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定值问题
2014-06-14 | 阅:  转:  |  分享 
  
2013年全国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定值问题



定长、、、(2011?东营)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为(﹣3,0),(0,1),点D是线段BC上的动点(与端点B、C不重合),过点D作直线y=x+b交折线OAB于点E.

(1)记△ODE的面积为S,求S与b的函数关系式;

(2)当点E在线段OA上时,且tan∠DEO=.若矩形OABC关于直线DE的对称图形为四边形O1A1B1C1,试探究四边形O1A1B1C1与矩形O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该重叠部分的面积;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考点:一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要表示出△ODE的面积,要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如果点E在OA边上,只需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底边OE长(E点横坐标)和高(D点纵坐标),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②如果点E在AB边上,这时△ODE的面积可用长方形OABC的面积减去△OCD、△OAE、△BDE的面积;

(2)重叠部分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这个平行四边形上下边上的高不变,因此决定重叠部分面积是否变化的因素就是看这个平行四边形落在OA边上的线段长度是否变化.

解答:解:(1)∵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为(3,0),(0,1),∴B(3,1),

若直线经过点A(3,0)时,则b=,

若直线经过点B(3,1)时,则b=,

若直线经过点C(0,1)时,则b=1,

①若直线与折线OAB的交点在OA上时,即1<b≤,如图1,

此时E(2b,0),∴S=OE?CO=×2b×1=b;

②若直线与折线OAB的交点在BA上时,即<b<,如图2

此时E(3,b),D(2b﹣2,1),

∴S=S矩(S△OCD+S△OAE+S△DBE)=3[(2b2)×1+×(52b)?(b)+×3(b)]=bb2,∴S=;

(2)如图3,设O1A1与CB相交于点M,OA与C1B1相交于点N,则矩形O1A1B1C1与矩形O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即为四边形DNEM的面积.

由题意知,DM∥NE,DN∥ME,

∴四边形DNEM为平行四边形,

根据轴对称知,∠MED=∠NED,

又∠MDE=∠NED,

∴∠MED=∠MDE,∴MD=ME,

∴平行四边形DNEM为菱形.

过点D作DH⊥OA,垂足为H,

由题易知,=,DH=1,∴HE=2,

设菱形DNEM的边长为a,

则在Rt△DHN中,由勾股定理知:a2=(2a)2+12,

∴a=,∴S四边形DNEM=NE?DH=.

∴矩形OA1B1C1与矩形O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不发生变化,面积始终为.

(2011?遵义)如图,梯形ABCD中,AD∥BC,BC=20cm,AD=10cm,现有两个动点P、Q分别从B、D两点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2cm的速度沿BC向终点C移动,点Q以每秒1cm的速度沿DA向终点A移动,线段PQ与BD相交于点E,过E作EF∥BC交CD于点F,射线QF交BC的延长线于点H,设动点P、Q移动的时间为t(单位:秒,0<t<10).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为平行四边形?

(2)在P、Q移动的过程中,线段PH的长是否发生改变?如果不变,求出线段PH的长;如果改变,请说明理由.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梯形。

分析:(1)如果四边形PCDQ为平行四边形,则DQ=CP,根据P、Q两点的运动速度,结合运动时间t,求出DQ、CP的长度表达式,解方程即可;

(2)PH的长度不变,根据P、Q两点的速度比,即可推出QD:BP=1: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推出三角形相似,得出相似比,即可推出PH=20.

解答:解:(1)∵AD∥BC,BC=20cm,AD=10cm,点P、Q分别从B、D两点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2cm的速度沿BC向终点C移动,点Q以每秒1cm的速度沿DA向终点A移动,

∴DQ=t,PC=20﹣2t,

∵若四边形PCDQ为平行四边形,则DQ=PC,

∴20﹣2t=t,解得:t=;

(2)线段PH的长不变,

∵AD∥BH,P、Q两点的速度比为2:1,∴QD:BP=1:2,

∴QE:EP=ED:BE=1:2,

∵EF∥BH,∴ED:DB=EF:BC=1:3,

∵BC=20,∴EF=,∴:=,

∴PH=20cm.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梯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在于求得DQ和PC的长度表达式,推出DQ和PC的长度比为1:2.

(2011?广州)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经过点C(0,1),且与x轴交于不同的两点A、B,点A的坐标是(1,0)

(1)求c的值;

(2)求a的取值范围;

(3)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1交于C、D两点,设A、B、C、D四点构成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P,记△PCD的面积为S1,△PAB的面积为S2,当0<a<1时,求证:S1-S2为常数,并求出该常数.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1)把C(0,1)代入抛物线即可求出c;(2)把A(1,0)代入得到0=a+b+1,推出b=-1-a,求出方程ax2+bx+1=0,的b2-4ac的值即可;

(3)设A(a,0),B(b,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a+b=,ab=,求出AB=,把y=1代入抛物线得到方程ax2+(-1-a)x+1=1,求出方程的解,进一步求出CD过P作MN⊥CD于M,交x轴于N,根据△CPD∽△BPA,得出=,求出PN、PM的长,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1-S2的值即可.

解答:(1)解:把C(0,1)代入抛物线得:=0+0+c,解得:c=1,

答:c的值是1.

(2)解:把A(1,0)代入得:0=a+b+1,∴b=-1-a,ax2+bx+1=0,

b2-4ac=(-1-a)2-4a=a2-2a+1>0,∴a≠1且a>0,

答:a的取值范围是a≠1且a>0;

(3)证明:∵0<a<1,∴B在A的右边,

设A(a,0),B(b,0),

∵ax2+(-1-a)x+1=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a+b=,ab=,

∴AB=b-a==,

把y=1代入抛物线得:ax2+(-1-a)x+1=1,

解得:x1=0,x2=,∴CD=,

过P作MN⊥CD于M,交X轴于N,则MN⊥X轴,

∵CD∥AB,∴△CPD∽△BPA,

∴=,∴=,∴PN=,PM=,

∴S1-S2=??-??=1,

即不论a为何只,S1-S2的值都是常数.

答:这个常数是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一元一次方程,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综合运用这些性质进行计算是解此题的关键,此题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题型较好,难度适中.

(2011?株洲)孔明是一个喜欢探究钻研的同学,他在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某条抛物线y=ax2(a0)的性质时,将一把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两直角边与该抛物线交于A、B两点,请解答以下问题:

(1)若测得OA=OB=2(如图1),求a的值;

(2)对同一条抛物线,孔明将三角板绕点O旋转到如图2所示位置时,过B作BFx轴于点F,测得OF=1,写出此时点B的坐标,并求点A的横坐标;

(3)对该抛物线,孔明将三角板绕点O旋转任意角度时惊奇地发现,交点A、B的连线段总经过一个固定的点,试说明理由并求出该点的坐标.

与轴的交点为,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得为中点,

OA=OB=2,,

∴,

∴(,)

将(,)代入抛物线y=ax2(a<0)得,.

(2)解法一:过点作轴于点,

点的横坐标为,

∴(1,),

∴.

又,易知,又,

∴△∽△,

∴∴………5分

设点(,)(),则,,∴

∴,即点的横坐标为.………6分

解法二:过点作轴于点,

点的横坐标为,∴(1,),………4分



,易知,

∴,∴………5分

设点(-,)(),则,,∴

∴,即点的横坐标为.………6分

(3)解法一:设(,)(),(,)(),

设直线的解析式为:,则,………7分

得,,∴

又易知△∽△,

∴,∴,∴………9分

∴.由此可知不论为何值,直线恒过点(,)………10分

解法二:设(,)(),(,)(),

直线与轴的交点为,根据,可得



化简,得.………8分

又易知△∽△,∴,

∴,∴………9分

∴为固定值.故直线恒过其与轴的交点(,-2)………10分

说明:的值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求得.

由前可知,,,,

由,得:,

化简,得.



5.(2011?河北)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从原点O出发,沿x轴向右以毎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t秒(t>0),抛物线y=x2+bx+c经过点O和点P,已知矩形ABCD的三个顶点为A(1,0),B(1,-5),D(4,0).

(1)求c,b(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当4<t<5时,设抛物线分别与线段AB,CD交于点M,N.

①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你认为∠AMP的大小是否会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AMP的值;

②求△MPN的面积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t为何值时,要S=;

(3)在矩形ABCD的内部(不含边界),把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称为“好点”.若抛物线将这些“好点”分成数量相等的两部分,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由抛物线y=x2+bx+c经过点O和点P,将点O与P的坐标代入方程即可求得c,b;

(2)①当x=1时,y=1-t,求得M的坐标,则可求得∠AMP的度数,

②由S=S四边形AMNP-S△PAM=S△DPN+S梯形NDAM-S△PAM,即可求得关于t的二次函数,列方程即可求得t的值;(3)根据图形,即可直接求得答案.

解答:解:(1)把x=0,y=0代入y=x2+bx+c,得c=0,

再把x=t,y=0代入y=x2+bx,得t2+bt=0,

∵t>0,∴b=-t;

(2)①不变.

如图6,当x=1时,y=1-t,故M(1,1-t),

∵tan∠AMP=1,∴∠AMP=45°;

②S=S四边形AMNP-S△PAM=S△DPN+S梯形NDAM-S△PAM=(t-4)(4t-16)+[(4t-16)+(t-1)]×3-(t-1)(t-1)=t2-t+6.

解t2-t+6=,得:t1=,t2=,

∵4<t<5,∴t1=舍去,∴t=

(3)<t<.

点评:此题考查了二次函数与点的关系,以及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方法等知识.此题综合性很强,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数形结合与方程思想的应用.

.(2011?莆田)已知菱形ABCD边长为1.∠ADC=60°,等边△AEF两边分别交边DC、CB于点E、F。

(1)特殊发现:如图1,若点E、F分别是边DC、CB的中点.求证:菱形ABCD对角线AC、BD交点O即为等边△AEF的外心;

(2)若点E、F始终分别在边DC、CB上移动.记等边△AEF的外心为点P.

①猜想验证:如图2.猜想△AEF的外心P落在哪一直线上,并加以证明;

②拓展运用:如图3,当△AEF面积最小时,过点P任作一直线分别交边DA于点M,交边DC的延长线于点N,试判断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25.解:(1)证明:如图I,分别连接OE、OF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BD平分∠ADC.AO=DC=BC

∴∠COD=∠COB=∠AOD=90°.

∠ADO=∠ADC=×60°=30°

又∵E、F分别为DC、CB中点

∴OE=CD,OF=BC,AO=AD

∴OE=OF=OA∴点O即为△AEF的外心。

(2)①猜想:外心P一定落在直线DB上。

证明:如图2,分别连接PE、PA,过点P分别作PI⊥CD于I,PJ⊥AD于J

∴∠PIE=∠PJD=90°,∵∠ADC=60°

∴∠IPJ=360°-∠PIE-∠PJD-∠JDI=120°

∵点P是等边△AEF的外心,∴∠EPA=120°,PE=PA,

∴∠IPJ=∠EPA,∴∠IPE=∠JPA

∴△PIE≌△PJA,∴PI=PJ

∴点P在∠ADC的平分线上,即点P落在直线DB上。

②+为定值2.

当AE⊥DC时.△AEF面积最小,

此时点E、F分别为DC、CB中点.

连接BD、AC交于点P,由(1)

可得点P即为△AEF的外心[来自:中国学考频道]

解法一:如图3.设MN交BC于点G

设DM=x,DN=y(x≠0.y≠O),则CN=y1

∵BC∥DA∴△GBP∽△MDP.∴BG=DM=x.∴CG=1x

∵BC∥DA,∴△GBP∽△NDM

∴=,∴=∴xy=2xy

∴+=2,即+=2



























A



B



C



D



E



F



O



图1



A



B



C



D



图2



E



F



I



J



P



A



B



C



D



E



F



P



图3



G



M



N







献花(0)
+1
(本文系Dreaming14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