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课的四要素

 雪拥蓝关2013 2014-06-11

余文森 林高明

    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呢?套用一句美学用语:“一千个学者,有一千个课堂。”然而,探源溯本,我们就会发现好的课堂不是漫无规律、毫无章法的,相反,好的课堂一定是有其内在的规律,蕴含着教育教学的真谛与生命成长的机理。

   自由的呼吸。自由是智力生活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如鱼得水,如鸟入林。美好的课堂在于创造一种自由的空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气氛”对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心理气氛”形成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罗杰斯还提出两个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条件,即“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显而易见,自由的学习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一种心灵的舒展。只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才能滋育出健康阳光、蓬勃向上的生命气象。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人形体自然、身心自在、心灵自由。自由的课堂意味着,摒弃僵硬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拆除禁锢精神的壁垒,让思想的灵泉盈盈流动,曼舞轻扬。

    快乐的旅程。快乐是生命的亮色,也应该是课堂的底色。“生而寡欢无趣,何生之有?学而寡欢无趣,何学之有?”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其趣浓浓的教育史。没有欢声笑语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体验的学习是一种刻板的训练;没有内在愉悦和身心欣喜的教育是对生命的一种背离。快乐不是简单的课堂的点缀与调节,而是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与体现。开心,才能“心”开。当一个人开心时,他的心窍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了,聪明和灵感就汩汩涌流。当然,这种学习快乐不能仅仅停留在浮泛肤浅的感官的快乐,而应是师生共同发现内心的欣悦,感受学习的欣悦。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便学有所乐。所谓的“笃实而生光辉”,因内心的充实、丰盈,从而生发出内在的快乐。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其著作中无时不刻地呼唤着课堂快乐和快乐课堂。他说:“如果哪儿的学校生活暗淡无光,不是儿童终身难忘的最幸福的时刻,对此,教育学的科学采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是不能容忍的,哪怕聋一个耳朵、瞎一只眼睛也不行。”

    智慧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和课堂也是一种灵魂的探险,人生的探讨,心灵的探索。人生有无限可能,因此它辽阔无垠;思想无限丰富,因此它永无边界;知识如恒河沙数,因此它浩淼无际……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问题是永无终了的,心灵是永无止境的,结论性的答案是永无可能的。”于是,课堂注定要成为“智慧”的养育所与集散地。理想的课堂便是智慧的对话,文化的对话,思想的生成。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的观点,文化对话意味着观点的多元性与多样性;意味着文化交往,意味着信息、思想、观点、理论的多种交流;意味着允许思想、观念和世界观的冲突。这是一种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兼收并蓄的智慧的交流,是师生与文本间的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与环境之间多方、多边复合的互动交流的生成过程。美好的课堂应该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应该是“山鸣谷应,音韵谐和”,有不齐之齐的美感。不关注师生的互动生成,就是人为地割裂了教与学的血脉关系。这种割裂必然造成教的盲目与茫然,学的困苦与低效。只有师生互动生成才有教学相长,才有教学相乐。生成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也是思想的课堂,文化的课堂!

    生命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认为,教育可以放在三个相互贯通的层面上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启迪智慧、点化和润泽生命。而教育及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点化和润泽生命,教育及课堂的第一使命就在于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寻求与自己精神血脉互通共融的气息,营建属于自己个人的心灵“后花园”,在朝夕的温习与探索中,建构和塑造生命的面貌与人生的价值向度。在关爱中学习关爱,在宽容中学习宽容,在民主中学习民主……在各自千差万别的“生命相遇”中不断地走向“生命相融”,走向“生命相生”,这样的课堂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园”:和花园有相类似的意义,我们愿意在这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体现出个人本来之美……

    对于好的教师标准,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我有我的尺度,我要按照这个尺度来衡量自己的教育技巧。我每天都提醒自己: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不爱读,你就是个坏教师;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酷爱读,你就是个好教师;如果你班上的所有的孩子都爱读,并且都嗜读成癖,那你不仅是个好教师,而且还是一个好的教育者。”这可以理解为,好的课堂标准包含着四大元素:学会阅读、学习思考、热爱自由、热爱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