实力相匹配,这样才是有效志愿,否则按照对等原则,也难被二、三志愿院校所录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志愿学校的“是否服从专业调剂”中填“服从”,可以大大提高录取机率。当然,要是你的分数非常高、条件非常优异,那就不用了。

总之,最适合你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上面传授给你的十八般武器,可要细心体会,把它们用足了!让它们真正助你一臂之力,使你梦圆理想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