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逍遥游》心得

 xialingbo 2014-06-14

《庄子》三十三篇,而以《内篇》里的《逍遥游》和《齐物论》是最重要的两篇。

第一次读《逍遥游》是在大学一年级时的《大学语文》,而且要求背诵。最后文章大体上背诵了,可是庄子的原意,却未必理会。后来看了一些《庄子》的不同注解、不同版本,又有了新的认识。周末又翻开这一篇百读不厌的奇文,忽然间,似乎又有了一些与往常不同的收获。

逍遥游,大约是庄子的一种境界吧。于是,最初,我想,庄子大概是推崇鲲鹏的远大志向、超凡的飞翔能力、无所凝滞的自由和随心所欲的自在吧。因此,对于寒蝉之类讥笑大鹏的小鸟,庄子是一种“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态度。

后来,尤其读过《齐物论》之后,感觉似乎庄子并无厚此薄彼的意思,而是平等对待,讲究随顺时化、无拘无束。大鹏,固然要高飞,那是它的追求;小鸟,固然安于树丛,那是它的闲趣。未必要求小鸟高飞,未必要求鲲鹏止步。只在于各自心中的思维,与外境的吻合、融化。譬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断无孰是孰非的道理。

可是这一次重读庄子,似乎又回到了原先的理解。庄子心中,依然还是向往鲲鹏的!

小鸟无力高飞,首先是它的飞翔能力决定,而它的讥笑鲲鹏,更在于它认识的局限、胸襟的大小。譬如井底之蛙,实在无法与它讨论大海。庄子讲的寓言里,有各种小鸟、各种短寿的虫子,我相信,庄子未必认为他们的行为、举动、看法就是错误的,因为这是天性使然,无所谓对与错。反过来,对于大鹏、对于“以五百岁,甚至八千岁为春,以五百岁,甚至八千岁为秋”的大树而言,庄子也未必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这依然是天性使然,仅此而已。换句话说,对于宇宙万物的认知,我们需要持有一种平等相看的态度,在具体的一些问题的层面上,不应该拘泥于是非对错,那样会限制我们的认知能力、限制我们的胸襟。对于宇宙万物,我们等同视之,平等对待,惟其如此,我们方可超越其上,选择我们自己的追求。

为什么?

因为人类是绝然不同于任何一种有情的!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人类的心中的境界不同!

我们也许只有小鸟一样的身躯,但是我们却同样可以涵养出鲲鹏的志趣;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获得彭祖一样的阳寿,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能万古长存;我们也许会受困与荆棘草丛之间,但是我们的心灵,却可能遨游在九万里云端之上,在天地间神游、与日月同升降……

因此,庄子的各种寓言和比喻,并不在于他讲述的故事本身,而在于为我们提供一个志趣选择的参照物。

庄子,虽然生活上困顿,在宣讲他的思想时也未必有多少认同,但是,正是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成就大思想家的境界。

大鹏,假如不击水三千,云游九万里之上,也将日夜与寒蝉喋喋不休矣;反过来,大鹏假如沉迷与日夜的琐碎,又怎么能够一飞六个月不歇息,直至南海呢?

作为现实的人,我们无法脱离现实中的各种是非对错的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未必都仅仅是在于要解决问题本身。也许,我们可以把问题挂起来,就像今天的台湾问题一样,并非不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就无法进步;反过来,在大问题解决之后,小问题或者自然解决,或者就不再成为问题了。也许,我们还有更加直接的处理方法,那就是:让问题不成其为问题!这就是超越!

人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在于“我”。“我”的最大的表现形式,一是生死,二是功利,三是名声。

于是,庄子说:“至人无我,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或许,当我们到达这样的境界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已经与鲲鹏一起在背负青天、遨游万里了。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逆境,感激让我们身陷困境的各种“敌人”。因为他们共同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迫使我们寻求真切的答案与解脱之道。假若我们安逸与现状,或许我们早已经停止了思考,乐于“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一般优雅、闲适的生活。这当然也是不错的一种人生态度,却或许不是我们最后的追求吧!

于是有人会说:现实的问题没有解决,你有什么资格妄谈超越呢?譬如温饱都不得,还讲什么理想道德呢?所谓“仓廪足而知仁义”。温饱问题,岂是一个“挂起来”就可以解决得了吗?!按照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来讲,也是首先解决生存问题,最后才有自我实现的价值问题。

这的确是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我的思考首先是,顺境中容易知足和停止不前。因此,我以为,深刻的思想很难出现在顺境的土壤里。仓廪足,也许能够很好的知仁义,但是却很难对现实做出全盘的推翻和反思,从而得出更加具有深度的认识。

而身处逆境之中,也的确有沉沦的危险,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对于愿意自我努力的强者而言,除了沉沦,可能还有转移和升华两种可能性。

所谓转移,就是重新寻找生命的重心,以此来为自己的生活定位;所谓升华,就是重新评估生命的价值,以此来超越现实的窘迫与困厄。

“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司马迁在《报仁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岂是虚言?!

《庄子》一书,历来被认为是消极人生思想的代表,但是我却从未从“庄老”中感受到消极,反而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他们对于生命的关爱、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人生真境界的向往。而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起庄子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