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黛玉症候群

 昵称535749 2014-06-11
2014-06-10 10:07 

说起来,就是《小王子》这本小说改变了我的审美和性格,让我逐渐沦陷为一个敏感、矫情、自怜以及同情心过度的娘娘腔。而这之前我就是那样的少年,每天放学踢完球回家,吃完饭看两集《我爱我家》笑到岔气,洗洗睡,没心又没肺。

当时《小王子》这样的书像是在我懵懂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忧郁的种子,在精力和感情极其充沛的土壤上迅速繁殖。中学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甚至跟同学聊天都恨不得用安妮宝贝的语气,话说一半就必须叹口气,然后凝视远方若有所思,课间十分钟说不了三句话上课铃就响了。还特爱写信,收信人其实就是我们班女同学,但如果不让这些文字经历一段旅程一些时间,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在信中把会写的繁体字儿都用上,悲伤的字眼儿,无所不用其极,从内心深处想表达自己是世界上最伤感的人,在这方面我一直充满了自信,直到后来读到郭敬明的文字,才真真的认了输。

《读者》必读,每期都买,专挑惨痛的故事看,看好几遍,没人管的孤寡老人,被爱情背叛的善良女孩儿,身残志坚的残疾人等等,看完后胸口涌出一股带着酸菜味儿的暖流,顶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过两分钟这感觉消退后,就翻回去再细读一遍,直读到感觉普天之下尽是苦难,再凄惨的故事也是稀松平常,直到这故事再也无法给我后背的两块肩胛骨带来那种“伤感的微颤”,便觉像是啃了一块鸡排,然后舔到索然无味。纳博科夫说评断文学作品是否优秀,要看读者的两块肩胛骨之间有没有“微微的震颤”,这震颤的名目叫做“美感的喜悦”。所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种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故事是优秀的,美感的,让人“喜悦”的。

故事是悲伤的,而我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快感,一种莫可名状的“喜悦”。

这很奇怪,甚至引起了我对自身道德的审视和批判,即便当时的心智并不健全,我也不会是那种幸灾乐祸的人,这与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相悖的。我开始整夜的失眠,思考这种快感的来源。

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家庭环境很差的同学,老师总是私下跟我们说要照顾她,后来还举行了一次班级规模的捐款,这位女同学的家庭困难情况从她的面相体貌也可以看出:黝黑的皮肤、高耸的颧骨、粗糙的手指和洗到泛白的衣裤。捐款仪式上,女同学捧着一把毛票,站在座位上在我们充满同情的目光下哭了好几分钟,最后抽泣着从嘴边弹出几个字:“谢叶…谢叶…同…同学... ...们嗯嗯... ...”

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教学楼已显出破旧的老态,教室的墙面斑驳,灰白的涂料四处爆裂。当时我感觉沉重的屋顶颓然消散,天空无比透彻湛蓝,微风,浅草,暖阳。女同学依然站在教室中间的座位上抖动着细弱的身躯,换着手擦拭眼泪,神态举止像极了我从电视上看到的林黛玉。而彼时彼刻我突然脊背震颤头皮发麻,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泪眼朦胧,我哭了,但我觉得那是一种满足的哭泣,幸福的哭泣,我帮助了需要帮助的同学,伤感的同时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满足和幸福,骄傲和自豪,伤感的驱动下,这些现代人渴望又触不可及的快感在我身体里随着血液奔腾着,而所有这些,小学五年级的我只花了五毛钱就感受到了。

但奇怪的是,满足和幸福的时候,我为什么会哭泣?这并不是期末考了一百分家长给买了台游戏机的那种喜极而泣。

这也许是充分参与和体味他人悲伤时的同情心带来的快感,就像是孔子说的“恻隐之心”。后来上了大学,经常月初花光了生活费月末只能饿肚子,当我切身体会到这种穷困拮据时,除了苦恼我什么也感受不到,我开始明白悲伤的故事让人“喜悦”,悲伤的生活才让人真正的悲伤。这种“喜悦”的快感真切的源于局外人视角下一种畸形的审美。

后来《读者》和郭敬明的故事已经不能达到我产生快感的阈值,生活中也极少遇到家庭困难的女同学了,地震灾害的时候捐过钱,但始终没有看到钱的流向,少了一种直接的参与感。从此我很难再找到那种变态而自溺的快感。到后来偶尔在网上看到一些图片配着虐心的文字讲述一个惨烈的故事,我像一个瘾君子一样大口吞噬着抖动的显示屏传出的讯息,这是大剂量的,高效的兴奋剂,直接注入血液。这样的材料在网上越来越多,似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了同我一样的症状,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当身边挖掘不出这种兴奋剂处方的时候,就会竭尽心思找寻自己和种种社会悲剧的关系,名人死了,必须充分的悼念,一个作家死了,如果不认识这个人,就要好好地通读他的作品和人生足迹,彻底的爱上他,然后回过头来体味失去的伤感,娱乐明星更是亦然,不管是谁死了,都会在当天一下子涌出无数的追随者,而且全都表现出多年铁粉的样子。

他们都病了,不是吗。

对于那些真正内心善良的,用行动去帮助苦难者的人,我的话着实有些犬儒主义,但并不能否认现在大多数的人还是只停留在享受虐心情节带来的“喜悦”快感的阶段,而且太过沉溺忘我。

我感到有时候做人就像身体健康强健的中老年人挤公交车,上车后扮起林黛玉目垂身颤,直到有人让了个座位出来,但是包括他自己在内,谁都不会记得他挤上车的时候左推右搡,是有多勇。(文/白大少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