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篇臧晓忠的文章

 章意率 2014-06-15

几篇臧晓忠的文章
http://tieba.baidu.com/p/2781284900
1.中国散打之我见.臧晓忠

[按:本文作于1992年5月,1991年在北京举行了“迅华杯”国际武术散手邀请赛,影响很大,当时是响应《武魂》杂志的讨论建议而作,《武魂》当时的主编魏珉先生退稿给我的信中说:“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人反对那么做,而且这些人正管着我们”。后来,我把稿子给了《搏击》,发表于1993年的第11期]

中国散手从开展以来,关于其应具有何种风格一直争论不休,我觉得发表的意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应当如同(或近似)于武术套路那种潇洒的风格,一类则是认为不管它拳击加腿、拳击加跤,只要管用就行,同时认为武术套路是“花架子”。
抱前一类观念的人对传统比较感兴趣,认为传统的什么都好,思想上认定套路里什么东西都管用,都可以拿到擂台上去,觉得多少年来挖掘整理的套路那么多种,哪能是废纸一堆?这种先入为主的偏激观念,使他们对传统武术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一旦看到擂台上竟相出现的拳击加腿技术便禁不住大呼有辱祖宗脸面。
有的人认为目前散手技术粗俗不堪,不能象套路表演那么潇洒,其实散打对搏也是可以显得潇洒的--------但只有在对搏双方的水平差距比较大时才会出现。平心静气想一想,对搏的双方均是训练有素之士,哪里会轻易地败北而逃?又有几个人那么潇洒地高出别人许多?
目前中国散打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开展的,而非民间比武,有的人无视体育运动的属性,要散打“拳拳到肉”拿出“绝技”往死里打,这是极不理智的。我们应当理解体育运动的宗旨,不应当拿运动员的生命开玩笑。有的人也许要强词夺理:我又没教打死人!且慢,那种取下拳套,减少禁区,开放个别危险技术的呼声可是你发出的。
稍具技击常识的人都会(应当)明白,即使对搏双方都是高手,毫无限制的徒手对打也会致一方于死伤之地。武功再高也可能被打死打伤,对抗双方水平存在差距毕竟是绝对的。
我认为将戴手套受规则限制等看成累赘的同志是在追求一种刺激性,一种对武术搏击功能高度发挥,带有原始野性色彩的渴望。
某些人口口声声过去传统擂台赛如何如何,其实他也没有真正看到过,只不过是书本上只言片字的记载,甚至是从武侠小说、武打电影上了解的,以其昏昏,眩惑大众,真是丑恶之极!仅就当今武林中尚有人参加过的解放前几次擂台赛来讲,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第二届国术考试时因不用护具致使参赛者不敢轻举妄动,很不精彩,据悉当时也是因有些人认为护具影响功力发挥而改变形式的,但护具拿掉,并没有出现那些人所希望的精彩局面。今天当我们又搞擂台赛的时候,难道不应吸取以往的这种教训吗?
关于拳击加腿的说法,实际上我认为中国散打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要能战胜对手。正如有的人吹嘘他的师祖、师父功夫如何如何高明,他本人却不堪一击时,大家都会讥笑这个人吧?!那么对于散打为什么就不乐意去追求实搏的效果,而在风格形式上兜圈子呢?
实质上在过去武林中许多武师就主张“胜者为王”,就是说甲打败了乙,那么乙的理论技术对于甲来说都是没用的,甲的技术和理论都会被乙奉为宝笺,你不承认就不行,打不过人家就得服气。同时据我所知所学,武林中的一些擅长技击的高手都有秘传心法,教一般人都是套路和简单的打法,心法都是传给得意门生的,这个心法有时与他教给一般人的技法差别是很大的。
空讲不如手对手,我建议来一次全国性的散打技术风格擂台赛,让那些口口声声对现代散打不以为然的人显显威风才是,同时我也希望抱着这种观念的武林同仁中的某些不要只讲不打,不敢见真章!

近来有些人对民间武师重视起来,言下之意,便是民间武师如何如何能打,其实不必急于全盘肯定,我认为民间确实有高手,但是能打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
民间高手人数极少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方面:1 .许多人训练条件跟不上; 2 .许多人没有拜到能打的师傅 ;3 . 许多人并不能吃苦,练散打只是一时的冲动; 4 .许多人实战机会少,经验不丰富 ; 5 . 许多人眼界不宽,不肯吸收别人别派的长处。
武林中长期以来有一种误会,认为凡练武的人都能打,实际上许多练武人的名声并不是打出来的,当今某些人名声很大就不怎么能打。名人与散打高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等号。
几年来我执教于全国各地,所遇民间武师不计其数,其中能打的很少,善打者更是微乎其微。有的武师实战经验极差,轻易的前进后退随时可见,慌慌张张;有的武师苦练铁砂掌、鹰爪功之类的功夫,但技术死板、速度不快,都被打上了还没有反应过来。当然提这些并非否定所有的民间武师,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民间高手人数也是有限的。近几年来,各地武馆林立,打着民间高手旗号的也不在少数,但普遍散打水平差劲,胡吹乱叫,搞起散打也不过是拳击加腿,并没有什么传统色彩,对于这种状况大家应当警醒。

形成当前这种内容是拳击加腿,名称却是武术散打的局面,散打本身除了规则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即运动员的问题。
现在很多散打运动员从一开始就是为比赛而练、而打,开始参加散打训练时往往年龄偏大,根本来不及进行正规的传统技击术训练。往往散手队从计划上就要求队员两、三年之内打出成绩,而传统散打的训练两三年内出成绩的希望则较小,许多教练也不耐烦,于是对传统技击嗤之以鼻。有的人虽也承认传统技击的实效,但自己在任期内如不赶快使队员出成绩,则自己就要被免职,故只好选择拳击加腿式的练、打法。当然教练员本身的技术局限和眼界局限也会影响这种选择,但总的说来,体制上的缺限是主要原因。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觉一个明显的矛盾,即倘若真的让散打队员都接受传统散打训练,几年之后是不是一定能有所成就,擂台赛是否就让人赏心悦目了呢?而且几年之内没有什么成绩,这笔训练经费又从哪里来呢?
认真考虑一下,就会感到希望有点渺茫了,如果忽视了实际情况,美好的设想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体制上的重大缺限还有教练员的任用问题,如在民间和军警执教时教练必须有实战能力,而一些正规散手队教练的任用却是官腔官调,要看有没有大学文凭,又要看有没有很长的教龄和本人参加比赛的成绩等等,其实关键就在眼下,而不是过去的成绩如何如。这种样子明显阻碍了民间人材的选拔,甚至民间人材根本没有与那些持着大学文凭的人竞争的机会,什么传统散打哪里能得到发扬光大。

在一些人心目中,传统武术拿拳击加腿式的散打没办法,其实不然,虽然正如前所述,民间散打高手人数极少,但正是这少数人却极具实力,而且现在拳击加腿式散打的特点已为人所熟知,尤其是民间精研散打的人更是倾心研究,所以民间高手是具有从技术上胜过拳击加腿式散打的能力的。但是我们不应盲目乐观的是,民间高手在现行体制下还难以委以重任,而且民间传统散打技术随着开放流行也会出现水平停滞不前的局面,对此应有心理上的准备。
散打技术争议的一个焦点就是手法应不应当用拳击技术,我认为,戴上手套就一定是用拳击技术的看法是错误的,本人已经过多次实践,完全可以在戴手套的状况下打出一些传统武术手法。有的同仁认为除下手套利于发挥掌、指、爪的作用,这也颇有商榷的必要,实际上擂台赛指法是不能用的(容易伤人也容易挫伤自己的手指),用手抓人在速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传统掌法中的一些实际运用中容易挫伤自己的手腕,缺乏价值。我的看法是这些同仁切忌想当然,最好与拳击手试试这些技术,看看效果如何。
以上谈的是我的个人见解,虽然不乏个人亲身体验,限于水平,其中误差,尚祈贤达指正。

2.中国散打面面观

[按:本文作于1991年5 月,发表于《武林》1992 年第3期。文章发表后有一定的反响,民国著名武术家马裕甫的高足——广州武术馆总教练马志斌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引用过该文的部分观点]"

   近阅《武林》总116期雯俊先生写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之失落》一文,想响应编者之号召,谈些个人观点。并与雯俊先生交换一下意见。
洋拳加腿之兴起,实是事出有因。雯俊先生大概忽略了一个情况,近年来中国流行散打(即擂台技术)教练之中的一些名人,如佟庆辉、李志明、刘玉福、夏柏华等,原先均是练传统武术的,其中有的是武术队套路运动员,有的还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获得过金牌。但,一旦搞起散打,却纷纷舍弃传统架式,端起西洋拳来,我认为并非吃饱撑了的!
   中国武林向来对西洋拳怀有偏见,认为那玩艺儿远不如中国传统武术手法丰富,而是太简单、粗俗,不堪入目,于是乎外国的总不如中国的,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我早年习传统武术,自以为学会几套正宗拳术便可应变于一瞬,取胜于西洋拳手,谁知临阵动拳,不及发挥,便被揍得晕头转向,这不能不让我吃惊。于是改学西洋拳,进而搞现代散打。如今却是传统散打与现代散打的“杂种”。
   不过,笔者所说传统散打绝非雯俊先生所信奉的电影上的武打。依雯俊先生之见,“中国民间传统式的擂台打法多矣”,“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难道多就能说明好吗?其实管用的也就那么几下子,前人也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只不过许多做师傅的保守不肯对学生讲罢了。中国传统的道教、佛教教义,只是武术的借鉴之物。也就是说,武术界的人常借助这些教义到达一个较高的技术层次。但是,将这些教义作为练武的必由之道,却并不科学。
   依雯俊先生之见:“一味的快猛又有多少道理?”似乎快猛就没有用一般,然而我数年来执教于全国各地,只练过传统武术能顶住拳击快猛攻击者寥寥无几。许多练传统武术的人打起来也不过是乱打一气,并不象练套路时那般潇洒。
   中国对传统武术抱有眷念之情者,往往不乐于对自己掌握的技术进行分析,满足于“师傅是这么教的”,更兼实战之机甚少,遇到高手指点的机会则更少。
   我并不否认,中国有真正掌握传统武术散打的高手,但就我游历全国所见识到的,所交过手的民间拳师而言,散打水平普遍不高。我与一些民间拳师交手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普遍崇尚功夫(铁砂掌、鹰爪功之类),技术却太死板,结果功夫得不到技术的保障,还没用上,就在极短时间被打倒下来;其中一些民间拳师因为在当地小有名气,而甚少有与其交锋者,致使实战经验差,反应很慢,拳脚都打上了还不知咋回事;有的平时也打过,但由于对手往往是未经正规训练者,速度很慢,于是觉得自己掌握的传统技术管用,不重视快速练习,等到面临速度快的对手时便乱了套。
   许多拳师看不惯现在的擂台赛。我认为,主要是民间拳师缺少擂台争雄的实力。国家并没有不准练传统武术的人上台,也没有要统一散打技术的计划,你有能力为什么不上呢?倘若以戴上手套不方便为理由,那么平时你的手臂就没有搞过负重训练吗?小小的几两一个的手套的份量又算个啥?
   散打走向世界就必须要采用现代规则,否则总是由传统牵着鼻子走,人们岂不要饮血茹毛,过原始生活?当然目前散打规则尚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这另当别论,但并非恢复传统规则才可使散打向前进步。
   散打比赛必然要考虑竞技效果,而不是套路式的美观;散打竞技必然是胜者为王,一味地要散打也讲究什么套路式的“艺术”是非常可笑的。我认为,散打的“艺术性”就在于竞技的激烈和动作的快速变化,以及击打的阳刚之味。

3.十弹中国搏击

1、长期以来,武术界缺少监督机制,成了少数人利用金钱、权力和人际关系大发淫威的场所,真正做学问的人,尤其是民间出身,没有学院文凭的人,甚少得到重用。这些年来远渡重洋,移居国外的一些武师,一旦衣锦还乡,他们的功夫立刻被国内视为高等,而与他们出国前处处受压抑的境遇相比,几多滑稽,几多可笑?!
2、传统武术流派的许多玄学化的理论,至今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师吹成可以用于搏击实战的高功能处处兜售,一些大师文章中吹嘘什么周身无点不弹簧,却靠叫不懂行的初学者傻站着尝试他的“真传发力”来唬人;杨澄甫被万籁声一脚踢倒,虽然万是有偷袭意味,但是号称“太极泰斗”的杨也没施展出“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的水准,正宗真传的泰斗不过如此,那么“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之类的理论究竟是一种理想,还是实际练习可以达到的真正水准呢?反正我们只看到杂志上古人如何掌中停雀的描述,只听说当今有位在国内外风光无限的太极大师,被一位练硬气功笨拙如熊的拳师一顿乱巴掌打痛了手臂不能续战,为什么古人的故事挺传神,今天许多大师的功夫却这么不争气呢?
3、传统武术的流派众多,本来是一件好事,直观地看,各流派可以相互竞争和交流,以共同促进武术搏击本身的发展,但是我们在武术界看到了什么呢?更多的看到的是天桥的把势——光说不练,要么是见面一团和气,转过身相互贬斥;要么是相互敌视,剑拔弩张,在报刊上相互漫骂嘲讽,末了却光打雷不下雨,即使同住一城也“打”不到一处儿;要么是一方寻到另一方的门儿上要“决一死战”,另一方则杳如黄鹤,不知避到何处,不然就找上黑道朋友帮忙,“剁了那个小丫的!”······总是说的多,打的少,而且“打”很多时候不为学术,不为证道,而为争面子泄私愤。我在广州时就听朋友讲了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他有一个大学同学,身手很好,进大学后素无败绩,曾力战河南籍的全国散打锦标赛的冠军,有一次,他战民间拳师甲获胜,甲邀水平有甚于自己的拳师乙来搦战,大学生战而胜之,乙败落后心有不甘,邀更强的丙来与大学生放对,大学生再获胜利后对我的那位朋友说,这种“复仇式”的挑战不知何时是了,想想都有点疲于应付了。我不是说武术界就没有真诚交流的良好例子,只是想强调一点,从学术角度而言,任何一个流派、任何一个拳师都必须与外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口头上的、书面上的,搏击更需要动手,行不行手上见应当成为每个练搏击的人的准则。只有武术界人士交流达到一定的普遍程度和一定的深度(动手),才能检验各个流派和拳师的真正实力,才能发现流派和拳师本身的不足,才能增强本流派对国内外各种流派武功对抗的适应能力。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绝不是做学问的良好姿态!永远不打便永远不败只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看看职业拳王,泰森、霍利菲尔德、阿里都曾被人打败,另外如藤原敏男战胜了泰拳王后来也被其他人打败,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人们尊重他们,相比较而言,中国武术界整天为了面子炮制了多少“第一”、“不败”的神化,足以证明我们的门派和拳师实在是输不起的。中国武术界有朝一日具有一种不讳言败、拳师遭败绩后其水平仍能得到公正客观评价的氛围时,中国的武术爱好者心理成熟起来,不再为追逐“第一”、“不败”大师而疲于奔命时,中国的武师不再为面子而逃避搏击,用伪劣的手段伪装自己时,中国的搏击才可能有光明的前途!
4、学院派与民间派的隔阂和斗争严重影响中国搏击的发展。这些年以我接触的学院派与民间派的人士而言,有不少人赞成两派应由对立状态走向统一,因为大家不过是观念不同,大的目标仍是相近的。
然而现实是学院派的人士多少是排斥民间派的人,例如1994年8月在广州举行的武状元之战,获得一片嘘声,究其原因,是武术界人数远远超过学院派的民间拳师更倾向于武状元在规则之内是可以随意接受挑战的,而我在现场看到的只是陈超与孙继明二人先后打了两次(第一天和第三天)而已,别的人(民间拳师和现场的运动员)根本连挑战的机会都没有,另悉陈超在北方区时只打了一场比赛,“一共战了两个对手便统一了中国”(记者语),我无意于批评陈超的水平(1993年我曾在北体看过陈超的训练),但可以说这样的比赛制度仍是学院派关起门来选状元而已,岂能在整个武术界有号召力?
有的学院派人士强调,就是让民间拳师按现行规则参赛,最后决战的也可能还是学院派的选手,这也许就是学院派领导人士心中不让民间拳师战一战的理由吧。那么我觉得让民间派一战,民间派能表现好就学他们的优点,民间派不行也可增强学院派的号召力,又有何不好?!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武术的根在民间,绝非在学院!学院派在台上折腾得再红火,也代表不了中国武术界的整体水平。何况现状是观众寥寥,反应平淡,早几年电视上还转播一些比赛,现在是难得一见了。学院派自己画地为牢,最终也会让人觉得底气不足,对国外搏杀的结果,更令武术界人士觉得学院派完不成大展中华武术雄风的重任!我主张先把“内战”打好,研制出点中国化的秘密武器,打起“外战”来别再象以往那样即使赢了也让人觉得是中国徒弟打败了外国师傅,让中国人挺蹩气儿的。
其实领导决策层的一些先生们,原本也是有出身民间的,如果你也妄自菲薄,人为地加剧学院派与民间派的对立,除了说明你那民间出身没有养出点真打实搏的杀气之外,恐怕没有再好的解释了。
5、民间拳师的许多观念是模糊的。争论了这么多年,民间拳师很少有人正视现代竞技需要“量化”,所谓量化,就是在搏击技术、搏击场地、搏击效果等方面需要具体的数据指标。
例如,当年在上海刘百川与杜心五比武,刘身高力大,腿功尤为厉害,杜抵不住硬性对抗,只好跳上墙头,他在墙头叫刘百川上去,刘在地面叫杜心五下来,相互僵持,象这种情况亲近刘的人会强调杜是被刘赶到墙头上去的,所以刘胜,亲近杜的人会强调刘跳不上墙头,杜又没有被打伤,所以杜胜,如果现代搏击竞技也总是如此难定胜负,无疑也会让观众倒胃口。
从传统胜负观念来看缺少具体的指标,一个拳师被击倒、吐血,是否就丧失战斗力呢?并不一定。传统技击观是以彻底解除对方战斗力为目标,对一个意志顽强的拳师而言,大概除了将其击得骨折、严重内伤、死亡,才可解除其战斗力,才可获得明确的胜利。
但是请各门派的拳师们回忆一下你自己和本派先辈与人较技的结果,是以什么确定胜负的?
心会掌创始人赵道新先生曾批评传统武术人士是忌讳倒地的,我在武林中常见的也是以一方倒地、出血(有的是血流不止)、晕厥为指标,可以说,这样的现象并不怎么合符彻底解除对方战斗力的最终目标,也可以肯定,各门派上打双眼下打阴,左右两肋带中心之类的“杀手绝技”在较技中运用率是极低的,这些也不合符现行的法律法规。
如上所述,那么在现代竞技中对场地、技术有一些限定,对效果以点数(双方没有大强度的杀伤时)来判定胜负,这些量化的措施就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如何量化现在是学院派单方面在做,还需要民间人士多多参与。
另外一点值得民间人士注意,传统武术一贯对较技者的体重不够重视,我们也长期受到以小胜大思想的熏陶,但是以唯物辨证的眼光来分析,以小体重战胜大体重需要的条件是相当多的,双方体重接近在一定范围内,体重大的一方优势就不够明显,小体重者战胜他的可能性就高一些,但当体重悬殊比较大时,战胜他的可能就极渺茫,必须承认,双方均训练有素时,双方体重差距达20KG以上,大体重者往往占明显的优势。
我们研究拳学,不是讲神话,回顾民国年间的拳师,曾获国考武状元的朱国福、太极宗师杨澄甫、“江南第一腿”刘百川等等除了过人的拳技外,其身材体重上的优势也不可忽视,而象万籁声虽有一脚踢得对方螺旋性骨折的战绩,国考时成绩亦不理想,身材限制岂不也是因素之一?今天的武术界,这种情况也不难见到。我不是说小个子就绝对不行,而是说当今搏击竞技中的体重分级也有合理的一面,民间人士应予以合适的理解。可以说你们反对按体重分级别的拳师,让你们互相一搏,肯定不会个个都以小胜大!
此外还有许多的观念也值得反思,以我在武术界的交游,民间拳师的大多数往往是先形成观念然后再实践,而且对于已形成的观念不敢怀疑、甚少检讨,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多实践,只有丰富的实践、尝试、比较,才可能甄别出行之有效比较合理的方式方法,来推动搏击事业的前进发展。
6、培养人才的机制合理性不够。搏击的人才,理想化的应是高水平的师资、高素质的学生、足够的经济保障(训练场所设施、与外界比赛交流的费用、师生适当的生活待遇等等)、良好的交流机会(有一定的淘汰率)等等因素良性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首先当前的搏击人才的培养是一种速成化的模式,有些东西是可以速成的,但高水准的搏击能力绝非短期可以造就,泰国拳师到二十岁时往往有七——十年的拳龄,我国的拳手往往十七、八岁才开始搏击训练,二十岁时只有两、三年拳龄,象心理素质、抗打能力、杀伤力均比人家有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拳手三十岁后甚少有人再在搏杀,而国外三十岁以上的拳王并非鲜见,这些都导致中国的搏击走着一条畸形的道路——在技术上与国外搏击并无多大区别,教练和拳手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指导和训练,造就的选手底气不足,要么找些不伦不类的对手按中国的规则战胜他们以扬威,要么与国外的选手按国外的规则在绳圈内赤膊上阵,失利了就强调人种不行。可就我所知,我国的冠军还未与泰拳王正面交锋,仅与泰拳的二流选手接触就败多胜少。从世界形势而言,不可能回避国际交流,那么目前的这种结果还不需要对我们以往的训练模式检讨吗?我们的一些选手从学搏击仅一年多时间就做了全国锦标赛的冠军,这只能说明我们搏击赛的整体水准比较低,你听说过泰拳王只练了一年多就登上王座吗?你听说过职业拳王仅练了一年多就成了拳王吗?为什么格雷西三十多岁仍成为终极格斗的冠军呢?其他的方面,职业化赛制不伦不类,导致一些冠军匆匆去找工作、做保镖,甚至沦入黑社会;速成式的训练使我们的教练多选那些眼前打得凶一点的选手去培养,根本没有长远眼光;有限的经费限制了选手交流的机会;僵化的思想认定中国民间武师都不堪一击,而根本与民间的搏手“绝缘”,.......
凡此种种,有内因,有外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这“冻”,也绝不是一、两个“晴天”就能解决问题,何况,有的先生还怕这“冻”解开哩。
反观民间,也不见得就是一片光明,空洞的理论比比皆是,从不与人交锋成了一些嘴巴大师的秘密,新流派一个接一个出笼却连那创始人自己都调教不好,二指禅、隔空打人(放飞剑)、头碎红砖等等仍是千千万万学武者敬奉的搏击真功,杂志上的名家大师一天比一天多,找上门挑战大师的人见到大师伸手的机会越来越少,把死人骷髅当宗师牌坊的大有人在,漂洋过海迎来现代人神位的并不稀奇,安心寻个实在师傅下实在功夫的学生越来越少,走过场拜名家如在自己老家街坊串门儿一般平常弄得证书一大堆、一打就趴下的学生越来越多,我有过挑战别人而战不成的故事,也遭遇过挑战我末了却不敢一战的“**王”、“**门宗师”,在武林容易见到的是没脊梁的“太监”,甚少见到有“骨劲”的高手(有一定实力的许多拳师也随波逐流,撒谎骗人),神功常在天上游,人间不得闻一闻。
多年来与我伸手触手即溃者居多,以我愚见,民间拳师能很好地全面地研究古今中外武功的人甚少,不一定是缺乏条件,主要是还没研究就先对本门之外的武功嗤之以鼻,排他性代替了应有的理性。《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别派武功有足够的了解,以后碰上也容易适应,容易有对付的办法,何乐而不为呢?
7、理论研究和宣传上存在许多问题。
这么多年了我国武术界对于武术搏击的许多理论上的问题纠缠得太多,说法很多,不用说外国人学武术难以弄明白,就是本中国的武术爱好者也是一头雾水。
我最反感的一点就是许多讲法不是实践反复证明的东西,而是某些人的假想,假想并不等于就是科学,就是行之有效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由实践中来,回过头来再指导实践,减少无效劳作,提高实践水平。大家知道,科学史上曾有许多科学家研究“永动机”之类,理想很好,但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
然而我们由刊物上可以轻而易举地见到许多奇谈怪论,发表这些怪论的人本身能不能做到?如果你本身并不能做到,那又为什么言之凿凿把其奉为真理呢?你讲你的师傅、师爷的传奇故事就能证明这些怪论的科学性吗?为什么有不怕死的人要尝尝你怪论中的“高功能”时你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东西呢?
可以肯定,武术界总是由神秘的怪论、玄学搏击大师们主宰,是没有什么辉煌的日子的,充其量只会在武术界多奴役一些没有“骨劲”的拳学奴隶而已。
与此相对应,我们的宣传媒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些不着边际的玄学有的简直可笑之至,竟也被堂而皇之地一而再发表;那些讲起话来藏头露尾神秘兮兮的大师竟然引不起记者的一点戒备心理;或许还有明知假而售假以博一些好猎奇的爱好者一览的极个别现象。
我认为,武术界不是研究少,而是实话少、真话少、有用的话少,反过来,废话多、神话多、梦话多。净化武林空气,理论研究和宣传无疑也是极重要的部分。
8、推广与提高的关系仍旧认识不清。推广与提高本是一对辨证的矛盾,推广绝不等于提高,提高也绝不等于推广。1991年夏,我在北京遇一沧州青年,他听说我搞武术来了兴致,鼓吹了一通沧州武术之乡如何如何,我对他讲,武术之乡只代表练武的人占当地总人口中的比例高,但不代表就有多少高手,练武人少的地方一样会出高手。全国也是如此,《少林寺》电影放映后,我们曾经有个遍地开花学武术的热潮,但敢问出了几个搏击高手?我闯荡武林所见民间人士也好,学院派人士也好,有真正的搏击大师风范的一人而已,堪称高手的三、四人而已。吹那武术人口再多,也出不了几个真正的高手,就凭那些人数众多吹得厉害的名家、大师只会让知底的人笑掉大牙!从搏击本身而言,便于推广的是形式化的东西,是用复制手段生产缺乏个性的工厂制品,这我们可以在武术学校排成队后面人怕踢着前面人的屁股的训练中轻易见到,而真正的提高来源于师与生个体化的指导训练,最终的目的是产生搏杀所需的“骨劲”与自由灵性,这种东西推广是不大可能的,你只能到高手的私下指导和交流中去见识!我们的武术界长期以来容易陶醉于武术人口多少多少的梦境之中,何况这些年来武术人口正在迅速地下降了。拙见认为,整天只折腾些“下里巴人”式的玩意儿,是容易忘了这世上还有“阳春白雪”之类的好东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