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案例

 王语雷悦读馆 2014-06-15

问道于自然

“写作本位”观的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   捷

评析:杭州   张祖庆(著名特级教师)

--成长作文国学堂www. 转载--


教材简说:

     本案为人教四下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中重要一课。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进行生物考察。因不知情帮助幼龟侦察兵回巢,导致成群幼龟得到错误信息成了食肉鸟的美餐的故事。故事让我们之道要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要知道违背自然规律的严重后果,不能好心干坏事。文题中的“道”就是启示,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可借本案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借助故事叙述,揭示启示规律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自学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能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读后得到启迪。

3学习文章的表述方式,学习如何在叙述故事中揭示启示、规律。

4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识题触“道”

师:【板书课题】请大家读读课题,这个题目有点文言的味道,请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生:大自然的道理。

师:好。这个“道”除了理解为道理,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启发,启示,启迪,秘密……

师:这个单元就是“大自然的启示”,开篇第一课《自然之道》很有代表性。请大家回忆,平常父母,

老师会怎样给大家讲道理呢?

生:一直讲,有些唠唠叨叨的。

师:讲道理的方法很多,唠叨是最差的一种。老子通过著述,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庄子通过说寓言故

事,孔子通过和学生对话,给后世留下《论语》;本文作者伯罗蒙赛尔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经历的故事让大家自己去体悟。你觉得,要让读者从故事中归纳总结出道理,对撰写故事本身有什么要求呢?

1:故事要真实,要有意思。

2:要感人。

3:要把故事讲清楚,要有意义

4:最好还要含蓄一些,不要像有些同学写作文时拼命地喊口号,或者在结尾的时候集中写几句所谓的“道理”。

师:说得好。不管怎么样,“写清故事”,我们读懂故事,这是首要的,关键的。【板书:写清故事】

 

评析:开篇不俗!以“道”入课,缘“道”究文。让学生通过读题并结合言语表达的原有水平,简单接触“道”,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无意间提及的《道德经》《论语》《庄子》,皆为“文以载道”之极品,顺手捎带,妥帖自然。更为重要的是,教学一开始,教师即激活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将话题指向于“文”如何“载道”?学习目标直接聚焦于故事“怎么写”,而不是故事“怎么读”。旗帜鲜明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全盘托出,真乃“开课放入大江来”!

 

二、读文寻“道”

1初读,归纳故事大意

师:【出示幻灯:海滩  幼龟  侦查  嘲鸫啄食愚不可及】请大家读读这些带生字的词。

生:开炮轮流读词。

师: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用上这些词,说说这篇课文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海滩上一只幼龟先出来侦查,我们害怕嘲鸫啄食幼龟,就把它送到大海中,导致大量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被吃掉,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师:很好,这就是用关键词帮助我们归纳课文内容。你自己也能在读文的时候画出一些关键词,之后借助它们的提示来归纳课文内容。请和同桌相互说一说你归纳的故事大意。

生:试说(略)

师:我们看见一些会读书的人一边读书一边用笔圈画,做批注。今后我们也要慢慢养成这样动笔阅读的习惯。今天我们就学会一个很具体的方法——圈画出关键词帮助掌握课文内容。关键词没有固定,因人而异。谁圈画了不同的关键词。

生:我圈了本课中一组四个字的成语:踌躇不前,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自然之道。(试说略)

师:真不错,只要看到这些词就基本上能说出故事大意了,而且都是四个字的词语,积累后也能用字自己的作文中,一举两得。要想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了解故事大意就是第一步。恭喜,你们做到啦!

 

【评析:既是识字教学、又是词汇积累;既是策略渗透,又是迁移运用。整体感知环节,将积累、运用与阅读策略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简洁、高效。好!

 

2再读,寻找载“道”的重点段落语句

师: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你觉得哪些自然段中隐藏着“道”呢?这些段落有个特点,就是并不一味讲故事,而是有些语句比较直截了当地讲到了自然之道。

1:第四段,很明显地讲到了自然之道。

2:第八段好像也讲到自然之道。

师:很可贵的发现。故事内容只是个骨架,要想打动读者,给人启发,还要靠语言,要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多注重语句的表达,接下来请一起关注文中值得咀嚼的言语表达的细节吧。【板书:关注细节】

评析:既观照整体,又关注细节。一个好的故事,要有骨架,更要有血肉;故事最精彩之处,必定是作者“载道”之匠心所在。何老师显然深谙此“道”,因此在感知整体之后,让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精彩的细节上。更值得称道的是,关注的不是情节细节,而是言语表达细节,接续了开课提出的教学目标——始终关注“载道”。巧妙地渗透了写作要义,让学生体会细节之于故事的重要性。

 

三、入文悟“道”

1研读第四自然段

师:【幻灯出示】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第四段中确实有直接说“道”,就在对话中,我们先来读读吧,男生读导游的话,女生读“我们”的话,注意括号中的提示语,读出对话当时的语气。

【幻灯出示】

(焦急地)“你得想想办法啊!”

(若无其事地)“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呼喊)“不能见死不救”

:分角色读对话。

师:请女生代表说说,“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甚至要呼喊?

生:因为一只嘲鸫正用尖嘴啄幼龟侦察兵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原来你是处于拯救幼龟的爱心啊。男生呢,派代表说说为什么这样若无其事。

生:自然之道啊,就应该是这样的。它被吃了就能救更多的海龟。

师:可是你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极不情愿地抱起海龟朝大海走去。

生:大家说我见死不救,我是怕大家误解,也怕丢面子。

2接读第八自然段

师:看看大家的好心,究竟带来什么结果呢?【幻灯出示】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生:结果海龟死得更多,伤亡惨重。

师:这是的向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起读读,仍旧请大家注意提示情感的词语。【幻灯出示】

(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生:读句子

师:这样的结果让你有什么感触?

生:悲伤,难过,后悔……

师:原来,这就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到此,你应该能明白文章所说的自然之道是什么了吧。

生:优胜劣汰,让生物自己求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师:请你说说,假如我们早就知道这一“道”,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请先介绍你所代表的身份。

1:我是游客,我不会让向导抱海龟进大海。

2:我就是考察团的科学家,我会静静观察。

3:我是游客,我不会讽刺向导。

4:我是向导,我不会做那件蠢事,不会管别人怎么说。

……

师:说得好。正如老子《道德经》中说的“道”就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人类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而为。违背了自然之道,是要受到惩罚的。即使你是出于好意,即使你是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尊严,也会到来恶果。大自然遵循着既定的法则,这是谁也更改不了的,这就是“道”的力量。

 

【评析:此环节的教学,教师紧扣“载道”重点段,通过分角色朗读,批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道”,难点化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朗读过程中,始终关注提示语,揣摩不同人物不同场景下的心情变化,此即关注“言语细节”。还是在研究“文”如何“载道”,目标贯彻始终。

 

3、品读第五——七自然段

师:大家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体会,就仰仗与作者的描写。为了牢牢记住这个教训,请大家自由读读对这个惨痛过程的描述吧,但愿这样悲怆的记忆,那个血色的黄昏能为我们敲响警钟。请自由读5——7自然段。

生:自由读5——7自然段。

师:知道么,作者有意识地详细描写这不堪回忆的悲惨过程,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请找一找,这三段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过目不忘,给你心灵深深震撼?也许是一个词,一句话或是一段经历。

1:“鱼贯而出”“成千山万”这些词说明了海龟数量多,之后死得也很多,太惨了!

2:“愚不可及”“蠢事”,这两个词作者直接说了后悔的心情,没有人用这样的词形容自己,除非是后悔到了极点。

3:我还从第七自然段中对向导和我们抢救海龟的动作描写中体会。如“气喘吁吁”,“赶紧”,“迅速”我们越是着急,就说明海龟的损失越大。

师:这些都是正面描写,请大家看看这些地方,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描写方法。【幻灯出示】

1、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

2、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你觉得,为什么在这么惨烈的情况下,作者还要描写阳光的明媚,欢乐的叫声?请对比读一读这些语句:

【幻灯出示】

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评析:文本秘妙一次次被发现,一次次被照亮。阅读,指向写作!

 

生:更加衬托出海龟死亡的悲惨事实。

师:读到这里,你心情如何?

生:更加悲痛,失望,很难过……

师:有什么感受想要说一说么?

1: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2:我们实在太愚蠢了。

3:是我们杀害了海龟啊。

……

师:是啊,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从反面衬托。看来作者是个写作高手,一正一反对比写,为的就是给你一些刺激,让你有所启发。《论语》中说:不愤不启。要想获得启示,就要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情感调动起来,看来作者借助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做到了,今后我们也要注意描述事件过程,做好细节描写,激情激思,让读者有所触动。

 

评析:本环节教学引导学生从果探因,研读细节。在情感,情绪被充分调动、激活的情况下,学生自悟其道,不需教师生硬说道。同时学生也从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感受了作者用故事,用精彩的细节揭示道理的写作要义。内容理解和形式揣摩无痕对接,教学实现了双效。

 

四、出文说“道”

1就“道”说“道”

师:请你结合本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1: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中本来就有的道理,不能更改。

2:要顺其自然。

……

师:说说你了解的和自然之道有关的真实故事,可以是顺其道获得发展,也可以是背其道得到恶果的。

生:(略)

2迁移文“道”

师:说说看,如何借用这些真实或者自己想象虚构的故事,让听者或是读者也能从中受益,明白道理呢?

1:要讲清楚故事。

2:要注意故事细节,这些细节的地方要讲得有声有色。比如能写写对话,心理活动。

3:还可以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写。

4:我觉得也要适当总结一下。

5:我同意,但是我也提醒大家,总结的时候不要说得太生硬,要像本文中向导说的话那样,点到为止就好了。

……

 

评析:本环节属于总结归纳,迁移运用。从孩子发言中能感觉到他们学有小成,阅读能为写作服务,目标指向写作并初步达成。如第二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练写故事,那么指向写作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好达成。

 

 

                                             语文之道

                                                                  ——感受何捷老师《自然之道》

 

                                                                               张祖庆

  如果我们把何捷老师的这节阅读课当做“故事”来读,那么,此课也一定承载着何老师心中的“语文之道”。窃以为,何老师这节课,至少藏着如下“语文之道”。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清晰而科学的界定,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指向,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长期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将“理解语言文字”当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往往太多地围绕课文内容,热衷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无聊问答;这样的课,也正如王晓春老师说的“教者跟着作者跑”。阅读教学的面貌,长期难有真正的突破。对此,何捷老师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写作本位’就是‘人本位’,语文教学之目的就是养护儿童言语生命,使儿童能通过言语表达展现自我本色,通过言说来证明自己差别与其他个体的真实存在。因为言语表达与人的生命的血脉相连,所以我们的教学当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观照下的备课,教学都应力求做到‘目标指向写作,让阅读与写作在同一点上的双重聚焦。’……让学生更为深入体验文本的写作秘妙,解读文本中蕴藏的写作密码”。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出台以前,何老师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在难能可贵。这一教学主张,前瞻而魁梧,与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谋而合。

因了这样洞彻的认识,何老师才得以在教学中大胆取舍、举重若轻。

教学中,他始终围绕“文”是如何“载道”的这一核心目标,迤逦而行。入课伊始,即提出研究“怎么写”的教学目标。继而,沿着“整体感受、关注细节——朗读体验、缘文悟‘道’——就‘道’说‘道’,迁移文‘道’的思路,将研究“怎么写”进行到底。一节“写作本位观”下的阅读课,就这样鲜活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自然之道》是小语教材中比较出色的一篇文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富于阅读的张力。教学中,可开掘的点很多。

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老师往往会纠结不已,无从取舍。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教学目标多而杂。究其根源,是教师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反观何捷老师,他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大刀阔斧地取舍。他将“学习文章的表述方式,学习如何在叙述故事中揭示启示、规律”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展开,整个过程酣畅饱满。而其余跟目标无关的点,他一概忍痛割爱。这样的割爱,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这节课,给我们以这样的启发:语文老师,一定要善于取舍。教师要抓语文学习的大目标,不忘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教学。涉及到具体的课文,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做到集中简洁。只有目标集中简洁,教学才能做到简约而丰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理儿。当然,目标集中,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就一定单调。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多功能性,尽力做到“以一当十”,努力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得慧意玲珑。

是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三、“简约,并不简单”

何捷老师的课,是很简单的。你看不到精美的课件,煽情的音乐,优美的导语。一切,都是那么质朴,朴实得就像一节家常课。

但是,我们分明从这表面的简单,领略到一种丰富的“不简单”。整节课,“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旨丰”。这节课,从目标制订,到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尽可能地简洁,学生有了更多的言语实践机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教材编者的对话,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从课录看,简单的设计,生成了不简单的课堂。何老师深知,“精简”之后,板块少了,头绪少了,内容集中了,那么指向于教学核心目标的板块就可以精雕细刻,重锤敲打,教学也由此走向了丰满。

问道于自然,问道于语文。自然之道,顺其自然;语文之道,回归语文。道之何在?存乎一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