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脚下的洋家乐

 漫步月球路 2014-06-11

怀柔虽小,却始终与世界保持着交流。早在1995年,联合国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NGO)论坛在这里成功举办,为怀柔埋下了文化创意、时尚产业、选美赛事等美丽事业的种子。此后,每年都有不少国际性活动在此举行: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选美赛事——“国际小姐”、“世界小姐”和“环球小姐”曾先后在这里举办;还有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巡演、世界养生大会、国际影视论坛、东亚商务论坛…… 在国际文化的浸润下,怀柔农民也开始“玩”起了洋文化。“叫卖”洋民俗,为影视圈“置景”,“吹打”西洋乐……京北的怀柔由内而外透着一股文化国际范儿。

 

 

“洋家乐”带动农家乐

 

慕田峪长城脚下,有个“国际文化村”。

这个“国际村”由附近的慕田峪、北沟、田仙峪和辛营4个村共同组成。站在慕田峪长城上往下望,绿树丛中,4村若隐若现。

在慕田峪村村口,有一座洁白的“世界共欢乐”雕塑,4个相互拥抱的纯白色人形,寓意友谊与相聚。村口还有一个“国旗悬挂区”,十几个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仿佛看见各国友人的盈盈笑脸。

依托“国际村”的名号,这里开办了“洋家乐”,更是京郊别无分店的所在。

最早来到这里的外国“村民”,是美国人萨洋和他的中国妻子唐亮。18年前,一次游长城时,萨洋对慕田峪村一见钟情,从此夫妻俩在村里租房住下。后来,夫妻俩又租下了村里废弃的小学,将其改造成一所充满艺术气息的西餐厅,取校园谐音为--“小园”;在北沟村租下一处废弃的瓦厂,改造成乡村酒店。

从此,“小园”、“瓦厂”声名鹊起。

小园,是慕田峪景区第一家西餐厅。进院之前,丝毫看不出它与其他乡村院落的区别,一样的青砖灰瓦,一样的青石铺路。“我们改造的原则是坚持原有建筑的外观、格局不动,能用的砖石材料尽量保留利用”,萨洋说,这样既节约能源,又能让老房子延续它的故事,客人来了才能找到小山村原本的感觉。餐厅2层平台是露天棚式晾台,可以一边观松柏环绕的山景,一边品尝中国风味的美餐。

悠扬的美国爵士乐演奏、温馨的意大利玻璃制品小屋、精致的法国绿荫庭院、粗犷的芬兰大落地窗别墅……在斑驳的树荫下面,远望长城美景,近品咖啡美酒,您绝对不会想到这样的异国情调,居然原样“复制”到了怀柔乡村。

来自比利时的游客杰里斯说,住进这里就像回到家了一样。壁炉、大落地窗、油画……坐下来,面向窗外,还能看到长城。被这份宾至如归的惬意吸引来的远不止杰里斯,美国的、法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波兰的……

受萨洋夫妇带动,美国人尚朱莉也在这里搞起经营,慕田峪与美国马萨诸塞州霄本村结成“国际姊妹村”。

慢慢的,来村里租房居住的外国人多了起来,盘活了村民闲置的房屋,也带来环境改变和不一样的文化。村里各家各户“农家乐”的招牌、菜单都是中英文对照。“现在来我家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几乎占到接待量的一半儿”,为吸引更多国际“驴友”,慕田峪村民俗户李海民专门请萨洋帮忙“升级”,全新拾掇了自家小院,从设计到装潢处处体现质朴、原野、简约的国际乡村游审美情趣。 

 

“泥腿子”置景影视圈

 

 

农民,置景师?

一个是拾掇庄稼的把式,一个是影视界布置场景的专家。八杆子打不着。可怀柔杨宋镇的农民,偏偏玩起了这个新玩意儿。

一批整天跟着影视剧组飞来飞去的农民,主要工作是为拍摄剧集搭建和布置各种场景,被时尚地称之为农民置景师。“我做梦也想不到,8年后能干上影视置景这一行,居然跟艺术沾上了边儿。”看过人艺60周年庆生大戏《甲子园》的观众一定有印象,剧中有座充满故事感的空间——“甲子园”敬老院,但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的舞台布景居然出自杨宋镇仙台村庄稼汉陈楠、孙麟君和肖清文等一群农民之手。

22岁当兵复员后,陈楠回村到一家家具公司上班,专做沙发。此后,娶妻生子、买车盖房……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但对这份工作始终感觉不可心。去年2月,杨宋镇政府和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合办了艺术工程(影视置景)免费专业技术培训,他立马报了名,并学业有成。

毕业之后,他和孙麟君以及其他几个技术不错的学员,就被位于杨宋镇的北京人艺艺术创作中心选中,进入《甲子园》置景组开始实习。

作为北京市首批影视文化集聚区,杨宋镇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已发展以影视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220家,产业链条涵盖从前期拍摄服务到后期制作上映一条龙,农民“忙时种地、闲时拍戏”成为一种新时尚。

 

“玩西乐”商演挣外快

 

 

如今,赶时髦的怀柔农民也玩起了洋事儿——白天务农忙致富,晚上鼓捣乐器吹拉弹唱。

在杨宋镇张自口村,75岁的钟荣贤大妈家里,几位老人坐在一起摆弄着萨克斯、长号、小号、西洋鼓。“我们可不是玩,是‘正规’的乐团,能演奏好多曲子,还参加了区里的比赛,拿了好多奖呢”,钟荣贤大妈说。

钟大妈说,我年轻时整天种地,从没接触过乐器,更别说西洋玩意儿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闲着干点儿什么呢?孙子小时候学的乐器不用了,我就要了过来,老了老了也摆弄一下这洋东西。我从72岁学西乐,3年了能演很多曲子,基本每天都在家里练习。

“农民摆弄西洋乐器,在怀柔农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除了张自口,还有于家园村,这样的农民乐队全区已有十余支,成员已发展到200多人”,怀柔区文委副主任刘岩介绍,现在,这些农民都能熟练演奏十几支曲子,成立最早的于家园村农民西洋乐队已经能演奏《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二三十首乐曲,而且演奏的范儿颇有国际水准。

经过专业培训,那些农民们原本在电影电视上才能见到的西洋乐器,被他们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成为当地村民文化生活一道靓丽的风景。不仅如此,这些农民西洋乐队还经常“商演”,每次出场费也有几千块呢。

怀柔虽小,却始终与世界保持着充分的交流。

早在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NGO)论坛在这里成功举办。世妇会的成功举办,也为怀柔埋下了女性文化交流、美丽事业、选美赛事等大型活动的种子,为文化创意、时尚产业的发展做了美丽的铺垫。此后,每年都有不少国际性活动在此举行: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选美赛事——“国际小姐”、“世界小姐”和“环球小姐”曾先后在这里举办;还有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巡演、世界养生大会、国际影视论坛、东亚商务论坛……

外来文化只是一方面。在国际文化的浸润下,怀柔农民也开始“玩”起了洋文化,或“叫卖”洋民俗,或“置景”影视圈,或“吹打”西洋乐……

这些交流,统统可用一“文”蔽之。引进洋文化,玩起洋文化,文化在“富裕”农民精神生活的同时,又富裕着农民的物质生活,更让京郊怀柔由内而外透着一股文化国际范儿。

国际范儿,这正契合了“怀山柔水”的文化内涵和时尚品位。

   国际村“叫卖”洋民俗

慕田峪长城脚下,有个“国际文化村”。

这个“国际村”由慕田峪长城附近的慕田峪、北沟、田仙峪和辛营4个村共同组成。站在慕田峪长城上往下望,绿树丛中,4村若隐若现。

在慕田峪村村口,有一座洁白的“世界共欢乐”雕塑,四个相互拥抱的纯白色人形,寓意友谊与相聚。村口还有一个“国旗悬挂区”,十几个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仿佛看见了各国友人的盈盈笑脸。

依托“国际村”的名号,这里开办了“洋家乐”,更是京郊别无分店的所在。

最早来到这里的外国“村民”,是美国人萨洋和他的中国妻子唐亮。18年前,一次游长城时,萨洋对慕田峪村一见钟情,从此夫妻俩在村里租房住下。

后来,夫妻俩又租下了村里废弃的小学,将其改造成一所充满艺术气息的西餐厅,取校园谐音为名——“小园”。与此同时,他们有在旁边的北沟村租下一处废弃的瓦厂,改造成乡村酒店。

从此,“小园”、“瓦厂”声名鹊起,很快被国内外游客追捧。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在村子里开餐馆时,萨洋遥指远处大山——山上慕田峪长城蜿蜒起伏,在苍茫林海中若隐若现,“我喜欢这里的长城,喜欢这里的环境。”

小园,是慕田峪景区第一家西餐厅。进院之前,丝毫看不出它与其他乡村院落的区别,一样的青砖灰瓦,一样的青石铺路。“我们改造的原则是坚持原有建筑的外观、格局不动,能用的砖、石材料尽量保留利用。”萨洋说,“这样既节约能源,又能让老房子延续它的故事,客人来了才能找到小山村原本的感觉。”

“小园”餐厅二层平台是露天棚式晾台,可以一边观松柏环绕的山景,一边品尝中国风味的美餐。小园院外,有很大的停车场地和休闲区域,地面是碎石子铺的,并置以石桌石椅供游人歇息,既干净又环保。小园院外的一处民房,也是小园主人改造过的,门前有石磨、石门墩儿,屋内竟有石砌的西式壁炉,中西合璧,令人大开眼界。

悠扬的美国爵士乐演奏、温馨的意大利玻璃制品小屋、精致的法国绿荫庭院、粗犷的芬兰大落地窗别墅……在斑驳的树荫下面,远望长城美景,近品咖啡美酒,您绝对不会想到这样的异国情调,居然原样“复制”到了怀柔区乡村。

来自比利时的游客杰里斯说,住进这里就像回到家了一样。壁炉、大落地窗、油画……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他登上二楼的玻璃房,中央区域有一个下沉式壁炉,壁炉四周的台阶上随意摆放着几张坐垫。他舒坦地坐下来,面向窗外,看到的正是好似近在咫尺的慕田峪长城。

被这份宾至如归的惬意吸引来的远不止杰里斯,美国的、法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波兰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还有更多的国内游客慕名来住异域风俗的别墅,体验这份走进一个村落、领略12国风情的浪漫与新奇。

受萨洋夫妇带动,美国人尚朱莉也在这里搞起经营,把国外的艺术玻璃工艺搬到村里,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开放的艺术玻璃工作室。不仅如此,在她的撮合下,慕田峪与美国马萨诸塞州霄本村结成“国际姊妹村”。

慢慢的,来村里租房居住的外国人多了起来,盘活了村民闲置的房屋,也带来环境改变和不一样的文化。村里各家各户“农家乐”的招牌、菜单都是中英文对照。村里添了绿化,亮了路灯,建了公园,生活环境是越来越好。不少村民成为餐厅、酒店的员工。外国人在村里居住,也和村民成为朋友。

尚珠丽说:“我们在这里开餐厅、开乡村酒店,外国游客爬过长城,还能留下来住在村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如今在怀柔,已有小园西餐厅、瓦厂会馆、巴西烤肉、首尔料理等50多家“洋民俗”点缀怀柔山水间,仅慕田峪长城脚下就30多户。这些“洋民俗”各具本国特色,让游客进一村即可感受多国风情。民俗游的中西合璧,让怀柔乡村游彻底摆脱了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的窠臼,“土洋”共赢正在进行时。

一户老外居然能带动一条沟的环境改造。受其影响,周边镇乡民俗户也纷纷效仿改造房屋。有的搭起芬兰小木屋,有的安上大落地窗,有的搞起意大利风情玻璃制品店,在院中竖起现代雕塑与古老长城遥相呼应,屋内加入欧式壁炉、吊灯、油画……这样一来,原本破旧的老屋摇身一变,成了洋气十足的异域民俗院。

“现在来我家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几乎占到了接待量的一半儿,成沓儿的Money手拿把攥。” 为吸引更多国际“驴友”,慕田峪村民俗户李海民专门请萨洋帮忙“升级”,全新拾掇了自家小院,从设计到装潢处处体现质朴、原野、简约的国际乡村游审美情趣,整个模样不亚于瓦厂和小园。

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洋”为中用正在生发更大潜能。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本土民俗户也纷纷向国际标准看齐。菜单中英文对照、饭菜既有农家饭,也有汉堡包、酒水除了牛栏山二锅头,还有法国特酿等洋酒……

特意带着儿子前来小园餐厅游玩的刘志民说:“去过京郊不少地方,这样的游玩比起千篇一律的乡村游吸引人多了。” 如今,所有民俗户房前屋后堆放的麦秸秆、柴禾等都不见了,而是纷纷效仿老外,在自家门口建公园、植绿地、栽花草,打造独具怀柔特色的国际乡村酒店。现在,慕田峪村内一公里公路可视范围均布满了大片大片的花园和绿地,随处可见栖息玩耍的游客。

“有时家里来了叽里呱啦说外语的洋客人,我就会根据跑到萨洋那里讨教两招,什么鸡肉汉堡、意大利时蔬面、咖喱牛肉饭,一准让客人满意。”村民李凤树感触最深的是,“萨洋从不保留!”。若是“小园”来了中国客,想吃地道的农家饭,萨洋也会把邻居大嫂请来露儿一手。“王大嫂炸元宵”就是这样上了小园西餐厅的菜单。

互“惠”互“利”还远不止这些。

小园、巴西烤肉等“洋民俗”每天都需要大量生菜、水果和禽蛋等食材,当地菜农果农自然“近水楼台”,“足不出户就能赚到外汇!”有时外国游客想体验农家民俗,洋东家还会主动推荐给周边民俗户。晓龙瀑餐饮点老板介绍,“我们这儿经常接待小园介绍来的客人,而想吃西餐的游客我们也会毫不犹豫介绍给小园,由此共赢发展。”

“过去村民见面打招呼,张嘴就‘哎’‘嗨’‘嘿’的,人家外国人见了我们一水儿的‘你好’。受他们影响,现在村民见面也说‘你好’了!”小园餐厅服务员魏立华说,在这里不仅实现了就业,还学到很多西式礼仪知识,英语水平噌噌的提高,现在已能娴熟的和外国人对话了。

这其中,“洋民俗”功不可没。

   泥腿子“置景”影视圈

农民。

置景师。

一个是拾掇庄稼的把式,一个是影视界布置场景的专家。如果把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词语混搭在一起,谁会想到能衍生出什么新玩意儿?

可在怀柔区杨宋镇,就有这样一批整天跟着影视剧组全国飞来飞去的农民,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拍摄剧集搭建和布置各种场景,被时尚地称之为农民置景师。

闻听这一时尚雅号,很难有人相信在京郊也有,似乎只有在美国、意大利等外国才有这一农民新职业。但事实上,守着中影基地,越来越多当地的农民频繁“触电”。如今,他们又学起了影视艺术工程,踏着国际脚步“玩”起了影视置景。

 “我做梦也想不到,8年后能干上影视置景这一行儿,居然跟艺术沾上了边儿。”看过人艺60周年庆生大戏《甲子园》的观众一定有印象,剧中有座充满故事感的空间——“甲子园”敬老院,但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的舞台布景居然是怀柔区杨宋镇仙台村庄稼汉陈楠和孙麟君的杰作。

这可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和艺术有了交集,也因此成为涉入娱乐圈的一名“置景师”。

22岁当兵复员后,陈楠回村来到附近的一家家具公司上班,专做沙发。此后,娶妻,生子,买车,翻盖新房……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这份工作始终感觉不可心。去年2月,杨宋镇政府和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合办了艺术工程(影视置景)免费专业技术培训,他立马报了名,并学业有成。

毕业之后,他和孙麟君以及其他几个技术不错的学员,就被位于杨宋镇的北京人艺艺术创作中心选中,进入《甲子园》置景组开始实习。

“我从没来过市里的剧院,没想到这么典雅。”陈楠说,接触影视舞台置景后,眼界一下子打开了,尤其看到人艺艺术家们排练、看见了舞台梦幻般的变身过程,这一切,似乎都在宣告一种新生活的到来。

孙麟君算过一笔账,实习阶段,他每天能拿到80元工钱,比当瓦工还少。但是,剧组里本事大的人,工资很高,远远超过搞装修的工人。“艺多不压身啊。”

谁说农民就只会“日起而作,日落而息”,只会埋头种地不懂时尚和艺术,他们也可以是紧追娱乐界的“圈儿里人”!

作为北京市首批影视文化集聚区,杨宋镇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已发展以影视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220家,产业链条涵盖从前期拍摄服务,到后期制作上映一条龙,农民“忙时种地、闲时拍戏”成为一种新时尚,从头到脚都洋溢着其他镇村农民未曾有过的“艺术范儿”。

为了能让更多当地农民吃上“影视饭”,该镇去年开展“农民影视艺术工程”富农项目,与中影基地联合开办“农民影视置景”学习培训班。这项培训可不是只讲讲表面文章,教学和考核极其严格,当初102人报名,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学习和考核,最终坚持学下来而且拿到置景师证书的只有46人,成为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的首批农民置景师。

60岁的刘府铖是杨宋镇耿辛庄村村民。“好多课程学起来都很有意思,像素描、绘图、雕刻、上色等,都是我们从来都没接触过的。”由于任课教师都是出自中影美术分公司的专业置景团队,讲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学员们很容易接受,四个月的时间便基本掌握了影视置景的方法技巧,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部分人热情都很高,而且学得也很认真,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达到现在的手艺真是很难得。”提起这些农民学生,任课教师黄飞虎非常满意。

浮雕——吉祥如意、圆雕——学员自雕像、建筑模型——四合院、素描——实物写生、国画——锦绣春光……看着这些出自农民之手的置景艺术作品,就连中影的专业道具置景师都连连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太了不起了,这些创意和做工太有‘艺术范儿’了,跟专业的置景师不相上下!”

不光是影视置景赚钱,舞台置景也有生意可做。

人艺舞美处处长郭斌仔细看了学员的作品,逐一点评后当场表态,邀请部分学员进入《甲子园》、《全家福》等多部人艺大戏负责布景。郭斌说,他还想邀请这批农民置景师去人艺参观、看戏,让他们切身感受舞台的魅力。这种合作,无论对人艺还是对农家汉,都是一次新鲜体验。

“光我们村就有17个学员通过了培训考核。以后,有影视剧组来租影棚,我就得跟他们谈,场租可以打折,但必须用我的置景队伍。”杨宋镇仙台村党支部书记胡广军信心满满,“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农民们有了进入影视业的‘金钥匙’。”目前,这些农民置景师已先后参与10多部中外影视剧的置景工作,作品涉及雕像、四合院、大树等,开启了农民涉足影视剧置景业的新纪元。

    西洋乐“吹打”新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