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宗教之间的关系

 桓桓于征10 2014-06-11

福传的最终目标,是面对文化中的最高层次——人生观及价值体系,并与之分享基督福音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文化的最高层次,常常是透过宗教才得以发展到最完整的境界。在中国文化中,有道教和儒家思想将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与大自然的关系,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发展得最完整,同时有一部分也借助外来佛教的来生观作补充。因此,宗教是福音与文化的接触方法,而有其独到及专业性,此乃福传工作者必备的知识。

一、宗教与文化

每一个文化均蕴载着该民族深远的理想与愿景。这理想,架构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于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也都在其中;这理想,超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切人们的来源与归向,及在天、地、人之间安身立命的生存意义。所以,一个文化中的最高层次,是属于宗教的范畴。而信仰本地化的福传议题,最后必定涉及福音与该文化中的宗教成份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不约而同地追寻着万物的根源─最高之神,致力于天人合一的远景;并在宗教的范畴中,寻求面对痛苦和挑战的安慰与力量,此即所谓的“救恩”。一如圣保禄所言:

“但受造之物仍怀有希望,脱离败坏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荣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直到今天,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叹息,同受产痛……而圣神却亲自以无可言喻的叹息,代我们转求。”(罗八20~22,26)

圣神临在于基督的教会内,也以不同的形式与名号生活在列国万民中。圣神化育万民,使人类努力从各种痛苦和束缚中获释放,追求自由与理想。同时圣神是催促教会往普世福传的首要推动者。万民与教会拥有同一个圣神,这位圣神运行于宇宙间,教会肩负圣神的使命,追求并达成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希望。

宗教,在一个社会文化里,代表最高的精神权威。它规范文化中的理想价值观,提供人生经验的思想模型和典范,如:天命、道、仁义等价值体系。宗教的范畴,也可以包括世俗的意识型态的最高社会目标,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高的权威。宗教追求一个超现实的远景,意识型态则追求较以自我实现及利益导向的理想,如:资本主义、享乐主义等。一般说来,人们生活于宗教理想与现实意识型态的张力之间,有些信徒将宗教信仰限定于个人的私领域中;在个人与家庭之外的行为标准,则是从流于某些意识型态,如:功利主义、宿命论、科学主义、享乐主义等。

二、研究宗教的困难

评估宗教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一套客观的标准。因为每一个宗教都自命是最高的仲裁权威:神是绝对的价值;没有一个比神更超然的立场能客观地评估宗教本身。宗教信仰,是人面对生命意义时的自由抉择;宗教的内容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信仰,所以也不能以客观的知识来判断宗教的真假。基督信仰的观点为基督信徒本身而言是绝对的,因为他们受洗时做了这个选择,但为不同的宗教信徒而言,却未必如此。因为其它宗教跟基督宗教一样也有权利选择和维持它们的立场;因此,对不同宗教的观点与立场,无论认同与否,皆应抱以尊重的态度。虽然评估宗教在客观上因缺乏超然的标准而原则上是不可能的,但本文还是列出一些由不同角度来尝试评估宗教:

(一)对宗教的一般看法

1. 比较宗教学,本来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来确定各个宗教的真理和价值。然而科学的方式,如:宗教现象的描写、量化的统计、因果关系的分析等,这些科学工具与方法,如何能确定一个宗教所提出的人生意义的真假?因为人生意义的诠释,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是主观的,最后是来自于一种内在的深度宗教经验。宗教,是许多人共同选择后所凝聚的人生诠释,具有一定程度的整体性和理性,但最后仍回归到该宗教本身的主观立场。人生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开放的,要求每个人创造自己的人生意义。宗教就是基于对人生意义的一种集体选择,即使是科学角度的“比较宗教学”,仍无法评估哪个宗教是最好的。

2. 东方人大多主张:所有的宗教都是好的、是有用的,因为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或言所有宗教最后都将万流归宗,找到唯一完整的真理;各宗教是殊途同归,最后终将到达一个山顶。但这些想法都是表面的说法,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所有宗教真的殊途同归。这种说法只会表达宗教都在追求人类的理想,但对于追求人生唯一的真理这个目标,可能早已被模糊、笼统化了。

3. 宗教到底是什么!历来总是众说纷纭。曾有一个“瞎子摸象”的故事,道尽了宗教的难以界说。故事中,一位充满智慧的国王,领导一群瞎子摸大象看看是什么样子?结果每个瞎子的回答都不一样,有人将大象说是“柱子”或“水管”或“墙壁”等;只有国王看见整头大象,而且也只有国王知道这些瞎子所摸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而已。然而问题是,在各个专业领域里,谁又有资格成为那位充满智慧的国王?

4. 现代的哲学家认为:“神”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点,所以可以用“神”来作为比较的标准。但是,“神”的定义又是什么?是西方哲学系统下的“神观”?或是东方佛教?或民间宗教的看法?“神”是一个符号,它的内涵随着不同宗教的传统,而有不同的定义。

5. 换个角度,以宗教对人类所提供的最大好处来评估宗教,也许可以研究不同宗教对人生意义的作用?但同样的问题是: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好处?是健康、是平安、是快乐、是爱或是升天堂等等?理想的人生观又以何为准则?是佛陀的安祥、耶稣爱的牺牲或是孔子的智慧?这些标准都是片面的,不是超然和客观的。各宗教的基本立场不同,缺乏共同、客观的标准,最后只能以彼此尊重的态度,建立可能的沟通管道。

(二)基督宗教对于各宗教不同的立场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基本看法:

1. 排他论:非基督宗教除非明认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主,否则它们无法为人带来救恩。排他主义由认识和承认历史性的救主的主体立场,否定了其它宗教救恩的功能。在天下人间(除了耶稣的名字以外),没有赐下别的名字,使我们赖以得救的”(宗四12);天人之间只有一个中保。

2. 兼容论:强调天主愿意全人类得救,在承认耶稣基督是救主之外,天主仍以各种不同的方法,提供人类得救的管道。举凡:圣言种子的临在、圣神的工作、人的良心等,但这些无形中都与基督有关联,而且最后都将汇集于基督内,获得最后的圆满。在此观点下,兼容论认为其它宗教都是为了准备基督的启示(类似是旧约的宗教),其它宗教的信徒甚至被称为“无名基督徒”。

3. 多元论:强调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独立的,而且能为人类提供救恩。所有宗教都是平行的,共同为同一个救世目标努力。

这三种看法中,天主教的立场较倾向“兼容论”,一方面强调天主为人所预备的救恩,就是我们在耶稣身上所看到的;但是同时也强调这救恩是一种奥秘,而且是远超过人的思想所能理解的。在圣经中,可以找到不少这类章节暗示一种大公主义的救恩计划。其实,应以较持平的立场来研究各个宗教,因为各宗教间的理论可能无法兼容,但人的救恩是来自信者的生活态度,而不只是依靠理论。

三、宗教交谈

宗教交谈,是面对各宗教之间关系的另一个管道,强调不以预设立场来面对与判断不同的宗教,而是开始一种互相认识与学习的开放过程。重点不在于比较过去的教义差异,而是要与信徒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信仰相遇。这种研究方法,不只是客观地增加宗教知识,更是整体性的﹕是双方主体性的认识与成长过程,因为唯有透过两个主体间平等开放的交谈,才能了解彼此的信仰。

交谈不是争辩,也不是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交谈是透过主观的互动,寻找彼此间的共同点,以开放的心准备,随时让真理来改变自己。宗教交谈有几个层次:

1. 生活在一起,自然而然彼此认识与尊重;

2. 为了社会的好处,而共同努力合作;

3. 彼此访问建立初步宗教方面的认识,以消除彼此间误会和歧视;

4. 双方的神学家正式就教义议题交换意见;

5. 最后分享彼此的礼仪与灵修等。

要善用宗教交谈管道,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条件:

1. 宗教交谈时,首先应承认彼此的立场是不一样的,尊重双方都有自己的终极信仰的立场。为一位基督徒而言,耶稣基督是他最高的信仰权威;为一位佛教徒而言,信仰的依靠可能是因果报应律,或是观音菩萨等。

2. 每一个真正的最高权威,必定是超然的,远超过人类有限的看法;“神”的内涵,只能以模拟的方式来描写;“涅盘”也只能以否定的观念来描写。正如圣保禄所言:“基督的爱,远超过人所能知的”(弗三19)。所以,承认某一个终极信仰,并不表示自限于某一种狭窄的立场,因为每一个真正的终极信仰,都是超然的和开放的,不能以狭窄的或僵化的教条来定义一个终极权威。

3. 某一个终极权威不能被直接用来作为判断的标准:我们不能像基要论者般,直接以最高的权威自居,而评判不同的宗教。追求真理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最后结果的决定因素,这需要以尊重与倾听才能达到不同宗教间的交谈。一般科学因为对方法特别重视,所以使科学得以快速发展;在研究宗教上,我们也应该采取正统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如:对宗教现象的研究,要持以尊重而非操纵,要虚心开放,抱持高度的兴趣与爱心,而非冷漠与怀疑。

4. 基督徒以生活验证的方式,追求人生的整体真理。基督徒在亲身体验耶稣基督所度过的人生后,选择了以耶稣作为人生的道路、真理及生命。基督徒的团体历经二十个世纪的历史,始终以耶稣作为人的行事与精神榜样,应用在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环境中,在逐步跟随耶稣的做人方式来认识人生的真理。如此,代代相传的基督徒都肯定这信仰的价值,是一种赋予生命丰富意义的生活方式。信仰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更换的理论,是深度生命经验的传承;基督信仰在历史中如此传衍下去,其他的正统宗教亦复如此。

5. 宗教交谈的首要条件是:要先承认和尊重彼此的信仰。在彼此承认的立足点上,两个主观的体系开始交谈。交谈时,应该信任双方都是以开放的态度,愿意进一步认识对方的立场。开放,是指愿意承认最后的真理(如:耶稣是主),一定远超过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是一个奥秘)。如此,我们可以无止尽地发现和学习真理的更丰富面貌,因为“圣神会把我们引入一切真理”(若十六13)。在这方面,基要派人士自认已经掌握最后真理的公式,不愿意再进一步开放探讨、接受对宗教新的看法。

6. 我们确信只有一个真理,而且人类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她。假如否定只有一个真理存在;或者即使这个真理虽然是存在的,却无法进一步认识她,那么这个真理对人类就毫无意义可言。这一点为相对论者而言(如:比拉多),则会质疑问“什么是真理?”(若十八38)在中国传统中对一般能被认识的真理,也持以相当怀疑的态度,而转向强调“行善”的德性。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篇》)。又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事实上,一旦对认识真理有所质疑,便失去了交谈的意义。唯一的真理是超然的,永远研究不尽的,但经由研究与交谈,却可以进一步认识她。

7. 彼此了解并学习人生和宗教的真理,最终的目标在于探讨如何落实真理于生活中,并以此促进人类的得救和福祉。所以重点不应该为了确定谁的道理对,或者肯定自己的定位,着重于过去的教条;而是要共同面对人类的具体困境、共谋全人类更圆满的未来与发展。现今的宗教界已越来越意识到必须经由不断地沟通与合作,方能促进人类的得救与世界和平。关系等,发展得最完整,同时有一部分也借助外来佛教的来生观作补充。因此,宗教是福音与文化的接触方法,而有其独到及专业性,此乃福传工作者必备的知识。

一、宗教与文化

每一个文化均蕴载着该民族深远的理想与愿景。这理想,架构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于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也都在其中;这理想,超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切人们的来源与归向,及在天、地、人之间安身立命的生存意义。所以,一个文化中的最高层次,是属于宗教的范畴。而信仰本地化的福传议题,最后必定涉及福音与该文化中的宗教成份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不约而同地追寻着万物的根源─最高之神,致力于天人合一的远景;并在宗教的范畴中,寻求面对痛苦和挑战的安慰与力量,此即所谓的“救恩”。一如圣保禄所言:

“但受造之物仍怀有希望,脱离败坏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荣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直到今天,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叹息,同受产痛……而圣神却亲自以无可言喻的叹息,代我们转求。”(罗八20~22,26)

圣神临在于基督的教会内,也以不同的形式与名号生活在列国万民中。圣神化育万民,使人类努力从各种痛苦和束缚中获释放,追求自由与理想。同时圣神是催促教会往普世福传的首要推动者。万民与教会拥有同一个圣神,这位圣神运行于宇宙间,教会肩负圣神的使命,追求并达成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希望。

宗教,在一个社会文化里,代表最高的精神权威。它规范文化中的理想价值观,提供人生经验的思想模型和典范,如:天命、道、仁义等价值体系。宗教的范畴,也可以包括世俗的意识型态的最高社会目标,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高的权威。宗教追求一个超现实的远景,意识型态则追求较以自我实现及利益导向的理想,如:资本主义、享乐主义等。一般说来,人们生活于宗教理想与现实意识型态的张力之间,有些信徒将宗教信仰限定于个人的私领域中;在个人与家庭之外的行为标准,则是从流于某些意识型态,如:功利主义、宿命论、科学主义、享乐主义等。

二、研究宗教的困难

评估宗教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一套客观的标准。因为每一个宗教都自命是最高的仲裁权威:神是绝对的价值;没有一个比神更超然的立场能客观地评估宗教本身。宗教信仰,是人面对生命意义时的自由抉择;宗教的内容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信仰,所以也不能以客观的知识来判断宗教的真假。基督信仰的观点为基督信徒本身而言是绝对的,因为他们受洗时做了这个选择,但为不同的宗教信徒而言,却未必如此。因为其它宗教跟基督宗教一样也有权利选择和维持它们的立场;因此,对不同宗教的观点与立场,无论认同与否,皆应抱以尊重的态度。虽然评估宗教在客观上因缺乏超然的标准而原则上是不可能的,但本文还是列出一些由不同角度来尝试评估宗教:

(一)对宗教的一般看法

1. 比较宗教学,本来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来确定各个宗教的真理和价值。然而科学的方式,如:宗教现象的描写、量化的统计、因果关系的分析等,这些科学工具与方法,如何能确定一个宗教所提出的人生意义的真假?因为人生意义的诠释,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是主观的,最后是来自于一种内在的深度宗教经验。宗教,是许多人共同选择后所凝聚的人生诠释,具有一定程度的整体性和理性,但最后仍回归到该宗教本身的主观立场。人生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开放的,要求每个人创造自己的人生意义。宗教就是基于对人生意义的一种集体选择,即使是科学角度的“比较宗教学”,仍无法评估哪个宗教是最好的。

2. 东方人大多主张:所有的宗教都是好的、是有用的,因为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或言所有宗教最后都将万流归宗,找到唯一完整的真理;各宗教是殊途同归,最后终将到达一个山顶。但这些想法都是表面的说法,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所有宗教真的殊途同归。这种说法只会表达宗教都在追求人类的理想,但对于追求人生唯一的真理这个目标,可能早已被模糊、笼统化了。

3. 宗教到底是什么!历来总是众说纷纭。曾有一个“瞎子摸象”的故事,道尽了宗教的难以界说。故事中,一位充满智慧的国王,领导一群瞎子摸大象看看是什么样子?结果每个瞎子的回答都不一样,有人将大象说是“柱子”或“水管”或“墙壁”等;只有国王看见整头大象,而且也只有国王知道这些瞎子所摸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而已。然而问题是,在各个专业领域里,谁又有资格成为那位充满智慧的国王?

4. 现代的哲学家认为:“神”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点,所以可以用“神”来作为比较的标准。但是,“神”的定义又是什么?是西方哲学系统下的“神观”?或是东方佛教?或民间宗教的看法?“神”是一个符号,它的内涵随着不同宗教的传统,而有不同的定义。

5. 换个角度,以宗教对人类所提供的最大好处来评估宗教,也许可以研究不同宗教对人生意义的作用?但同样的问题是: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好处?是健康、是平安、是快乐、是爱或是升天堂等等?理想的人生观又以何为准则?是佛陀的安祥、耶稣爱的牺牲或是孔子的智慧?这些标准都是片面的,不是超然和客观的。各宗教的基本立场不同,缺乏共同、客观的标准,最后只能以彼此尊重的态度,建立可能的沟通管道。

(二)基督宗教对于各宗教不同的立场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基本看法:

1. 排他论:非基督宗教除非明认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主,否则它们无法为人带来救恩。排他主义由认识和承认历史性的救主的主体立场,否定了其它宗教救恩的功能。在天下人间(除了耶稣的名字以外),没有赐下别的名字,使我们赖以得救的”(宗四12);天人之间只有一个中保。

2. 兼容论:强调天主愿意全人类得救,在承认耶稣基督是救主之外,天主仍以各种不同的方法,提供人类得救的管道。举凡:圣言种子的临在、圣神的工作、人的良心等,但这些无形中都与基督有关联,而且最后都将汇集于基督内,获得最后的圆满。在此观点下,兼容论认为其它宗教都是为了准备基督的启示(类似是旧约的宗教),其它宗教的信徒甚至被称为“无名基督徒”。

3. 多元论:强调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独立的,而且能为人类提供救恩。所有宗教都是平行的,共同为同一个救世目标努力。

这三种看法中,天主教的立场较倾向“兼容论”,一方面强调天主为人所预备的救恩,就是我们在耶稣身上所看到的;但是同时也强调这救恩是一种奥秘,而且是远超过人的思想所能理解的。在圣经中,可以找到不少这类章节暗示一种大公主义的救恩计划。其实,应以较持平的立场来研究各个宗教,因为各宗教间的理论可能无法兼容,但人的救恩是来自信者的生活态度,而不只是依靠理论。

三、宗教交谈

宗教交谈,是面对各宗教之间关系的另一个管道,强调不以预设立场来面对与判断不同的宗教,而是开始一种互相认识与学习的开放过程。重点不在于比较过去的教义差异,而是要与信徒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信仰相遇。这种研究方法,不只是客观地增加宗教知识,更是整体性的﹕是双方主体性的认识与成长过程,因为唯有透过两个主体间平等开放的交谈,才能了解彼此的信仰。

交谈不是争辩,也不是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交谈是透过主观的互动,寻找彼此间的共同点,以开放的心准备,随时让真理来改变自己。宗教交谈有几个层次:

1. 生活在一起,自然而然彼此认识与尊重;

2. 为了社会的好处,而共同努力合作;

3. 彼此访问建立初步宗教方面的认识,以消除彼此间误会和歧视;

4. 双方的神学家正式就教义议题交换意见;

5. 最后分享彼此的礼仪与灵修等。

要善用宗教交谈管道,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条件:

1. 宗教交谈时,首先应承认彼此的立场是不一样的,尊重双方都有自己的终极信仰的立场。为一位基督徒而言,耶稣基督是他最高的信仰权威;为一位佛教徒而言,信仰的依靠可能是因果报应律,或是观音菩萨等。

2. 每一个真正的最高权威,必定是超然的,远超过人类有限的看法;“神”的内涵,只能以模拟的方式来描写;“涅盘”也只能以否定的观念来描写。正如圣保禄所言:“基督的爱,远超过人所能知的”(弗三19)。所以,承认某一个终极信仰,并不表示自限于某一种狭窄的立场,因为每一个真正的终极信仰,都是超然的和开放的,不能以狭窄的或僵化的教条来定义一个终极权威。

3. 某一个终极权威不能被直接用来作为判断的标准:我们不能像基要论者般,直接以最高的权威自居,而评判不同的宗教。追求真理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最后结果的决定因素,这需要以尊重与倾听才能达到不同宗教间的交谈。一般科学因为对方法特别重视,所以使科学得以快速发展;在研究宗教上,我们也应该采取正统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如:对宗教现象的研究,要持以尊重而非操纵,要虚心开放,抱持高度的兴趣与爱心,而非冷漠与怀疑。

4. 基督徒以生活验证的方式,追求人生的整体真理。基督徒在亲身体验耶稣基督所度过的人生后,选择了以耶稣作为人生的道路、真理及生命。基督徒的团体历经二十个世纪的历史,始终以耶稣作为人的行事与精神榜样,应用在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环境中,在逐步跟随耶稣的做人方式来认识人生的真理。如此,代代相传的基督徒都肯定这信仰的价值,是一种赋予生命丰富意义的生活方式。信仰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更换的理论,是深度生命经验的传承;基督信仰在历史中如此传衍下去,其他的正统宗教亦复如此。

5. 宗教交谈的首要条件是:要先承认和尊重彼此的信仰。在彼此承认的立足点上,两个主观的体系开始交谈。交谈时,应该信任双方都是以开放的态度,愿意进一步认识对方的立场。开放,是指愿意承认最后的真理(如:耶稣是主),一定远超过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是一个奥秘)。如此,我们可以无止尽地发现和学习真理的更丰富面貌,因为“圣神会把我们引入一切真理”(若十六13)。在这方面,基要派人士自认已经掌握最后真理的公式,不愿意再进一步开放探讨、接受对宗教新的看法。

6. 我们确信只有一个真理,而且人类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她。假如否定只有一个真理存在;或者即使这个真理虽然是存在的,却无法进一步认识她,那么这个真理对人类就毫无意义可言。这一点为相对论者而言(如:比拉多),则会质疑问“什么是真理?”(若十八38)在中国传统中对一般能被认识的真理,也持以相当怀疑的态度,而转向强调“行善”的德性。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篇》)。又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事实上,一旦对认识真理有所质疑,便失去了交谈的意义。唯一的真理是超然的,永远研究不尽的,但经由研究与交谈,却可以进一步认识她。

7. 彼此了解并学习人生和宗教的真理,最终的目标在于探讨如何落实真理于生活中,并以此促进人类的得救和福祉。所以重点不应该为了确定谁的道理对,或者肯定自己的定位,着重于过去的教条;而是要共同面对人类的具体困境、共谋全人类更圆满的未来与发展。现今的宗教界已越来越意识到必须经由不断地沟通与合作,方能促进人类的得救与世界和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