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住课堂修“内功”

 清平乐919 2014-06-11

守住课堂修“内功”

 

董文华

 

        如果教育教学是一个教师的思想存在方式,那么一线教师只有借助课堂这个载体,才能实现专业上的突破,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自信。

 

        一个教师对课堂的感觉和把握是逐步明朗和提升的。刚参加工作,一连4年参加优质课大赛,一遍遍试讲,一遍遍修改教学设计,到最后课堂成了大杂烩,原先的设计已面目全非。那时不知道什么是好课,对课堂的感觉大都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

 

        后来,学着坐在老教师的课堂中听课,同时也翻阅了《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等学科杂志,有意识地留意一些课例。当时没有复印机,看到好的案例就及时摘抄,并在每个案例后面附上自己的解读和分析。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我慢慢从懵懂中走了出来,对课堂有了感觉。对教学的把握、对儿童的关注,使我逐步形成了“生动而深刻”的课堂教学风格。

 

        曾两次在大型课堂观摩活动中执教《认识角》这一内容,每次都有不一样的设计。第一次是从“生活中的角”引入,突出从生活到数学的味道;第二次则采取“从数学到数学”的思路设计,数学味更足一些。比如我执教《认识倍》一课,想到自己10年前曾教过这节课,便把这两节进行对比,对教材的编排、目标的制定,情境的创设、方法的选择等进行梳理,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更贴切学生学数学?我把它叫作“跨越10年的思考”。有时,教学是一种取舍,无论哪种设计,都让我不断地思考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质。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学科知识,更依赖于日常教学教研的积累。近几年,我做了近20万字的研课记录,形成巨大的教学资源库,而且在欣赏和学习别人的同时不忘烙上自己思考的印记,我的教学专著《让小学生恋上数学》也已经出版。这一点一滴的累积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提供了原生态的研究资料。

 

        这几年,一些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研讨课,都会找我帮忙磨课。其实这也是我不断精进自己的过程。比如研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我写下了《花这个时间值吗?》上万字的磨课手记;研磨《小数点搬家》一课,我写下了《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的课堂叙事;研磨《温度》一课,我写下了《教学,从根部出发》的案例分析……

 

       我始终认为,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在研究中不断“刷新”,甚至可以说是在颠覆中重生。自己的课堂虽然存在不足,但毕竟体现了自我历练的过程。更庆幸的是,当我不需要优质课证书的时候,我还有研究课的激情。

 

       20年来我坚守课堂修“内功”:看课——学习移植组装;听课——聆听过滤吸收;上课——实践反思提高;磨课——提升学科内涵;“两年过一关”、“五年露一手”、“十年磨一剑”、“二十年具一格”。一路走来如小燕衔泥般用心,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地追问、探索,在自我建设、自我修正中修炼“内功”。

 

        “人磨课、课炼人”。其实,这个修炼的过程就是教学自信力积聚的过程。这份自信让我有了自己的教学立场,有了自己的专业判断,不轻易迷恋他人,随波逐流;这份自信让我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同时也赢得了专业话语权,走过一些地方,发出自己的声音,用专业赢得了尊严,真正拥有了一位普通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摘自《中国教师报》2014年5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