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过,老北京的玩家们,不仅常常用养鸟,蓄虫的技艺彰显自己的能力水平,还喜欢在茶馆酒肆‘亮家伙什儿’,来显示自己的品味和眼力。所以,过去的玩家圈子里有不少精致的好玩意儿,被玩家们追捧,像笼子,钩子,罐儿,都有几件在京城颇有名气的,玩家们都欲得之而偿心愿。
比如前面说过的李洪福先生的那一提溜儿笼子,周鸣彝先生的一堂“胭脂马”鸟食罐儿,常梦州先生的一堂“荷花缸,车轮抹大云龙”鸟食罐儿,“绿阴皮三河刘”葫芦,“水漫金山寺”象牙蒙芯儿,“暗八仙带五福捧寿十四动”玳瑁蒙芯儿等等,这些精致的玩意儿曾经引人注目,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和岁月的经历。
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把钩子,是晚清时期制作钩子的名家‘小赵’的精品。(前文对“小赵”做过介绍)。青铜的材质,也许是为了让颜色更鲜亮一点儿,在青铜中加入了少许黄铜,钩儿身高低适度,钩苗钩勺弧度轻巧自然,十五道细铜丝外缠脖儿,与四条腿儿结合的恰到好处,整体造型特别协调,比起其他“小赵钩子”更显得稳重大气,旗杆顶儿的疙瘩儿和如意云头儿垫钱儿都是原配,更难得的是,没有丝毫损伤,历经一百多年包浆自然淳厚,金属光泽低调奢华。
很多年前,父亲的亦师亦友周鸣彝老先生曾经告诉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这把钩子是“小赵”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所以在钩子的前腿儿上刻有“葫芦”和“万字”标识,后腿儿上多加了一个“万字”标识。民国时期,它的主人是叶英州老先生,是叶先生的最爱之一,配着一张“王短子”的笼子,每天爱不释手,几乎走到哪里拎到哪里。时局动荡,叶先生家财散尽,举家搬到了天津,但这把钩子他都没撒手。一直到病世之前,才送给了在天津精心照顾他多年的朋友“王胖”。
1968文革刚刚开始不久,父亲去天津,有幸从王先生那里得到它,一直珍惜保存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