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阔如的江湖 (评论: 江湖丛谈)

 闲野之家 2014-06-15
连阔如是评书艺术大家,曾有句话在评书爱好者中流传: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
  
  连阔如写过本书叫《 江湖丛谈 》,是本老书,1936年首次出版。199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征得连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同意再版。整整十年后又出了增订版,多了李滨声先生的近六十幅插图。转眼五六年又过去了,中华书局再出增订版,在2005年最后一版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章节,还加了不少历史资料照片。
  
  写作这种事,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好多专业作家的写作,那叫一个枯燥。好多不靠笔吃饭的,没上过几年学,却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比如梅兰芳的舞台自述、盖叫天的自传《 粉墨春秋 》,还有这本连阔如的《 江湖丛谈 》。再往近里说,还有人艺的老先生于是之的一些叙旧谈古。
  
  《 江湖丛谈 》应该纳入纪实文学一类,里边的文章,都是连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云游客”为笔名,在北平《 时言报 》发表的连载专栏,其叙述态度颇具即时“报告”性:“以我的江湖知识说呀,所知道的不过百分之一,不知道的还多着哪。等我慢慢地探讨,得一事,向阅者报告一事。”
  
  很多人读此书,都赞作者文笔老到,韵味深藏。其实我看没那么老派,骨子里颇有一份血气方刚。身为江湖中人,叛逆江湖规矩,把全部“春点”悉数抖出,太前卫了。“春点”是混江湖的切口,所谓“不惜一锭金,舍不得一句春”,在老江湖规矩里,这些“春点”如果叫外人知道,会把买卖毁了。
  
  作者对自己如此“大逆不道”作了解释:“总以爱护多数人,揭穿少数人的黑幕,为大众谋除害,以表示我忠于社会啊!”这样的前卫和叛逆也好理解,作者当时不过三十岁上下。
  
  此书当今一再重版,有助于今人澄清“江湖”这一概念。当代人的眼里,所谓江湖,是从电影《 少林寺 》开始,成千上万武侠影视作品里的打打杀杀、华山论剑、称王称霸,再不济也得是抢占山头、压寨夫人……好像兵不血刃,就愧称江湖。什么算卦相面的、挑方卖药的、耍杂技变戏法的、保镖卖艺的、说评书的、说相声演口技的、唱大鼓打竹板的,简直也太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上不了台面。殊不知,金皮彩挂,各有秘诀,归结到最后,是“人情”二字。社会里的事,最难学的便是世故人情。作家阿城曾经说:《 红楼梦 》里的王熙凤,人情练达,那才叫真江湖,以为打打杀杀就是江湖吗?那叫土匪。就是这个意思了。
  
  世界大同趋势愈渐明显,文化人潜意识里有恐惧,希望找到自己文化中最独特的东西,好从大同中剥离。好比说,北京越来越像个国际化城市,外国友人越来越多,有朋自远方来,给人家看点什么听点什么呢?摇滚?电影?班门弄斧啊。那特色何在呢?很多人将眼光投向曾经辉煌过的民间文艺,戏曲、相声、民歌,等等。此书眼下受到许多敏感文化人的追捧,是否有这因素隐含其中?
  
  这一两年,一些以不落俗套著称的文化人,呼朋唤友去听郭德刚相声,去看刘老根大舞台。大俗的相声、二人转,原是出租车司机们的至爱( 早年我就见过一位出租司机,因为行进当中打电话约人听相声,被警察罚了二百,够十个人听场相声了。 )现在成了文化人的新追求,好像暗中证明了《 江湖丛谈 》一再重版的另一个意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