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子研:公益被“公疑”的背后

 DataPoint 2014-06-11

崔子研:公益被“公疑”的背后

来源:凤凰公益

最近公益界人士正在探讨公益为什么成了“公疑”,论坛、文章频出,说法各有道理。也搭个顺车,说几句。

信仰危机

谚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坏事之所以能传,是因为好事能量不够。在没有主导性信仰引领时,人们思想自由放任就会凸显,在缺乏信仰遵从的背景下,道德标准往往也会模糊。特别的质疑声也就会引起特别杂乱的关注。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张力足够,但也不是尽如人意。同时,传统儒学失去统治地位,全面西化不符中国国情,不是佛教国家,更非基督民族,剩下的只有随意的良心。而良心千本帐,一人一算盘,信谁的呀。不是没有信仰的要求,只是皈依有难度。昨日的高官公仆,今天的罪犯囚徒;刚讲的转变职能,结果是到处寻租;宣扬的道德榜样,转眼被口伐笔诛。当一个民族,即使是极少数人出现了信仰无宗,其负影响的力量也不可低估。对政治的怀疑导致对体制的不信任,对文化的怀疑导致对社会的逆反,对个别群体的怀疑导致对整体人性的曲解,对信仰的怀疑导致对善恶的混淆。公益被疑恐怕也在劫难逃。

诚信缺失

在一个乞丐都能扮演,救死扶伤反而被讹,买油怕地沟,买奶怕有毒,高尚无人信,低俗没人管的乱象社会里(局部),让人们对大话连篇、道德优越等取信是有难度的;在无核心信仰,以利益为导向,以金钱为绩效的环境里,相信一家之言,相信忧国忧民,相信利他主义,相信公益至上,是要有过程的。部分人肯定认为,既然谁都有假,公益岂能无假,既然谁都在骗,公益岂能不骗。诚信缺失责不在公益,责在社会。怀疑公益至少社会诚信缺失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规则少序

没规矩不成方圆。人们对一项事物的尊重与信任,不光看你说,也要看你做,更要看规则。要求公益透明,你没做到,当然被问;要求没有利益关联,你说不清,当然被疑;要求迅即落实捐款,你多方多人推挡,满嘴是理,当然被讥;要求有个答复,你又顾左右而言他,当然被骂。结果是谁都嚼不清。原因之一就是,公益的游戏规则少序。国家层面法律法规欠缺,行业层面行规行标不足,公益组织自身层面章程职责不细。一圈盲人,摸四不像,自然得不出象的结论。规则是形,内涵为质。失形少质,必无理无据。规则有序,理必自清。

质疑声乱

质疑公益,理在当然。公益公问,符合性质。质疑可分几个层面,一是有疑,二是有据,三是无私,四是讲理。发现疑点自当质疑,但要有根据,主观的怀疑猜度,还是要慎重提出;质疑要有理性,也要有责任感,质疑者也不是天然的上帝,不论对错,全不负责,如果这样,那就首先将公益置于了必败之地,置于了犯罪嫌疑人的位置,那就无人敢做公益了;至于说提的不论对错被质疑者都该有个交代,这至少有些不对等。提对的该答没问题,如果提错的也要费时费力费成本一一作答,就没有时间做公益了,也做不下去。质疑公益更不要和个人利益结合太紧,参杂其他谩骂和杂声,这就已经远离公益了,性质本身就变了。质疑声乱,必显嘈杂,造成了“公疑”之象。

常态待育

质疑常态化,是所有人期望的,也会逐步完善。但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质疑环境,要是真的质疑,而不是多疑、猜疑、造疑甚或无端指责诽谤。现在有时影响质疑常态化的因素是,发声无据,答复不力,政府旁观,同行远距,专家难解,媒体哄聚,无人担责,公益不利。实现质疑常态化条件是,质疑者出于公益心,答疑者出于公益责,听疑者出于公益想,传疑者出于公益情。方方面面都得围绕着公益实质说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