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知识】不同时期的玉质不同

 珠江大鹏 2014-06-16
【古玉知识】不同时期的玉质不同
作者:王大鸣     2012-08-29 09:22:54    来源 : 作者专栏   

  我曾经在我的几本有关玉器的书中谈到,玉器的收藏者一定要自己懂玉,不能光指望着别人给你鉴定,你坐享其成。一个不懂玉的人,就一定不会欣赏玉;不会欣赏玉,那么你的藏品越丰富,对你的拖累也就越大,直至被拖垮拉倒。所以我建议,初学收藏者都要在明白人的参与下,建立适合于自己的收藏标准系统,也就是要按照时代购买一些标准器。作为标准器,只需要材质、断代的技术判断正确,不需要品相完整。在遇到藏品时,就要拿出标准器相互比照,这样就可以得出不太离谱的鉴定结论,与测试尿糖时用的色谱纸的道理大概差不多。没有经验的人采用标准器对照这种笨法子最保险,专业人员往往是通过被鉴定物与记忆中的标准特征来比对,两种方法的使用殊途同归。

  有一位杭州的读者通过出版社跟我取得了联系,说他买了一块汉代的白玉蝉,商家保证是汉代的和阗玉,可是他与手中的标准器相对照,发现玉质不太一样,于是来信问我。

  我没有见到他买的那块白玉蝉,对与不对无从谈起。但是他的询问暴露了一个知识的盲区。

  在中国,玉和翡翠是最贵重的两种装饰美石。一种称谓完全相同的材质譬如和阗玉籽料,由于采集的时间不同,材质的质地表现也不尽相同。就以汉代与清代和阗籽料所处位置来说,汉代籽料采集的时间早,籽料应该处在河床的上位;而清代籽料采集的时间晚,位置应该处在捞玉河床的下位,与汉代的垂直深度很大。尽管从历史的时间上计算,汉代与清代相差两千年左右,但是所形成的河床堆积历史可能有几千万至上亿年。那么同样都是籽料,这两个时期所处的上下位置不同,在形成、水浸、氧化、风化等外力作用时间上自然有很大的差别,

  

            汉 白玉蝉                             清早期 白玉扳指    

              

 清中期 白玉葫芦        民国 白玉佛手

  形成了质量的不同,这一点应该可以理解。山料也是如此,汉代山料的位置一定相对靠外,先开采;而清代山料的位置就比较靠里,后开采。同是山料,里外的位置不同,质地、质量的表现也就自然不同。从玉器的发展史看,和阗玉的最佳材质出现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和现代,而明代就很少见到上好的和阗白玉(仅数量稀少,并非没有)。清中期有大量的优质和阗白玉作品传世,经历了清代晚期、民国与上世纪中期的几度衰微,现在所采集到的和阗玉尽管数量已经相对减少(这与收藏人数的无限增多有关),但是质量却有一些足可与清中期的上好玉料相颉颃,这也是现在有人专事收藏新玉的物质基础。

  但是岫岩玉则与和阗玉相反,新石器时期晚期的红山文化玉器质地较好,比较接近和阗玉,通透度适中;而明清以后的岫岩玉通透度一下提高了许多,几乎达到了透明的水平,这种玉质水平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现在市场所见到的岫岩玉雕,都与玻璃相近似,完全没有了玉的感觉,所以玉器收藏者很少收藏这样的作品。

       

  红山文化 岫岩玉枭  红山文化 岫岩玉方形璧   

 清中期 岫岩玉童子花片

  再顺便讲讲翡翠。在明代翡翠矿带层开采出来的翡翠质地基本上都很差,种水好的极其罕见;到了清代,矿带的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好种、好地、好色的翡翠,但是为数不多,多集中在宫廷及权贵手中;而现代翡翠的矿带质量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阶段,有大量的收藏级翡翠出现在各级交易场所之中,是历史上的最佳时期。翡翠的收藏以种水的质量为重要标准,制作年代一般只作为辅助的参考,如果不是专门的翡翠收藏,购买翡翠还是以现代的为好,我们所见到的清代普通传世品的质地质量都不高。

  宏观上看,历史上人们对玉石的开采、捡捞,就像是在吃一块儿多色、多味、多层的饼干,譬如以汉代为最早(实际上远不是最早),吃的是第一层,辣味红色;唐代吃到的是第二层,柠檬味橙色;到了清代,也许吃到的是第六层,蓝莓味紫色。都是饼干,由于吃的时间不同,得到的色、味、层的位置不同,所以质地展示也就不同。

  我的那位读者朋友如果用的是清代的标准器去比照汉代白玉,肯定是不合套。标准错了,结果也一定不对。

  很多有经验的鉴定人员,在鉴定时多借助材质特征以判断藏品时代,如果具有现代籽料的特征,尽管琢有汉代的纹饰,也可以肯定是现代仿汉;而玉质具有汉代的特征,工是现代的,那一定是老料新工。现在红山文化玉器很热,有大量的赝品充斥市场。有很多的人买了赝品。其实,这些人中不乏资深的玉器收藏者,之所以打眼,就是因为没有见过,或很少见到真品红山文化玉器。如果能够熟悉红山文化的玉质特征,判断就不会出太大的纰漏,因为琢制工艺如刀工、纹饰可以达到高仿,但是玉质造假的可能性很小。我前几年在地摊上用了30块钱买了一件小的红山文化岫岩玉方形璧,我的第一审视点就是玉质,玉质对了才看磨工和沁色。也算是利用对玉质的判断捡了一个小便宜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