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6月15日

 老庄. 2014-06-15
 
  • 2012年6月15日

    旅行者1号即将成为星际航天器

    2012年6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已抵达太阳系的边缘,将成为首个脱离太阳系的人造物体。
      旅行者1号(Voyager 1)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12年6月仍然正常运作。它是有史以来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也是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飞行器。由于几次“引力弹弓”的加速引力加速,旅行者1号的飞行速度比现有任何一个飞行器都要快,这使得较它早两星期发射的姊妹船旅行者2号永远都不会超越它。旅行者1号现时已经进入太阳系最外层边界,目前处于太阳影响范围与星际物质之间。它的主要任务在1979年经过木星系统、1980年经过土星系统之后,结束于1980年11月20日。它也是第一个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截至2013年8月为止,它距离太阳约为125 天文单位,是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旅行者一号成为了一艘星际航天器。

     旅行者1号上还携带着一张镀金表面、铜质磁盘唱片,12英寸厚,内藏金刚石留声机针。也就是说,十亿年之后,这张唱片的音质将依然和新的一样。内容包括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115幅影像,包括太阳系各行星的图片、人类的性器官图像及说明等。这些数据旨在向“外星人”表达人类的问候。问候语是包含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阿卡得语等非常冷僻的语言、四种中国的方言(普通话、闽南语、粤语、吴语)等55种人类语言。唱片封套上也包括了一块高纯度的铀238,假设“外星人”已知铀衰变为钚239的半衰期约为41.7亿年,那么捕获此唱片即可据此推算出探测器的发射日期。只是,有外星人吗?

     

  •  

  •  

  •  

  •  

  • 1915年6月15日

  • 组织培养病毒-1954年诺贝尔医学奖

    1915年6月15日,美国医师韦勒(Thomas Huckle Weller,1915、6、15-2008、8、23)生日。韦勒与美国生物医学家、现代疫苗之父恩德斯以及美国儿科医师、病毒学家罗宾斯在组织培养基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成功,共获195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脊髓灰质炎亦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重者发生广泛的随意肌弛缓性瘫痪。世界许多地方都有过大流行。病毒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分布全身,可达中枢神经系统。60年代后期许多国家广泛应用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对脊髓灰质炎的免疫力,才使此病得到一定控制,在韦勒等人成功之前,病毒只能用实验动物培养,技术复杂,还容易为动物体内其他病毒污染。用组织培养病毒,前人也屡次试验过,但均未获得满意的效果。韦勒等人吸收了失败的教训,改用人胚皮肤及肌肉组织的实验室悬液,结果成功,使这种病毒得以在试管中研究,并为生产脊髓灰质炎病毒提供了手段,从此开辟了组织培养各种病毒的新纪元,还为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苗生产和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如细菌学家用培养基培养细菌那样的简便技术。

     韦勒后来尼瓦一起完成了在实验室繁殖风疹病毒以及从人细胞培养基中分离允痘病毒的研究

     

  •  

  •  

  •  

  • 1751年6月15日

  • 布丰因《自然史》遭神学院警告

    近代科学每前进一步都步履维艰。进化论的先驱们更是屡受宗教神学的压制。法国博物学家布丰(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 ,1707、9、7-1788、4、16),酷爱物理,但还是选择生物学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1739年他被任命为法兰西皇家植物园园长。他把这个花园变成了很有价值的研究中心。他的工作结果是出版了一部多卷集的自然史纲要。在44卷的《自然史》中,布丰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宇宙图,包括恒星、太阳系和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这部书很快成为畅销书,在它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人争相学习生物学。

     

    在这部著作中,布丰巧妙地触及了许多危险的禁区,并在其中隐藏了自己的非正统观点。总的来说,这部书包括了达尔文理论中的所有要素,但布丰在收集支持论的事实时,却又否认他想证明这种理论。或者他是以一种巧妙的手法来掩饰自己的异教倾向。
      尽管布丰的语言很隐晦,但还是引起了保守学者和神学家的怀疑。1751年6月15日,巴黎大学神学院的大学管理委员会警告他《自然史》的某些部分与宗教教义相违背,必须收回。布丰答应抑制自己的异教倾向,但仍继续写作,他的谨慎小心和更具有挑衅性的风格,使他的著作得到更广泛的普及,造成更广泛的影响。
      布丰还提出了模棱两可的“物种”观点,撰写《地球论》(1749)和《自然的形态》(1779)两本著作,对地球的理论作了推测。布丰以他容易引起争论的推测和优美的文笔,传播了新的观念,激发人们去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