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鼠狼”的兴衰启末 德国经典自行反坦克炮~战争雷霆 爱好者集结地

 老黄牛的书馆 2014-06-13
 “黄鼠狼”的兴衰启末 德国经典自行反坦克炮
  g& r" t+ P1 x9 v$ t* x. D& [  F2 m
  二战期间,德国人先后研制出“黄鼠狼I”、“黄鼠狼II”、“黄鼠狼III”三种自行反坦克炮。让我们还是先从“黄鼠狼”I自行反坦克炮谈起吧。
  1940年5月~6月,德国军队横扫法、荷、比、卢后,缴获了上千辆法国和英国的坦克装甲车辆。德国军队对这些战车,或直接利用,或加以改造后利用, 用以补充德国战车的不足。其中,德国军队缴获的法军的“洛林”履带式补给品输送车约300辆,德国人将其中的大部分改装成自行榴弹炮或自行反坦克炮。装 75mm反坦克炮的,称为Pak40/1型或Sdkfz135型自行反坦克炮,即“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后来称为“黄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 i0 X7 b! f9 A" F
  “黄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战斗全重为8.3t,乘员4人~5人,由于原来的法国“洛林”输送车主要用来运送作战物资和牵引火炮,上部结构较简单, 这使它的改装工作相对容易些。“洛林”输送车的传动装置和驾驶室在车体前部,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部,车体后部是货舱。德国人在改装时,只将后部的货舱改装成 炮座,安装上75mm反坦克炮,并在火炮的四周装上薄装甲板,便成了“黄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其顶部是敞开的。在二战中,各国的自行火炮很多是顶部敞 开的,其缺点是顶部防护性差,但结构比较简单,便于改装和大量制造。" Y7 |1 Z1 I. D1 i  \% H3 F

% d/ [; L6 q5 f5 Z2 a
9 j& Z2 g- `9 c+ ~
0 e2 I" E7 |, z1 C( j
  其主要武器是1门Pak40/1型75mm反坦克炮,身管长为46倍口径,火炮的高低俯仰角为-5°~+22°,方向射界为左右各24°,弹药基数为40发~48发。无辅助武器。车体尾部有一个驻锄,射击时将驻锄放下,以减小后坐距离。
  其动力装置为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70hp(51.5kW)。每侧有6个中等直径的负重轮,3个托带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炮车的最大速度为38km/h。公路最大行程150km。& L- ?2 i/ R( Z8 L' w& z3 q
  由于它一般用于二线作战,装甲厚度仅为9mm~12mm,而原来的“洛林”装甲车的装甲更薄,只有6mm。
  德国人共改装了185辆“黄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而且就在占领的巴黎就地改装,德国人所花费的改装代价极小。“黄鼠狼I”型主要用于欧洲西线的反坦克作战。

" J* J& w' y! q9 a: {+ X3 ~

  “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算得上是“旧瓶装新酒”的典型事例。这“旧瓶”,便是德国的II型坦克;这“新酒”,便是反坦克炮。有趣的是,由于所用底盘的微小差异及所安装的火炮的不同而有两种“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76.2mm“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全称为76.2mmPak36(r)自行反坦克炮。它采用性能已落后 的德国IID型坦克的底盘,装上苏德战争初期缴获的苏制76.2mm反坦克炮组合而成。当然,炮架和上部结构也作了相应的改装。开始研制的日期为1941 年12月20日,研制代号为Sdkfz131。  

其基型车IID型的数量较少,和其他II号坦克的最主要的区别在行动装置上。IID型坦克上有4个大直径的负重轮,没有托带轮;而其它各型有5个负重轮、4个托带轮。这一点成为识别两种“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  其战斗全重约10.5t,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苏德战争初期缴获的苏联F22型76.2mm牵引式反坦克炮。由于炮架的位置较高,使整个车高达到近2.6m。上部炮架结构的不同,也成为识别两种“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另一个主要的外部特征。  

这种F22型反坦克炮的初速很高,穿甲威力大,后坐力也极大,德国人在将这种火炮装车前,特意加装了双气室式炮口制退器,以平抑火炮的后坐力。火炮的俯仰角为-5°~+16°,方向射界为左右各25°。弹药基数30发。辅助武器为1挺7.92mm机枪,携弹900发。- n9 z3 }2 }& Q: q" H

  由于基型车的机动性相当好,估计其最大速度可达50km/h,装甲厚度为14.5mm~30mm。  76.2mm“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生产总数约180辆,1942年~1943年间生产,主要装备德军装甲师和步兵师的反坦克营或反坦克连。这种反坦克战车在东线和西线均有应用,一直使用到1944年下半年。  - d  m- d; j: }2 F  U
( ^7 o7 U3 I" I. B( F4 A
75mm“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这种自行反坦克炮,是“黄鼠狼II”型的主流产品。其底盘为德国IIF型坦克,全称为75mmPak40/2自行反坦克炮,研制代号为Sdk.fz132。从1942年7月开始生产,到1943年6月生产结束,共生产了约580辆。  " P+ |9 G. p+ b2 ~2 w
- |6 h! ]/ u) f7 `. i
75mm“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无论从底盘看,还是从上部炮架的结构看,都和76.2mm“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有明显差别,外观上不难识别。  其战斗全重为10.7t,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75mmPak40/2型反坦克炮。顺便提一句,这家公司便是当今“豹”2主战坦克 120mm滑膛炮的生产厂家。火炮的俯仰角为-8°~+10°,方向射界为左右各32°。弹药基数37发。辅助武器为1挺7.92mm机枪,携弹600 发。但有的车上未装辅助武器。  

其动力装置与基型车IIF型的相同,最大功率140hp(103kW)。其最大速度45km/h,最大越野速度19km/h,最大行程185km。    C. h+ y  s4 [% O; d

“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广泛装备德军,东线和西线均有配置。它可以击穿二战时期中型坦克的装甲。但是,它的装甲太薄,装备的数量又不太多,在二战的中后期只能是配合坦克作战,发挥的作用有限。

' a9 X' f# t- J% r) |2 B! K6 \0 D9 X5 {2 w
  有趣的是,“黄鼠狼III”型也有两种型号。一种是装缴获的苏联76.2mm火炮,研制代号为Sdk.fz139;另一种是装德国75mm火炮,研制 代号为Sdkfz138。其底盘都是捷克LT―38轻型坦克的底盘,德国人称LT.38坦克为38(t)坦克,这是二战中小有名气的一种轻型坦克。  

75mm“黄鼠狼III”型自行反坦克炮的战斗全重为10.5t,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1门Pak40/2或Pak40/3型75mm反坦克炮,弹药基数38发。其最大速度42km/h,最大行程185km。装甲厚度8mm~25mm。总生产数量达975辆。  总的看来,“黄鼠狼I”也好,II型也好,III型也好,都算是轻型自行反坦克炮,用来对付二战后期的盟军和苏联红军的坦克显得威力不足,而其本身的装 甲又非常薄,不堪一击。这上千辆二战中的“黄鼠狼”,在二战中期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到了二战后期,它的作用越来越有限,以至在二战中没有留下什么名声。 倒是在二战后,许多“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被苏联红军或盟军缴获,在美国的阿伯丁战车博物馆和前苏联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里,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 T# a7 P0 [- O0 x6 U; ~
早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意识到需要拥有更强大以及更具有机动性的反坦克炮来取代现有的Pak 36反坦克炮和一号自行反坦克炮,此需求在1941年6月变得非常急迫,因为德军的反坦克炮无法击穿苏联的T-34坦克以及KV-1坦克。  . ^' u: Y; \9 l% s' a4 a

为 了先渡过这个危机,德国决定以俘虏的法国载具,像是Lorraine牵引车和轻型坦克(成为黄鼠狼I)、过时的德军二号坦克(成为黄鼠狼II)以及LT- 38坦克底盘为基础,上面安装一门强大的德国7.5厘米Pak 40战防炮或是苏军的7.62厘米F-22野战炮。由于这些底盘的重量和空间的限制,使得黄鼠狼的装甲并没有全面性的保护组员,只有前方和侧面有薄弱的装 甲,而且是敞篷的,甚至有一些建议要在车顶盖上帆布保护组员。
7 M6 l' |) o  c9 d$ \  B


  后来,有较多新型的自行反坦克炮,如追猎者式自行反坦克炮、三号突击炮、四号突击 炮、四号驱逐坦克、象式、猎豹以及猎虎等,这些自行反坦克炮以厚实的装甲保护车内组员,进而取代这些装甲薄弱的黄鼠狼系列,而生产线上再也看不到黄鼠狼, 但是,剩下的黄鼠狼仍然在军中服役,看着纳粹一步一步走向战败。  % c! Y  ^# @7 |$ P9 Q7 Q

黄鼠狼III Sd.Kfz. 139  9 p& j! b* A! N, G, A% w" j# ~5 X8 ]
1942年早期,LT-38坦克已经显得过时了,但是它很适合改装成自行反坦克炮,由于大量掳获苏军的7.62厘米F-22野战炮,因此决定以这门炮作为主要武器。  

为 了改装成自行反坦克炮以应付前线的需求,必须先把LT-38坦克的炮塔去除,然后在底盘上安装一个新的结构体,最后,在结构体上安装了F-22野战炮和扩 大过的炮盾。炮盾给予指挥官和装填手有限的保护,该炮盾的装甲厚度是10 - 50毫米,主炮、指挥官和装填手的位置在引擎的甲板上。改装后,这辆黄鼠狼的高度远比LT-38坦克还来的高,因此在敌人的火力下显得不利,容易受到敌人 的攻击。  4 \" S# w9 S& F( S# v, i+ f* L

掳获的F-22野战炮被命名为“7.62 cm PaK 36(r)”,并且要求能够使用德国的7.5厘米炮弹,该车辆可携带30发炮弹上场。除了武装一门主炮之外,车体有一挺7.92毫米的机枪。  7 ?7 K* O4 {; y8 z

完成设计后,这辆黄鼠狼进入了生产线上,并以“Panzerj?ger 38(t) für 7.62 cm PaK 36(r), Sd.Kfz. 139”命名之。1942年4月到1943年期间,一共生产363辆该型号的黄鼠狼。9 |/ t6 u- K* B' a$ a9 J' `

% d$ m% ?- F& z' F% a+ ~: F
- ^4 \3 J1 J$ V% m
黄鼠狼III Sd.Kfz. 138 H型  
+ k, V% ], X4 s

此 型号的黄鼠狼以德军PaK 40 7.5厘米反坦克炮为主要武装,用LT-38坦克H型制成,LT-38坦克H型的引擎与LT-38坦克一样位于后方。该黄鼠狼与上文提及的有不同之处,战 斗室位于LT-38坦克的中心,可以让组员保持低姿,减少组员暴露于小型武器攻击的机会,但是由于引擎位于后方,空间只能容纳两位组员站立。侧面大片装甲 提供组员额外的保护,然而,马蹄形状的装甲只有提供正面及侧面的保护,后面及上面则是空无一物。此型号黄鼠狼可携带38发炮弹,就如Sd.Kfz. 139一样,这辆黄鼠狼也有一挺机枪,捷克制造的。  - s1 b7 j4 G/ y; g6 D  t
这种黄鼠狼的全名是“7.5 cm PaK 40/3 auf Panzerkampfwagen 38(t) Ausf.H, Sd.Kfz. 138”,Sd.Kfz. 138 H型生产了418辆,有243辆于1942年11月至1943年4月期间生产出来(243辆包含一辆原型车),175辆于1943年由LT-38坦克变来 的。  

黄鼠狼III Sd.Kfz. 138 M型  
最后一种型号的黄鼠狼III是以LT- 38坦克M型演变而来的,安装一门德军PaK 40 7.5厘米反坦克炮。此黄鼠狼的引擎从后面移至中间,由于后方没有引擎了,主炮和组员不需要坐落于引擎甲板上方,战斗室也因此可以移到车体底部,就是引擎 原本的位置,减少了暴露机会,能见度也被减少了。不像前面两种型号的黄鼠狼III,后方战斗室和中间区域是封闭的,以达到保护组员的目的。  
这辆黄鼠狼一样是敞篷车。只能携带27发炮弹。当时赞成去掉黄鼠狼III M型的机枪,在之前的版本,指挥官担任机枪手的职务,然而,黄鼠狼M型的通讯员移到了后方与指挥官和炮手在一起,担任装填手的职务,自此之后,指挥官就不用与机枪一起生活,而战斗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3 [0 K2 {" J( b: V% C& x( S- n: J

黄鼠狼III M型是所有黄鼠狼III版本中产量最多的一台,975辆于1943年到1944年早期中生产出来,其全名是“Panzerj?ger 38(t) mit 7.5 cm PaK 40/3 Ausf.M, Sd.Kfz. 138”
" r7 v6 ~" H( h: E; o$ W1 }$ g

 

                                                   战争雷霆爱好者集结地论坛:oudaole.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