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朔州历史文化人物及传说

 范一蠡 2014-06-13

门神尉迟恭

门神,最早的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还记载了一位门神: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恭所取代。

人们为什么会把他们印在纸上当做门神呢?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一天,唐太宗梦见一位大将军来向他求救。那位将军说:“我是东海的龙王,玉帝命令我到人间降雨,唉!我去迟了,以致河水干了,土地裂了,全国各地都闹旱灾,玉帝知道后大怒,判我死刑,明天午时由你的大臣魏征监斩,到时候,您如果能想办法让魏征不来,我就能活命。”太宗很同情龙王,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一大早太宗就叫魏征来陪他下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中午,魏征实在太累了,就打了一个盹儿,谁知他竟然在梦中去监斩了。

从此以后,海龙王的冤魂每晚都来找太宗,抱怨他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道:愿同尉迟恭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答应了。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恭,执锏者是秦叔宝即秦琼。

这样,尉迟恭也像关羽一样,成了少数从普通武将“升级”的神仙,虽然“地位”没有关羽高,但同样在民间被广泛地尊奉着。

 

寻访人物:尉迟恭

寻访地理:朔州市上木角村

公元六到七世纪时,管涔山脚下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山村,突然间呈现夺目的光芒,就像一颗流星划破长空———这里出现一个尉迟家族,出了一个开国大将和一个开宗立派的高僧。然后,这个村子又突然莫名其妙地沉寂下来,一睡千年,直到如今。

这个村子本有个十分古旧的村名:上无忌———应该和《易》辞有一定关系。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又改了名,现在叫上木角。

 

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与长孙无忌并称首功。也显示了这个人在政治杀伐中武勇而识大势、果决而清醒的优点。

其后两年,刘武周和李渊、李世民争夺今运城一带。刘武周、宋金刚败走雀鼠谷(今霍州、灵石峡谷),尉迟恭在介休被李世民劝降。

在这一段生涯里,尉迟恭除了“勇”这一点外,实在也没有更多可供赞颂的地方。他就一猛人。

他的最流芳的故事都发生在降唐以后。而这之中,深获人心的是他的“忠勇”。忠勇的底子,大家深究就可发现,是“识时务”。这时,他已不再是一个猛人,更不同于另类猛将王伯当、单雄信,而是一个永远都能获得李世民信任的将领,哪怕他曾对李世民的族亲挥过老拳。

唐高祖武德三年夏,李世民在围困王世充期间偷闲出猎,不料,正好遭遇大敌单雄信。单雄信执槊直取小李,尉迟恭大呼一声,将单雄信打落马下。单骑救主,传到今天。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今运城地区。只是在文艺材料里,尉迟恭的兵器不知怎么换成了鞭,叫作“单鞭夺槊”。而事实上,在那个时候,许多武人,包括尉迟恭,都是使“槊”的。槊就是“矛长丈八”的矛。长一点而已,并没有连环画里千奇百怪那么花哨。

从武德三年到九年这六七年里,尉迟恭始终跟定李世民,以猛力大功讨平王世充、窦建德所部刘黑闼,奠定了唐王朝核心地带的基础。也在这段时间里,他在比武中三夺齐王李元吉的槊,恶了李元吉。继而又拒绝李建成的重金招纳,成了李建成的敌人。与此同时则成了李世民的知心铁股,李世民不但给他以整盒的金银宝器,以嘉其忠,而且在玄武门之变后干脆把李元吉的府邸封存,整个赐予尉迟恭。君臣之交,亦重财货,不禁让我们想起近代军队在战场上发大洋的场面。

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与长孙无忌并称首功。他在和长孙、侯君集等“进劝”李世民的整个过程中,显示了这个人在政治杀伐中武勇而识大势、果决而清醒的优点。公元626年六月初四这么一场杀戮,不但奠定了李世民的帝位,而且也为尉迟恭本人赢得了三十多年的公侯高位。

在事变一触即发之际,尉迟恭这样把尚念亲情的李世民逼上了道:“处事有疑,是不智;临难不决,是无勇。如今对方已经发难,兄弟们的刀枪都操在手上了,你说怎么收场吧!”内讧之后,李世民想追究建成和元吉的追随者,尉迟恭当即提醒:二凶已除,余者不问。使一场军事事变稳妥收场。

尉迟恭虽然有着矜功自傲的毛病,但是他仍然身居公侯之位30余年。

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恭有了矜功自傲的毛病。按说,这是个最危险的缺点,但他十分幸运,他没有碰上刘邦和朱元璋。贞观八年,在一次大宴会上他看不惯有人居然坐在他的上首,并且对居于他下首,企图出来解劝的皇室族亲李道宗挥出老拳,好悬没把李王爷的眼打瞎。一贯优渥尉迟恭的李世民也十分“不怿”。但这个事情后来经厌恶皇权的人一演绎,就完全走样了:尉迟恭敢打皇亲,成了“忠正刚直”的象征。而尉迟恭是忠臣,李道宗就成了必然的奸臣。而事实上,这完全是一场胡闹。

晚年的尉迟恭藏在府里不出来,自奉优厚,爱听音乐。但还有一个毛病是信了神仙,飞金炼石,吃云母粉,陷入荒唐。戏剧中有一出《装疯》,是描述晚年尉迟恭的,基本上表现了他的闲居状态。但他从根本上反对唐王朝征高丽,可能不会一听战况而踊跃自奋。他征过高丽,但那是被迫“奉诏”的。

尉迟恭活了74岁,应属高寿。卒后谥忠武,全体朝臣废朝三日,五品以上官员都得去吊唁。他葬在了李世民墓旁。

大唐建国以后,尉迟恭自然就居住在了长安,早已送走铁匠时代的尉迟恭的上木角村,后来没有了尉迟这个鲜卑姓氏。它现在属于下木角村,一块“唐鄂国公故里”的碑也竖在下木角,和它那发迹变泰后居于长安、封于武昌的主人千里相望。

 

上图:此碑位于朔州市平鲁区下木角乡政府门口,高约3米,在石碑的中央,镌刻着“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十个大字,在其左侧,刻着“大清嘉庆二十二年里人廪生支儒林敬献碑楼记”一行小字。据一位施姓老人讲,此石碑在清朝时,不知从哪里被洪水冲到下木角村,后被村民们立在村西南的一块地里,大清嘉庆二十二年,里人廪生支儒林捐钱建造了碑楼,在文化大革命中碑楼被毁。1998年8月,将石碑移至乡政府门口,并重新建造了碑楼。

图:西安市护国兴教寺内的“基师塔”,高约7米,是窥基的灵塔。

深山出俊彦,上木角村这个有点气力和胆子的农人也出来打天下。

一个村庄,是否“人杰地灵”,真是一件十分难以笃定的事。最近到朔州市寻访大唐元勋尉迟恭的家乡,让我对这一点感慨良深。金张久湮,王谢凋零。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时移世异,龙兴虎踞之地也难逃荆榛,只不过让后来者千秋怅望而已。

上木角村现在只剩四五户人,属于在近20年城市化进程中迅速消亡的那一类村庄。我们看不到这里曾产生过喑呜叱咤的尉迟恭的一点迹象,而又或许,即使在隋唐异代之际,尉迟恭也就是一个有点气力和胆子的农村人?

尉迟恭并不是一个喜欢种庄稼的农民。他从小时候,就走出这个小山村,走四五十里路,来到平川地带(现神头电厂附近)学铁匠。比照现在来看,那分明就是一种打工行为。在鄂国公的铁匠时代,产生了几个肯定是后人杜撰的,用以麻痹人们“财运天注定”的故事,读者愿意看,可看《醒世姻缘》,但毫不足信;倒是当地人传说的他曾经只身擒“海马”的事迹有一些可信度。这也让他终于在当地留下一点英名———因为,他很快就要征战异地并且终老长安了。和朔州不再有多少关系。

朔州古名马邑,草丰林茂,“海子”(湖泊)遍地,是自秦以来就以养战马出名的地方。而这种地方,很可能也适于野马生存。野马践踏庄稼,农民深以为害,称作“海马”。小铁匠能只身逮住大野马,除了显示其勇力过人外,也让朔州土著们铭记恩德,永世不忘。据说,尉迟恭当年逮到的“海马”为“一黄一骊”。现在,朔州市中心的尉迟恭塑像底座上还刻有这一故事。

尉迟恭32岁从军高阳,到河北当兵。同年二月,和太守的小侍女私通的刘武周,鼓动饥民闹事,杀死太守王仁恭。又把从宁武汾阳宫掠得的隋宫宫女进献突厥可汗,可汗得女大喜,封刘武周为定扬可汗。刘武周就坡上驴,建元“天兴”,当开了皇帝。这时,刘武周召来猛人尉迟恭,封为大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

 

 

 

将门高僧窥基

贞观六年,尉迟家族又出生一个异人。他是尉迟敬宗的儿子,尉迟恭的侄儿,名叫道洪。道洪少丧母,性颖悟,不喜浮俗,被取经回来的唐僧玄奘看中。唐僧亲自到尉迟家劝说,经过繁杂的手续,尉迟道洪终于在唐僧门下披剃,法名窥基。这个窥基,跟随唐僧译经九年,是唐僧带回来的经论的主要注释人。被佛门称为“百部疏主”。唐僧从印度取回来的经论,属于瑜伽一派,称“法相唯识”之学。其观点为:一切现象皆是心识所转化,只有心识才是真实存在,一切世象都是幻有。窥基为开宗者之一。但这一派在稍后的华严、天台、禅宗兴起后很快消沉。窥基的著作现在是研究唐僧佛学的最重要的材料。

 

边地崛起的英雄

虽然张辽半生的功业都建立在安徽,但他是一个山西人。胡汉杂处两千年的边地朔州,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他之后,这块地方相继崛起的英雄好汉有:尔朱荣、尔朱兆,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三兄弟,斛律平、斛律金、斛律光,乞伏周、乞伏慧父子,步大汗萨、叱列延庆、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安重海、刘武周、苑君璋、周德威、安审琦、尉迟恭、郭崇、李重诲……

朔州出了这么多的英雄好汉、战场猛将,并不是件奇怪的事情。这儿地处外长城之内,内长城之外,从蒙恬北击匈奴始就先后是匈奴、漠南匈奴、鲜卑、蒙古、鞑靼等民族和汉中央政权“拔河”的地方。这种地方的居民,除了习武骑射,征战沙场外,剩余的选择不多,想过安稳的农耕生活不大可能,除了塞外苦寒庄稼长不好的因素,即便长好耕地也将成为各民族军人的跑马场。

张辽家就世代生活在这个跑马场里———雁门马邑。而他的老祖宗,则是当时一场重大历史事件的民间策划人———著名的“马邑之谋”的始作俑者:聂壹。

聂壹是朔州本地汉、匈民族边境贸易市场上的一个商人,长时期对匈奴的熟悉和对西汉王朝边患不息的焦虑,使他挺身而出,上书汉武帝,提出了一个“最后解决”匈奴人的建议:假意和匈奴人走私,诱使他们占领汉军已设下伏兵的马邑,而涉身犯险去引诱敌人的人,就是聂壹自己。

但聂壹很不走运。千辛万苦骗来的军臣单于十万大军,在走到左云时就起了疑心。后来,单于惊恐万状地逃回沙漠,三十万汉军则从埋伏圈里灰溜溜地站起来,无功而返。聂壹一片丹心付于荒草,不但没功,还成了汉、匈两方都怀疑的人。为了避祸,他改姓为“张”。这是公元前133年前后的事。

三百年后,老张家有一个男娃出世了,他便是张辽。

从聂壹到张辽,历时300余年,但朔州还是那样地不安定,或者说,简直乱透了。这时,正是“桓、灵之世”,外戚专权和宦竖之祸一波接着一波,百姓涂炭,民变蜂起,一场更大的祸乱和分裂正在酝酿中。这时的张辽,正和我们设身处地替他想到的一样,只能习武从军。他实在也没有其他的出路可选择。

老天爷赋给这个小子的特殊资源是:它不但给了他一副好身板,还给了他一个聪明的大脑。既有武艺又有智慧的人在乱世中是很好混的。一株英雄的苗子就这样出世了。

 

略定北方,追随曹操的“荡寇者” 

如果按传统的“忠义”观来看,张辽绝不是一个“忠义之臣”。他青少年时走马灯似地换过五个主人,也就是说,他至少跳了四次槽,炒了四个老板。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混战中,他最终选择了一个最有望一统天下的人———曹操,并在他统一北方的争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一点上,他无疑是明智和值得赞扬的。

少年的张辽武力过人,并州刺史丁原首先聘用了他,让他做“从事”,并让他带兵进京,就是从太原赶到河南洛阳。到了洛阳后,张辽受雇于皇帝的大兄哥、权势人物大将军何进(当时,何进最有可能剪除宦官,稳定天下局势),赴河北招兵。招兵回来,何进已经在对付宦官的斗争中彻底失败,张辽转附董卓;董卓伏诛,张辽再附吕布;吕布下邳被擒,张辽带兵最后投了曹操———我们从上述迹象推测,张辽很可能是把从河北招来的兵勇当作自己的本钱,在各个军阀中寻找合作机会。归曹后的张辽此后没有再跳过槽,一鼓作气投入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

曹袁官渡之战后,曹操还有许多残局急需收拾:袁绍原来属下的人分崩离析,但均未归曹,这些人有袁绍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袁绍原来也没有统一的地方,还需要曹操去统一,如东海、乌桓、汉中、巴蜀、东吴等。张辽要打的,就是这一系列仗。

建安六年,受曹操派遣,张辽和夏侯渊去略定鲁国诸县,将昌围在东海。好几个月后,曹军的粮也吃完了,大家商议着要撤兵。但细心的张辽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打攻防的这些天里,昌有好几次给张辽送“菠菜”,史书说是“属目视辽”,而箭也射得稀少起来。张辽一分析,他认定这事实上传达出来敌方在心理上的一种“依违两可”的态势。张辽立马去验证,对昌说:“曹公有个想法,让我来转达一下。”昌果然下马来说话。于是,张辽先“亲赴虎穴”,再说以恩威利害,昌顺利归降。

本来,这是一场双方都耗干了的战争,就像一局马上将黄庄的小麻将,可因为张辽的细致,竟突然间让曹军开了和!难怪回朝后曹操一边亲热地责备张辽“为大将者不可轻蹈险地”,一面乐得眼睫毛都开了花。而大脑够用的张辽,则报以更高的马屁:“凭着您在五洲四海的威望,谁敢动我一根毫毛?!”

接着,张辽参与了对袁谭、袁尚的战争,征战黎阳,攻破邺城,攻下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寇及黑山孙轻,攻破袁谭,攻破辽东柳毅……在统一战争中居功至伟的张辽,立马被曹操封为“荡寇将军”。

受封后的张辽继续征战,定江夏、破袁尚、斩蹋顿单于,从此使乌桓浸衰,云中、五原直至辽东一线以北进入了鲜卑王庭并立,基本服从中央政权的新时代。

 

“东吴小儿不敢夜啼”———孙权一生最怕的人

从曹操略定北方后,张辽发威的地方转向南方,即今天的安徽省内长江以北地区,威慑的对象是东吴孙权,直至黄初三年病逝江都。

《演义》中第五十三回描述的那场战争好像事实上并不存在。因为太史慈死于建安十一年,而张辽屯兵长社是始于建安十三年。但这半回书中描述的张辽出奇沉着地处理军中惊变事态这回事却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不是发生在太史慈利用奸细劫营的战斗中,它没有战役的背景,也好像不是太史慈的死因。

建安十三年夏六月,张辽屯兵长社。军队还没有开拔,兵营里有人谋反,“夜惊乱起火,一军皆扰”。这时,张辽制住左右,清醒地下令:谁也不要动。要造反,不可能一营的人都反。必定是少数人想以制造混乱的方式来扰动军队。不反的人都老实呆着别动。张辽率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一会儿,就查到首谋之人处决了。

但《演义》第六十七回说的那场战斗却是真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吴主孙权差点成了俘虏。

建安二十年秋七月,曹操自己去征张鲁,统一了汉中地区,蜀汉震动。张辽则与李典、乐进带7000余人屯驻合淝,对东吴采取守势。曹操临去汉中时派护军薛悌给主将张辽送了一个著名的“贼至乃发”的密函。而到八月,“贼”果然来了:孙权亲率10万大军来围合淝。

张辽准确地理解了曹操密件的用意:敌兵十倍于我,肯定不能战,但又不能一味被动地守。密件中教的战术是:乘吴军未扎稳时先冲一阵,胜一阵,打掉对方的锐气,然后再勒兵坚守。

于是勇将张辽和李典募集八百壮士在凌晨发起冲击。张辽大声叫着自己的名字带兵猛冲,他一个人杀了两员敌将,杀死几十名敌兵,一直冲到敌方工事前,又冲到对方主帅孙权的大旗下。这一下,把吴军主帅、将士都吓傻了,“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三国志·魏书本传》)事实上更为糟糕的是,被曹军迎头一冲冲掉锐气的吴军,在看清了曹军的实力后也没有能组织起像样的攻势来,甚至还让张辽再冲杀了一个来回,救走了陷在吴军中的曹营敢死队。

这样,吴军的士气几乎彻底瓦解了。吴军围合淝十余日后,孙权狼狈撤兵。

孙权的撤退再一次激发了张辽的想像力,于是有了传颂千年的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

吴兵踏上归路,孙权和诸将在逍遥津北岸。张辽望见这个情形,立即驱骑步兵风一般掩杀过去。吴将甘宁、吕蒙等人力战敌,凌统率着亲近扶着孙权出围,然后返回身回入战斗,左右全部战死。估计着孙权脱险了,凌统他们才仓皇回撤。而孙权骑着马上了津桥后突然发现,前面丈余阔的河面上桥板已经被抽掉了。这时多亏一个牙将叫谷利的还冷静,让孙权“持鞍缓控”,自己在后面狠狠抽了一鞭子,才让马凌空跳过去。

惊魂甫定的孙权被南岸赶来的贺齐接应回去,君臣二人有了下面一段凄惶的对白:

孙权在大船上设宴,贺齐下席泣涕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致祸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为终身之戒!”权自前收其泪曰:“大惭谨已刻心,非但书绅也!”(《资治通鉴》)

这一战后,曹操拜张辽为征东将军。江东人传言,此役以后,只要听得“张辽”二字,小儿都不敢夜啼。

此后的孙权视张辽为禁忌,就在张辽病重将不久于世的时候,孙权闻之犹畏之如虎。魏文帝黄初二年,辽还屯雍丘,得疾。是时,孙权对魏称藩后又有反复,魏文帝曹丕遣张辽乘着船,和曹休一起到海陵巡视。听到张辽又到了,“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三国志·魏书本传》)

就在这一年,张辽又抱病与诸将同破东吴吕范。后病情加重,病逝于江都。

张辽一生受到了曹操、曹丕两代魏主的推重,身前身后,荣名已极。魏文帝曹丕即王位后,“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将军将吏罗拜道侧,观者荣之。”(《三国志·魏书本传》)黄初二年,为起第舍,又为辽母作殿。

张辽故居在现朔州市东北30余里之大夫庄,村名即为张辽获封谥后所改。据说原名刘家庄。大夫庄上现存汉代堡式建筑,人称张辽老屋即在此,因名“张辽堡”。

 

朔州(朔城区)绕口令
▲红葫芦烩黄蕃瓜。
▲炕上放个攉饭二号盔。
▲鬼靠碑,跌倒碑,砸断了鬼的腿。碑叫鬼赔碑,鬼叫碑赔腿。
▲红凤凰,花凤凰,红花凤凰粉凤凰。
▲拿起簸箕簸谷板(秕子),有谷板,簸谷板,没谷板,也簸谷板。
▲瓶碰盆,盆碰瓶,瓶盆碰得嘭乒嘭。
▲门里放着个斗,门外卧着条狗。狗进家碰翻了斗。斗扣狗,狗套斗,狗带斗滚到了大门口。
▲苏粗腿,孙腿粗,苏粗腿和孙腿粗比腿粗。不知孙腿粗比苏粗腿的腿粗,还是苏粗腿比孙腿粗的腿粗。

 

朔州方言歇后语
 ▲寇五子背鼓——空的。(寇五子:旧时一破落子弟,以好吃懒做出名)
 ▲土穆川的狼——善眉善眼吃人哩。
 ▲曹家堡的狗——村里也误了,城里也误了。
 ▲大青山望见玉泉井的水——远水解不了近渴。
 ▲王不留榨油——不是好籽。
 ▲乱圪庄送亲——就这一遭。
▲元子河唱戏——照安庄。
▲计庄的龙王——死坐死吃。
▲进城绕盘道梁——舍近求远。
▲王阁爷送女儿——就这一遭。
▲里林庄的牛——绕昏了。
▲陈庄放大炮——人齐了。
▲照什八庄秧歌——赶着上。
▲贾家窑过年——要明也明了,要不明也不明了。
▲民国秤砣——掺铜货。
▲王冒窑锄田——没饭。
▲桑干河下豆面——汤宽。

 ▲腊八的片子————就周(粥)哇!

▲和尚的尿盔--没比味

 

朔州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原是北齐鲜卑族民歌,后斛律金传唱至朔州。
雁门关外野人家
雁门关外野人家,
不养桑蚕不种麻。
百里竟无梨果树,
三月难觅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
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
早穿皮袄午穿纱。
 注:原为明代大同总督王越作,后传为民歌。
十二月小唱
正月里来正月正,
正月十五挂红灯。
二月里来刮春风,
 漫天黄土出不了门。
三月里来过清明,
家家户户去上坟。
四月里来四月八,
皮袄棉裤不敢脱。
五月里来五端阳,
家家都把粽子尝。
六月里来六月六,
西葫芦豆荚烩羊肉。
七月里来七月七,
牛郎织女配成双。
八月里来中秋节,
吃过月饼吃西瓜。
九月里来九月九,
油糕烩粉就烧酒。
十月里来天冷了,
棉袄外面套皮袄。
 十一月里来数九天,
出门冻得打颤颤。
 十二月里来过腊八,
请回女婿喝杂各。
慈禧逃西京
满清政府太无能,
屈辱英国来求荣。
八国联军进北京,
吓得慈禧丧了魂。
为了保命逃西京,
文武大臣随后跟。
夜出南口居庸关,
黎明到了大同城。
大同府官着了急,
忙备美餐来欢迎。
慈禧心慌怕追兵,
吃过饭后又起身。
过了怀仁到安荣,
夜经广武扎下营。
睡了一晚出雁门,
直奔太原逃西京。
儿皇帝
后唐石晋瑭,
想把皇帝当。
割让十六州,
向辽称父皇。
自称儿皇帝,
可耻又荒唐。
下关南(信天游)
 一道道沟来一道道山,
赶上骡子下关南。
头一回来下铜川,
 驮上豌豆把黄梨换。
二一回来下代州,
 卖了莜面,把辣椒贩。
三一回来下崞县,
赚回钱来过大年。
抬轿
抬起轿来唿闪闪,
轿杆压肿咱的肩。
坐轿的舒坦闭着眼, 

抬轿的小跑气直喘。
世界真是不公平,
留下个穷汉抬富人。
坐轿的越坐越是富,
抬轿的越抬越是穷。

 

朔州方言谜语
▲一头小,一头大,两个眼眼都朝下。 (鼻子)
▲东一片,西一片,两片圪蹙不见面。 (耳朵)
▲岸上来了一群鹅,扑溜扑溜跳下河。 (饺子)
▲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 (辣椒)
▲兄弟俩打架哩,拉开了还骂哩。 (铜镲)
▲里面银裹金,外面铜裹银,里里外外没缝缝。 (鸡蛋)
▲半个头,没有脑,咋吃也吃不饱。 (勺子)
▲东庙,西庙,两个小鬼上吊。 (耳坠)
▲三块砖,盖个庙,里面住着个白老道。 (荞麦)
▲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水里看不见。 (下雨)
▲姐妹二人一般高,圪拧圪拧走不了。 (双扇门)
▲一苗树,长不高,上头挂着许多小刀刀。 (豆角)
▲脖子圪弯一条腿,脱掉帽子张开嘴。 (豆芽)
▲四方院,晾白面,狗不舔,鸡不吃。 (雪)
▲上头少,下头多,上头下头一样多。 (算盘)
▲四面四堵墙,中间一道梁,宁圈猪子不圈羊。 (算盘)
▲有时长,有时短。你走它也走,你站它也站,就怕日头落西山。 (影子)
▲圪溜脖子片片嘴,光吃青草不喝水 (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