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里的琴意

 昵称6973840 2014-06-11
古诗词里的琴意 




古诗词里的琴意

 

   琴文化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关于古琴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有相如弹琴凤求凰,伯牙摔琴谢知音,美好的情谊造就美丽的传说,也给古琴平添几分光彩。古人云:“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琴具有“平和雅正、至纯至清”的特点,因而成为文人们钟情的对象,不论“琴棋书剑”或是“琴棋书画”之说,“琴”始终被列为首位。琴知雅意,翻阅卷帙浩繁的古诗词典籍,我们常能见到琴的踪影,虽时空阻隔,那美妙苍凉的琴音却依然从发黄的书册中泠泠传出。



 


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由古老的先秦祭祀礼乐发端,琴瑟之类早已不再是孤立的乐器名称,而深深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早在《诗经》时代,就留下了许多令人唏嘘赞叹的文学文本,其中寄托了
丰富的情感。

用于社交。《关雎》一诗中描写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爱情之痛楚,心理之微妙,至今仍有极大的魅力,而其中对乐器的描写,如“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结婚喜庆场景的描述。从诗意本身来看,此处应理解为男子为追求“窈窕淑女”而打算或已经付诸的实际行动:弹琴鼓瑟来向她表示友好,敲钟击鼓来使她快乐。还有《小雅·鹿鸣》中“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奏乐是结朋交友的极好方式。

     用于咏怀。《郑风·女曰鸡鸣》中说“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小雅·常棣》中又有“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这两篇中的“琴瑟”均有抒情咏怀之功用。琴与瑟乃同类丝弦乐器,音质极为相似,弹奏时音调一高一低,演奏出的乐曲美妙、和谐、悠扬,因此琴瑟常被用来比喻夫妻感情和谐,一外一内共同劳作,使家业兴旺。



 
 

汉乐府: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汉乐府可算是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初高祖时叔孙通定礼仪,同时“因秦乐人制宗庙乐”,以后汉朝的历代帝庙都有专用的乐舞。也许是托了音乐的福,乐府诗也格外兴盛。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从这首《古诗十九首》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弦歌”的力量,“杞梁妻”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一个悲切的典故,“慷慨有馀哀”则寄托了来自民间的老百姓的情怀,“但伤知音稀”,有多少人能听出歌者的苦楚呢?

  乐府多哀歌。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里,写到一个与琴有关的女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聪慧美丽、知书达礼的刘兰芝,最终被婆母与兄长逼迫得“举身赴清池”,与“自挂东南枝”的丈夫焦仲卿共同谱写了一出爱情悲剧,在人间久久流传。可“箜篌”这种古代乐器,至今却已失传。

  还有一首《董娇饶》中写一位见人采桑折花的女子触景伤情,因而“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她本想弹完这支曲子,可是这支曲子太使人难过了,只有饮酒作乐,以解愁肠。
 



唐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唐诗中琴的“出镜率”很高。白居易是一爱琴懂琴之人,他诗中有“更无人作伴,唯对一张琴”、“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等,琴俨然是他知心的伴侣。诗佛王维写到琴,常于淡静之中显出禅意,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鬼李贺笔下的琴则透着一股仙气:“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琵琶作为古琴的绝佳代表,频频出现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最有名的是《琵琶行》,白居易借一位弹琵琶的商人妇,抒发个人身世飘零之感,诗中对琵琶语的描绘千百年来依然让人动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边塞诗中,琵琶则染上了沉郁悲壮的色彩,如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又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的这首《省试湘灵鼓瑟》,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极其简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宋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词里的琴意,当有豪放与婉约两种。豪放如苏轼,他的《行香子》中道:“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其悠闲自在、其乐陶陶之态,尽在长琴壶酒之中。又有《采桑子》中写:“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命运坎坷的苏子,在“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时候,却能笑看世间事,细听琵琶语,他那旷达的身姿永远刻写于诗卷之中。

  婉约当属李清照,她的《浣溪沙》中有“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此刻的瑶琴寄放了主人公春日寂寞、心意倦怠的情感。还有晏几道,一首《临江仙》让无数后人倾倒:“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上片用虚实相生之景,写别后的刻骨思念,下片怀人,“琵琶弦上说相思”一句,风格曲折深婉,意境朦胧含蓄,深得吞吐腾挪之妙。
 

     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写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样的句子,则表现了一种绝世英雄的孤独与苦闷。


 
 

 

文/梅玉荣
  
琴书 编辑 

 




图片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欣赏
 

【名称】宋 赵佶 听琴图

【年代】宋代

【简介】绢本设色,147.2cmx51.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听琴图》轴是一幅优秀的中国人物画。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气就像完全陶醉在这动人的曲调之中;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那状态正是被这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在那里悠悠遐想;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正在用心细听,但心情却比较单纯。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这幅画的背景和道具处理得十分简练,主人公背后,画松树一株,女萝攀附,枝叶扶疏,亭亭如盖。松下有竹数竿,苍翠欲滴,折旋向背,摇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仅一几,几上置薰炉,香烟袅袅。主人公对面,设小巧玲珑山石一块,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除以上这些外,别无它物。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高级的园庭,但却经过了作者精心剪裁。所有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阵阵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之声,从画中传出。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形容,其妙处那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画面上方,有“六贼”之首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这样一来,这幅作品就成了他的了。其实这一幅作品是他画院里的画家绘画赵佶本人行乐时的状况。

 

本画描绘得相当精致,人物表情以及画面气氛,足以引人人胜。通过纤细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把作品描绘得工整清丽,神妙无加。但从所流传的赵佶各种画笔看来,以及古人的一切看法,认为此图不是赵佶之手笔,元汤自谓“余自可一望而识”。胡敬曾在他所著《西清札记》中大骂在上面题诗的蔡京,说他公然敢于皇上画笔上面正中题诗,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也是我们值得分析的。应该说,无论如何蔡京不应该如此“肆无忌惮”地题诗于画之正中,而且还在皇上御笔上方。因此,历代鉴赏家认为《听琴图》并非赵佶之作。然而不管此作是代笔,或者是画院中人的作品,无论如何,它都是一幅“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的上乘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