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格达

 一木尚土 2014-06-14

巴格达 - 历史

巴格达历史悠久。公元762年,巴格达被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曼苏尔选定为首都,并命名为“和平之城”。该城的中央是曼苏尔的“金宫”,金宫四周是皇家及显赫人物的亭台楼阁。因城市建在圆形城墙内,故又称为“团城”。

公元八世纪至十三世纪,随着巴格达的不断扩建与发展,其市区逐渐形成横跨底格里斯河东西两岸的格局,东西两岸由先后建起的5座大桥相连。在此期间,不仅具有阿拉伯民族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而且世界各国的金银器皿、文物古董应有尽有,被人们誉为博物之城。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医生、数学家、地理学家、占星家以及炼金术士云集于此,形成文人学士荟萃之所,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巴格达1258年被蒙古人攻陷,1508年和1534年分别被波斯土耳其人占领,并在1638年后长期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917年巴格达落入英军之手。1921年巴格达成为新独立的伊拉克首都。

巴格达 - 地理

巴格达面积约860平方公里,人口577万(2004年)。市区主要部分在河东,称为“鲁萨法”(al-Rusafah),河西部分称为“卡尔赫”(al-Karkh),东西两岸之间有5座大桥相连。巴格达夏季(5-10月)炎热,7、8月份平均白天气温在41—43℃,中午可达50℃;冬季平均气温13℃,最低气温可达0℃,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

巴格达 - 经济

巴格达经济发达,拥有全国40%的工业。这里有以炼油纺织制革、造纸和食品为主的城市工业;有铁路、公路和航空构成巴格达陆地和空中的立体运输。这里商业繁荣,不仅有现代化的大商场,也有阿拉伯式的古老商店。

巴格达 - 文化

《一千零一夜》手稿《一千零一夜》手稿

巴格达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古都。这里有九世纪兴建又拥有天文台和图书馆的‘智慧宫;有1227年建成、世界最古老大学之一的穆斯坦西利亚大学;有其规模仅次于开罗大学、拥有15个学院的巴格达大学。这里还有伊拉克、巴格达、军事、自然和兵器等几十个博物馆,堪称中东各大城市之最。

中国的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巴格达的记载,如《四夷路程》中的缚达城,《诸蕃志》中的白达,《西使记》中的报达,《元史》中的八哈塔,《西北地附录》中的八吉打,《元秘史》中的巴黑塔等等。由此可见,当时巴格达的知名度是何等之高。

《一千零一夜》的故乡  

公元786年到833年,是巴格达的繁盛时期。当时城市中大兴土木,一幢幢富有阿拉伯风采的建筑相继出现,市区由河西向着河东发展,成为当时中东广大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与贸易中心,同中国唐朝的京城长安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一起被誉为当时世界的三大名城。  

公元10世纪,巴格达成为世界智力中心。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绘的那富丽堂皇的宫廷府邸、美丽如画的城廓庭园、奇妙惊险的幻境,及浓郁的风土人情,让巴格达有《一千零一夜》的故乡之称。

新闻出版

《巴格达观察家报》,巴格达对外发行的英文报纸,1969年创刊。另外,《巴比伦报》也是巴格达较有影响的报纸。1959年11月创建的伊拉克通讯社是伊官方通讯社,用阿拉伯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发稿。

饮食文化

巴格达象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一样,主要的食物是大米,最广泛的食谱是炒饭。当然,也喜欢吃白面包。许多传统菜肴非常接近叙利亚和黎巴嫩菜肴,如烤绵羊肉、烤羊肉串以及某些在炉膛中制的炸肉。  

巴格达菜肴具有较浓烈的味道,因为在制备时,使用不少辣椒、葱、蒜,以及各种各样的辣根和香料。巴格达人非常喜欢吃鱼,尤其是淡水鲑。将鱼炸至焦黄后,撒上大量辣椒和切好的西红柿上桌。相当普遍吃用水果制的甜食、馅饼等面食,以及酸奶、酸乳渣和奶酪。  

巴格达人几乎不吃猪肉,也不吃凝汁菜肴。他们很少饮用醇饮料。在北部地区饮用的是由甜蒸馏而得的“来拉克”。较普遍饮用的是含很多泡沫的酸奶“些明”和各种的果汁类清醇饮料,如扁桃汁。最主要的热饮是茶。 

冷盘:酸乳渣加青葱的蔬菜沙拉,喷植物油的杂拌凉菜,肉末辣椒;蔬菜罐头,炸鸡或炸火鸡配以蔬菜,家禽什锦,油浸罐头鱼,醋浸鱼。  

第一道热菜:加有馅饼、鸡蛋、青豌豆、蔬菜、大米的肉汤,云豆、土豆汤,豌豆汤,羊肉汤,面条鸡肉汤,青豌豆浓肉汤,菜花汤。  

第二道热菜:炸、煮或熏的鱼,配以土豆和通心粉,烤羊肉串,羊肉炒饭,鸡肉炒饭,扦烤进而脊肉,炸雉鸡,炸火鸡或炸鸡,烟熏雉鸡,肉末辣椒,用蔬菜、通心粉和大米饭做的拼盘。  

甜食:糖煮鲜草莓及其它水果,或水果罐头,水果沙拉,新鲜水果,西瓜,甜瓜,果冻,果馅甜馅饼,冰淇淋,冰糕。此外,饭后一定要送上浓茶。

巴格达 - 交通

巴格达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构成陆地和空中的立体运输,十分便捷。铁路向北通往叙利亚和土耳其,向南延伸至波斯湾,也是国际东方快车的必经之地。在中东地区位于开罗德黑兰伊斯坦布尔之后列第四位。

巴格达 - 政治

伊拉克巴格达名义上是民主的共和国政体。实际上直至2003年前都是由复兴党控制的专制体制,特别是萨达姆该国成为总统以后。在上一次总统选举中,萨达姆获得了99%以上的选票;而他是唯一的候选人。伊拉克巴格达议会为一院制,称为国民议会或"Majlis al-Watani",拥有250个议席,议员任期四年。

战火

战争
巴格达亭巴格达亭

在伊拉克境内,海珊所属的逊尼派阿拉伯裔,仅占伊拉克总人口的20%,什叶派阿拉伯裔则高达60%,在巴格达市内更高达70%。由于什叶派阿拉伯裔与同属什叶派的伊朗亲近,在海珊统治期间一直遭受少数逊尼派的高压统治。1991年波湾战争时,巴斯拉的什叶派阿拉伯裔还趁伊军兵败科威特之际竖起叛旗,而于事后遭海珊堂兄化武阿里血腥镇压,两派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   

大爆炸

2009年10月25日,巴格达发生两起自杀式汽车炸弹爆炸事件,截止到10月27日,已经造成至少147人丧生,721人受伤,是该国两年多以来最严重的袭击事件。

爆炸针对巴格达省政府大楼和伊司法部大楼,现场距离设于曼苏尔酒店内的中国驻伊大使馆及新华社仅50米,由于爆炸威力强大,使馆门窗几乎全部被毁,天花板脱落,两名酒店中国厨师受伤,使馆和新华社无人伤亡。

2009年10月26日,“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一个分支机构通过互联网发表声明,宣称对10月25日发生在巴格达的连环爆炸负责。

巴格达 - 旅游

信徒宫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有座六层高的“信徒宫”,这是当年萨达姆在担任总统期间的办公与生活地点之一。2003年,美军对巴格达内萨达姆可能藏身的地点进行了猛烈轰炸,很多建筑被炸成废墟。根据美军方纪录,战争爆发当晚,美空军就向这个“信徒宫”主体建筑投放了两枚绰号“地堡终结者”的900公斤重大炸弹。在随后四天中,至少还有另外六枚类似的大家伙落在“信徒宫”上面。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信徒宫”造成了严重伤害,炸弹留下的痕迹今天依然历历在目。不过,“信徒宫”下面专门为萨达姆建造的掩体却完整保存下来,并在逐渐成为巴格达市中心“绿色区域”内居民的一个“非正式旅游景点”。  

这个大型掩体共有三层,可容纳250人生活,里面设有空气过滤系统和大型厨房,完全能防范敌人发动的化学或者生物武器袭击。地堡内还备有全新的大型发电机机组,其发电量甚至能维持整个绿区的电力需求。为防止隐蔽其中的人员在战争期间被“活埋”,地堡内还设有通往底格里斯河的200米长地道。地堡承建人宣称,只要不遭到两万吨当量级核武器直接袭击,这座地堡里面的居民就不会受到伤害。同时,为防止地堡大门被美军的穿墙炸弹摧毁,建筑师特别设立了多个间隔一米多的“假门”来迷惑对手。虽然萨达姆当年仅仅使用过这个地堡八次左右,但仍有专人维护其供水供电和空气过滤系统。   

巴别通天塔

巴别通天塔巴别通天塔

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所在地5000年前是一马平川,那里曾屹立着一座无比壮观的巨塔——“巴别通天塔”。人们并不知道“巴别”塔最初从何而来,只知道早在远古时代,它就走进了犹太人的《圣经·旧约》之中。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于是这座塔就称作“巴别塔”。也有人将“变乱”一词解释为“巴比伦”,称那座城叫“巴比伦城”,称那座塔叫“巴比伦塔”。而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同一词汇在两种语言里竟会意思截然相反,着实令人费解。

其实这是有缘由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掉犹太国,拆毁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烧掉神庙,将国王连同近万名臣民掳掠到巴比伦,只留下少数最穷的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这座塔的规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时,对这座已经受损的塔仍是青睐有加。根据他的记载,通天塔建在许多层巨大的高台上,这些高台共有8层,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墙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阶梯,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塔梯的中腰设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边长大约90米,塔高约90米。据19世纪末期的考古学家科尔德维实际的测量和推算,塔基边长约96米,塔和庙的总高度也是约96米,两者相差无几。“巴别”塔是当时巴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在国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们称它“通天塔”。也有人称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是天路的“驿站”或“旅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