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还敢傻傻地读医书么?

 胡言佛语 2014-06-14
学习中医的任何方法,都不能企图坐享其成,只学方法不学思想,更不能看到书里的某个方法就不假思索直接拿来用。因为中医的书里,包括中医古籍里,都有大量的误导内容。
    中医固然有它严谨的一面,有它济世救人的菩萨心肠,但另一面,它也是很江湖的。好中医往往是黑白两道通吃的,也只有如此,它才能应付得了这个世道。作为医生,要接触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有人可能对你心存感激,有人则可能对你有很多别的想法。应了我上次讲的,要有讲阴阳,一个中医也有阴面和阳面。阳面是他能够讲出来的一面,阴面是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像这样的中医,你能指望他把他压箱底的那些功夫全部招供出来给你吗?
    自古医家著述,往往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只有内行人能看懂。
    很多书,说一半留一半。这还是好的,至少他还没说假话。这幻灯片上这两本书,一本是叶天士的《中医临证指南医案》,一本是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两本医案。就像喜欢一个人就会收集他很多照片,你要是喜欢一本书,就会搜集它的不同的版本,这两本书我有很多个版本的。
    即使是这样好书,里面也有隐瞒的东西。《临证指南医案》没有诊治的年月日,方子也没写剂量。有人说,叶天士先生很慈悲啊,不愿意把剂量拿出来,以免误导后人。但他若把剂量写出来,对大家还是会更有启发嘛的,利大于弊,但他就是不告诉你!《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更详尽了一些,但还是隐瞒了一些东西,比如诊疗日期。何廉臣受《时病论》影响非常大,本书中很多治疗思想都来自《时病论》,把治疗时间抹掉,就切断了这本书和时病论之间的明显联系,他故意不告诉你。你能因为其中有所隐瞒,就说“这两本书好坏啊,我不跟你玩了,不看这个书了”么?那吃亏的是你。
    有的书,因为过于简略,甚至会对人造成误导。
    《王孟英医案》,是非常好的一本医案,对人的启发很多,我举出其中一则:“赵子升夏病疟,急延孟英视之,曰:暑热为患耳,不可胶守小柴胡也。予白虎汤,一啜而瘥。”赵子升夏天得了疟疾,赶紧请王孟英看了,王孟英说,这是暑热导致的,不能用小柴胡汤,开了白虎汤,一喝就好了。
    这给人造成的印象就是,以后夏天遇到疟疾的,就不能用小柴胡了,就得用白虎汤,效果会来的非常好。是这样么?未必。所以,看《王孟英医案》就得看石念祖的注解:“此证必面赤,大汗饮冷,舌赤脉数,重按有力。生石膏一两先煎,酒炒知母三钱,宜去原方甘草、粳米,加鲜竹叶二钱,黒栀皮三钱,冬瓜皮三钱,生冬瓜子四钱,鲜荷茎二尺五寸。”
    他把王孟英省略的部分补出来了。夏季病疟,必须是脸红,大汗饮冷,舌赤,脉数,重按有力,你才可以用白虎汤。即使是用白虎汤,你以为就是张仲景《伤寒论》里白虎汤的原方吗?不一定。人家就是给你指了一个方向,处方你还得根据病人的情况而来。所以石念祖这个临床方写出来了。白虎汤本来是四味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其中甘草和粳米是不能用的,因为甘草、粳米甘甜粘腻,会敛邪,大夏天的不宜用。还要再加上这一大堆药,才会“一啜而瘥”,否则还是瘥不了。会读书的人,会从书的背后看出很多东西。这本书叫《王氏医案绎注》,绎就是演绎的意思,你不是讲得比较简单吗?我来给你详细地演绎出来。
    这本书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5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个是学苑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叫《王孟英医案绎注》。
    还有更过分的,《灸法秘传》,这本书作者署名雷少逸,也就是《时病论》的作者,人家艾灸也非常厉害,这本书所讲的针对各种病的灸法,取穴非常精当,往往只用两三个穴位,效果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得用他的灸药,灸药就是艾绒里面加了药。书里他给出了一个“灸药神方”:“艾叶一钱五分,硫黄、乳香、没药、麝香、皂角、枳壳、川芎、桂枝、杜仲、全蝎、白芷、细辛、松香、雄黄、独活、穿山甲以上各五分。”
    你可以按照这个方子,配一料试试。首先这个方子会贵死你,里面珍贵的药用量这么大。你要是真有钱,把这个药配齐了,它又会烫死你,其中的硫磺、乳香、没药、麝香、松香,都是有油脂的,火力很足,油往下渗,你会烫得很难受的。即使你能忍得住烫,它还会熏死你,气味会非常难闻。所以,这个方子是假的!你不能按照这个来配。至于真的是什么呢?行家一看就知道。改一改,假的就成真的了。这本书只写给内行人看,外行人你就不懂。这也是非其人不传。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看了一本书就尽得其传,更不要以为里面的方法就可以直接拿去用。从书本到实践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一个学习中医思想的过程,也是中医传承的过程。
           ——摘自唐略主讲《中医入门方法论》整理稿
 

    如果你想通过最少的书,学最上乘、最完整的中医。那就非《医学十三经》莫属。儒家有“十三经”,佛门有“释氏十三经”,中医也有“医学十三经”之说。一共是是十三本书。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上二种,是温病经典著作。温病学是以仲景《伤寒论》为基础,结合时代及人的变迁,提出的创见,是清朝中医集前朝医学大成的结果。当今学医者,尤其不能忽略。

十三,《周易本义》
    《周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本经典。《周易本义》是宋朝大儒朱熹对《周易》所做的注解。此书放在《医学十三经》最后读,是为了让医学再提升一个境界。
    在读“入门经典”的时候,我们就会接触一些简单的易理比如阴阳、水火等,还会了解一些基本的卦象,如:乾、坤、坎、离、既济、未济、否、泰、剥、复、蛊等,以及它们与临床的联系,但此时不要急于去看《周易》。孔子五十而学易,提示我们学易不宜过早,须有丰富的学识和阅历作为基础;学医亦然,若无纯熟贯通的医理、丰富的临床经验,就急于学周易,则容易流于一知半解的狂妄和空谈。

    这十三本书,都是要精读的,一定要按以上顺序,一本一本往下精读。阅读过程中,可以往回翻,以温故知新;但不可急于往后翻,以防打乱学习次第。
    注:此為唐略所列書目之一。學中醫的書目不止一種,不同醫家所列書目也不盡相同,僅供參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