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桥 流水 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岚韵 2014-06-15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鱼米水乡,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

    富饶、安逸的水土滋养了如水的人儿,造就了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水乡古镇。

    江南古镇众多,尤以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最为著名,简称江南六大水乡古镇。

    六大水乡古镇分属江苏和浙江,但都处于江南水乡核心区域,相距不远,古风古韵,各具特色。
    “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江南六大水乡古镇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它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1998年,在联合国遗产中心亚太区主任明嘉扬女士的建议下,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和浙江的乌镇、南浔、西塘,以江南水乡古镇的名义联合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4月,江南六大水乡古镇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当下,正是江南季节。摇撸顺水,穿行洞桥,撑一把油纸伞,徘徊在灰墙黛瓦的古巷之中,漫游一个个千年古镇,阅度烟雨景致,数历江南风情,邂逅一段风景、邂逅一个人、邂逅深处的灵魂。

 

文章编辑(6):插图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文章编辑(6):插图

 

文章编辑(6):插图

 

周庄 中华吴地文化第一水乡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西南,古称贞丰里,建镇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周庄镇自古为泽国,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因河成街,傍水筑屋,呈现一派古朴、明静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古镇近千户住宅,绝大部分临河而居,“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
  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周庄最美的是夜色,洗去白天的喧嚣,感悟夜的宁静,泛舟于小桥流水人家,不道西风瘦马,却言美的无暇。这就是周庄,一个千年古镇所孕育出的的美。

    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等。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石桥牢固而又质朴,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横跨于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条小河上,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错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
    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明代时这里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他个人出资修了南京明城墙的三分之一,沈万三在各地都有许多产业,但是他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的根基。
    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当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南浔 曾经最富庶的江南古镇

    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因滨溪遂称浔溪,一直沿用至南宋宁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时(1225~1264)文献记载“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
    南浔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历来是江南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古镇北运河东西横延,镇中市河南北穿镇而过,河街相交桥梁通便,黛瓦粉墙绿柳拂水,古老的石拱桥、夹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筑的百间楼民居,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图。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不单外美,而且内秀,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三阁老、三尚书、四十二进士、饱学之士,著书而论,作品尚存。嘉业堂藏书楼、私家花园小莲庄、颖圆,似江南美女楚楚动人。元代石狮、清代石牌坊、古塔及堪称天下奇石的“美女照镜”石、啸石、鹰石,一展昔日风采。
    在南浔,可以看到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找到千年的古桥、百年的老屋,听到不少在史书里提到的名字。在充分领略传统的同时,还可品味旧时代的时尚,20世纪初叶的摩登。南浔更多的是中西合璧的中南名园,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厦、庭院里古松翠柏显示她经历的岁月,刘镛的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则是精髓之处。

    南浔著名景点有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南浔三古桥”。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毗邻,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解放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在的藏书楼正以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的双重身份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和游客。
刘氏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詈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
    “南浔三古桥”的是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广惠桥位于镇南栅商会原址附近,横跨市河。此桥为单孔石拱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代两次整修。桥长18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桥堍还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通津桥北面为东大街西端,桥南堍为下塘东街,位于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通”是通往之意,“津”即水也。因明清时期南浔丝市盛况空前,通津桥畔成为丝市中心,闻名遐迩的“辑里丝”由此通过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通津桥始建于宋代,系单孔石拱桥。清代经3次整修。现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洪济桥位于镇东栅,俗称新桥。桥南堍在下塘东街,北堍在东大街。明万历年间《湖州府志》已有此桥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建。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列砌置法。
古镇历史:南浔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辑里湖丝”(造就了巨富之镇)、“善琏湖笔”(文房四宝之首)。
    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这是一个比喻,按照他的财富多少来区分的,五百万银子以上的称象,一百万以上不到五百万的称牛,十万两以上不到一百万的是称狗。四象指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四象拥有的财富相当于清政府的一年财政收入(七千万两白银)。
    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八家公爵似的,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以及拥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乌镇 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自古繁华,千百年来,古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镇内民风纯朴,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它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乌镇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得名“乌戍”。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竖心旁加个“享”,念“敦”,于是天下念“敦”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走进浙江嘉兴桐乡的乌镇,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雕梁、画栋、石巷、老屋,见证着历史沧桑的风情画卷映入眼帘。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陈运和诗《乌镇剪影》赞“一个现代文明影响不大的世界一张古老色彩依然浓重的史页”。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古镇.乌镇水乡风貌完整,保持了完整的江南水乡格局。著名景点有盾故居、江南百床馆等。茅盾故居,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居住。江南百床馆,是一座专门收藏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乌镇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坐在乌镇小河边的廊棚下,欣赏小镇的风景,体验这个小镇所具有的文化氛围,实有天上人间之感。
    读过茅盾的田野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吗?茅盾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浙江的乌镇度过青年时期也在这儿,居住。他所描写的人物原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小说正是对旧社会乌镇各个方面的真实写照。
    一剧《逝水年华》电视剧,在一个安详而静谧的世外桃源演绎了一场浪漫的凄美之恋。乌镇,从此便成为众多青年那女的梦想之地。
    乌镇最著名的产品有三:三白酒系纯粮酿造,工艺古朴,酒香醇厚,饮后三日不绝于口;蜡染花布蓝白相间,点缀出江南特有风情;姑嫂饼香酥脆甜声名远播四海。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西塘 廊棚和古弄之典

    古镇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春秋战国时代,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相争的交界地,故也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小镇上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廊棚和古弄堪称“双绝”。西塘还是江南六大古镇中面积最大的古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纵横交错的几条小河从古镇穿过,白墙灰瓦的古老民居紧紧依偎,沿着小河两岸延伸。如果遇到三月的细雨,西塘会更加平静,绿色的河水轻轻泛起涟漪,几只小船停靠在岸边……这就是“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抛开了尘世的喧嚣,宁静的古镇时光特别宜人。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一色的黑瓦盖顶,沿河而建,连为一体,绵延不断,催人发思古之悠情。古河道旁边还有不少古色古香的古居民,廊棚长长,古建筑重重叠叠,小船儿悠悠,俨然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情调。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西塘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西塘古镇保护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圣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基地;游客们品味“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净地。西塘古镇以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西塘桥多、弄多、廊棚多,还有多处出名的私宅———种福堂、醉园、西园、薛宅以及姚宅等,从大门望进去,深宅小院,结构精巧,这些都是当年西塘古镇上的有钱人家。从西塘镇街道边窄窄的弄堂拐进去,往里走,又到了另一个世界。
    西塘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走累了点一窝老鸭煲馄饨,或者点份臭豆腐和醪糟,坐在廊棚下细细品味水乡人家的生活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整座水乡古镇如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仙境。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甪直 江南桥都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甪直丰富灿烂的文化,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水是古镇的灵魂,弯弯的河道似玉带环绕着古镇,碧波荡漾的河道两旁是精美而形态各异的缆船石雕驳岸,这也是古镇辉煌历史的写照。
   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经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古镇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水多、桥多、是甪直镇的最大特色。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很多有识之士都感慨的说,看了甪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其桥梁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古镇仍旧留有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的街道,深巷两旁为黛瓦白墙、木门木窗、宽梁翘脊的古建筑人,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达150米,较罕见。河床上来往小船,络绎不绝,井然有序。

    古镇镇内桥街相连,河水相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遍布在每个角落。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镇上现有主街道9条,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兴旺,游客络绎不绝。不论临街的住宅,还是临河的民房均为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青砖翘脊,大多为明清时代的房子,墙壁上还带有花纹。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的巷子长达150米,里弄内的房屋有3进、5进、6进,最深的为7进。

    古镇著名景点有保圣寺、银杏树、沈宅、萧宅等。保圣寺,建于公元503年,据今1495年历史的甪直保圣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
    银杏树,古银杏又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这不仅是甪直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而且为甪直的景色添彩增辉。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能挺拔、健壮。
    沈宅的精华部分是“乐善堂”。这座三开间正厅是镇上最豪华的建筑。厅内琳琅满目的雕饰可谓富家气派十足。
    萧宅原为镇上杨姓武举人所建,后来售于里中望族萧家的萧冰黎,故称萧宅。萧宅,位于甪直镇中市上塘街,建于清光绪已丑年(公元1889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是古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同里 古建筑优美画卷

    同里位于苏州东南27公里的吴江市同里镇是以“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而闻名国内外的古镇,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

    同里,古时很富,故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过于奢华,过于招摇,改为“铜里”。宋代,把“富”字不出头,去掉一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里”,同里之名由此而来,体现了同里人的谦虚低调,沿用至今。
  同里古镇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四周为五湖环抱。东面是同里湖,西面是庞山湖,南面是叶泽湖与南星湖,北面是九里湖面,同里就象是一朵盛开的睡莲,在碧水连天的湖荡中漂卧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岁月。在同里湖畔极目远眺远处是一派青山依依,近处流水悠悠,很是一份水曲风清、秀色可餐的美好享受。同里历史上有八景、续八景及后四景等20处自然景点,如以湖光山色为景“长山岚翠”、“林犀春雨”、“九里晴滥”,取材与古镇风情的“南市晓烟”、“西津晚渡”、“东溪望月”,以古代寺庙建筑为景的“野寺昏钟”、“洞真灵迹”、“罗星听雨”、“梅山香雪”等等,为古镇同里增添了神秘的魅力。

    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同里因水多,故桥也多,镇内共有大小桥梁40多座,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同里的特色在于建筑的形式之美,街巷逶迤、河道纵横、街缘水曲、路由桥通、环水设市、傍水成园,巧妙地把河、桥、街、路、宅、园联结成一体。

    同里著名景点可概括为“一园”、“二堂”、“三桥”。退思园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嘉荫堂,嘉荫堂位于江苏吴江,建于1922年,宅主柳炳南,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柳亚子先生曾在此居住;崇本堂,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它的各种雕刻。
    最有名的桥是“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以三足鼎立的姿态互相依伴伫立在古镇中心。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的“走三桥”——这古老的民俗画卷终于真真切切的展现在我的眼前,那是消灾避难、吉祥幸福的象征。他们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转载]小桥 <wbr><wbr>流水 <wbr><wbr>人家 江南六大古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