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精英:公派赴泰教学第一人—— 段立生

 泰国博海书屋 2014-06-16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泰语教育最早始于明朝的四夷馆,四夷馆是官方在南京设立的涉及东南亚语种翻译的专业机构。作为中国公派赴泰教学第一人——段立生先生对泰语又有何情节,中泰发展又有怎样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

“中国的泰语教育最早始于明朝的四夷馆,那时,只有官宦子弟才有机会学习;新中国建立后,北京大学设立了东语系教授泰语等小语种,我们1962级泰语班只有13人;如今,仅云南地区学习泰语的学生即超过了4000人……”
 
中国公派赴泰教学第一人、中山大学教授段立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感慨,中国泰语教学的发展让人惊讶,“其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泰关系史。”
 
年近七十的段立生出生于中国云南,是北京大学1962级泰语班学生,亦是中国公派赴泰教学第一人,于1984年被派往泰国清迈大学、朱拉隆功大学等高校讲学,并于1994年起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担任教授,从事泰国历史文化和东南亚历史的研究。
 
段立生介绍说,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泰语教育最早始于明朝的四夷馆。当时因双方交往频繁产生了学习语言的需要。四夷馆是官方在南京设立的涉及东南亚语种翻译的专业机构。学生被称之为“译字生”,皆为官宦子弟,享受政府待遇,老师则大多是贡使。民国时期,泰语等小语种教学开始正规化,成立了东方外国语专门学校。抗战时期,南京沦陷,东方外国语专门学校搬至昆明,并培养了一大批泰语人才,“他们成为了联系滇缅公路建设的重要桥梁。”
 
“新中国建立后,北京大学设立东语系,教授泰语等东南亚语言。季羡林是我们的系主任,我们都戏称他为四夷馆馆长。”段立生回忆说,那时中国和泰国还未正式建交,泰语人才缺乏,学的更多的是政治交往用语。
 
“季羡林先生总是跟我们讲学外语就得‘不要脸’,我们每天一大早就跑去未名湖朗诵泰文。”
 
大三后,段立生的泰语学习生活因政治运动而终止。“1975年,中泰建交的时候,我在工厂当工人。后来,在季先生的推荐下我考入广州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重拾泰语。”段立生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他被公派到泰国清迈大学教学,一下飞机,“泰语思维立马就激活了。”
 
和中国的泰语教育一样,泰国的华文教育也并非一帆风顺。“泰国华侨华人在当地兴办华文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当早期华人移民曼谷三聘街、哒叻仔、秋千棚一带定居的时候,这里便出现了教授华文的小学,后来又发展到中学。到了1938年,全泰国共有华校294所。后来由于日本人入侵泰国以及泰国教育部饬令所有华校停办初中部,华文教育两度陷入低潮。”段立生告诉记者,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后,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通晓中文和泰文的双语人才,中国的泰语教学开始逐步走向正轨,泰国的华侨华人也掀起了兴办华文学校的热潮。
 
“1975年至今,中国泰语教学、以及泰国华文教学的发展,令人出乎意料。”段老感慨,“如今中国学习泰语的人数和他们当年的13人不可同日而语,而泰国现在中小学都开有中文班。”
 
“语言是文化的根,也是文化的载体。两国民众热衷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因为两国交流历史悠久,文化互通。”段立生说,“中泰一家亲,两国人民的交往一定越来越亲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