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第一讲:中医的思维方式

 PJ书屋 2014-06-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素灵    时间: 2007/7/17 15:51


第一讲:中医的思维方式
     

因为我本身西医出身的,在学中医的过程当中,首先碰到特别不舒服、特别别扭的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区别,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从上学以后所接受的都是所谓的西方科学的这种现代教育。这种教育的思维方式是属于线性思维的。打个比方说,恐怕在小学二三年级,我们做的数学题就是这样的:两个人挖一条沟需要四天才能挖完,那么四个人几天挖完?经过运算以后,你的答案是四个人需要两天挖完。这是唯一标准正确答案,除去这个答案以外的都是错误的。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方式,一直到上初中、高中,包括再上大学,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这种思维方式。
      
但是中医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这种线性思维方式有非常大的区别。这个区别在什么地方?比如说就同样是这个问题:两个人挖一条沟需要四天,那么四个人需要几天完成呢?简单的说标准答案是两天。可是在实际现实生活当中,它可能一天挖成也可能两天挖成,也可能永远都挖不成,也可能八天挖成,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可预知的可变的因素太多了。同样的还是拿这个挖沟的事打比喻:你在气候温暖的时候挖两天行了;赶到天寒地冻,这个地冻得跟铁板一样硬的话,它可能需要四天需要八天才能挖成;赶到夏天正好刚挖了一点就下了一场大雨,全都是水,那它可能需要的时间还要长;或者你刚开始挖就从地下挖出一个东西了,文物部门去到那一考察这个东西不能动了,作为一个考古现场,那么你就永远都挖不成。

我在学中医的时候大概是1988年,去北京参加了一个《中国中医高级进修班》,在这个班上呢在那时候听课给我的感觉,就是讲中医这些东西根本听不进去,想听的是什么呢?你就给我介绍一个方子,这个方子治什么病。就像西医这么明确:扁桃腺炎就用青霉素,就这么直接这么肯定就行。以后随着对中医接触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发现自己在那个时候的那种思维方式完全不是中医的思维方式。

那么中医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几天呢大概的总结了一下:


第一点就是中医的整体观:这个整体观包括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的协调。第二个方面呢就是人自身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它也是非常协调的。虽然我们在学中医的时候,好像开始时就强调整体观,但是我觉得理解这个整体观并不是很容易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中医所用的阴阳、五行、精气,它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比象,取类的比象。那么什么叫取类比象呢?一会再解释。

第三个思维特点是同气相求。这个整体观还比较好懂一点,但是取类比象和同气相求这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接受现代科技教育的这些人,中医的这种思维方式就显得很特别或者很别扭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接受现代教育程度越深的,也就是说学问越高的人他的线性思维的方式往往越固定,越不容易转变。相对的说在我们民间中医的这些接受现代教育不多的或者说没有上过大学的这些人,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倒是非常接近中医的这种思维方式,他们对中医的理解呢往往比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些人理解的要快,理解的要到位。


一、整体观


1、中医的心和西医解剖的心的区别

中医首先强调一个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和。因为人就是自然的一个产物,在这个地球上面有众多的生物,人只是众多生物当中的一种,人必然要和自然相适应,所谓逆天者,就是不适应自然的这些人,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关于人和自然的协调就不再多说什么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夏天穿衣服少,出汗多,尿少,喝水多;冬天穿衣服多,出汗少,尿多象这些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首先我们说说人的生理的整体观。简单的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在谈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说中医的心的时候,中医的心是什么呢?“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现代中医解释就是心主神志,心主血脉。但是,这个神明这个神志,中医紧接着后边还有解释,它不是由心这一脏单独所主的,紧接着后边的解释就是“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魂魄意志这都是中医的神,因为我们中医的神,狭义的解释就是指我们情志的精神活动,广义的解释它泛指一个人一切的生命现象。心主神明,这肯定是没错的,然后呢还需要其余四脏的参与,就是五脏共同主神。古籍上有这么几句话:“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及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为心所使也。”这几句话的解释就是心主神明,但是其余四藏也同样参与主神明,这是解释我们人这个整体观,这个神明靠的是五脏所主,那么其它各脏的解释上面也不是肺主气就是单独肺主气,别的脏就不参与主气,都是整体的,五脏是互相影响互相为用的。

2、对魄门新的理解

举的第二个例子是魄门,在中医的藏相学说上面,五脏六腑我们都知道,五脏是心、肝、肺、脾、肾;六腑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在《黄帝内经》上面,它还有一个别的分法:这个分法就是如何分脏如何分腑?我们现在用的是脏,往往用简写字一个月字一个庄严的庄,写这个脏,实际在《内经》时期是写成藏,就是躲藏的藏。五脏也好五藏也好,为什么叫藏呢?它的功能就是藏而不泄,腑的定义是泄而不藏的。在《黄帝内经》上面实际它标出的是五腑,没有后世中医说的六腑,因为它把这个胆归到奇恒之腑当中,就剩下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腑。但是在这五腑之后紧跟着又有一句:“魄门宜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也”。

因为我是西医出身吧,开始看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是特别别扭,魄门指的是肛门,它的作用无非就是一个排便的作用,它还能有别的什么作用?但是中医恰恰认为它的作用是很大很大的。魄门呢也有的学者把它解释为六腑之一,接受这种观点的人不多,就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加魄门,这个魄门其实它也是受五脏支配的。从魄门观察五脏的升降出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在后世中医问诊上的十问上面,第一个是问寒热,第二个就是问便;问便就是问大小便,其中就包括魄门,因为通过魄门呢,可以了解五脏六腑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的情况,我们知道魄门就是排便的,诸腑的糟粕肯定是由魄门排泄出去的,但是脏器的升降肯定也是由它调节的。魄门它的公用就不单单是一个排便的作用,它还参与五脏气机的这个调整。比如说中医讲的五实五虚,这五实五虚中医都认为是死症,但是在虚症上面,紧跟着后面还有一句话虚者就是五虚的病人喝点粥以后,这个泄它能止住,那么这样的人可以活。虽然说五虚是一个死症,但是喝点粥以后泄它可以止住这样的人可以活的;五实的这些人呢,他出点汗然后大便通了,这样的人他也是可以活的,这都是内经上面所讲的东西。这样我们看魄门的功能它就不是单纯一个排便的功能,这也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

3、膀胱

我们举的第三个例子是膀胱,叫白了就是尿泡。“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西医认为膀胱它没有别的作用:这个肾脏分泌出尿液以后经过输尿管储存到膀胱,膀胱储存尿到一定程度以后引起膀胱壁尿肌的收缩,然后排尿,就这么点作用吧,别的它还有什么作用?但是中医恰恰认为它的作用是很大的很特殊的,因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这个津液藏焉紧跟着后面一句话叫气化则能出矣。我们知道足太阳膀胱经是人身上最长的一条经脉,它主一身之表,它又主阳,所以这条经脉又叫做巨阳;津液藏的是五脏六腑所需要的水谷精微。因为饮食入胃后变成的水谷精微它需要经过气化,这个气化是谁气化的?主要是靠肾阳的气化,那么膀胱所藏的津液主要是靠肾阳的气化。经过气化的归途有这么三个途径:膀胱所藏的津液,经过气化以后第一个途径就是出汗,就是变成汗液。因为膀胱它主一身之表,一身之表腠理毫毛肯定也是归膀胱所主的了,膀胱之气呢在津液上行外达而能出汗,这就是它第一个所归。那么第二个所归就是化为血液,膀胱所藏的津液,经过气化以后化为血液。好像是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上有这样的描述,我记得他是这样说的:“膀胱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津液之余者入泡作为小便。”就是这个膀胱所藏的津液,经过气化,变成血液,这个气化是经过谁?经过心,经过心阳的气化而成赤血,这是它的第二条所归。第三条就是变成尿液,膀胱所藏的津液经过气化以后,它变成尿液,气化是经过谁的气化?经过气海的气化,假定气海气足那么小便它就通畅;假定气海不足,那么小便就不通,出现中医所说的癃闭,也就说尿不出尿。通过我们对膀胱的功能的描述,可以看出来膀胱不是单独就是储存尿液的这么一个器官。其实在中医的这些古籍当中,处处可以看到这个整体观念,我只不过是随便举了三个,一个是心主神明,一个是魄门,一个是膀胱,用以说明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整体的观念,认为任何一藏一腑都不是单独的,都不是单独的在执行着某种功能,它必须要和其它的一些脏腑相配合相协调,这是我们介绍的中医的思维方式第一个“整体观”。

二、取象比类


中医的思维方式的第二点就是取类比象这。因为中医重象而不重质,这个象是什么?如果按阴阳分的话,象属阳,这个质属形属阴,所以在这点上就和西医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肝在左,主生”,这和西医的解剖学就不是一回事,西医的解剖学说肝它不在左边在右边,所以这句话也成为很多人攻击中医的一个把柄。实际中医上的肝不完全是解剖上面的肝,由于重象重的是肝脏整体的生理活动,它的功能,而不仅仅是一个解剖上面的肝。因为它重象它要有一个取象,所谓的取象是什么呢?就是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它的感性的形象,它功能状态和外在的表象,就把这些性质比较相近的东西归纳到一起,归纳成一个象的范围之内。取象是指通过观察而获取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功能状态和外在的表象,这就是一个取象的过程。那么比类呢,就是以五行的特征为依据,与所要认知的事物的特有征象进行比较,取象和比类的定义基本上就是这样。如果所要认知的事物征象通过取象比类与已知的五行中的某一行的特征相同或者相近,就可以将这个事物归属于五行中某一行。

1、五行的取类比象

在中医五行当中,对于五行的描述比较准确,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这是五行的基本特征。“木曰曲直”的意思是指植物在生长的过程当中,它所具有的特性是能曲能直的,从这个特征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调达、舒畅有这个作用或者特征的事物,其属性都可以用木进行归纳。因为这庄稼在长的过程当中它确实是能曲能直的,比如说植物刚出土的时候有一大的土块压在它的上面或者大的一块石头压在它的上面,它总会弯曲着绕过这块石头也要长出来。还有我们看城市当中这些树,刚种上的树受旁边别的建筑影响,总是尽管弯曲着向空间比较大的方向生长,所以它这个特性呢就是能曲能直。那么按照木的这个特性,就是凡是具有生长、升发、舒畅、调达作用或特征的事物都归到木这一行,比如说:东方为木,东方是日出之地,日出充满着生机,和木的生发这个特征相近,所以就把东方归于木。

第二个就是火的特征,“火曰炎上”,所说的炎指的是什么?就是一个热,灼热、燃烧、焚烧就是这么个意思;上就是向上,热的东西就要向上蒸腾,火苗是向上的,热蒸汽是向上的。从这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征的事物就都归入到火这一行当中。同样按方位说,南方气候炎热,植被比较茂盛,与火的炎上的特征是比较相近,所以把南方就归属到火这一行。


第三个“土爰稼穑”,土厚德而载物。它指的就是我们人生活在土地上边,我们种植或者收获这些农事活动,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把土的这个特征引申为,凡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征的事物,就归属到土的这一行当中。五行方位上边,土是位于中间的,按方位讲应该指的是中原这一带,气候不是特别寒也不是特别热,就是为植物生长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外部条件,这个就与土的生化承载的特性比较相近,所以就把中央就归属与土的这一行。

第四个是“金曰从革”,从革的解释就是金属通过矿石的冶炼去除杂质顺从变革,这个变革的就是一个去除杂质的过程。引申出凡是具有肃杀、清洁、收敛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就把它归到金的这一行。在五方当中东方是日出之地,西方是日落之地,在一天当中太阳如果运行到西边的话气温逐渐的降低,气候逐渐的变得凉爽,这与金的肃杀之性相近,所以就把西方归属与金的这一行。

第五个是“水曰润下”,润:滋润的意思,指水可以使物体保持湿润而不干燥,下即向下,下行。从这引申出来的凡是具有滋润、向下、寒凉这些作用或者特性的事物,就把它归到水的这一行。五方当中北方气候肯定比南方要低得多,霜冻期长,无霜期短,植物和动物都是蛰伏的,它与水的向下、寒凉、静藏的特性比较相近,所以把北方归于水。

这是我们说的五行的取类比象的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的取象比类的方法。我们还会讲到同气相求的问题,实际上在取类比象的整个的过程当中,它运用的就是一个同气相求的中医所特有的这么一种思维,关于同气相求后面还要说一下。刚才说这五行它是一个直接的取象比类的方法,那么第二个方法呢就是间接的推算法,所谓间接的推算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其它相关的事物,以求知其五行属性的认知方法。在我们中医当中其实这个东西也是到处可见的,比如说我们中医在解释肝的功能上面,具有舒泄、调达、升发的属性为木,肝所主的筋,它柔和屈伸自如,也符合木曰曲直这个特性它也属木;这个胆和肝相表里,它有储存胆汁排泄胆汁的这个功能,胆也有舒畅、调达的这个特性,这也属木,这都是直接的取类比象的方法。我们认为肝开窍在目,在志为怒,在华为爪,肝开窍在目,其志在怒,所以怒伤肝;其华在爪,这些直接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就没办法解释。它只能是根据肝的属性为木,而这个爪、目、怒为肝所主,所以这些东西它也应该是属木的,这种方法就是这种间接推算的方法。这是五行的比类取象的方法,下面还有一个什么呢?就是阴阳的比类取象的方法。


2、阴阳的取类比象

刚才说的取类比象的是五行的比类取象的方法,阴阳同样也是这样一个比类取象的过程。比如说在阴阳的属性上面,凡是温暖的、明亮的、上升的、活动的这些东西都属于阳;安静的、寒的、向下的、暗的这些东西它都属于阴,这是关于阴和阳的定义。在比类取象上面,比如说象《黄帝内经》上面,水为阴,火为阳。这个五味,味为阴,气为阳。在药物的气味上面,味厚者为阴,味厚者它具有泄下的功能,比如说大黄,它是属于味厚的。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它总的属性还是属阴,但是它这个阴比较少,它含有一些阳的成份;味薄者为阴之阳,薄则通,比如说白茯苓它的味就比较薄,它有一个淡渗、利湿的作用。同样的药物的气薄,气为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它有发泄的作用,比如说麻黄、桂枝,它是属于气薄的,它属于阳中之阴。气厚的为阴,比如像附子、肉桂它是属于气厚,气厚则发热。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其实关于阴和阳所谓的分法也同样是一个比类取象的一种分法。那么再有阴和阳它和这个五行相结合以后,又有一些别的解释。比如我们用阴阳解释五行之间的相生和承制亢害,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也有阴阳的成分在内。可能大家对五行相生相克比较熟悉,就不再多说。关于五行之间,还有一个同行之间的相生,因为我们刚才说的是五行之间的相生,象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升水、水又生木象这些东西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第二个就是五行同行之间的相生,五行同行之间的相生的解释是什么呢?就是所谓那个“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这个阳是象是气;这个阴它是形是质,所以说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具体到五行的同行之间的相生呢,比如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同时它又主目,颜色是苍色,在声音是呼,在志为怒,这是同行之间的这个相生。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其主舌,在志为喜,在色为红或者叫做赤,在意为笑;还有中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都是五行之间的同行之间的相生。这种关系,本身也体现了就是下面要说的那种同气相求的关系。

3、阴阳的互根和互用


大家可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阴阳发展到顶,发展到一个极值,发展到一个顶端,它要互相转化,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寒极生热和热极生寒的转化。在病态的时候,就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但是寒极生热和热极生寒,它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它不是一种病态,假定是病态的那么热极它不一定生寒,寒极它也不一定生热,它可能出现这种阴阳分离这种危险的状态。关于阴阳互根互用,现在在教材上面它只是有这么几点,一个是阳消阴长,一个是阴消阳长。所谓的阳消阴长,阳长阴消,这个解释对不对?对!但是起码它应该是不完全的,或者说非常不完全的。因为按照我们对阴阳的理解,阳长阴消或者阳消阴长,这本身应该是一种病态的,它不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这种正常的生理状态是什么呢?在《内经》里非常明确地指出来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因为所谓“阳化气,阴成形”。我们看看植物的生长过程,现在是春天,气温逐渐的变暖,冬至后四十五日阳气始生,在等到春天的时候阳气就已经生发到足以使植物处于生长的状态了,这时候阳肯定是升的,并且还在不断的处在这种上升的这个过程当中。但是这个阴长,阴指的是形体。首先看植物,随着气温逐渐的增高,阳气逐渐的在生,植物从发芽到出一棵小苗,到逐渐的长大,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阳气的生发阴也在逐渐的长大,所以阳生阴长。等到夏天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植物长势最旺盛的时候;等到夏天热到极致的时候,夏至后四十五日阴气始生,等到阳气旺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温逐渐减低,进入秋天,进入一个阳杀阴藏的过程中。所谓阳杀,就说树叶吧,本来树叶长得挺茂盛的,突然下场霜,第二天早晨太阳一晒树叶全都变蔫了,全都变成那种干瘪的这种情况,这就是一个阳杀,是这么一个过程。这个阴藏呢,树叶全都掉了以后,对植物不是一种伤害,是对植物的一种保护,它是把树叶脱掉以后减少体表面积,减少它的散热,它是一种自我保护,这就是一个阴藏的过程。我们看植物生长的过程它就是一个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过程。同样按我们人体气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同时看气温,比如说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它也不是刚才说的阳消阴长,阳长阴消的这么一种状态,它也是一种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过程。所以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相反我们现在的教材上就是中医院校的教材上所说的阳消阴长,阳长阴消这个解释是不完全的,它应该是属于一种病态的一个过程。互根互用就是阴和阳之间的关系,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其实还可以解释一下:就是所谓的阳消阴长,阳长阴消,把阴阳呢用数值表示,从0到10表示阴阳可活动的范围,阴平阳秘的时候都是5,阴是5,阳也是5。阳消阴长,阳变成四或者阳变成三,阳减下两个阴就应该长上两个去,阳变成三阴就应该变成七。这个阳长阴消呢,同样是阳变成七阴就应该变成三。实际这种理解就是刚才所说的那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中医这种思维方式。理解阴阳互根互用的这种状态,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作为基础部分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个阴阳之间的关系,张介宾在写《类经》的时候,他说过这么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就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它就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解释得非常好。阳生阴长是指气节,因为人和自然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整体性,所以气节的变化也就表明我们人体气机的变化。阳生阴长是正常的气节变化,我们同样就按现在这个季节说吧,现在是春季,气温在逐渐的升高,冬至是太阳离地球最远的时候,气温不算最低但是也差不多是最低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外界的气温低,地表的气温同样是低。这个地是冻的,这个水也是冻的,那么随着冬至后四十五日阳气始生,随着阳气逐渐的生发,这时候阳气是生发的,但是阴作为这个地表的温度也在升高,再过一段时间北方地表就要解冻了,它随着气温的升高这个地表的温度它也在升高。那么太阳属阳地属阴,太阳阳气它是升发的是阳生,这个阴它也在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节,它不是阳长阴消的,不是这样一个过程。因为按照阴阳属性说:“来者为阳,入者为阴”。太阳光照射到我们这,来这的阳光为阳,照射到地表以后,进入地表以后为阴。也可以说太阳为阳,地球为阴。

三、同气相求


1、同气相求是什么?


同气相求是什么呢?我们一般这样理解问题: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伤于阴,阴伤于阳,这个好像都比较好接受,好理解。但是同样是在《内经》上,它还有这样的描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那么前面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都非常好理解好接受的,阳伤阴、阴伤阳这都好理解。但是阳邪犯阳,比如说象足太阳膀胱它本身是主外的,主一身之表,那么犯贼风虚邪阳受之,就是阳邪犯阳。因为《内经》据考证它不是一个人写的,在有些问题上它的观点并不统一,其实这种不统一也是一种相互之间的补充。

象这个不统一的地方还有,比如说肝主春,火主夏、湿主长夏、燥主秋、寒主冬,象这个时间的分配上,有的地方说长夏是夏季的第三个月;还有的地方把四季的每一季的后十八天,不是作为长夏,作为土吧,在这个所主的时间上它也不统一。象阳邪伤阴,阴邪伤阳,是比较公认的,但同样是《内经》它还提出阳邪犯阳、阴邪犯阴。对这个的解释就是一个同气相求的这么一种解释。


2、脉诊的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诊脉,在《内经》时代是遍诊法为主的,但是同时同样是在《内经》上也提到一个“寸口独为五脏主”,这也就为后世脉法“独取寸口”奠定了基础。寸口我们知道是手太阴肺的脉,手太阴肺经在寸口这个部位有太渊、经渠两个穴位,就是我们现在诊脉寸关尺这个部位。太渊和经渠是手太阴肺经的两个重要的穴位,叫做原穴或者叫做经穴,原穴或者经穴是这条经脉反应元气最明显的地方,这是一点。第二点呢,我们知道肺经是起于中焦的,下络大肠,绕一圈然后又绕回来,进入肺,然后再进入云门缺盆,然后又到这个上臂。因为它是起于中焦的,所以脾胃之气呢,从肺经上能见到反应,脾胃之气是什么?是后天之气,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脾胃,脾胃的气又能从气口上能见到变化,这是那个第二点。再有呢就是五脏入鼻,藏于心肺,肺主气,司呼吸,那么肺和心它同样都属于上焦,它都可以反映我们人身的这种神气,也就是说在寸口这个部位我们不仅可以见到脾胃的后天之气,还可以见到先天之气。那么先天之气它又指神气,狭义讲又指肾气,为什么又可以反映出肾气呢?因为肾和心同样都为少 ,就象这个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同样都为太阴脉一样,那么肾脉和心脉同样都为少 ,少就是少的意思,一个少阳一个少阴,它也有一个同气相求的这么一个作用,所以气口独为五脏主,起码就是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一个同气相求的,心肾是也一个同气相求的。关于同气相求的东西应该说在我们中医里面见得是非常多的。


四、浅谈五运六气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内经》的版本究竟是不是原来的模样?谁也不知道。但是关于运气这七篇呢,公认的是唐代的王冰,它在编纂《黄帝内经》的时候,它是参考了其它的东西,然后补充了这么几篇,以凑成《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对于运气学说,有的人认为它是中医学的顶端的,处于皇冠的位置,就是中医学的皇冠,也有的人认为可信度不大,基本上在中医院校的教材里面,采用了否定的态度。在以前呢,有些医家对五运六气也采取这种否定的态度,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何柏斋他是这么说的:“以年岁之支干,分管六气,盖已失先圣之旨矣。年岁之支干,天下皆同,且通四时不变也。天气之温暑寒凉,民病之虚实衰旺,东西南北之殊方,春夏秋冬之异候,岂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诞,盖不待深论而可知也。近世伤寒论法,则以得病日之干支为主,其源亦出于此,决不可用。盖金木水火土之气,各主一时,当时则为主气,为司天。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客气。与时正相反者,则谓在泉,为其气伏于黄泉之下而不见也。”这是对五运六气持否定态度的。但是也有好多医家对五运六气是持支持态度的,甚至认为不懂五运六气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象清代的俞嘉言,他就说:“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对五运六气的肯定的态度。其实五运六气,我的看法你学中医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肯定要了解一下五运六气,但是对于这个初学者五运六气讲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你要了解五运六气的话,首先那点基础的东西要搞得非常熟悉,这个基础的东西就是天干和地支,还有二十四节气。

天干和地支在五运六气里面配起来非常麻烦,我们知道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干支配五行当中是这样配的: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天干和地支都是纪年的东西,在这它不是简单的一个纪年的东西,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个顺序当中,也包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包含这样一个从生到旺到盛到衰到结束的过程。天干地支它本身也都包括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这样一个意思,所以干支配五行上面把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在十二地支上面呢,寅卯配木、巳戊配火、辰未戌丑配土、申酉配金、子亥配水。天干化五运和地支化气在这上面配起来记起来就比较麻烦,麻烦在什么地方呢?像天干化五运还比较好记,因为你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从一给它排到十,配法就是1配6,2配7,3配8,4配9,5配10,就是从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是这么一个顺序,就是甲巳配土、乙庚配金、丙辛配水、丁壬配木、戊癸配火,这个比较好记点。不好记的就是地支化气,丑未化土、卯酉化金、辰戌化水、巳亥化木、子午寅申化火,他的规律性就不是挺强的了,但是这些东西还必须要死记硬背,还必须要记住,记不住的话那么五运六气你就没法搞明白。

比如说今年2007年是丁亥年,丁亥年年运就是厥阴风木,司天也是厥阴风木,那么年运为什么丁亥是厥阴风木?如果按干支配五行的话,丁是火,亥是水,那么怎么出现厥阴风木呢?就是天干化五运和地支化六气,因为丁壬是化木的,这个巳亥也是化木的,同时在这个天干和地支上面呢,象这个天干甲乙是木,但是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是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在丁壬化木上面和巳亥化木上面,丁亥这个木呢又属于阴木,属于木不及的这么一个木。象天干地支,十二时辰,这些东西都需要记得特别熟特别熟的,要不在讲五运六气的时候根本就听不明白。所以天干地支,要是哪个朋友们有兴趣的话,就把这个东西熟悉一遍,好像在咱们的论坛上的帖子里面有不少的东西,再有一般的讲五运六气的书上这些基础的知识都有,把这些东西熟悉一下,然后在说这个五运六气的时候分析起来也就好说好分析了,再有就是以后说这古脉法要说的这个决死生靠的是什么?比如说这个春病,这个肝病起于春,愈于夏,夏不愈,死于秋,秋不死,甚于冬,然后又起于春,它这个过程是什么呢?然后就是在一天当中假定我们见到一个特定的比如说见到一个真脏脉,那么在一天当中这人可能愈于什么时间,象《伤寒》上面某经病它这个欲解时是在什么时辰,包括我们以后要说的摸到真脏脉以后这个人要死死在什么时辰。象这些东西都是依据五行天干地支,都是依据这些东西所产生的,所以对这块东西要是有兴趣的话那就把这点基础东西熟悉一下。

五、关于如何学好脉学

1、学脉学可参考的书

学脉学的问题呀,应该说不太容易回答,你看我们论坛上有人指导别人如何学中医,有题目是较快学会上乘中医,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再一个每一个人对文字的感受程度也不一样,假定说中医基础不是特别稳固,现在正在学习中医基础,然后想学中医脉学,那么就先从后世脉法上入手,这个《脉经》应该说是比较难懂的,象《濒湖脉学》,这是一本比较好学的书,它解释的比较通俗。开始学的时候,我觉得关于主病这一块东西,可以学也可以自己体会,那最主要的是学什么呢?把这基本脉象要掌握住,说起这个浮、数、沉、迟都能说,但是手底下如何感受这个就叫浮脉?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浮脉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要是真正能比较熟练的伸手一搭脉能够确定,这六个分部,每个部都是什么脉,包括浮取是什么脉?中取是什么脉?重取是什么脉?把这些脉象掌握住,这个就非常不容易。同时掌握住这些基本脉象以后你再做这个病症分析的时候,那就比较有主见了。


2、脉学是中医诊断不可或缺的条件

关于这个脉学这块内容呢,脉学它是中医的一个标志,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中医诊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现在因为脉学基本上是失传的,人们对它所能起到的实际作用往往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把脉就能把出五脏六腑得了什么什么病是天方夜谭,其实不是。因为病了以后,脉象上它有反映,往往它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我们现在在医院所不能做出的诊断上,其中就包括有些脉病人不病,这种情况就比较危险,脉上已经反映出这个人存在问题并且相当严重,但人表面看起来很好,就是象我们现在各种肿瘤,等一查出来就是一种晚期,其实在前几个月的时候,脉象上早就有反映了。比如糖尿病吧,往往他自己还不知道呢,你给他搭搭脉,你就知道他血糖高,你让他赶快去做化验,我们给他确定以后,在早期调治的时候,他还有希望能够治愈,但是这个的前提就是对脉象的把握要非常准确。在开始学脉的时候学后世脉法,那么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最后还要掉过头看古脉法看《黄帝内经》。

3、功到自然成


关于这个学脉,我刚才介绍的我本身是西医,因为病患多而医患少,所以就开始研究中医,谈起包括脉诊、包括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有个黄汤:黄芩、黄连、黄柏,这是清热解毒的,因为西医的概念就是清热解毒就等于消炎,所以碰到一个扁桃腺炎的患者,我就问在医院的一个中医,我说像这种人三黄汤可不可以用?这个人笑了笑说:可以、可以、可以,非常客气的,当时认为自己问的呢没有什么外行,实际现在想起来当初问这句话是非常外行的。它是用西医那种清热解毒的就是消炎的,这个发炎就用清热解毒,就认为是热是毒,是那种这个思维方式。实际现在想起来问这个问题就是非常外行的、非常表浅的,这是在开始看中医书籍的时候的事。上学学西医,实习医院的条件都非常好,有这个检查设备,等到基层以后呢,基本是一个县级医院,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那也有个X光机,有个小化验室,包括能做这些生化检查的化验室那就挺不错的了,实际在诊断上面基层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在那个时候好多诊断不清,就为了搞这个诊断,才学的中医,然后学中医就学这个脉。刚开始学的时候,那时候知道的就是把脉就知道数数脉搏,一分钟跳多少下,然后呢逐渐摸、摸,摸多了,怎么摸?逮着一个病人就摸,不管摸得着摸不着,摸不着瞎摸,反正是要给他摸脉,体会这个脉像,这个摸多了以后呢,慢慢的能体会出来了,你比如说洪大脉它比较宽,这个细脉它比较细小,这个浮脉它比较表浅,这个沉脉它的位置靠下,像这些呢慢慢有一个感性的体会了;以后呢,因为本身就是西医,在摸脉的过程当中,在医院上班的时候往往去的都是病人,这人什么病那人什么病,往往就是诊断不明确的摸脉,诊断明确的也摸脉,这人是发烧,这个脉象是浮数的,那个人是肺炎,也有发烧咳嗽,吐脓血,那么给他摸摸他也是浮脉、数脉,是弦脉,尤其是肺脉这个部位表现比较明显。这也就是慢慢的从实践当中积累这个体会吧,体会积攒多了,也就说熟能生巧,我记得我在坛中发了一个帖子就是说摸脉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它就是一个熟练工,就像开汽车的汽车司机一样。你车开多了你自然就熟悉了,摸脉也一样,你摸多了自然就熟悉了,但是我们千万不要犯急于求成的错误,不要一上来就想摸摸脉,我就能摸清是什么病?这点应该说非常难,需要自己长时间的体会。

不管是在这说还是发帖子,我从来都不忽悠人,说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因为这些东西它在一个所谓的缘分,这个缘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机缘、一个你是不是能够坚持,它不是说三五天的,象什么一个星期中医入门,什么半年学成上乘中医,起码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因为我觉得按我来说,在恢复高考的时候能考上学,我肯定不属于一个低智商的,那么我在从西医向中医转换的工程当中,我说句丢人的话,光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阴阳的理解我起码花了10年的时间我才把这个理解过来,那么按我的情况,那么钻研中医、体验中医,每天逮着病人就给摸脉,我不能说我不用功,并且也不是说我是一个低智商的,那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这种思维方式才转变过来,也就是为什么今天第一次试讲就讲一个思维方式,我就认为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学脉也一样你没有这个经验的积累,你就达不到这个程度。

4、脉诊很神奇


说点题外的话吧,其实我在学中医的过程当中吧,也跑了不少地方,尤其是民间,听说这人行就去看看,听说那人行就去看看,应该也得益于这个跑地方,因为我确实碰到过一个民间的诊脉的高手,这个高手以前在别的地方也介绍过,但是这位老先生现在已经去世了,他没有什么中医基础,你要问他中医基础方面的东西他真是知道得不多,经他自己讲吧他是第五代单传的,但是他的脉诊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啊,一次他到我那去,那时候我就开了诊所了,大概是93年、94年吧,有一个长期腹泻的一个40岁的妇女,我说给她摸摸脉,他就给这个女的诊脉,诊完脉以后拿手一指,指她这个左侧的乳腺的第一象限,就是内上,就指你这有一个东西,一个肿瘤,然后紧跟着说别紧张不是恶性的。当时我就感到非常惊讶,我说中医脉诊能摸到这些东西,他说要不你就看看,我说看看就看看吧,因为是我长期的病号,我说那个解开,衣服解开,然后一摸,还确实在他指的那个位置有一个属于那个乳腺增生的一个东西。这是我第一次跟他打交道,他在脉诊上能够把像这个子宫肌瘤,这个食道癌、肝癌、胃癌、肺癌,肺这个左肺右肺区别开了,象这个食道癌,中段、上段、下段,多大,大概位置,当然不是说象西医CT扫的那么准确几毫米都不差的,象这个大概位置、大概的大小他脉诊上都可以摸到,这样我就跟他跟了不到一年,10个月吧,但是他的这些东西他从来不教,尽管跟了10个月他从来一次也不讲,我跟他在一起就是“偷”,他摸完我摸,尽管开始摸也摸不着,摸也摸不到,象这个头晕、眼花、腰酸腿软这些东西都不算,他在这个肿瘤定位上面非常独特。我跟他跟了有10个月,但是毕竟得益于他那种对脉的分析,以后我们关系处得非常好,我就不再向他请教了,然后就开始所谓这个激将,摸完脉之后,比如他说你是颈椎病,这时候等人走了之后我说你这纯粹是胡蒙,要么就是气功,他说没那事,然后在不经意当中他可能就说出一句或者两句,但是马上就打住,就这样边跟他体会、边这个偷,边这个激将,应该说脉象入门,真正入门是跟着他才入的门的。

5、脉象很好玩

从入门以后呢,主要还是在自己的体会、经验的积累和自己的悟。其实脉象这个东西非常好玩的,打个比方说:一个现代的病颈椎病,颈椎病呢现在群体特别多,包括在座的恐怕玩电脑时间久的颈椎都要出现问题。我对颈椎病的病因有我自己的解释,这个不说,就说从脉上如何诊断这个颈椎病,两个条件:一个是上鱼际,所谓“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从那引伸过来,第二个条件是阴脉。你要是会摸颈椎病的脉,那么临床上有好多鉴别诊断你就非常容易做出来,比如说偏头疼,什么什么肌紧张性偏头疼、血管性偏头疼、神经性偏头疼,象这些东西,在你不懂颈椎病之前,可能别人说你这个偏头疼西医说得你认可的,中医说这是太阳经疼,那是肝经疼,这是少阳经疼你也认可的,但是你要要会摸颈椎病的脉以后,那你摸摸,只要他颈椎有问题的话,出现这种偏头疼你就给他调治颈椎非常快,按摩也非常快,针灸也非常快,几分钟就缓解,象什么眼睛的疲乏呀、头部的这个昏沉呀、偏头疼、耳鸣,还有西医说的所谓的美尼尔,中医叫“诸风掉旋,皆属于肝”,象这些东西是不是美尼尔?你给他摸摸脉,假定是它符合颈椎病的脉像条件的话,你别按美尼尔治,你就按颈椎调治就很快了;那么其他的还有这些胃胀呀,胸闷呀、心前区疼痛,有的人就是戴上冠心病的帽子戴上几年十几年,给他长期的服用药,其实你给他诊诊脉他就是一个颈椎病,你把药都给他停了,然后调调颈椎就没问题了。其实脉象这个东西呢,好多人在表述病情的时候表述不清,需要我们去从中医这方面作出诊断,这个诊断是在哪,就是在这个中医的脉像上,就是还有其它一些包括西医的一些诊断。刚才说的古脉法啊,也有的朋友打字说中医这个四诊,其实中医的望诊,在这个《内经》里面也讲得比较详细,那个古脉法的精髓的东西就是一个季节脉,四季脉你把准了,然后按照《黄帝内经》它有一个分主,所谓“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就是按照那个分主,就可以了。“左以候左,右以候右”。那么这个部位基本就定出来了。四季脉把握得非常准确,这个脉是不是应四时?是不是违四时?属于太过还是属于不及?然后就是查独,在古脉法上面它查独是属于遍身诊的,我们把它延伸到这个寸口脉上面,也体现一个查独,这个部位的分主就按内经上面的上竟上者,下竟下者,左以候左,右以候右,就按照这个分法就可以了;还有就是望诊,望诊无非就是一个五色,然后你再结合面部的部位,五行五色它们之间这种承制亢害的关系,你要是搞得非常熟悉了,你对这种颜色的把握也比较熟悉了,因为摸脉需要有神,脉有神,望色呢也要看到这一个人是不是有神?关于望色的神在内经上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其实你把这些东西看明白后,望诊相对说比脉诊要容易学得多,但是望诊又非常必要,这个人一进屋,你抬头看他一眼,你望诊如果是过关的话,那么他的基本情况你就会掌握,那么在问诊的时候呢,你就会有针对性的去问一些问题,虽然我们在问诊上,后世医家总结出十问,但是假定说望诊过关你会有针对性地问一些问题,你脉诊再过关你的针对性就更是非常强了,闻诊现在用得不多了,实际望诊和闻诊现在受的影响非常大,好多人化妆,这一化妆你还望什么?用化妆品用香水闻诊也受影响受得非常大,唯一受影响不大的就是中医的脉诊,因为他怎么化妆怎么修饰,脉象它是不能修饰他是不能改变的。

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呢,往往在门诊接诊病人的时候呢,尤其是求诊多的时候,旁边有几个人在旁边等着的时候,这时候你一般的时候都不是说就按照那一套程序,按照那个十问先后顺序我先问,问完之后我再看,看面色呀、看舌苔呀、看肌肤,然后再凑过去闻闻呀,都不是按照这条程序去走的,熟悉以后呢,其实处理病人也就相当于我们骑自行车一样,推起来骑上就走,但是要达到这个程度,我认为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自己多下点功夫,多看病人,看完之后分析,体会,分析和回味对于掌握脉诊也好望诊也好非常重要,不是说看完就完了,今天白天我看了十个,看完之后晚上躺到那我什么都不想了,比如说有三个比较特殊的,那么你把这三个的过程回忆一下,躺在那,闭上眼睛,闭目养神再这想想这三个人,就是这个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