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的思考

 燕舞馆 2014-06-16

 

关于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的思考

省委政策研究室

省渭河流域管理局联合调研组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也是陕西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孕育了华夏文明,见证了中华历史,滋养了三秦儿女,如今更是对关天经济区建设和陕西社会发展起着支撑保障作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渭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特别是渭河全线整治工程实施以来,渭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华丽转型。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安澜渭河的基础上,实现绿色生态新渭河是根治渭河的最终目标。还渭河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已越来越成为沿岸人民的共同期盼。

一、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

长期来,渭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渭河存在的洪涝灾害、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00512月,国务院批复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随后陕西省政府安排实施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等规划,尤其是2011年实施《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以来,困扰渭河的多种问题得到基本缓解,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一)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大势所趋,其势已成

一是水利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为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提供了新契机。2011年中省1号文件聚焦水利,中央、省委先后召开水利工作会,水利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将比2010年高出一倍。我省更是下决心在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把渭河的事情办好,将2011年确定为水利建设年,仅渭河综合整治就完成投资42亿元。沿渭河地市全面动员及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开展了一系列渭河整治建设工作。中省水利投资的持续加大使水利建设和渭河治理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为建设生态渭河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是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三强一富一美”为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树立了新的目标。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全省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西部强省,主要标志是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党代会报告第一次将生态美作为战略任务提升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渭河所处的战略地位,在建设“生态美”的过程中首当其冲,这就要求渭河治理必须与沿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人居环境需求相适应,以撑沿渭经济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恢复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沿河百姓农业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保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实现沿河的“百姓富”,进一步提升沿河群众的幸福指数。这些新要求都为生态渭河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目标。

三是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生态与治水新理念为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提供了理论支撑。2007年以来,我省持续开展了“保护母亲河—渭河健康生命行”系列活动,不断倡导“维护渭河健康生命”、构建绿色渭河、生态渭河、和谐渭河、文化渭河的理念,提出了近期渭河健康生命“河道基流有保障,潼关高程不抬升,城市堤防不决口,河道污染不超标”的四大主要标志,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2010年,省委省政府大手笔决定启动实施渭河全线整治,针对渭河提出了“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的要求,着力构建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将渭河打造成“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最长的河滨大道”,一系列渭河治理新理念得到全面贯彻,并付诸实施。

(二)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基础已备,其时已至

一是渭河全线整治已初见成效。2011年,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启动实施渭河全线整治工程,截止目前已完成堤防建设任务255公里,占规划堤防加宽总任务的54%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已成定局。特别是2011年成功抵御了渭河30年来最大洪水,已建成堤防和河道工程经受住了考验,整治工程防洪效益得到充分展现,为建设生态新渭河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是三年使渭河水变清付诸行动。2010年实现消除渭河黑臭的第一阶段治理目标后,2011年,渭河迎来了更加深入的治理。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到2014年底使渭河水变清。为此,省政府出台了《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并召开了动员大会,沿渭河各地市签订了渭河污染防治责任书,将渭河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成立了渭河流域环境保护城市联盟,拉开了新一轮渭河污染治理大幕。通过铁腕治污,一条亲水型、生态型、具有现代气息的渭河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是生态治河先例得到普遍认同。近年来,台湾基隆河、山西汾河、山东沂河的成功治理已得到水利同行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赞誉,福建福州、河南郑州、山东胶南一些城市生态治河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被誉为生态宜居城市。我省宝鸡金渭湖、咸阳湖、西安城市段治理启动初期也是认识不统一,但通过多年的成功运行,其对生态人居环境的改善、对沿河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带动,已成为我省生态治河、发挥河流治理综合效应的引擎。

四是沿河群众殷切期盼生态河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存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群众亲水、爱水、居水,殷切期盼河流恢复生态功能,通过河流去亲近大自然,使渭河之水成为沿岸城市发展的灵动之魂。金渭湖、咸阳湖游人如织,沣峪、涝峪一些有山有水的地方成为人们悠闲度假优选之处,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建设渭河优美的河流生态、实现人水和谐共处的强烈期盼。

二、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的基本构想

河流,最能彰显一个地区及城市的精神与品位。如何利用好渭河的特色与资源,通过渭河建设,带动大关中、大秦岭,使建成后的渭河水景与秦岭山色遥相呼应,形成山有秦岭,水有渭河,共同构架山水大关中的美景,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研究。我们认为应“遵循两个原则、坚持四个理念、构建五大体系”。

(一)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尊重自然、尊重河流”的原则。在现代社会,对自然的关心和尊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自古以来河流周边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河流是自然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河流自身的完整、稳定与美丽,离不开作为其生存母体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与美丽。从逻辑上说,尊重由河流、森林、山脉等组成的自然整体,是尊重作为自然整体之一部分的河流的前提。如果想要关心河流的健康,就必须首先关心自然整体的健康;而要关心自然的健康,就必须首先尊重自然。尊重河流的完整、稳定与美丽,其基本要求就是关心河流的健康。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与审视人类与自然、河流之间的辩证关系。河流不应只被视为任人享用的资源,而应被视为具有生存权利和道德关怀资格的生命存在,尊重自然、尊重河流,实现人与河流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二是“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一河、两堤、三带、四区、五大主题”为重点,在打造防洪安全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工程设施和非工程设施,将渭河建成具有安澜、亲水、生态、文化和发展的河流。在工程建设中,不仅要满足防洪保安的实用性,而且要体现设计科学、美观大方、环境优美的建设目标。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开发利用,把渭河打造成关中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重现渭河新的历史辉煌。

(二)坚持四个理念

一是体现防洪安全第一的理念。防洪安全应作为所有渭河建设规划必须遵循的一条红线,即使在各项防洪措施都实施完成的情况下,防洪工程管理也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否则所有的美好设想和愿望都会被洪水肆虐和摧毁。

二是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做到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河道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以利于维护渭河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体现特色文化理念。人水和谐新渭河的建设,应注重保护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创造具有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城市滨水空间,使城市历史得以延续。

四是体现流域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理念,建立以防洪为主体、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多元化竞争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现流域与区域相互统一协调。

(三)构建五大体系

建设人水和谐新渭河必须与渭河流域特性相适应,在注重渭河特性、分析渭河特点、突出渭河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使人水和谐新渭河具备独特魅力。

1、构建具有渭河特色的工程体系。构建具有流域特色的人水和谐新渭河,应以防洪工程为骨架,以绿色为基调,以各地市特色文化为核心,按照绿色为线、特色为点,以点穿线、以线带面的布局方式,在防洪工程的保障和支撑下,构建全方位、开放型绿色生态景观网络,从而推动整个渭河流域水景观及休闲产业的发展。以防洪工程为骨架,在维持工程设计轮廓的前提下,全面进行绿化美化。堤防工程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如缓坡造景、建设亭阁、台阶、复式断面、文化墙等,将堤坡与滩地连为一体,通过视觉矮化堤防,减少硬工程的视觉障碍;河道工程可将坝垛及连坝路进行整体绿化,并对坝坡采用格宾网进行生态处理,增加亲水效果,使河道工程在履行防洪作用的同时成为渭河的一道风景;堤顶路面以行车道、步行道、健身运动道、抢险道、绿化带和服务区为支撑,形成“四道一带一区”。通过合理分割布局,使之成为新渭河的主轴和亮点;其他绿化、景观和水面工程,堤外以建设成林、成片、成带的园林式绿化工程为主,堤内以建设灌木、花草相结合的广场式绿化为主,水面景观点缀其中,形成“景在林中,林在水中,水在景中”的景观格局。

2、构建具有渭河特色的生态体系。结合水土保持、林业建设做好流域林草植被、生态修复建设,强力推进渭河污染治理,从源头上切实改善渭河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以河、滩、城、塬为景观基质的渭河生态景观带,以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作为五个核心点,做好城市人工生态体系与渭河自然生态体系的过渡和衔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科学布局。宝鸡段以水面工程、运动公园、生态公园、湿地公园、新型工业化城镇建设等项目为支撑,为人们在渭河之畔休闲娱乐创造良好条件;杨凌段以水上运动、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特色产业为支撑,为人们创造运动健身条件的同时带动杨凌经济社会发展;西咸段以水文化博览园、城市休闲运动公园、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等为支撑,为公众养生、健身、休闲提供场所与多样化服务;渭南段以湿地公园、田园风光、民俗观光、生态农业体验式观光、滨河绿地公园等为支撑,打造高端休闲观光旅游圣地。

3、构建具有渭河特色的文化体系。生态渭河必须注入文化元素。依托渭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实施治理要树立“以水为魂”的理念,突出水与文化、水与历史的结合,加大渭河水文化建设。结合渭河自然地理特征及沿岸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以渭河为轴线,以水文化为主题,融合地域文化、历史古迹、民俗民艺、道路交通、休闲娱乐、现代科技等文化元素,通过渭河文化主题区域开发、景观带设计、重点文化景观项目建设,把文化建设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之中,有效地将渭河河道工程与周围风土人情、治水文化、旅游休闲相结合。各级水利部门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水文化,用文化丰富水利内涵,提升水利建设水平,在市区和县城乃至重要河段做足做好滨水文章,营造水美城美环境美的氛围特色。今后应充分发掘各地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如宝鸡段突出周秦文化,杨凌段展现农耕文化,西咸段突出汉唐文化,渭南段体现山水文化,使景观建设和历史文化展现相结合,打造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景观长廊。

4、构建具有渭河特色的管理体系。人水和谐新渭河的建设是一项标准高、规模大、战线长的综合性工程,建成后的管理范围涉及防洪、交通、市政景观等多个方面,管理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就目前渭河流域管理现状来看,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流域管理队伍“专业、权威、高效、精干”的特点和区域管理队伍“综合、宏观、协调能力强”的优势,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才能有效支撑渭河治理的良性运行。

5、构建具有渭河特色的产业体系。渭河横贯八百里秦川,战略地位重要、科技实力雄厚、工业基础良好、文化积淀深厚,城镇带初步形成,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实施,尤其是国家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设立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各项建设都将以渭河为中轴线全面展开。只有改善渭河生态环境,提升关中发展品位,才能达到吸引各方投资,努力打造沿渭河高效特色经济产业带,带动关中城市群及其周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三、建设绿色生态新渭河的措施与建议。

    人水和谐新渭河建设前景美好,还需要规范的管理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完善的保障措施,才能最终实现人水和谐新渭河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健全完善高效的流域管理模式。结合渭河流域管理的实际,并参照国际通用模式,对渭河流域管理应当建立起既符合国情和省情,又适应现代水利发展要求的新型流域管理体制。对整个渭河流域在实行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有关各方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由“管理机构单方决策型”向“利益各方协调协商协作型”转变,由“对干流河道的行政和技术管理”向“对流域水的功能管理及涉水事务管理”转变。

(二)全面加强渭河流域的依法管理。维护生态渭河建设成果必须坚持依法治河。人水和谐新渭河是一个长期的建设与管理过程,涉及利益群体复杂,沿河两岸人居、产业集群呈骤增态势,水事案件也将呈现多元化,唯有加快流域立法进程,实现依法管理,才能确保治渭成果持续有效发挥。我省目前正在加紧制定《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有望在法律层面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同时,在推进生态渭河建设进程中,必须加大渭河采砂监督管理力度,打击违规无序采砂,保护治理成果;持续推动水政执法联动机制建设,切实发挥流域专管机构职能,统一协调流域内水土保持、排污口设置、建设项目审批等涉河事务,为生态渭河建设提供外围环境保障。

(三)不断强化渭河水资源管理与水量调度。要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只有建立渭河生态基流保障机制,通过科学测算、合理调度,保持生态环境用水常流量,实现雨季不涝、旱季不旱,维护渭河健康生命,才能充分展现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渭河美景。在加快引汉济渭等调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必须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通过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等各项措施,切实注重发挥流域管理机构作用,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彻底扭转用水只顾上游不顾下游、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避免出现严重生态后果而匆忙下手的不利局面,维护渭河生态健康和科学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渭河“大水、大绿、大景观”的建设目标。

(四)加快推进渭河现代化科学管理。建设绿色生态、人水和谐的新渭河,必须重视先进科技在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必须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保障渭河治理科学健康运行。实现渭河现代化管理,应加快和推进“一个平台、两大系统”建设。“一个平台”即以“数字渭河”为建设平台,通过建立应用、查询、分析、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渭河流域各种数据的整合及各种分析方法的融合,从而更便捷地模拟、分析、研究渭河的自然现象和内在规律,为渭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两大系统”即通过整合“气象、水文两大监测系统,构建渭河水量调度系统,完善渭河防汛指挥预报、预警功能。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绿色渭河的品位,达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流域水利现代化目的,使渭河生态得以持续高效利用和保护。

(五)不断强化渭河综合基础研究。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只是渭河治理的开始,人水和谐新渭河的建设也远不是渭河治理的终结,应有更高的期待和更深的研究。渭河的长治久安、生态永续,也需要以更加理性和超前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如:渭河水环境分析、支流入渭治理、生态需水与调度机制、东庄水库建成对渭河河势及泥沙变化、渭河流域综合管理等多方面研究工作,都与渭河治理休戚相关。需要以渭河全线治理规划及实施方案为基础,以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为目标,按照“一河一策”、“一河一治”的治理策略,全面做好渭河治理与管理的顶层设计,全力提升渭河干流已成工程效能,重点推进“过渡区”的规划,全面推进“农防段”治理,促进渭河理性超前发展,为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周峰、袁录怀分别系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路高信系省委政策研究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