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作家王尔龄

 苏迷 2014-06-10

几个星期前去吴江,在新华书店看到几种“上海老作家丛书”,随意抽出来,看了一下,这几种书的作者都不是很熟悉,郑保志的《走向光明》、钱中立的《乱世丽人》和王尔龄的《晚晴自珍》,翻开王尔龄的书一看,他是吴江人,接着看目录,然后,从前到后大致浏览了一遍,想看看是否有关于吴江的内容。遗憾的是,只有一篇《垂虹桥三题》,于是,犹豫了一会,想以后可以网上买,便把书放回了书架。

昨天又去吴江,没有发现什么好书,想买的只有杨绛的《将饮茶》和邵盈午的《苏曼殊诗集》,但还是犹豫不决。书架上,王尔龄的书还在,就买了下来。

我曾在吴江的某个QQ群里问过,有谁知道王尔龄?结果无人回答。看来,家乡吴江的人们对他不是很了解。我又请朋友查《苏州当代艺文志》,他把查到的王尔龄的小传复制给我,但内容还是过于简单。

我又进入上海社科院的网站,还是非常失望,没有任何有关王尔龄的信息。

现在,我先把《晚晴自珍》上的作者简介抄录一下:

江苏吴江人,1931年出生,先后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早年担任记者、编辑、教师,并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退休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撰有《读鲁迅旧诗小札》、《鲁迅作品难句解》、《茅盾的早年生活》、《郭沫若文学传论》(包括合著)及《中国文化常识》(主编)等八种专著。单篇论文考证近两百篇,并有杂文、散文发表,已选编文集《守拙品真》、《意真杂文》两种出版。

《上海老作家文丛》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为老作家们出的一种丛书,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编辑。编辑说明中说:“出版上海老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为了展示上海老作家在文学园地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创作成果。”丛书每年推出一辑,现在我看到的是第四辑,今年3月刚出版的新书。

昨天下午,从吴江回来,去芦墟,很长时间未去诗社活动室了,遇见张舫澜先生,便询问是否知道王尔龄,他答知道,是盛泽人,大约六十年代有过联系,电话和通信,可能是讨论一些现代文学方面的问题,后来曾在松陵或苏州见过一面。张老师曾发表过关于鲁迅与柳亚子、郁达夫等几篇文章,与王尔龄交流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

张老师取出1992年新版《盛泽镇志》,序一徐玉明,序二的作者就是王尔龄!真可以说是喜出望外。这样,王尔龄的准确出生地问题终于解决了。

序的开头,王尔龄写道:“寒家三世居住盛泽,至我则寄迹他乡已四十余载。谁人不关故园情?于是留心乡邦文献、乡土文化,借以聊慰乡思,稍解乡愁。而旧籍难觅,所见有限;新志未纂,何可得读。今闻《盛泽镇志》付梓在即,版行有日,喜何如之。”

从序中可以看出,幼年,王尔龄是在家乡盛泽读书的,“当年与同砚诸君吟诵‘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诗)而别,负笈姑苏,已匆匆四十余年。”也就是说,他是在解放初期离开盛泽的。回忆青少年时期在盛泽的经历,王尔龄颇为感慨,他说:“早岁哪知世事艰,故乡为我编织的是梦一般的故事,但就我个人而言,最堪回忆的是在故乡办了两个油印刊物。先是与胡瑞珍、杨剑明合办《绿原》,再是与洪锡铭、陈潮圣、陈德奎、赵廷祯、汪祖楷、王振华合办《群声》,不过是在暑假、寒假里练笔,读者大抵就是作者、编者自己,无可称述,而今思之,也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诗)了。”

除了王尔龄的序文,可以简略地看到作者的一些情况,另外,《盛泽镇志》“十五卷人物”中也有简单的介绍:“王尔龄,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著作有《读鲁迅旧诗小札》、《茅盾的早年生活》等。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支部副主委。”

王尔龄的两部自编文集未见过,托图书馆的朋友找也没有找到。又请人查数字图书馆,说是没有这两本书,只有一本《读鲁迅旧诗小札》。

《晚晴自珍》一书共分四辑:“文海蠡测”、“往事述闻”、“品书赏艺”和“谈天说地”,实际上,从内容来看,前三辑都是谈现代文学的,主要以写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人为主,体例大致可以算随笔小品一类。第四辑是杂文,看题目就很清楚,都是针对社会时弊的,如《“跑官要官”古今谈》、《立此存照》、《“枪手”与“敲门砖”》等等。其中的《垂虹桥三题》,可以说是例外,是本书唯一与家乡吴江有关的一篇文章。王尔龄以“桥名、桥诗、桥话”三个小标题,可以看作垂虹桥简史,垂虹桥北宋初建时72孔,后来又增加到85孔、99孔,“明清时期,垂虹桥两端桥孔相继陷没,转成江岸,只剩下44孔。这时候,号称大长桥的垂虹桥,无论孔数和长度都不及称作小长桥的宝带桥了。到了196752日,索性一夜之间毁废,宝带桥于是独占风光。”

给这本《晚晴自珍》写序的,是上海籍著名女作家王周生,也是供职于上海社科院,是同事,也是师生,因为在王尔龄的指导下,王周生开始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并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丁玲年谱》。因此,王周生的这篇序值得一读,对了解王尔龄其人很有帮助。这篇序的题目很有意思,借用孔乙己的名言“多乎哉?不多也。”据说,社科院现代文学研究所里,鲁迅笔下的人物“赵老太爷”“假洋鬼子”“阿Q”“杨二嫂”等,一一能找到对应人物,孔乙己就是王尔龄。王周生说:“像王尔龄先生这样‘守拙’‘品真’的文人,如今还剩下多少?借用孔乙己那句人人皆知的话:‘多乎哉?不多也。’”在中国作家网上,看到一个2003年上海市作协公布的八个小组成员名单,散文组主任邓伟志,王周生是三位副主任之一,王尔龄是一名组员。

由此看来,王尔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作家,家乡吴江应该记住他,应该读一读他的书。虽然他已八十多岁高龄了,但还在勤奋地写作,经常有作品见诸各种报刊。他的散文也曾在《苏州杂志》上发表过,如收在《晚晴自珍》一书中的《垂虹桥三题》、《市声卖声》等文章。

最后,不避俗套,真诚地祝福王尔龄先生健康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