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氏起源:宰相世家 江左望族----琅琊王

 海林书苑 2014-06-17

王氏起源:宰相世家  江左望族 ----琅琊王

琅邪王

       秦朝时,王氏得姓后18世王离,继承祖辈王翦、父辈王贲之志,为秦王朝效忠。秦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秦二世二年(前208),秦朝大将章邯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后,率兵20万渡过黄河;又调大将王离统帅20万大军进攻反叛的赵国。王离打下邯郸,围赵军于巨鹿,赵王歇及张耳皆困巨鹿。赵求救于楚、齐、魏、燕。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楚军主力5万人救赵。行至安阳,宋义屯兵不进;十一月,项羽斩宋义。怀王乃命项羽为上将军。十二月,陈馀兵败。齐将田都、燕将臧荼、赵将张敖等皆不敢战。项羽遣英布、蒲将军以2万兵渡过黄河,断绝秦军甬道;然后亲率楚军渡过漳水,令 “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楚军士气振奋,越打越勇。经过九次激烈交锋,秦军统帅王离被俘后自杀。此战载入史册。

       王离生有二子:王元、王威。敌国将领的后代——王元为了躲避汉朝追查,远迁山东琅琊;其弟王威仕汉任扬州剌史,称为太原王氏之祖。

       王元为琅邪王氏始祖,所迁之地为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西汉时,王元四世孙王吉为谏议大夫、经学名家,王吉祖孙三代, “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 历代史家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琅琊王氏被称之为一等门阀士族。

       琅琊王氏王元以下世系:19世 元——立——中书令藏——御史大夫邑——光禄大夫达节—御史章——太守咸——淮陵侯霸——议郎经——郡守龚——觉贤孝——朗属湛(子:祥、览)——光禄大夫览——长史裁——郡公茂宏:东晋元帝渡江中兴功臣——洽——兰田县侯怀祖——简公继美:晋名臣,乌衣王氏首——坦之——40 太常季池——太守茂仁——刺史彦猷——广阳侯囧——忠公神念——45 永宁公僧辩:北齐江州司马大都督景陵太守,司徒,太尉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从祀武威王庙,事迹载《梁书》。

       东汉末年,琅琊临沂人王祥,字休征,历仕汉、魏、西晋三朝,晋代魏后,拜为太保,封侯爵。王祥是古时列入“二十四孝”的著名人物;幼时,他的继母想吃鱼,当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其异母弟王览以友于兄弟闻名,官至大中大夫。王祥之侄王戎、王衍先后出任宰相。

       西晋末年,胡人南侵,晋朝衣冠南渡,定都建康。琅琊王氏为南迁东晋政权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因协助司马睿建国有功而被委以要职 ,分掌军政大权,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相传,东晋建国的开国典礼上晋元帝叫王导与其同坐。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自此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朝刘禹锡的这首诗充分显示了当年南京乌衣巷的繁华景象。乌衣巷是六朝豪族集居的地方,王谢两家是那里的显族。在东晋以后的三百年间,琅琊王氏家族能人辈出,引领一代风尚。

       王氏权重震主,司马氏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遏制,晋成帝时,王氏离开了东晋的权力中心。琅邪王氏政治上失势,在文化上却发展起来,成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世族。王氏子弟人人能文,如:王导、王恬、王廙、王珣、王敬则王俭王融、王褒、通、王度、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僧虔、王涣之、王洽、王昙首等,皆有著作传世。特别是王览曾孙王羲之号为“书圣”。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将琅邪王氏的书法艺术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艺术造诣影响深远。“求鲤世泽;爱鹅家声。” 此上联典出王祥求鲤奉母的故事;下联典出王羲之性爱鹅,他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鹅。王祥侄孙王戎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王衍是有名的清谈家。近代又有大学者王国维(1877-1927),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文、金文、汉简、做魏碑刻、敦煌文献、音韵学、地理学、蒙古史等领域的研究,且建树显著和深远影响。当代又有大科学家:王大珩、王希季、王选

       隋朝,琅琊王氏裔孙王杰,辅佐杨坚建立了隋朝,封为安康侯,为表彰其功绩,隋文帝赐王杰与帝同姓,姓杨。为了忠孝两全,杨杰复姓“王杨”。 其后裔有的恢复了王姓,有的继续使用杨姓。今天,潜、岳杨姓多为“王杨”后裔。

       琅琊王氏历史辉煌,自西汉以来,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一千年左右,族中六百余人的名字载入国史,造就了九十二位宰相;另数十位名人载入文化史册。《新唐书宰相系表》称王姓在唐代,最著名的有三支:琅邪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唐代王氏宰相名单:太宗时王珪;玄宗时王晙;代宗时王缙;宪宗时王涯;文宗时王播;僖宗时王铎;昭宗时王溥、王抟(王璧之弟);武则天时王綝;唐肃宗时王玙

《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称新安王氏是琅琊王氏之后裔,以王璧(东晋丞相王导后代)为一世祖。唐末天下纷争。琅琊王氏48世王璧(字大献,任兵部尚书),时居杭州,追随大将军杨行密东征西讨,屡立军功。杨行密死后,杨渥继位,荒淫无道,将王璧贬黜为祁门县令,王璧遂从杭州迁居徽州(新安)祁门苦竹港。王璧有九子二十三孙,分徙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形成江南大族。

潜岳《琅琊王氏宗谱》载:王富春为琅琊王氏之后裔,江左始迁之祖。唐末,安康侯王杰之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王富春,再徙居鄱阳湖瓦屑霸。富春生昌国,昌国生自戌、得戌,从此鄱阳王杨氏遂分为两支。“元末战乱,陈友谅占据鄱阳,王氏遂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置潜山县,清属安徽安庆府),祖二公徙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侄子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指皖地的桐城、潜山、怀宁、太湖、宿松、望江六县),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王藻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其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遂为潜之望族。”

       由《琅琊王氏宗谱》可知,潜岳琅琊王氏支系较多,皆王璧后裔。王璧之子思仲、思茂、思经裔孙王元一、王十八、王省二等先后于宋、元、明、清各朝,自饶州、祁门、石台、庐江、婺源迁居潜山县各地(今岳西县汤池龙井冲、茅山小河南、五河埭口、和平、青天、天堂,太湖县等地)。王思仲任隋朝中议大夫,其十三代孙王七二由婺源迁饶州,十七代孙王省二于元末避战乱,由饶州迁到潜山县,卜居于周家畈、北夹竹山(今响肠独山村)。

       王省二生有五子,分迁江苏江浦、安徽庐江、宁国、石台等县,及岳西县的响肠镇、店前镇、青天乡(青天乡原属霍山县)等地。明朝隆庆三年,王省二后裔,青天人王国祯、王国祥兄弟在家乡抗击倭寇屡立战功;王国祥战死,朝廷封王国祯为三品参将。

        民国六年,王省二裔孙王忠伶修建了琅琊王氏支祠“忠弻堂”。“忠弻堂”地处天柱山北麓——王省二始迁地——响肠镇独山村,为明3暗5进的徽派建筑,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小瓦屋面,马头墙面射出翘角,具有明显的皖西南地方特色。现存面宽28米,进深42.5米。因年久失修,破坏严重,2010年由王氏裔孙领导的四达公司领衔修葺,如今焕然一新。

       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一样同出于周王室。琅琊郡是王姓的郡望之一。琅琊,亦作“琅邪”。琅琊郡:秦朝置郡,初为春秋时期的齐国琅琊邑,在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此支王氏开祖为周桓王()第二王子即王子成父,。原为东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故尊称为“王城父”。王子成父出周往齐,后被齐相管仲举荐为大夫,累迁大司马,为齐恒公手下的大将,遂定居齐国都城临淄,第三世成父森因败赤狄功在周王室并被周定王赐姓王氏,成为琅琊王氏开族始祖,始别姬为“王”,王姓自成父始。

  琅琊王氏家族初起第一世王子成父至十六世世系如下(简介):三世祖受姓第一世王子城父——三世:乔公、四世:荣公,五世:彬公,六世:升公,七世:恙公、八世:硕公、九世:亿(莹)公、十世:错公,十一世:谕公、十二世:息公、十三世:恢公,十四世:亢公,十五世:颐公,十六世:翦公

  翦公(即秦大将军王翦)是战国名将,是续白起之后秦国又一大将,翦为宿将,始皇师之。助秦始皇扫六合,王翦与子王贲父亲二人灭楚国、赵国、齐国、燕国、魏国、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功成身退。王翦王贲王离,三代具为秦将。秦统一中国立有赫赫战功,王贲封通武侯,王离封武城侯。《史记·王翦白起列传》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琅琊王氏自翦,贲,离后离公其长子迁往迁居琅琊(琅琊王氏祖)皋虞城(今山东即墨),,离公次子从山东琅琊后迁居晋阳。

  离公长子王元五世孙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汉宣帝时,王吉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他针对当时皇室奢侈糜费、任人唯亲等时弊,上疏劝宣帝选贤任能,废除荫袭制度;提倡俭朴,爱惜财力,以整顿吏治,淳厚民风,使国家兴旺发达。王吉为官十分清廉。王吉与贡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后来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成语。

  琅琊王氏公子王骏:历任谏大夫、赵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骏所历职务皆显能名。王骏鸿嘉元年四月庚辰始任御史大夫,至永元二年,历时五年,政有清绩,口碑很好,“众人为恨不得封侯”。?王骏为御史大夫时卒于官,未及封侯,众人为未封侯而很是不平。班固把王吉比作周朝的伯夷、叔齐,汉代的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等。班固说:“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出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励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其父王吉著有《鲁论》,王骏后来重编.注解为《鲁王骏论》

  琅琊王氏吉公孙王崇: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孙,王骏之子。历任刺史、郡守、御史大夫、大司农、卫尉、左将军(《百官公卿表》为右将军)、大司空,封扶平侯。

  琅琊王氏王崇荪子遵公,字伯业,少豪侠,有辩才,初仕隗嚣为大将军,后嚣将背汉光武帝而自立,遵公数谏不听,乃携眷潜归洛阳。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汉文归》辑录,引钟惺评:“豪杰之气,琅琊人王遵也以著《谏隗嚣谋杀来歙》而著名。王遵王音,音公:字少玄,大将军掾。音公曾孙生四子:曰谊、曰、曰、曰。融公:字巨伟,官至南康尹。初娶贾氏,生子(二十四孝之一);继娶朱氏,生子。融公二子皆:王祥(二十四孝之一),王览(二十四悌之一)。琅琊王氏自王吉王崇,皆在西汉担任要职,“有累世之美”,遂成世家。正因如此,汉魏以后的琅琊王氏,无不自称“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以在西汉的这段历史为荣耀。(摘自听溪楼主——王瑜臻博文)

 

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