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刻蒙芯的祖孙三代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0

    雕刻蒙芯的祖孙三代

    雕刻蒙芯的祖孙三代

从小,我就对做工精美的古代艺术品有着近于痴迷的喜爱。

    葫芦上精美的的蒙芯,【为了使鸣虫的鸣叫传于葫芦之外,在葫芦盖子上镶嵌的圆形镂空雕刻品,材质多为玳瑁,象牙,椰子壳等】,是我的最爱。

蒙芯只用在蓄养油葫芦,蛐蛐,金钟,梆子头这四种鸣虫的葫芦上。材料之一的椰子壳,蓄虫者称之为‘槟榔瓢’(上图),从材质上讲没有象牙玳瑁名贵,然而精美的‘槟榔瓢’蒙芯却别有古朴韵味。年久的‘槟榔瓢’颜色很像紫檀,受其材质坚硬所限,这种蒙芯多为平片,也有一种通过粘接制作的稍微突起的蒙芯【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北京有一位叫‘白二’的蒙芯制作匠人,此人善制作‘槟榔瓢’蒙芯,雕刻作品生动传神,且多制作动物题材。能镂空雕刻可以微微活动的‘槟榔瓢’蒙芯【俗称‘带动’】。所制‘云蝠’五动蒙芯,可谓木质雕刻的传世之作。其子‘文三’继承了父亲的技法,但所制蒙芯材质多用象牙,偶用‘槟榔瓢’。因不再受材质所限,不仅可以制作平片的‘平顶’蒙芯,也可以制作高高隆起的‘馒头顶’蒙芯。象牙的韧性远高于椰子壳,故可以制作多面镂空,‘多动’蒙芯。比之‘槟榔瓢’奢华很多。文三的雕刻刀法圆润精准,制作的蒙芯较之父亲更厚,图案布局颇有特色。所制象牙‘云蝠’蒙芯虽不带动,却更显高贵(见图)。雕刻蒙芯的祖孙三代文三之子名叫‘常连’,常连继承其祖其父的高超技艺,并发扬光大。其雕刻用料不仅有‘槟榔瓢’,‘象牙’还善于制做‘玳瑁’蒙芯。特别是他的玳瑁‘高蒙芯’【把玳瑁通过加温隆成‘馒头形’】‘穿枝过梗’的植物,‘叶叠花重’的花草雕刻,精细绝伦(见图)雕刻蒙芯的祖孙三代

,可谓无人出其右者。常连先生去世于30年代末。我也见到过一些不同时期的各种材质的蒙芯,但其精美程度和‘白二’‘文三’‘常连’祖孙三代的作品相去甚远。常常慨叹‘此技绝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