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年50本育儿书阅读收获与弯路

 真友书屋 2014-06-10

本文作者在母龄8年的时间里深度阅读了50本育儿书,以下是她的总结。

文/陈东华

有一句玩笑话,说开车要有驾照,做医生要有执照,做律师要有执照,唯独做父母,没有考试,没有执照。虽是半开玩笑,却说出了真实问题:成为父母,很容易;但做好父母,很不容易。

过去的社会,靠传承,靠经验,也靠大家庭,自然生态平衡。现在的社会巨变,长辈的经验可能不适应,或者年轻父母不屑,于是,一切从零开始摸索。又有句话说:第一个孩子照书养。于是,有了孩子之后,书本成了我的主要学习途径。

我读育儿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 从无到有,吸收知识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养育基本知识。育儿论坛,是我搜寻书籍的平台。当时经常上篱笆网,听其他妈妈的建议和推荐。

我看的第一本书是斯波克育儿经,有些很好的理念,但实践中最有指导的是松田道雄育儿百科和郑玉巧育儿经。松田道雄是日本的儿科医生,按月龄讲养育要点、常见问题、常见疾病,非常细致。

两书体例很接近,郑玉巧育儿经基本算松田道雄育儿百科的本土版,但对中国妈妈也因此更有针对性。

这两本书,对新妈妈是很有帮助的,了解靠谱的养育知识,常见疾病及应对方法。举个例子,关于婴幼儿急疹(也称玫瑰疹)的知识,这两本书都有提到,特点是发烧3天,无任何其他症状,3天后烧退疹出,在家观察、注意避风即可。因为之前有了解,所以儿子8个多月发烧时,我根据症状判断应为婴儿急疹,并未着急,也未去医院,而是注意观察,3天后果然烧退疹出。

之后还指导了另一位朋友,她的孩子发烧,去医院,吃药打针,仍然反复发烧,听她描述症状,我判断也是婴儿急疹,之后她带孩子回家观察,自行休养即好。这两本书对什么情况去医院,什么情况在家观察,都有比较细致专业的建议。

这一阶段还有小巫的《让孩子做主》,这本书虽然褒贬不一,但在坚定我母乳喂养的信心、克服母乳喂养遇到的困难上,有很大的帮助。

推荐:松田道雄《定本育儿百科》、《郑玉巧育儿经》

二、 偏听偏信,矫正自己阶段

孩子到了两岁之后,养育的经验逐渐丰富,教育的问题逐渐浮现。于是,开始转向如何教育孩子。一开始,看国外专家的书,如《孩子来自天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不错的理念和方法,尝试也有效果,只是难在内化和坚持。

之后开始看小巫、李跃儿、孙瑞雪的书,都是注重爱与接纳、自由的书。到接触华德福教育之后,特别感兴趣,一心扎在里面,看的都是与华德福有关的书,别的书几乎都不看了。

我从小受的教育比较严格,觉得自己受到了压制,童年不够快乐,希望能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快乐。这些书与自己感受相同,就很认同;观点也几乎全盘接受。这一阶段看的书,好处是让我不放任自己,不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对待孩子,而是改变自己、寻找更好的方式。

像我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第一反应其实是自己从小被对待的方式:批评、发火,于是每次都要深吸一口气,然后用相对耐心的方式去做。

但也有问题,一是看的书比较同质化,强调爱与自由;二是自己当时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非黑即白,对书里的内容缺乏鉴别和判断,喜欢的书就全盘接受。很多地方写的很好,确实有帮助。但有些也未必对,当时却奉为圭皋。特别是有些自己做不到,但觉得很对的,就努力改变自己,有点削足适履。

比如小巫要求家人和保姆不能说“乖”, 不要把尿,华德福主张学前不要认字,等等,太当回事,以为都对。但现实中很难完全做到,而且就算自己努力去做,家人也未必认可。于是会碰壁,也给自己带来负担和压力。

另一面是,对孩子宽容,对其他家人反而苛求,苛求他们有相同理念及方式。一颗心过于放在孩子身上,少了对丈夫、对父母、对公婆应有的尊重。而事实上,对待孩子的态度重要,对待家人的态度更重要。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只发生在与他的交流上,而是随时随地,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与家人相处的态度,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推荐:《孩子来自天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三、 兼听则明,鉴别判断阶段

到了儿子4岁左右,行为习惯上的一些问题开始凸显。以前以为自己学得很多,懂得很多,现在发现很多方面教育得并不好。于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好为人师”,开始变得沉默和反省。心里问自己:很多妈妈不琢磨,不看书,孩子也挺好,而我这么努力,这么用心,为什么孩子看起来问题还更多一些。

渐渐发现,不同的妈妈,有不同的成长过程和不同的状态。内心冲突少,心灵比较健康的妈妈,在育儿问题上相对自然、放松,凭本能,凭经验。

一个焦虑的妈妈,即使很注重孩子的安全感,但因为自己紧张,孩子更容易没有安全感;而一个自己很放松的妈妈,她根本不需要知道所谓安全感,孩子自然就很放松。而妈妈是否放松,与成长过程和自身性格很有关系。

这一阶段读到《佩蓉的妈妈经》,是对我帮助很大的书。序言就问,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之前从未提到这个高度来思考。这时起才认真地思考,我到底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思考自己的价值观。

正好读到《母亲的使命》,在做妈妈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上,解除了我的很多疑惑。你的价值不在于孩子的表现、工作的成就,你的价值在于你本来就是很宝贵的,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人,但你需要活出生命的宝贵,把天赋和才能发挥出来,尽好自己的职责。

以前,我对孩子的希望就是他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但太注重孩子是否快乐,却少了教导他对待别人的尊重。当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不再只是希望他快乐,而是希望他是一个身心健康、珍惜自己,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对社会有益的人。

从这时起,也开始关注一些强调教导和管教的书,如《勇于管教》,《优秀是训练出来的》,这些书正好是以前看的书的另一侧。放以前,会比较不喜欢,但现在会觉得很有道理。建立自己价值观之后,也渐渐开始有鉴别和判断的能力。读到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观点,不像以前那样照单全收,而是开始分辨。

这一阶段,《教养儿女的秘诀》,成为我心目里育儿书的No.1。这本书是分享按照圣经的原则教育孩子的经验。之前读过不少经验分享类的书,有些孩子还未成年,妈妈也仍然在摸索阶段,观念有时也会片面;而如果只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不容易意识到孩子个体的差异。这本书的作者养育了四个孩子,而且孩子都已成年,书写得很具体、很细致,是我读过的书中最强调因人而异,观察孩子特质的书。

推荐:《教养儿女的秘诀》、《母亲的使命》、《佩蓉的妈妈经》

四、 读“人”这本大书、实践内化

最近一两年,读的书渐渐变少,读“人”这本大书倒是越来越多。

首先是,用心观察孩子这本“书”,发现他们的特质。以前太多的心思用在书本上、理论上,反而缺少对孩子细致的观察。其实真正用心的妈妈,是了解孩子的妈妈,知道他/她的特点,知道他/她的喜好,根据他/她的特点来采用合适的方法。

接下来,观察身边的妈妈们。这两年,身边的几位妈妈好朋友是我读得最多的“书”。因为带着孩子、近距离长时间的相处,是完全没有面具,坦诚的相处。她们让我了解,人与人之间是如此地不同,了解并接纳别人的想法是多么重要;她们让我发现,在强制和放任之间其实还有着大片的领域、很多的方法,不是简单对立;她们让我感受到,不要轻易给自己和孩子贴标签,不要自我设限。

也正是因为与她们的不断交流,让我更好地读了自己这本“书”。也才发现,真正认识自己原来很不简单。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比谁都了解自己,其实未必,有很多特点还真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就像故事妈妈培训时,说到“自我认知”有四个部分,开放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隐藏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盲目的我(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未知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开放和隐藏的部分,自己都很清楚,但盲目和未知的,却是自己很难认识到,或者很难发现的。而正是和好姐妹们的不断沟通、磨合,让我对自己的盲目越来越少。读好“自己”这本书,与人相处、与孩子相处才会更容易。

8年时间,读了将近50本育儿书后,有收获,有弯路,总结一些小心得

1、要读书,吸收知识,提升自己,见你所未见,想你所未想。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使是好书,也未必每一个观点都是对的;即使是对的,也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不要过于强求,让书成为自己的负担。要读不同类别的书,兼听则明,也要增强判断能力。

3、实践最重要。再好的理念和方法,停留在头脑里,就只能是思想,甚至空想。看到好的方法,就去尝试,用实践来检验,然后内化,变成自己的习惯和本能。

4、读“人”这本大书。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用心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他的特质,找到适合他的方式。以及,从其他妈妈或爸爸身上学习,听他们的经验,观察他们陪伴、教育孩子的方式。好的地方可以学习,不好的地方可以引以为戒。

说到底,教育,其实就是父母自己的言行。 教育,在一言一行之中,核心和本质就是你自己的价值观。你认为什么重要,你认为该如何去做,以及你怎么去做。读好“自己”这本书,与人相处、与孩子相处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直记得这句话:Growing old is mandatory,growing up is optional(变老是必然,成长却由你选择)。

------ 强档插播:爸爸出场!-----

写完这篇长文,让先生看看写得如何(其实就是想让他点个赞),没想到他坐在电脑前也写上了。以下是他从太极里悟到的育儿心得

管教孩子的粗浅体会,用武功比喻是,

1,要有内劲(内力),这个内劲就是爱,一定是随时都要有,甚至发怒的时候也要有。

2,要不顶不丢。不顶就是孩子也是人,当他/她发脾气时,第一要如水接船的压力一样,先下沉一点,让他/她说出不喜欢的,哭出来。第二,但又不能让船沉下去,要有浮力。就是要追随孩子的问题根源,帮助他/她解决。甚至不对的,要施加压力,规范,而不是哭完就不管了。这些压力和追随都是带着爱的内劲的。

3,一定要自己站直,就是做一个正直的人,有身教。要降低重心,要腰腿灵活,就是要有方法。武林规矩很多,一定是要心正,所谓魔教正教关键在心。

4,武术可以强身,可以打人,但最高的境界就是“道”。追求的方式必定是持之以恒,育儿最大的境界就是,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是让孩子逐渐成为一个有爱和规矩(敬畏)的人,让他/她成年之后逐渐去摸索自己的道。不管什么武功,最后他/她坚持下去,就会成为高手,运气好的话,会成为大师。当然,不是王林那一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