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螳螂

 绍宜 2014-06-13

绿螳螂是我最喜欢的夏虫,它在晨风里悠闲在翠绿色的枝叶上,几乎与周围的氤氲之绿融为了一体。它通体翠绿,大眼睛,细脖子,大肚子,挥舞绿色的两把大刀,北京人因此叫它"刀螂"。细究它的名称,按李时珍的说法,"刀螂"其实是"当郎"的俗称--"螳蜋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蜋'。"而"当郎"之名,实际是"蟷蠰"的简化。这是最古老的字典《尔雅》里它的名字,"蟷"字应该来自"当车"的当,"蠰"呢?襄是高举,应是它奋臂的样子。古人对螳螂的形容就是"骧首奋臂","骧"是昂首,昔邹阳上书吴王就曾说:"臣闻蛟龙骧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咸集",多有气势啊。螳螂因此也就被称为"天马",它轻行若飞而有马像,有天马行空态。而我更喜欢《尔雅》给它的另一个名字:"不过"--不让经过,更骄横而更有诗意。

在西汉扬雄的《方言》里,螳螂一称为"虰",二称为"髦",三称为"芊芊"。"虰"字的意思是约定,汤显祖《牡丹亭》中有"知他同谁虰作夫妻分"的唱词。但《尔雅》中说,虰蛵是"负劳",也就是今天的蜻蜓,所以,"虰"的叫法是混淆了。时髦的"髦"呢?"马不齐髦","髦"本指马颈上飞扬的长毛,因其英俊,才有"时髦允集"的用法。因此,称螳螂为"髦",我倒觉得妥贴,其形态,从长颈、大眼,触须,再到扁肚、敛翅、弓足,都够"时髦"。而"芊芊"呢?"芊"是透明的绿色,"碧色肃其芊芊","青草芊芊晴扫烟",用到螳螂上,"芊芊炯翠羽",多美啊。

螳螂因螳臂当车的典故而显其高贵。这个典故由庄子讲述是,"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完整故事应是,齐庄公(?-前548)外出狩猎,竟有小小螳螂举臂要挡其轮。齐庄公问:"此何虫也?"随从答,"此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齐庄公由此意识到了勇士的作用。而庄子"不知其不胜任也"的概括,则使它更具悲剧感。

螳螂因此是不怕人的,别样昆虫都显低贱,独它头颅高昂,长颈能灵活地转动,一双大眼睛会目不转睛地与你对视。螳螂有翅膀,其翅碧透,展翅远美于蝉翼,但它似乎又不屑于飞,翅只作为其威仪的一部分。它寻乔木攀缘而上,顺蔓草攀缘而下,常以"延颈鹄望"姿展示其在昆虫同类中之优越。鹄是天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个小小昆虫竟有鸿鹄志,因此它是极易被捕捉的,被捕后,依然会挥舞其骄傲之臂。昔齐庄公,正是因此而懂了:勇士的作用,便是用以赴死的。

我不知道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是怎样感受到螳螂的悲剧性的。他在《昆虫记》中说,螳螂是通过牺牲自己而繁衍后代的,公螳螂要在交配中把自己变成母螳螂的能量,才能保证母螳螂的生殖。于是就有了"螳螂杀夫"的说法。法布尔这样描写:"在吃它丈夫的时候,雌性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当然被证明是文学的夸张--公螳螂在母螳螂饥饿时才会献身成为饱餐,当然,这献身本来就够壮烈的。

"蝉响螳螂急",螳螂在生物链中,扮演的是捕蝉的角色。庄子说,螳螂捕蝉是"执翳而搏之",所谓"螳螂翳下偏难见","翳"是遮蔽。螳螂是借树色为翳,志得意满地接近蝉的,这个"翳"指它本有融在绿叶间的保护色。而一旦它接近蝉,见得就忘其形了。蝉、螳螂、黄雀、童子组成的生物链--蝉在绿荫丛中饮清露本可自得,却偏要引颈自鸣其安,螳螂因此曲颈举臂而要捕之。螳螂一心捕蝉,贪心务进,就不知黄雀在后,正待其毕露原形。而黄雀正欲啄而食之,又不知童子正挟弹丸于树下,迎欲弹之。这都是因为前之利,而不能顾后之害也。

芒种之日螳螂生。螳螂与许多昆虫一样,都是感阴而生,阴盛时欢跃,到阴衰就完成了一个短暂的生命期。芒种是阴阳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的节气--阳气至此将壮硕,到夏至达到顶点,一阴在芒种时酝酿将生,螳螂就孵化了。也和许多昆虫一样,螳螂孵化,亦要经过多次蜕变,才能成熟为"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两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闻秋信而开始捕蝉。到了秋深,风寒了,叶红了,母螳螂就躲到已经稀疏的树杈上产子,产完子,身子就变得干瘪,似乎可被秋风吹走了。螳螂产下的子名"螵蛸",唐朝诗人章孝标有诗句:"花缘网结妒螵蛸",诗意也美。为什么要"妒螵蛸"?古人解释"螵蛸"这个名称的意思是:螵从票,指螳螂成虫后能劲疾轻举;蛸从惟妙惟肖的肖,是母体体现的母性。螵蛸的外表是粘在树上的一颗硬壳,按李时珍的描写,它"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卵至芒种节后一齐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夸张些,就说成"一房百子"了。而只有产在桑树上的螵蛸称"桑螵蛸",它得桑皮之津而有药效,是一味滋阴益精的药,可疗男子虚损,可治小孩尿床。

螳螂的遗憾是不会歌唱。螳螂为什么静默无声呢?古人说,是因为其气散为杀气了,因此不鸣。

本文版权归《节气》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