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忽视团队激励机制的大学难以产生大师

 小袤 2014-06-16

忽视团队激励机制的大学难以产生大师

标签: 社会 文学 生活

个人大师和团队大师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没有团队支持的拔尖人才是很难成为大师的。其实,发达国家的优秀大学是教师的整体实力强,整个团队很强,团队中突出的个人当然也就杰出,这两者的关联度是很高的。你也可以看到像巴西,印度,中国等国家并不缺乏优秀的个人,甚至这些国家的优秀个人在发达国家工作后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为什么在这些本土国家大师就不多呢,国家整体人才实力也不够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人才的团队实力不强。人们从来看不到那个国家的大学团队实力弱,个人大师又很多,水平也很高这种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注重了大师的个体激励,几乎完全忽视了大师团队的培养。事实上,过分对“拔尖人才”重奖的机制本身就会导致对团队的忽视和贬低,同时也严重削弱团队的凝聚力。

值得思考的是,我国科学技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并没有看见多少顶尖的个人大师,我们至今也没有科技人才获得诺贝尔奖。在我国的国防领域中,我国的火箭导弹技术,舰艇技术,隐型飞机技术,超级计算机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等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科技成就靠的就是团队,这些科技人才中没有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中的拔尖人才似乎也不一定是大家公认的大师,但我们从这些研究项目中看到的是一个大师团队。在塑造大师团队方面我国的科研部门尤其是航天和国防科研部门普遍比大学做得更好。

2012年,我在英国Edge Hill University 作学术访问时,很鲜明地体会到英国大学中团队文化的特征,尤其是他们的主要研究项目与成果几乎都是团队共同做出的。在同我们交流关于“英格兰大规模数学干预研究报告”

 (A large-scale study of a mathematics intervention in England)时,以Dr Kim Caner为代表的四个教授组成团队,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整个成果是8个教授同多个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400多所英格兰小学667位教师的共同参与历时5年完成的。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管理时,以Dr Nouise Marry为代表的三个教授组成的团队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管理的设计思路和大学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内容,甚至他们是用一种同行讨论的方式向我们作介绍。2011年在法国亚眠大学交流时,我们同他们重点交流了法国教师资格获得,大学教师的管理与晋升,教授参与学校管理等专题,对每一个专题他们都组成一个专家团队同我们交流他们的观点,那种团队工作的方式与文化给我们的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交流中你能感受到每一项研究成果和政策措施都是他们共同努力取得的,这里面既有项目负责人的突出贡献,更有团队的共同付出,从这些交流中你看到不只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在中国的大学里,你很少感受到这样一种团队的工作方式,除非是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今天,在大学里我们还津津乐道于教授的非常细致的等级制,还钟情于对少数人的重奖,这种刻意拉差距培养个体大师的模式,忽视了个体大师成长背后所需要的团队平台,孤独大师的背后是匮乏的学术资源,他们真的还能叫大师吗?

“大师”是需要激励的。但认为搞等级制,保重点,拉差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激发个人英雄主义就能培养大师,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态,背后是一种幼稚的管理文化。这种培养大师的激励制度有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激励了少数人,结果被多数人看成是对自己的否定。激励一个“点”,打击一个“面”,奖励少数个人,结果支撑个人的团队受到伤害。值得注意的是体验挫折感的人一旦成为失望的群体就会以消极怠工的态度来对待工作。那种认为对少数人重奖的政策会鼓励大多数人向他们学习的观点,因此带动整体发展的想法,是一种天真的一厢情愿。事实上,“重奖”个人的思路,是对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的削弱。这种制度设计可能培养出一些昙花一现的“大师”,但培养不了真正的大师团队。第二、重赏式的奖励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队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利益的竞争与冲突会扭曲人的心理状态,使一些人丧失基本的荣辱观。巨大的利益诱惑,强烈的竞争甚至使人变得贪婪和凶狠,同事成了对手甚至是敌手,“我的成功就是你的失败,你的成功就意味着我的倒霉”。这种制度设计使潜在的“大师”们为了获得巨大的利益和名誉(一个院士可以得到的利益足以使很多候选人铤而走险,一旦没有被评上那种心理的失落与创伤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去行贿,搞关系,攻击对手。现在的课题评审,职称评定,各种杰出人才评选五花八门,我真没有看见哪一个国家的杰出人才有那么多的品种和花样,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师”评选方式中人不浮躁都不行。这些评选大师的模式还使一些候选人和评审专家成了利益集团,不通过一定手段,不通过复杂的人际网络进入这个利益集团,就意味着你可能永远进入不了“大师”的行列。在这样的机制下,一些人因此变得功利,低俗,丑陋。可怕的是,这种依靠行政力量,通过巨大的利益诱惑打造“大师”的模式,使一些大学的“大师”染上了官场的毛病,他们中的一些人变得势利,变得像个油滑的政客而不再有知识分子的风骨。这种突出个人的激励制度培植的是一种过分功利的,对他人带有敌意的,否定团队精神的个人主义文化。

依靠对少数人的激励,依靠对拔尖人才的重奖来培养杰出的大师,结果我们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大师来,这种追求反映了我们文化上的不成熟,同时这种激励思路,同国际名牌大学那种打造研究团队,重视教学科研中的集体力量,依靠集成的系统工程与团队项目来培养人才是很不相同的。

其实,大师既是杰出的个人又是群星灿烂的集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