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病篇:血热证(3)

 johnney908 2014-06-10

    (接上篇)所以给他用完汤药之后,有时候怕辩证不准确,结果吃完吴茱萸汤之后,症状反而加重了,这说明你辩证没有太准确,他可能也是上焦有热,结果当你用上这吴茱萸汤这样的温热的药,他反而症状加重了。

    对“食谷欲呕”的这个症状,它不是典型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寒,他也不是典型的“随吃随吐谓之热”的胃热。你在判断的时候,应当综合全身的证候,综合脉象、舌苔来辩证准确。所以,这一条为什么要和胃热相鉴别呢?就是因为他有食谷欲呕的这个表现,也可能是上焦有热。关于吴茱萸汤,我们在少阴病篇还会提到,在厥阴病篇也会提到,到时候我们会与阳明篇的第243条联系起来学习。

    下面辨虚证和实证:“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这里是讲,实证容易见到谵语,或者说,谵语多见于实证。而郑声呢,多见于虚证。“郑声者,重语也”,是它的自注句。

    郑重(chong)郑重(chong)我们今天念郑重(zhong)郑重(zhong),意思是一样的。所谓“郑声”,就是指这个人说话的“语言重复,声音低微,反反复复”就是那么一句话。这是一个正气虚衰,心神失养的一种表现。所以,郑声属于虚证。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直视”,是肝肾阴伤、目睛失养的表现,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一个症状;“谵语”,是阳明燥热内盛;“喘满”,是肺气上脱,这样的一些证候,可见正衰邪实。所以,预后不良。如果出现了下利,这是中气衰败,当然预后也不良,“下利者亦死”。这一条告诉我们,或者说我们应当注意的是,郑声见于虚证,谵语见于实证。

    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这里所说的谵语,有的注家认为是个虚证,看原文的释义,阳明病属里热实证,证见谵语,多由邪热炽盛、扰乱心神所致。

    本条里的“谵语”,则属于虚证。由于汗为心之液,必得阳气蒸腾施化而始出,故发汗过多,阴液走泄,阳气外亡,导致心气散乱,神明无主,故发谵语。所以这里的谵语,是属虚证的表现。对于这样的虚证,它的预后会怎么样呢?“脉短者死”。

    所谓“脉短”,是上不及寸、下不达关。这是真阴耗伤,脉道不能充盈的表现,所以预后不良。“脉自和”,提示了病情仍有生机,所以预后还好。当然,对于这一条注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正衰邪实,认为这个谵语,也属于实证。这两种不同的见解,我们讲义上都提到了,可供大家参考。

    后面三条原文,201、245、246条,都属于自学的条文,大家结合讲义上的注释,看一看就可以了。我们讲义阳明病篇的最后一条,196条:“阳明病,法多汗”,这句话我在前面曾经重复讲过多少次,我们在这里才遇到。

    阳明病理应当多汗,因为阳明病主要是“里热里实”的证候。里热里实,逼迫津液外越,当然就多汗的了,所以阳明里热里实证,以多汗为主要特征。“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为什么阳明里证、阳明热证、阳明实证,反而没有汗呢?这是因为津液已伤,化源不足,汗出无源,所以才导致没有汗(转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