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在杭嘉湖联谊报

 我的逸园 2014-06-12
  • ​从古至今,酒在浙北杭嘉湖一带民众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据考古发现,早在6000多年前氏族部落的先民们,已经使用陶器盛酒。史料记载,自唐宋以降,朝廷已在浙北的乌镇、石门等地设置酒正的税官,而且“事权浸微”。
      《浙江通志》引《西吴里语》曰:“秦有乌氏、程氏,各善造酒,合其姓为乌程县。”可见乌程县是以酒闻名的,无数诗人在酣醉高歌中赞叹乌程美酒,如《全唐诗》中有李贺的《舞曲歌辞·拂舞辞》:“吴娥声绝天,空云闲裴回。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尊有乌程酒,劝君千万寿。”罗隐的《乌程》:“两府攀陪十五年,郡中甘雨幕中莲。一瓶犹是乌程酒,须对霜风度泫然。”以及羊士谔的《忆江南旧游二首·之二》:“曲水三春弄彩毫,樟亭八月又观涛。金罍几醉乌程酒,鹤舫闲吟把蟹螯。”等等。乌程后改名吴兴县,现属湖州市境内。
      旧时,浙北乌镇的酒业一向发达,明朝有酒坊20余家,至清末民初,乌镇的糟坊、酒店、酒摊更多,北郊农村以酿烧酒为副业,全盛时“烧酒灶头”有300多副,有民谣云:“乌镇到,烧酒香。”就是说一走近乌镇,就有一股浓浓的醇香扑面而来,“沽酒客来风亦醉;卖花人去路还香”。乌镇的烧酒由糯米酿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俗称甜白酒,亦称“三白酒”。民国《乌青镇志》记载:“酿秫为酒,煮而藏之,白面作曲饼,白米、白水者,曰'三白酒’,故有是名。”
      章太炎夫人汤国梨有《忆江南》词三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青墩好,春日泛轻舠。香讯争传西塔寺,市声多集北宫桥。历乱酒旗飘。”她回忆自己少年时,家乡青墩(即乌镇)西寺的香市、北宫桥的集市、乌镇街巷酒旗乱飘的繁华景象,犹如历历在目。
      而石门人丰子恺先生在随笔《辞缘缘堂》中写道:“冬天……廊下晒着一堆芋头,屋角里藏着两瓮新米酒,菜橱里还有自制的臭豆腐干和霉千张。”文中所说的“新米酒”就是三白酒,也称“杜搭酒”,“杜搭”是浙北土话,意为自己做的意思,所以乡谚云:“毛焐芋艿杜搭酒,客人见了勿肯走。”
      丰子恺还在随笔《癞六伯》一文中,介绍了一种名叫“时酒”的酒:“时酒,是一种白色的米酒,酒力不大,不过二十度,远非烧酒可比,价钱也很便宜,但颇能醉人。因为做酒的时候,酒缸底上用砒霜画一个'十’字,酒中含有极少量的砒霜。砒霜少量原是无害而有益的,它能养筋活血,使酒力遍达全身,因此这时酒颇能醉人,但也醒得很快,喝过之后一两个钟头,酒便完全醒了……”
      这种“时酒”早已不生产了,与端午节的“雄黄酒”,也即菖蒲雄黄酒(把雄黄研末和菖蒲根屑一起加在烧酒内调和)一样,没有人再喝了。
      自古以来,杭嘉湖民间应酬交往、时令节日、红白喜庆、开张建屋都少不了酒:农历正月里吃年酒,初五接财神酒(也称五路酒),十五元宵酒;农历二月有“文昌诞”,三月十八日为春社、香市摇“踏白船”,少不了饮酒;清明节饮清明酒,立夏饮立夏酒,五月初五饮端午酒;农历七月半为鬼节,家家户户祭祀上祖,祭毕吃七月半酒;农历八月半饮中秋团圆酒,九月初九吃重阳酒;冬至日饮冬至酒,年关到了饮年关酒等。另外,譬如家中建房称上梁酒;民众集会喝会酒;茧行开称、丝行开业、商店作坊新开叫开张酒;庆贺婚嫁的叫吃喜酒,成了办喜事的代称;庆贺寿诞的叫吃寿酒;生了孩子办三朝酒(出生三天,俗称拜落地太)、满月酒、挪周酒;十六周岁办罗汉酒;死了人办素酒;还有诸如接风酒、顺风酒等等。真是无酒不成礼仪,酒俗成了杭嘉湖人文化生活的一大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