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
——巨笔书法家贾松阳访谈
记者陈晓旻
人物名片
贾松阳,一九三六年生,河北深州人,著名书法家。曾任北京人才艺术部部长、东海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顾问、中国民族书画院院士、中国松阳书画院院长、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
近日,他应邀来到宁波,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贾老师,春节好!春晚是我们大家很关注的电视节目,我得知您曾经在春晚上表演过巨笔书法,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
贾松阳:那是在198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当时我用的笔是48公斤的巨笔,蘸上墨水有100余公斤重,在一块巨大的白布上写“春”字。写这个“春”我构思了半个月,又酝酿了3天,这么大的字是没法拿实际大小的字来练习的。说实在的,在直播的春晚上表演,压力还是挺大的,毕竟有那么多观众看着呢。现场写的时候有一种混沌的感觉,但是浑身充满了劲儿。
记者:我很好奇您怎么能把一百多公斤重的大笔挥洒自如,当初为什么要用这么巨大的笔来写字?
贾松阳:这倒真是有来历的:很早一次,偶然听人说起,大约在1967年有日本人来到上海用二十多公斤重的毛笔写字,非常牛,说不知道中国有没有人能用这样的大笔写字,有点摆擂台的意思。当时我就有念头一定要写出像样的大字来比拼一下。后来大约是在1981年,我亲眼见到一个日本书法家代表团在北京参观一次书法展后,其中的一位日本书法家挥动一杆7公斤重的大笔写出了几个大字,当时我没有巨笔,就双手握着十几支毛笔一起写,笔走龙蛇,闪电般地写下几个大字,当时大家都很震惊。
在这之后,我专门定制了巨笔,研究写巨字。1982年,我在北京中南海用一杆长2.5米、重达49公斤的如椽大笔,为精神文明写下巨笔书法“神”字;1985年,在深圳为改革开放写下巨笔书法“龙”字;1989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为全国父老写下巨笔书法“春”字;1993年,在山东黄河三角洲为胜利油田创写巨笔书法“洲”字;1996年,在河北天桂山为香港回归创写巨笔书法“归”字。
记者:您的巨笔书法“归”字还作为世界之最被收入《世界吉尼斯大全》,背后有什么故事?
贾松阳:应该说这是当时最大的汉字,所以被载入世界基尼斯纪录。“归”字是为迎接1997香港回归而写的,它高97米、宽49米,用墨600余公斤。笔蘸饱墨重190余公斤,我当时用了九天九夜的时间才得以完成,后来这个字被镌刻在石家庄的天桂山上。
这个巨型“归”字饱含意义。高97米,象征着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宽49米,寓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归”字是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一个大型体育场馆内书写完成的,运抵平山县后,先在平山中学操场上铺开,用5000平方米的纱布覆盖在字上,用红漆描边,整个工序用时4天,然后再将写有“归”字的纱布悬挂在巨壁上,将字描到峭壁上,再用内燃凿岩机开始艰难的凿刻工程。这个大字经过7个月雕刻才完成。
记者:和普通大小的书法相比,书写大字的难度在哪儿?
贾松阳:从写书法用力的角度来说,写小字用腕力,写大字需要肘用力,而写巨字则需要臂膀用力,同时提笔运筹还要运用丹田之气。用艺术的角度来说,巨字对字体的结构、气韵、意念、力量的运用与结合要求更高。
书法的气韵本质上和气功有相似之处,以意领气是气功的最高境界。很多人好奇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这得益于我终身学习气功。我小时候身体比较瘦弱,所以父母让我从5岁开始练武术,拜在一个有名的镖师门下,两年学习下来,果然有用,我全然没有了以前弱不禁风的样子。从小开始练内家拳,兼学气功,一直练到48岁,我才能以丹田之气注入双手,所以我可以挥洒自如蘸了墨百余公斤重的巨笔,一般人恐怕提笔都困难。
写巨字我是十分强调“意在笔先”的,这不仅需要下笔前对结构、章法有所安排,更重要的是“穷微测奥,通乎神解”,以达到“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艺术境界。
记者:现在爱好书法的人很多,您能就此给爱好者介绍一些经验吗?
贾松阳:爱好有层次和修养之分,还有外行和内行之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有很多年轻人学习书法是真心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欣赏这个传统艺术,但是也有一些人学习的方向不对,或者说没有按照书法的规律教育进行学习。“书”为写,“法”为法规和法度,现在有些人学习书法不好好下功夫,而是投机取巧。还有些人想独创自己的风格,其实没有扎实的传统功底,根本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创新。
记者:书法在不断革新,您如何理解书法的现代性呢?
贾松阳: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
在科技不断发展,社会走向多元化,传媒信息十分普及的今天,书法更多的是以艺术品的形式升华到审美的层次,而不是过去主要作为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书法文化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和笔墨精神应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所以书法文化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传承下去。我们应该从中领略书写者的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时代气息……
记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内敛的,而您的书法有“松阳狂笔”之称,不担心有人质疑吗?
贾松阳:艺术家创新需要强调个性,但其实个性和中国传统的内敛谦和是不矛盾的。我对艺术的理解是师古而不泥古,我的“狂”只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而不是为人。我给自己的座右铭是“绘事法书须继承,岂期谋利与沽名”。我相信人正字则正,德高艺自净,风格即人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