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沫若故居--戴认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3

北京郭沫若故居,现为郭沫若纪念馆,地处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1965年,北京市调整路名和门牌号以前,这里原为 "西河沿8号"。纪念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门匾"郭沫若故居"为邓颖超1982年9月题写。198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历史沿革

  郭沫若纪念馆所在地前身是清代和砷的王府花园,后因和砷被抄,花园遂废。同治年间,此处成为恭亲王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时,恭亲王后代把此地专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为宅院。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舍,后由宋庆龄同志居住。1963年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

  郭沫若逝世以后,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于1979年迁入本院,随后不久酝酿组成了"郭沫若纪念馆筹备小组"。1982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把郭沫若这个晚年的居住地定名为"郭沫若故居",同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郭沫若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90周年时,"郭沫若故居"举行定名揭幕仪式,同时举办了短期的郭沫若生平展。1988年6月12日,在纪念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雕塑规划小组共同建造的郭沫若全身铜像在故居的草坪上落成,国家副主席王震为之揭幕。

  1992年,北京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故居"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现更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将"郭沫若故居"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

  2000年5月,郭沫若纪念馆经过一年的维修重新开馆,各展室陈列品做了大幅调整,更加方便游人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位20世纪文化名人的一生。

 

 

  故居结构

  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大门对面是砖砌照壁,大门内有一座小土丘。 

  郭沫若故居的院子是不规则形状,前院有两座小山,居住的院落位于院子的北部,是一个二进的四合院。前院中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郭沫若坐像,二进院中种有腊梅和海棠。後院有葡萄或紫藤之类的攀爬植物的架子。

  大门是垂花门,进入大门後是由正房、东西厢房组成的院落,正房与东西厢房都有檐廊,还有抄手游廊将檐廊衔接起来。前排正房分别是客厅、办公室、卧室,穿过小月季园,后排正中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它们都依旧保持着郭沫若在世时的状况。东西厢房及后排东房为生平陈列室,展示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中的成就和为和平运动所作的贡献。

  从正房西侧的耳房可以进入由後罩房以及东西暖廊组成的里院。

  里院的暖廊把正房的後檐廊,和後罩房的前檐廊连接起来,并用窗户将靠外的一侧封闭,窗户下面安装暖气,形成全室内的环境。

  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管子》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