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古时期重要部落和夏、商、周三代的活动地区

 laoxuesheng 2014-06-13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根据古代典籍所记载的关于远古历史的传说,大约距今五千多年前,在我国号称“膏壤沃野”的中原地区,已经有很多部落活动在黄河中下游的河谷、平原和丘陵地带,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生活。大体上,在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豫西的伊、洛一带,以至太行山东麓的河内陆区,有以黄帝为祖先的姬姓部落群和以炎帝为祖先的姜姓部落群,并以他们为主发展而为“诸夏”;在东方的海岱地区和淮、泗一带,有以太昊氏为祖先的风姓部落群和以少昊氏为祖先的嬴姓部落群,并以他们为主而形成“九夷”;此外,还有活动于豫西南及丹水、汉水一带的“三苗”部落群,秦陇以西的诸“戎”部落群及秦晋北部黄土高原和燕山一带的诸“翟”部落群。这些部落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之下,作为中原以及其周围地区的开拓者,共同创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

据《帝王世纪》对传说中有关各重要部落都邑的记载,也可以反映出这些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及其迁移的趋势。如号神农氏的炎帝都陈(今河南淮阳),后徙曲阜(山东今县);黄帝、少昊自穷桑(曲阜北)登位,后徙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后徙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帝喾都亳(今河南商丘),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这一由鲁迁卫,由卫迁晋,又徙于河南的传说,也表明各个部落主要活动于今山东西部、河南以至山西西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淮南子》说神农治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西至三危(昆仑弱水之洲)。《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东至于海,西至于崆峒(甘肃),北至涿鹿,南至于江。把炎、黄二帝时代的疆域,描绘成几与秦、汉相侔,显然是后世的附会之词,不足为信。但是黄河中、下游是我们祖先最早活动的场所,却是由这些传说中所证明了的。

 

二、夏的活动范围

 

“夏”,原是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二个姒姓的氏族部落所组成的部落联盟。约当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十七世纪,夏部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也就成为王朝的称号。自夏以后,中国人才自称为“华夏”,以示有别于四周的邻族,可见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夏兴起于崇山,夏禹的父亲鲧即封于崇(今河南嵩县北伊、洛之间),因云伊、洛两岸是“有夏之居”。禹在确立王权后,初建都嵩山之阳的阳城,阳城也位于伊、洛以东的颍水上游,说明夏人早期的活动地区在今河南嵩山及伊、洛流域一带。

史载“禹合诸侯于涂山(今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境),执玉帛者万国”,即沿颍水南下把势力伸展到淮河流域。禹的后代大康居斟■(今河南巩县南),相居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斟■,杼居原(今河南济原西北),又迁于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胤甲居西河(今河南内黄西北)。其建都所在,转徙于大河南北,但都不出今河南省境。

《诗经》中夏的与国也位于今河南省东北部。如《商颂·长发》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在今山东范县东南,昆吾在今河南濮阳东。这三个与夏王朝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是夏王朝统治中原的重要支柱。所以商汤伐夏前,先击败这三个方国,以翦除夏王朝的羽翼。在夏王朝前期,一些和夏交战或是同盟的部落,除有虞在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外,其他均分布在③今山东境内,如有穷在今山东德州南,有鬲亦与有穷相近,有仍在今山东济宁南,寒在今山东潍县,过在今山东掖县等。夏王朝为了便于控制这些部落,特在今山东西部地区封了一些同姓的方国。如观(今山东阳谷西南)、莘(今山东曹县西北)、杞(初居今河南杞县,后迁至山东昌乐东南)、鄫(今山东苍山西北)等。由此可见,夏王朝中期以前,政治活动范围在今河南省境,其势力则及于山东及河北。

《世本·居篇》等古籍中,还有禹都于安邑、平阳的记载,说明今山西南部,也曾是夏人活动过的地方。《左传》中有“大夏”和“夏虚”的名称,据近人考证,大夏、夏虚同指今山西南部运城一带。又所谓:“淆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淆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其北面正邻近夏虚。及至夏末,吴起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太华是陕西华阴县境的华山,伊阙在河南洛阳之南,羊肠在山西长治南壶关,说明晚夏时期可能由于内部矛盾的加深,和在夷族的威逼下,政治中心西移,东止于郑州(济水上游),西临华山,南濒伊、洛,北达长治,约跨今豫、晋、陕三省交界一带。恰好相当上面所说的大夏(夏虚)地区。

直到目前为止,关于夏代的历史,我们已发现的考古学方面的材料还很少。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及山西夏县“东下冯文化”遗存经碳14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年及2000年左右,在时代上属于夏代纪年的范围,地址又在传说夏人活动地区内,虽然还缺乏确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证据,但《史记·夏本纪》所记载夏代的事迹,还是比较完整的,在古老的传说中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也是可信的。

 

三、商的活动区域

 

商族是在夏的东方黄河下游发展起来的。因商是在东方,所以后来由渭水流域发展起来的周族,把商叫作“夷”。《尚书·泰誓》说: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即其明证。传说商始祖契,是他母亲简狄吞了上帝差燕鸟衔来的卵而诞生的。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种祖宗以卵生而创业的神话,是古代东方渤海沿岸各民族部落所共有的。商人卵生的神话传说,证明它是起源于今渤海湾和易水流域一带,而与其他发祥于东北的民族,属于同一个源流分化出来的东方部族之一。

成汤(约公元前十七世纪)以前,商族活动区域已经相当广阔,《尚书·胤征》后附亡书序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契的都城在蕃(今山东滕县),契子昭明迁于商(今河南商丘),昭明子相土东逾泗水,在泰山之下建立东都,向东方扩展。《诗经》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可见其海外势力或且达于渤海湾之东北。相土五传至上甲微,伐灭有狄(即有易),其地盖在今河北易县一带,可知此时商的势力已达今河北省。上甲微六传至成汤,居于亳(今山东曹县)。从先后所居都城地点分布由山东至河南来看,可见这时商族已经南徙,活动于河、济之间,东及渤海湾东北。

成汤灭夏而占有中原,活动地区已经到达河南西部的伊、洛一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商王朝的第一个都城亳邑,成为统治全国的中心。随着成汤的对外征伐,商王朝的统治地区日益扩展。“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说明不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连远在西方秦陇以外的氐羌部落,也向商王朝表示臣服朝贡。

成汤以后,商王朝的统治中心自东而西、北渐,这反映在都城的五次迁移上:仲丁迁于嚣(《史记》作“隞”,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河亶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耿(《史记》作“邢”,在今河北邢台),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殷成为商代后期二百七十多年间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当时商王朝把东起泗上,西到河南,中间包括整个兖豫大平原在内的统治中心地带,称作“邦畿”,也就是商王朝直接管辖的地区。

在邦畿之外,为方国的管辖区。方国是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在众多的方国之间比较偏僻的山林之地和方国以外的边远地区,分散着一些少数民族部落。武丁时期,商王朝发动了一系列对外征服的战争。如在西北黄土高原,先后征服了土方、■方及鬼方(今陕北和内蒙古一带)。所谓“高宗(武丁死后,被称为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向南征服了江汉地区的荆楚,“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以及江淮之间的群舒和淮水下游的东夷。商王朝极盛时期的疆域,西起■陇,东达山东滨海地区,南抵淮上,北至关塞(今河北、山西北部),遍及华北大部地区,远远超过了夏代。

自从殷墟甲骨卜辞大量出土,证实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关于传说中商代的活动地区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卜辞中所记商代地名,多在河南省的北半部,山东省的西半部,江苏、安徽二省的北部,山西、河北二省的南部及陕西省的东部等地区;至于卜辞中所见的方国,包括今山东东部的人方(即东夷),淮水一带的淮夷,渭水流域的周,■陇一带的羌,陕西、山西北部的土方、鬼方等,也几无一不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所作商代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知道商代遗址的分布,以河南、山东、河北南部为中心,而在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也陆续有所发现。这些正与文献上记载的商王朝统治的基本地区不谋而合。此外,在湖北黄陂和江西清江发现的商代遗址,以及在辽宁喀左县大凌河畔发现的殷周文化遗存,虽不能表明就是商的统治力量所及之地,但至少也反映了商代文化影响向南已达到江汉地区、以至湘赣,东北则远及辽西。

 

四、西周的疆域范围

 

周族兴起于渭水中游流域,而逐渐向东方发展。古代文献记载称,周的祖先弃在夏王朝时被任命为“后稷”,居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方国。至商初,公刘迁徙至豳(亦作邠,今陕西栒邑西),继续成为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大邦。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即有不少关于“周侯”的记载。后传至古公亶父,南迁至岐(今陕西岐山东北),被称为“周原”,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国力日渐强盛。以后周人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所谓“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说明周人在西方崛起,已成为殷王朝的一大对抗力量。

古公亶父两传至文王,首先以主要力量对付西北的游牧部落:北逐严允,西攘混夷,先后攻灭泾水上游的密(今甘肃灵台西南)、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泾川北)及渭水以南的崇(今陕西户县东),在沣水西岸建立丰邑(今陕西鄠县东),并由岐周迁都于此。根据这条线索,周人早期足迹所至,大抵在泾、■、渭之间。

周人据有渭河平原后,乘商王朝内部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的有利形势,很快将势力扩展到河东地区,伐邘(今河南沁阳境)、戡黎(今山西黎城东南),直接威胁到殷都。及武王继位,在沣水东岸兴建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南)作为新都。武王十一年(前1027年),率领西方诸侯,大破纣兵于牧野(约在今河南汲县北境),攻克纣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纣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余民,以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率重兵就近监之。成王时,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及东方的徐(今江苏泗洪)、奄(今山东曲阜)、蒲姑(今山东博兴东南)等邦国起兵反周。周公旦领兵东征,把这支联合力量打破。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在瀍水东岸修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三十里),把殷的“顽民”迁到那里就近统治;又在瀍水西岸筑王城(今洛阳市内)驻兵监视,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原来西边的渭河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王城为中心,是周王朝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东西两都连成一片,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千里之域,都包括在周的王畿之内。

王畿之外新征服的广大地区,为了加强王室的统治力量,周王朝则采用“封建邦国”的手段,即大规模地封建同姓诸侯,作为王室的藩屏。在这些封国中,比较重要的如封武王弟康叔于殷都旧地朝歌,建立卫国,以镇抚殷代“顽民”;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故地,建立鲁国,以镇抚徐、奄、淮夷;封武王师尚父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作为控制东夷诸部的重要力量;封成王弟叔虞于唐国故地(今山西翼城),建立晋国,以加强对河东戎、翟诸部落的控制;封召公奭长子于蓟(今北京市西南),建立燕国,以控制燕山南北及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封“汉阳诸姬”在汉水东岸,建立随(今湖北随县)、唐(今枣阳东南)、郧(今安陆)等姬姓小国,以控制荆楚及江汉地区的其他少数族部落;又早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到太湖地区建立吴国(今江苏苏州),扩展势力于江南。

周宣王时(前827—782年),西北征西戎、严允,东南定荆楚,征淮夷、徐戎,疆域大大扩展。据春秋时代的周人詹桓伯说:“我自夏以后稷:魏(今山西芮城东北)、骀(邰)、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所谓“西土”,即宗周和河东等地;“东土”则是指过去商代的王畿及其统治的主要地区;“南土”指南达江南和四川;“北土”指北及燕山辽海。这些都是周王朝直接统辖下的方国分布之地。略有今河南、山东二省,河北、山西的大部,陕西的中部,甘肃的东部,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北部等地,其势力除控制华北外,已南及江、汉流域。

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1016年,肃慎贡使来朝,周成王命大臣荣伯作“锡肃慎氏命”60000303_0201_0。《书序》亦有“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的记述,“息慎”即“肃慎”。可见周人詹桓伯所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一语,并非夸张之词。

以上有关西周初年,远在黑龙江下游的少数民族肃慎和中原已有往来的记载,说明周王朝政治势力影响所及的少数民族地区,除西至甘、青、陇、蜀,南达吴、越、湘、赣外,东北已远及白山黑水之

 

间了。

统观三代疆域:夏王朝后期仅有今豫、晋、陕三省邻近区域,地甚狭小;商王朝则已扩展至今华北的大部地区;及至周王朝其势力更远及江、汉流域,比商代又进一步扩大了。

 


 本章大幅地图集中装订于书后,请参阅。

 《国语·周语》。

 《逸周书·度邑》。

 近年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西王城岗发现一古城遗址,东西两城相连。东城内还发现有宫殿奠基的奴隶骨架,这一城址可能与禹都阳城有关。

 《左传》哀公七年。

 据《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中传说的夏都。

 钱穆:《周初地理考》,《燕京学报》第10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殷玮璋:《近几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人民日报》1980年4月25日。

 《诗经·商颂·玄鸟》。

 《荀子·成相篇》。

 《左传》定公九年。

 《诗经·商颂·长发》。

 王国维:《观堂集林》。

 《诗经·商颂·长发》。

 《诗经·商颂·殷武》。

 《史记》卷三《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

 《太平御览》八三,引《竹书纪年》。

 《周易·既济》九三。

 《诗经·商颂·殷武》。

 《诗经·鲁颂·閟宫》。

 《逸周书·作洛》。

 《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

 《诗经·小雅·采芑》。

 《诗经·大雅·常武》。

 《左传》昭公九年。

 《竹书纪年》卷九《周纪》一。按“命”是古代帝王以信物、爵位赐给臣下所颁的诏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