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盘上的北京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1

 

老北京城市模型里的雍和宫及周边街景

 

 

各个城门楼制作得惟妙惟肖

 

 

模型已有50多年历史,连木质展台也经历了多次修理。

 

  “巴黎和北京被人们公认为世界上两个最美的城市,有些人认为北京比巴黎更美。”在关于北京城的溢美之词中,林语堂先生的描述总是令人心动,那一座“富丽堂皇的珠玉之城”,有一个金色和紫色及蓝色的王家屋顶,有宫殿、亭阁、湖池、公园和王孙私人花园。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由西直门进入北平城,宣告北平和平解放。9月27日,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时光荏苒。如今,1949年的北京,还有谁记得呢?

 

  从长安街驶过真武庙十字路口,二七剧场路往北不远,有一位“北京城市建设的记录者”——北京城建档案馆。档案馆的里面,就藏着一座“微缩版”的北京城原状模型。

 

  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城市沙盘。微微发黄的底盘上,75平方米的北京城,蕴含着历史的积淀和成长的演变,也见证着已逝的人们的梦想。

 

  建馆后请回“镇馆之宝”

 

  走进北京市城建档案馆,穿过办公区域,在小楼的7层,低调地陈列着一个体量可观的北京城的实物模型。

 

  根据可查询到的档案显示,北京城的实物模型,成型于1951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测绘人员对当时的北京城进行了全盘摸底,并根据完成的测绘数据,利用木雕,耗时两年,做出了微缩版的1949年“北京城”。

 

  这座占地90平方米的“微缩”老城,共由108块展板构成。测绘人员不仅复原了1949年62.5平方公里旧城内的11.8万余间房屋,甚至按照当年的状态,“种植”了6万余株袖珍树木,再现出老北京内城的大宅小院、园林古建和棋盘般的街巷格局,成为研究老北京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北京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2年,直到1990年才正式开馆。

 

  “说起这份珍贵的档案入馆,还有一段渊源。”北京市城建档案馆解副馆长曾听老一辈说过,在市城建档案馆成立以前,这份史料一直在前门箭楼里展出。时任第一任馆长便向市有关部门打了报告,在当时规划局领导的支持下,直接将整个模型请到了城建档案馆。这样,方成就了此后的“镇馆之宝”。

 

  地面起伏复现当年地势

 

  1949年的北京内城,柏油马路还很少见,多数以土路为主,实物模型便也做成了微微发黄的底盘。底盘上矗立着的,则是红墙金瓦的皇家院落和灰墙青瓦的小巧民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件模型刚来时,就是搭建在一块薄木板上,厚度只有1.5厘米左右。木板上还落满了灰尘。”档案馆资历较久的工作人员至今还记得清楚,展板上的部分建筑和树木已经缺失,甚至连北海的白塔也不见了。但很难得的是,如故宫、天坛等标志性建筑,历经多年仍保存完整。为此,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补全了缺失的建筑构件,还给模型搭建了高台,“如果就摆在地上,既不利于保存,也不利于展示。”

 

  除了“增高”,还有一点改变,由于展厅面积有限,当时四四方方的一座城被稍微改动,将其中的94块展板、约75平方米的面积陈列展示,形成了独特的“凸字形”城郭展示效果,而剩余的14块展板则藏在档案室中。

 

  另外,与一般的模型不同,老北京城沙盘的表面高低起伏,有些地方甚至坑坑洼洼,仔细看显得不很美观。工作人员解释:“这不是工匠偷工减料,没有将‘地面’磨平,这里每一处高起和凹下都是根据当年的地势图原封不动地拷贝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