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赏析】 《 你的心灵家园 》

 临泉书屋 2014-06-12
   你的心灵家园

 

——浅谈刘巧芝散文集《伴你到天涯》语言风格

 

郝秀琴原创 

   看了刘巧芝的散文集《伴你到天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北斗文丛)出版,久久不能平静,文字朴实无华,语言简练精巧,直接地体现作者的生命追求、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同时,让我闻到了久别的泥土香,感受到清新的乡间情。

  巧芝来自于农村,,她字里行间带来的泥土芳香,人间真情,吸引着读者的心灵,阅读全书78篇文章,篇篇都在吟唱故土的山、故土的水、故土的人,将鲜有人知的地域情怀表达出来,莜面、土豆、酸毛杏、酸刺、苦菜、酸窝窝、马奶奶、地瓜瓜、酸溜溜、野韭菜……数不胜数的山珍野果啊。“山里的景致的确迷人,在绿毡一般的底色上,那一丛丛蓝火似的马莲花亭亭玉立;山菊花和灯碗花开得正旺,山丹丹红艳艳的,像不胜娇羞的少女微微地垂下了头;酸溜溜剑一般地伸出草丛,粗硬的杆子挺拔、嫩腻;牛奶子含苞欲放,浅黄的花蕾甜香四溢……”作者对山里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的熟悉,给它们注入了灵气,不难看出,那块没有污染的净土,也是巧芝创作的净土,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创作是无本之木,无本之水,只有把一颗火热的心贴近自己熟悉的土地,文字才能给以读者精神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说,巧芝是很富足的,她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创作厚土。

  在作品中她还写了,“那酸刺,晶莹、圆润、或金黄,或鲜红,像一颗颗玲珑的珍珠。我们吃得忘乎所以,满口生津,阵风吹来,这才感觉呀酸的不行,什么东西也不能再咬了。”《酸刺》;“这时你若进大山,那浅红的油瓶瓶,深红的绵果果,金黄的酸刺,黑紫的山葡萄,保证叫你吃得甜酸适口,流连忘返。”《美哉,拐角铺》。这样的景致,能不叫人心动吗?于是,读她的作品,思绪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她笔下描绘的纯朴的大自然中,这就是巧芝作品的魅力。

  在城市,永远都不会看到真实的红,真实的黄。也不会尝到真正的酸刺的原滋原味,巧芝的作品是原滋原味的,是来源于生活的,没有那样的经历那样的生活,是不会写出那样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在语言上还有一个特点,把内蒙的方言和歇后语用得恰到好处,“庄稼人上排场,莜面馏汤汤,”“冷调莜面就生葱,先挑人材后挑心。”“姑舅亲,正经亲;两姨亲,糊涂亲,死了姨姨辨不清。”“忍字心上一把刀”。“毕克齐的辣椒,拐弯处的饭,典红带的闺女不用看。”“够不够,三百六。”这些语言看似很土气,但恰恰是她作品的点缀,她用得恰如其分,随意而自然。

  巧芝精巧地在一个“土”字上做文章,这是她文章的独到之处。这种写作的功力也不是一日之寒,就像她能把莜面、土豆、苦菜精心烹制成珍馐美餐一样,在写作上,她捧给读者的是一道道上好的原滋原味的精神大餐,将笔端触摸于现实中,使许多微不足奇的人文故事获得提炼和升华,比喻生动,调侃中透着心酸悲凉和对那个已过时代的眷恋。她写奶奶的大脚,“这个任性的女人,不想缠脚,没有人的时候,就抖开丈许长的白绫,满世界疯跑,”出嫁的时候,“花轿一落地,有几个调皮后生就吆喝开了:院里的猪仔圈好没有?新媳下轿了,小心踩死猪仔。”形象的语言一下就把奶奶的大脚活灵活现展示在读者面前。她描写母亲的贤惠和勤劳,让人看了心里流泪,“母亲推莜面窝窝的动作是那么优美,“三节七筲笼,半个小时,她就让它们放满玲珑的、蜂窝状的莜面窝窝……那一推一杨的动作,和谐而舒展,母亲的头也在这推、卷的过程中或俯首或微扬。她脸部轮廓的美丽和柔韧,在雾气氤氲的早晨,犹如天使一般庄重和圣洁。”《母亲》。文字平和,却心细如发,诚挚、恳切的情感与惦念、体贴的心思充溢于字里行间。读这篇文章,心里很难平静,尤其是看到母亲“把我们啃过的骨头重新放到锅里热一热,然后才成了他碗里的珍馐美味。”传神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感受到作者那种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一个活脱脱的农家女人,默默地承载这对儿女的爱对老人的孝敬,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巧芝笔下的母亲的形象。

  巧芝对生活的体验是深刻的,在亲情莫问出处,这个小辑里,十四篇文章倾注了她对亲人那种刻骨铭心的爱,语言里没有一句华丽的词汇,但写出了她对乡村那种如丝如缕的情结,在这种情结缠绕下写就的散文,是那么真挚、诗意,“调一碗莜面,就几块山药,那种对生活最朴实、最真切的惬意感受,会随着一碗原汤化原食的蒸饭水,由嘴直到全身心的熨贴”《莜面情结》。她每一篇文章的情感是真挚的,语言是清新的,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和风格,没有流派,没有刻意的模仿,都是她的经历和对生活的体验,在艰难的打工生涯中,她是用生命的热度在写作,对于巧芝的人生经历我在这篇文章中不做细谈,但透过字里行间,已经让我们看到她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她带着自己的作品,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走进了内蒙古文学研究班,这是巧芝人生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她多年笔耕换来的丰硕收获。

  巧芝的文章还有有一个特点就是短小精炼,有的仅仅是几百字,《六道沟的杏花》《三个感动》《絮语随风飘散》《致流云》《伴你到天涯》,《这样爱你够不够》在很短的篇幅却容纳了深深的情感,一朵杏花寄予了当年不知愁滋味的情绪;奶奶目送她上学,在山间小路上跋涉,白发定格在她的心上;女儿丈夫的目光给了她无限的温馨和感动;《打工的亲人,一路走好》里写到:“打工的亲人,这一去山长水阔,请你为我珍重啊!想我的时候,就把那双‘蝴蝶戏牡丹’的花鞋垫衬上。有我的爱在你脚下,相信你会走得踏实而稳健。”一双花鞋垫写出了夫妻之间的那般恩爱和难舍难分。“冬天来了,别忘了给你买一顶剪绒的棉帽子,巷子里的男人都有,我相信,你戴上一顶那样的帽子后,一定比他们更靓更帅。”一顶帽子也写出她对打工外出的丈夫的关心和爱戴。让爱伴着他们走天涯。也许,这是巧芝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人活在世上,并不是孤立的,有爱有望人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无疑,巧芝在这个集子里,写了对亲人朋友儿女丈夫的爱,她爱的深沉坦率,执着热烈。身边的平凡事在她的笔下生花,一字一句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是感情的流溢和飞溅,没有风花雪月的情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无病呻吟的装腔作势。而是真实地再现生活、反映生活,透视民众生存愿望,她的作品中也体现了这些内在元素。

  这些年,文学出版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纯文学的作品也越来越少,乡土文学创作更是寂静无声,农村的人都往城里涌,城市一些作家即使想写乡土文学作品,但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像被装进易拉罐里的沙棘饮料,失去了原味。像巧芝这种乡土文学原创确实读起来让人眼目一新,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要追求的风格,我希望巧芝不要让自己作品中的本真乡味褪淡了,挖掘更深更广的题材,拓宽思路,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写出更多让读者赏心悦目的上乘之作。

 

止水孤鱼2010年二月二日写于西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