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解析

 幸福由心 2014-06-13

2014年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解析

江西省赣州一中黄运华

考试注意: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1-12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13-21小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翌()日      贲(bēn)张    黑魆(yuè      沆瀣(xiè)一气

B、倜()傥      和(huó)面    角(jiǎo)斗士     莞(wǎn)尔一笑

C、魑(chī)魅     伛偻(lǚ    入场券(quàn      心广体胖(pàng

D、笑靥(      圭臬(jiǎo   打擂(lèi)台      绿()林好汉

【答案】D

【解析】A(黑魆魆hēi xū xū形容黑乎乎的。C、心广体胖 pán D、角斗 jué dòu

【考点复习】翌日yì rì:指第二天。贲张fèn zhāng1.扩张突起。2.激奋。现多以血脉偾张形容人激动、兴奋的心情。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倜傥 tì tǎng1、洒脱;不拘束2、非常,特别。和(huó)面:在粉状的物体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粘性。用水揉和面粉。和[hé]<</span>> 1.(平和; 和缓)2.(和谐; 和睦)<</span>> 1.(结束战争或争执)2.(姓氏)3.{} (和数)<</span>> 1.(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span>> 1.(连带)2.(表示相关、比较等)<</span>> 1.(表示联合; ; 与)[hè]<</span>> 1.(和谐地跟着唱)2.(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和[hú]<</span>> 1.(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huó]<</span>> 1.(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huò]<</span>> 1.(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span>> 1.(指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角斗 jué dòu 搏斗比赛;格斗。莞尔一笑wǎn ěr yí xiào:微笑的样子,婉转的笑。魑魅chī mèi:一般为传说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的鬼怪。伛偻yǔ lǚ即腰背弯曲。这个词要注意与佝偻(gōu lóu形容驼背的词语)的区别。券[quàn]<</span>>(票据或作为凭证的纸片) [xuàn]<</span>>(拱券)。心广体胖 xīn guǎng tǐ pán :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笑靥xiao yè ①靥:面颊上的酒窝。笑时脸上露出的酒窝。也指笑脸:微笑时露出两个笑靥|她面带笑靥|纵言及平生,相视开笑靥。 ②古时妇女贴在脸上的装饰品。圭臬guī niè:指圭表,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绿林好汉lù lín hǎo hàn: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弭乱国粹 泊来品  入不敷出       B、伺候 斐声 煞风景 得鱼忘筌

C、日晷陨落 挖墙脚  纵横捭阖       D、萦回 撺掇 黑黢黢 入目三分

【答案】C

【解析】【A、泊(舶)来品——“,意思是航海大船舶来品原指通过航船从国外进口来的物品。旧时外国商品主要由水路用船舶载运而来,故名。引申为国外的东西,即从外国传入本国的意识、物品、语言等等。可以是一种文化,也可以是本国没有,从外国引进来的东西或技术。比如沙发浪漫巧克力”······词语。B、斐(蜚fēi))声——闻名于。C、入目(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时下,概括中国教育病症最流行的      莫过于应试教育

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太不礼貌了吧。

3)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        

A、词语   不免      无可厚非          B、词汇  不免  无可厚非

C、词汇   未免      无可非议          D、词语  未免  无可非议

【答案】D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析】【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也可以用来指一个人或者一部作品所使用的词语的总汇。词汇还可以指语言中词汇的某个特定部分,例如: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科技词汇”“外来词汇”“方言词汇”“行业词汇词汇不论用来指哪类词语,都表示某种词语的总汇。也就是说,是指词语的某种集合体,因此,词汇不能用来指单个儿的词。这是目前使用词汇时往往出现错误的地方。对此,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说: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汇,不能有几千几万个词汇。我们只能说这部词典共收录两万个词,或两万个单词。因此,这篇文章里有不少新词汇”“读范文的时候要注意学习词汇的使用”“这几个词汇的意思要细心体会之类说法中的词汇都应当改为词语。可见,(1)中应选词语不免难免未免的区别:1未免这个词用得最少、用起来也最为简单。它必须与程度副词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合用,否则句子不成立。如果想对某个超出正常范围的事件、情况进行主观评价进行表达的时候,出于礼貌最好用上未免2不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若表示一种理想结果或中性结果时,应使用不免;若表示一种不理想的结果时,可以用不免,也可以用难免3、如果要表示具有消极意义的某种客观事件发生或客观结果出现的不可避免性时,我们常常选择难免,也可用不免,但是在否定句式中只能用难免而不能用不免的。4未免不免的词汇化程度较高,它们一般不会离合使用,而且主要用来修饰主干谓语而不是做谓语;而难免在不同,经常离合使用,尤其是在做主要谓语时。根据第一点,(2)中应选未免。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3)中应选无可非议才合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B、虽然有国家资源做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D、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报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要求具有之间应该有个词语作具有的主语。

B、语义重复。堪称可以称与句中的有重复C、不合逻辑。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须眉为男子的代称。老年职工就包含男女,主宾构不成比较。

5.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答案】C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觉新是无抵抗主义的奉行者,他虽然爱着梅,却接受长辈的安排跟瑞珏结了婚。高老太爷病了,觉新又催觉民开门让巫师进房捉鬼。(《家》)

B、高老头租住到伏盖公寓后,伏盖太太见他似乎很富有,就希望接近他,和他结婚,便请一房客德·昂倍梅尼伯爵夫人去试探高老头,结果却无功而返。(《高老头》)

C、季氏已十分富有,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还替他搜刮财富,孔子因此评价冉求说:非吾徒也,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D、贾母带刘姥姥等人来到院中,黛玉拿出珍贵的五彩泥金小盖盅,奉上茶。品罢茶,黛玉令人将那茶杯另外收了,宝玉知道,是因为刘姥姥用过,黛玉嫌脏,不要了。(《红楼梦》)

【答案】B 。【考点】识记文常识.层级为识记A

【解析】【A、见《家》第三十四章。应该是觉慧不开门,三叔克明和觉新催着觉慧开门。C、先进篇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篇记载: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还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进一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公冶长篇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①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② 与:语气词,同,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同义。③诛:责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D、见《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宝玉便轻轻走进来,笑道: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撤茶吃!这里并没你吃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腌臜不要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笨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其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时器时代陶器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严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形式的几何纹样,在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如前所说,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7.下列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经由再现到表现,再到事实,最后到符号化的

B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为普遍。

C有意味的形式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D.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抽象的几何纹饰逐渐增多。

【答案】C(信息在最后一段倒数第三行。)

【解析】A、参照最后一段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题干中再到事实,最后到符号化的表述属无中生有。B、参照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C、参照最后一段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

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明显包含了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

C.闻一多先生把鱼的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追溯到《诗经》《周易》。

D.仰韶彩陶身上的某些几何纹饰比动物形象更多,其原始图腾含义得到加强。

【答案】A

【解析】信息在第二段第一行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9.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像及其把图像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中,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

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答案】D

【解析】A的错误依据在第一段,原文中有大概相对说来的限制语。

B的错误依据第三段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原文是含问号的,是启人思考的一个说法,不是肯定判断。C、原文说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9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10—12题。

截冠雄鸡志

李翱

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且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选自《李文公集》)

[] ①零口:地名。②营群:予其群林。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命:指责。

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         旋:回头。

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       校:较量。

D.吾心既伤之,遂志之         志:记载。

【答案】A

【解析】命:告,此处宜理解为招呼。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鸡,禽于家者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D. 客鸡义勇超乎群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

【答案】 连词,表承接。

【解析】B. 表判断;后(助)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或带有形容词或动词的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C. 代词,代指;动词,到。(《论语·阳货篇》)D. 用作介词,相当于,表示比较,比,跟……相比;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庖丁解牛》)

附《论语·阳货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翻译: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

A.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    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

B.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            是以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

C.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                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

D.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众鸡闻而曹奔于粟

【答案】  A、前一句是慕侣C、前一句是悲伤的鸣叫,后一句是众鸡忘恩负义。D、后一句是众鸡逐利争食。

.(31)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1) 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2) 译文:(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3) 译文:将用(它)来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

 

【参考译文】李翱来到零口(地名)的北部,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对人很亲近人。我很喜欢它们,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呼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象这群鸡的首领,先向我走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象叫所有的鸡(来)。所有的鸡听到声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这里,就象依恋伴侣一样,准备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头望着它们,它转着圈看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脖子发出喔噫的声音,它的声音甚是悲哀,后来就离开了……

我觉得奇怪而感叹:鸡,是被人在家里所豢养的,(却)具备五德。首先是:见到食物呼唤伙伴,这是义。切了鸡冠的公鸡它是这样的。那些鸡难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唤而过来的吗?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这岂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义吗?这不是抹杀它见食物呼唤伙伴的美德吗?还大家栖息在一起却不准它来做伴呢?有的人告诉我说:切了鸡冠的公鸡,是做客(外来)的鸡,我东边的邻里村夫姓陈的家的鸡。它的母鸡死了,姓陈的(将它)放到我这群鸡里来一起养。(它)勇敢并且很能斗,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它们全都讨厌它并不和它一起吃食,和一起栖息;它虽然能斗并且勇敢,也无法战胜它们大家,所以常常独处的。但是见到食物没有先吃就长声鸣叫呼唤它们,它们大家虽然由于是它召唤来的,等到了,反而驱逐它。原来也是这样的。切了鸡冠的公鸡虽然没有得到礼遇,但是它的行为没有改变过。

我听了以后,惘然感叹并且伤感地认为:家禽鸟类是小动物啊,它们当中也有禀赋优良的美德的,讲义并且高节有操守。外来的鸡有义并且勇敢超过大家,大家都嫉妒并且不和它结成伙伴,更何况是人呢?何况是朋友呢?何况是亲戚呢?何况是同乡呢?何况是朝廷同事呢?由此观察天地之间的鬼神禽兽等万物的演变情况和状态,哪个可以逃出这种情形呢?

我心里为它伤感,就为它写传记,将用(它)来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答案】《论语》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生对课本的熟悉。

考点:识记文常识.层级为识记A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补充: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

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这三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15.古诗文填空。(8)

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3              ,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4)鹿门月照开烟树,             。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答案】(1)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2)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

(3)帝子降兮北渚,洞庭波兮木叶下

(4)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16.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3)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答案】衣带诏上签名(参与密谋伐曹)

或担心自己学圃,实是韬光养晦的用心被曹操识破。

【解析】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学圃:学种蔬菜。

(1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

铁良是满族人。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名气是抻得一手好面。铁良有个要好的弟兄,也是个有名气的人,名气是和馅儿。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营了,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理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沾块湿布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省面。省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省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碱。

跑堂的的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儿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当当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去店里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箸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50年代初,镇压反革命,押去刑场的时候还许犯人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围观的人都伸头去看,说不出话来。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选集》

[]①抻(chēn)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

17.概括文中铁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

【答案】抻面手艺高超;本分敬业;知恩报恩;有生存智慧。(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结合小说情节逐点概括。题目只要求概括,分点列举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文章哪些地方适用了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

【答案】(1) “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儿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2) “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去店里座位上。

(3)“客人挑起一箸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4)“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19.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省面。省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6)

【答案】(1) 揭示铁良体悟到的抻面之道。

(2) 表现了铁良对那个运动多了的特殊年代对人的随意揉捏的无奈与不满。

(3)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与批判。

(15)

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话,描写春节期间的某个场景。

(1) 集中表现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2) 运用疑问句和排比修辞表达情感。

(3) 最后一句能概括全段内容。

(4) 结构相对完事,语言连贯,得体。

(5) 不少于200字不要透露个人信息。

【解析】场景描写即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注意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区别。场景描写: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环境描写: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静态的描写。场景描写常见方法有点面结合、营造氛围、凸显人性格等。就今年的高考题而言,写作要求中第一条的集中比较容易被考生忽视。

七、(50)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记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解析】今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命题思路来看,旗帜鲜明的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体现的精神。

新课程精神之一,便是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就写作而言,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要为个性化表达创设空间。就命题来讲,自然也要结合考生的阅历和知识,做到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今年的题目中已经明确阐明,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从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角度看,今年的作文题与去年的中学生有三怕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从命题类型来看,依然是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吸纳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即自主立意、自选文体、标题自拟),吻合了高考作文题目开放性的基本要求。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围绕材料中心或某个侧面结合自己的体验、见闻或思考进行写作,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其所表达的含意范围,均视为符合题意。另一方面,新材料作文的限制性要求,为作文立下了规矩。新材料作文为考生设置了一定的写作情境,为考生作文划定了范围,并且立意、构思、行文也必须以此为依据,不能无拘无束。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准确把握它的灵魂和总体倾向,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断,使作文真正切合题意。结合今年的材料来看,考生审题尤其要注意的题目中的对课内外”“学习中”“等限制性要求。

第三,学生应该比较有话可说。

题目中提示了三个角度,假如考生对探究体会较深,可以选前两个角度,写经历或谈这个方式的重要性。假如考生对探究体会不够,也可以写自己的抱怨。题目中还有省略号,这意味学生围绕探究还可以有其他的内容可以写,只要是体验、见闻或思考,都可以包含在省略号的内涵里。其实,这个作文题本身也有值得探究的地方。比如可以谈考试的答案标准化的今天,现行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是否会让学生考试总拿不到分数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